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7 18:37:30 初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不宜告诉学生,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

  二、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教学目标: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

  A层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教学目标: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B层教学策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C层教学策略: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教学目标: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D层教学目标: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三、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们级组各成员发扬了互相帮忙,通力合作的精神,加强集体备课,组织“一人一课一议”及“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组织加强班等课外训练辅导,较好地按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考试反馈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学生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的了解,考试时出现知识盲点;

  2、对要求掌握的数学思想不能很好的理解;

  3、运算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乘法分配律的漏乘现象严重,运算法则不够熟练。

  4、数学思想、识图能力有待加强;

  5、答题的规范性需要加强。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并在课堂上清晰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知识链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

  (6)为了解决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外作业的个性化布置。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提高课外学习的效果,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并努力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和关心中下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并主动参与学习。

  (7)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教材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此谈几点浅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他们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要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泯灭,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段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思考了很多,因此总结了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期望对于其他的教育同行有所帮忙!

  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潜质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潜质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状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好处。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一样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

  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

  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

  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

  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好处)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

  1、连结AC;

  2、作EO//DC交AC于O;

  3、作OF//AB交BC于F。

  AE:ED=BF:FC。”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BF:FC,应怎样找?”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潜质,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这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日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带给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那里起了作用,正因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好停止,必须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能够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资料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潜质。思维的深刻性表此刻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认识和检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只有对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下要对课堂的讲述内容进行回顾和思索,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回忆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内容的讲授是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不采用直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展示一副三角板,对学生们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共有三条边、三个角,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我们已知其中一些元素,可不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些元素?”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组内先互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其次对领到的任务进行交流,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讲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对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越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越有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实际感知,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买过彩票吗?如果有,那么你们一定能中奖吗?也就是说,可能中也可能不中。那么,你们知道这种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在数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

  采用传统的教学固定工具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做到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时,如果仅靠口头语言对顶点移动进行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移动后可以重合,并在图中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学生就能生动、直观地观看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了,最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突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且对于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7

  第一、能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例题精讲,并与中考相同或靠近的题目为例,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化解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并应用!

  第二、突出中考的热点

  现在中考试题强调个性与创新,我在例题中也突出(如用“curren;”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curren;b=(a*a+b)/3,求3curren;(—2)的值。)这样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作适当的拓广。

  第三、注重基础重在实效

  题目面对大众,不搞偏难怪。让学生“看起来块块,做起来怪怪”,使学生对此类的题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瞧不起“它”。

  第四、进行“小题大做”思想贯彻

  对于如:计算:

  解题前提问:如何解答?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而后我再作答,比较学生刚才他们的思路有何不同。并注: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切记应小题大做!不能单有一个答案。

  第五、强化书写格式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作题情况,对于发现问题作出及时处理以达到规范。

  第六、同时也存在几个缺点

  ①有的知识点没有顾及到。

  ②有的学生没有自觉在解决问题。

  ③与学生互动不激烈。

  第七、以后的努力

  ①夯实基础。

  ②题目靠近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理解中考,实战中考,对其不陌生,觉得中考不过而而。

  ③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发问,而且也要让学生多多总结,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8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魏书生有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宽”。改造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要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只有在明确反思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反思的作用。下面,我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反思的内容。

  1、课前反思。

  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这里所谓的“功在课前”就是指课前反思。我认为课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设计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往的同类教学设计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查缺补漏,重新审视这个新教学设计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二,“备”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花很大力气在课前精心备课,可真正在课堂上却并没有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很好地“备”学生。“习惯性”的做法让很多教师长久地忽略了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课前针对“学情”的分析,要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教学数学中有关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时,可以设计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到生产生活中去调查。通过实践,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知道了利息和利息税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新课程实施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以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2)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3)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4)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5)怎样达成教学目标?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课堂情境的严峻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课堂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因人而异,因事制定,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以便超常发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中反思:

  第一,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有效性。要坚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学生;活动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活动的品质要高,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动手用“折纸法”剪枫叶,学生不但从操作中思考、感悟,体验乐趣,又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二,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慢慢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但“师道尊严”的架子一直没放下,“习惯”让孩子敬而畏之。我们应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表现,既进行认知的交流,又进行情感的交流,既通过语言交流,也通过表情、动作来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时,让学生分组做“抛硬币”实验,我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中。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对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的伙伴,愿意与其交流。

  第三,将课堂教学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因此而可能搅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偶发事件带来意外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讲授中的疏漏,板书的错误,学生的违纪或偶发事件,外界的突然干扰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志,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例题时,由于板书有误导致最终答案不符。我意识到出了差错,于是,我不慌不忙地问了一句:“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学生回答“不合理”,我又追问:“错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俩字,同学们还以为我是在进行错解分析。这样,我就避免了因我的失误而陷入窘境。

  3、课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不断的反思也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我们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反思:

  第一,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后要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在具体落实中,是否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解决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是否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重点。

  第二,反思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到了课堂上,很难做到一节课都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会生成很多东西。每节课后,我们可以这样反思:这节课学生表现出色的在何处?我最感到得意的是什么?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够理想,为什么?新课程理念在哪些地方落实了?哪些地方没有兑现?哪些教法对学生不适应?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怎样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三,反思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记录师生互动、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记录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感触;记录课堂预设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记录改进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等。另外,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也能积累深层次经验。例如,我们可以反思以下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研究方式。

  1、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做、所见、所闻,以及教学中的得与失,达到总结教学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写教育教学随笔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一双慧眼。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学生的每一次倾心交谈,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思想从何而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文章切忌平平淡淡、重复别人,要让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能欣赏到你真感情的抒发中凸显出来的独特个性,能触摸到你真见识的议论中激荡着的深刻的思想脉律,这样的文章才好看、耐看、经看!如果我们能时时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与现象而不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不管万籁俱寂无论更深露重,也总不忘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教育规律?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轻易被人家左右?时间一长,你就会在无意中惊异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却也包含着深意!

  (3)要坚持勤写随笔,有感而发。

  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随笔长短不限,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虽然只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所以随笔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则长无时间则短。文章也是由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果有时间了,如果有了更多的感悟,就是不断地修改随笔和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使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不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了吗?

  (4)要注意创新。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教育随笔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思想,离开了新意,一味地模仿甚至“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再好的教育随笔也是一张失血的脸,苍白无力;再高深的文章也如一副无血无肉的骨架,味同嚼蜡!创新才能点燃教育的激情,创新才能使教育随笔充盈着灵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有了奇妙的想法也要及时记下,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一不小心就会飘然远去,难觅踪影!

  (5)让书香滋养底气和灵气。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提高则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方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读一点书,比如含义深邃的哲理小品、文笔犀利的杂文短论,以及教育类的书刊杂志,以及众多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的见解和视野也才因此而更加开阔。读书滋养了你的底气和灵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们常常感叹学者们的著作等身、学富五车,我们每每钦羡名师们的妙语连珠、智若泉涌,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鲜花的娇艳,却常常忽略了孕育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教育亦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如是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你收获成功的欢乐记下来吧,把你百思不解的困惑记下来吧,把你苦苦思索后的灵光一闪记下来吧,把你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记下来吧……

  只要从这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成为“大师”!

  2、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学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学反思。写教学叙事时的需要注意: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4)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 “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要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时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3、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认为,要想写好教学案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

  (2)学会发现。

  我们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

  (3)学会写作。

  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

  (4)学会学习。

  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

  4、教学课例。

  简而言之,教学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教学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际投入教学行动的研究形式,它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9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于xxxx年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点做法:

  (1)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问题。

  九年级上册“三视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课前有萝卜、地瓜刻出模型来,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我在第六章“可能性”时,将一个模拟摇奖器带入教室,从生活中购买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课题,告诉学生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对于彩票这样一个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数学的价值。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置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

  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答对问题的喜悦,发现规律的兴奋,而对知识不封顶,充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提出表扬,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方法尽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给予推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 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 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 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复习中不断总结

  ⑴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⑵要突出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复习中要使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对不同的抽样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体会.

  ⑶统计与现实生活、科学领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密切结合,选择典型的、充满趣味性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处理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⑷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对概率的计算问题,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类问题加以变通,寻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数学本质,对相同的一类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率模型来解决.这样也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开放性加以锤炼.

  ⑸加强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求解决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复习,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二、复习中要“用活”教材,和资料。

  三、复习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习”。

  是指教师在复习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习的合理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习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习,确保复习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源自生活,生活即教育”,他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机会去体验、参与和享受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教育离开了生活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贴近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的教学,会导致孩子们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意识,提升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在我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公开课时,恰逢我的班级学生都对打篮球情有独钟。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在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必须分出胜负,胜利的队伍将获得2分,失败的.队伍则获得1分。甲队为了有资格进入下一轮比赛,希望在10场比赛中总共获得16分。现在问题是,甲队需要取得多少胜利和多少失败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通过这个生活实例,我可以引导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思考和分析,并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寻找有效且简洁的计算方法,以便快速而准确地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可能会使用他们在上学期学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则会引导学生们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消元法。在讲解完这个实例的解题过程后,我会提供另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巩固练习:茶话会上,七(1)班准备购买奶茶和蛋挞。已知一杯奶茶和一个蛋挞的总价为12元,而6杯奶茶和2个蛋挞的总价为60元。现在问题是,我们要求出奶茶和蛋挞的单价各是多少?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我希望学生们结合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知识不仅源于生活,也广泛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4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课改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生活跃了很多,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是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还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你说,有的学生依然自行其事,没有参与讨论,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一部分充当看客,课堂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

  新课程理念已走进课堂,新理念正冲击着旧观念,初中数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但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新课程怎样改革,初中学生还是无法逃脱考试这棵指挥棒而选取到不同的学校,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通过考试顺利地进入到他们想去的学校呢?对此问题笔者苦苦思索,终于寻求到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那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作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在教学中当老师讲到的有一题多解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经常不断积累的习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分类,整理好几种解答过程的详细情况,保存成册以后备用。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完善一题多解笔记

  老师要多指导学生准确完整地记好一题多解笔记,绝不能对学生的一题多解笔记听之任之,首先要让学生做好分类,其次要让学生作好积累,再次让学生坚持作一题多解得笔记,教师要适当收齐批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一题多解笔记。让学生不能只掌握笔记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思路过程,要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如何巩固,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进行有益的学法指导,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让学生积累一题多解的各个题,为的是力求做到“总结归纳,触类旁通”。要求每位学生常反思:①几种方法的优势在哪里?②各种方法运用的思想是什么?③每种方法用到那些理论知识?④采用什么方法?⑤有何启发?学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地浏览一题多解笔记,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可以使复习更完善,知识掌握更牢固,方法更加简单灵活适用。避免机械训练,减轻学生负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师在训练学生一题多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学生所做的一题多解笔记要实事求是,不要流于形式。要深入探究每道题中的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进行比较最好选择哪个更适合自己然的解决思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做好监督检查,关注学生差异性发展,做好教学反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记录方式,学生就会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数学复习时,要求学生注重一题多解记录、试卷归类等学习资料的应用,必要时做好监督检查等等。

  实践证明,记好和用好一题多解笔记,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计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分层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就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充分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得能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从一题多种解的比较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也能给学生在今后解题中探寻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有关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03-1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6-12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6-13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09-01

初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0-12

教学反思初中数学07-13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2-03

(精选)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7-05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5-15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05-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共1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不宜告诉学生,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

  二、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教学目标: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成为数学尖子。

  A层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教学目标: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B层教学策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C层教学策略: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教学目标: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D层教学目标:多耐心辅导教育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三、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们级组各成员发扬了互相帮忙,通力合作的精神,加强集体备课,组织“一人一课一议”及“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组织加强班等课外训练辅导,较好地按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考试反馈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学生对所学知识未能完全的了解,考试时出现知识盲点;

  2、对要求掌握的数学思想不能很好的理解;

  3、运算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去括号时的符号问题,乘法分配律的漏乘现象严重,运算法则不够熟练。

  4、数学思想、识图能力有待加强;

  5、答题的规范性需要加强。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

  (1)立足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较多题目是根据课本的题目改编而来,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课本的题目掌握不理想,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书本的重视不够,过多地追求课外题目的训练,但忽略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课本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课堂上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多机会给学生展示,表演,讲题,把思路和方法讲出来,使学生更清淅地理解题目,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多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例题示范教学,培养学生解题书写表达。

  (4)多一些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少一些知识的生搬硬套。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地整理和归纳数学知识,并在课堂上清晰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纵向和横向的知识链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础知识。

  (6)为了解决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外作业的个性化布置。每个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提高课外学习的效果,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并努力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和关心中下层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并主动参与学习。

  (7)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课本知识,并提高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教材内容、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此谈几点浅薄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让他们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还要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泯灭,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生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段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思考了很多,因此总结了关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期望对于其他的教育同行有所帮忙!

  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潜质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潜质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状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好处。

  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一样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

  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

  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

  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

  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好处)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

  1、连结AC;

  2、作EO//DC交AC于O;

  3、作OF//AB交BC于F。

  AE:ED=BF:FC。”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BF:FC,应怎样找?”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潜质,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这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日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带给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那里起了作用,正因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好停止,必须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能够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资料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构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潜质。思维的深刻性表此刻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认识和检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只有对于自身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行成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下要对课堂的讲述内容进行回顾和思索,这样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以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

  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回忆是否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内容的讲授是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去进行知识的学习。我国新的课程理念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积极的进行知识的思考和探索,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不采用直接就给学生讲解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展示一副三角板,对学生们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一共有三条边、三个角,你们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我们已知其中一些元素,可不可以求出另外的一些元素?”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分配具体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组内先互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解决本组成员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其次对领到的任务进行交流,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讲述。这样,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时常对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学生已具备了相当多的生活经验,越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越有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规律,巧妙地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引入生活实际感知,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买过彩票吗?如果有,那么你们一定能中奖吗?也就是说,可能中也可能不中。那么,你们知道这种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在数学中是怎样定义的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时机,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就会比以往高涨,而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身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

  采用传统的教学固定工具进行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而新课程理念强调:“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数学教学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繁琐、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做到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在学习《二次函数》中“二次函数的移动关系”时,如果仅靠口头语言对顶点移动进行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通过两个二次函数图像移动后可以重合,并在图中标出每个顶点的变化,学生就能生动、直观地观看二次函数的移动过程了,最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突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且对于反思的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成绩,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7

  第一、能达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例题精讲,并与中考相同或靠近的题目为例,在解题过程中实现三个目标,化解重难点,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并应用!

  第二、突出中考的热点

  现在中考试题强调个性与创新,我在例题中也突出(如用“curren;”定义新运算:对于任意实数a,b都有acurren;b=(a*a+b)/3,求3curren;(—2)的值。)这样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作适当的拓广。

  第三、注重基础重在实效

  题目面对大众,不搞偏难怪。让学生“看起来块块,做起来怪怪”,使学生对此类的题不敢掉以轻心,不敢瞧不起“它”。

  第四、进行“小题大做”思想贯彻

  对于如:计算:

  解题前提问:如何解答?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而后我再作答,比较学生刚才他们的思路有何不同。并注:必须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切记应小题大做!不能单有一个答案。

  第五、强化书写格式

  在解题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的作题情况,对于发现问题作出及时处理以达到规范。

  第六、同时也存在几个缺点

  ①有的知识点没有顾及到。

  ②有的学生没有自觉在解决问题。

  ③与学生互动不激烈。

  第七、以后的努力

  ①夯实基础。

  ②题目靠近中考,让学生了解中考理解中考,实战中考,对其不陌生,觉得中考不过而而。

  ③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发问,而且也要让学生多多总结,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8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这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魏书生有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宽”。改造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要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只有在明确反思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反思的作用。下面,我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阐述教学反思的内容。

  1、课前反思。

  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这里所谓的“功在课前”就是指课前反思。我认为课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再次明确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设计编写,或者编写中的教学设计,反思以往的同类教学设计及其经验教训;二是反思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不仅对自己的这个教学设计方案再次查缺补漏,重新审视这个新教学设计的利弊得失,预测可能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二,“备”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花很大力气在课前精心备课,可真正在课堂上却并没有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其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很好地“备”学生。“习惯性”的做法让很多教师长久地忽略了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课前针对“学情”的分析,要从最基本的入手。例如,教学数学中有关利息和利息税的问题时,可以设计几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到生产生活中去调查。通过实践,学生有了知识储备,知道了利息和利息税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新课程实施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学,以增强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课程资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2)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3)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4)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5)怎样达成教学目标?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课堂情境的严峻性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有课堂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应变技巧,因人而异,因事制定,灵活应变,调动身心潜能,以便超常发挥。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课中反思:

  第一,反思课堂教学活动创设的有效性。要坚持“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学生;活动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真正反映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活动的品质要高,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动手用“折纸法”剪枫叶,学生不但从操作中思考、感悟,体验乐趣,又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二,反思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慢慢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领者,但“师道尊严”的架子一直没放下,“习惯”让孩子敬而畏之。我们应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表现,既进行认知的交流,又进行情感的交流,既通过语言交流,也通过表情、动作来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时,让学生分组做“抛硬币”实验,我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实验中。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了解到学生在实验时的所思所想,对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的伙伴,愿意与其交流。

  第三,将课堂教学反思与课堂应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培养,还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存在着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意外”的发生,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因此而可能搅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无味的课也可能因偶发事件带来意外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讲授中的疏漏,板书的错误,学生的违纪或偶发事件,外界的突然干扰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节课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关系着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而且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标志,它可以反映出老师应变艺术的水准。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例题时,由于板书有误导致最终答案不符。我意识到出了差错,于是,我不慌不忙地问了一句:“同学们,这个答案合理吗?”学生回答“不合理”,我又追问:“错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在黑板的另一侧写下“正解”俩字,同学们还以为我是在进行错解分析。这样,我就避免了因我的失误而陷入窘境。

  3、课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不断的反思也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我们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反思:

  第一,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后要反思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在具体落实中,是否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解决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是否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得到提升;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重点。

  第二,反思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管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到了课堂上,很难做到一节课都是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会生成很多东西。每节课后,我们可以这样反思:这节课学生表现出色的在何处?我最感到得意的是什么?哪些环节处理得不够理想,为什么?新课程理念在哪些地方落实了?哪些地方没有兑现?哪些教法对学生不适应?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怎样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三,反思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记录师生互动、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点;记录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感触;记录课堂预设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记录改进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等。另外,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也能积累深层次经验。例如,我们可以反思以下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二、教学反思的几种研究方式。

  1、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做、所见、所闻,以及教学中的得与失,达到总结教学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写教育教学随笔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一双慧眼。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学生的每一次倾心交谈,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思想从何而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文章切忌平平淡淡、重复别人,要让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能欣赏到你真感情的抒发中凸显出来的独特个性,能触摸到你真见识的议论中激荡着的深刻的思想脉律,这样的文章才好看、耐看、经看!如果我们能时时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与现象而不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不管万籁俱寂无论更深露重,也总不忘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教育规律?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轻易被人家左右?时间一长,你就会在无意中惊异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却也包含着深意!

  (3)要坚持勤写随笔,有感而发。

  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随笔长短不限,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虽然只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所以随笔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则长无时间则短。文章也是由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果有时间了,如果有了更多的感悟,就是不断地修改随笔和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使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不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了吗?

  (4)要注意创新。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教育随笔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思想,离开了新意,一味地模仿甚至“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再好的教育随笔也是一张失血的脸,苍白无力;再高深的文章也如一副无血无肉的骨架,味同嚼蜡!创新才能点燃教育的激情,创新才能使教育随笔充盈着灵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有了奇妙的想法也要及时记下,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一不小心就会飘然远去,难觅踪影!

  (5)让书香滋养底气和灵气。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提高则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方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读一点书,比如含义深邃的哲理小品、文笔犀利的杂文短论,以及教育类的书刊杂志,以及众多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的见解和视野也才因此而更加开阔。读书滋养了你的底气和灵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们常常感叹学者们的著作等身、学富五车,我们每每钦羡名师们的妙语连珠、智若泉涌,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鲜花的娇艳,却常常忽略了孕育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教育亦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如是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你收获成功的欢乐记下来吧,把你百思不解的困惑记下来吧,把你苦苦思索后的灵光一闪记下来吧,把你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记下来吧……

  只要从这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成为“大师”!

  2、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学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学反思。写教学叙事时的需要注意: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

  (4)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 “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要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学事件时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3、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认为,要想写好教学案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

  (2)学会发现。

  我们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

  (3)学会写作。

  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

  (4)学会学习。

  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

  4、教学课例。

  简而言之,教学课例就是以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剖分析,从教学规律上得出一些有教者个性色彩的结论。具体而言,就是写给教师同行看的自己是如何上这节课的,它是以教学设计者为叙述者,把自己上这节课的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平实的加以描绘和反思,让观者一起体验教者的成功和和不足,达到产生借鉴和启发的作用。教学课例撰写的过程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是真实的有感而发,即使是事后回忆也要尽量向真实的“课堂场景”靠拢,不能自己编撰细节。真实才能感人、真实才能反思深刻、真实才能让人思考和借鉴。

  (2)必须有些细节的描述,师生的对话片段尽量少用形容词,多用白描方式,让“对话”贴近真实少些教师的主观色彩。

  (3)要敢于面对教学设计的不同声音,勇于解剖自己的教学问题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况且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敢于坚持自己的设计,只要是站得住脚就行。

  5、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实际投入教学行动的研究形式,它是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9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于xxxx年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新教材,如何引导学生去学成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和荣誉感,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参与,让学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见解,教师有“度”的进行课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基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几点体会:

  一、赏识学生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进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这样几点做法:

  (1)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简化复杂问题。

  九年级上册“三视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课前有萝卜、地瓜刻出模型来,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我在第六章“可能性”时,将一个模拟摇奖器带入教室,从生活中购买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课题,告诉学生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就是事件发生可能性。对于彩票这样一个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也愿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热情去学习。从而让学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数学的价值。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数学的推理计算,学生更容易对直观有趣的图案和实物产生兴趣。在讲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图形”时,我将大量有趣的图画、实物带入教室,让学生感悟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几何图形,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数学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从而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解第四章“图案设计”一节时,我在上课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几何图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桥梁等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理解了对称的意义及用途,体会到数学王国的瑰丽。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解“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我,我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我们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概率的有关知识时,教材中设置了摸球游戏,让学生通过摸球游戏感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次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课后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对概率有了较为清晰的初步认识,并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的很到位。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我调动了起来。

  此外在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答对问题的喜悦,发现规律的兴奋,而对知识不封顶,充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思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提出表扬,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方法尽可能的加以肯定,并给予推广,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1

  1. 根据新课程概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注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现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经验。

  2. 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满足所有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又注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

  3. 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①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②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明;③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认识及应用;④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索。

  4. 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说理。因此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

  5. 评价方式

  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复习中不断总结

  ⑴立足教材,理清概念,夯实基础,学生通过复习,应熟练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⑵要突出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复习中要使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这一思想,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可行性,以及对不同的抽样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体会.

  ⑶统计与现实生活、科学领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将统计的学习与实际问题密切结合,选择典型的、充满趣味性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实问题作为例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据处理方法,理解统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⑷突出概率建模思想,对概率的计算问题,可以把不同背景下的各类问题加以变通,寻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同的数学本质,对相同的一类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概率模型来解决.这样也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开放性加以锤炼.

  ⑸加强用列表法和树状图求解决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复习,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二、复习中要“用活”教材,和资料。

  三、复习反思,或称为“反思性复习”。

  是指教师在复习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复习的合理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复习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复习,确保复习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源自生活,生活即教育”,他强调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他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机会去体验、参与和享受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教育离开了生活就失去了意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贴近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的教学,会导致孩子们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意识,提升对数学的理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在我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公开课时,恰逢我的班级学生都对打篮球情有独钟。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在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必须分出胜负,胜利的队伍将获得2分,失败的.队伍则获得1分。甲队为了有资格进入下一轮比赛,希望在10场比赛中总共获得16分。现在问题是,甲队需要取得多少胜利和多少失败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通过这个生活实例,我可以引导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思考和分析,并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寻找有效且简洁的计算方法,以便快速而准确地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可能会使用他们在上学期学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则会引导学生们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消元法。在讲解完这个实例的解题过程后,我会提供另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巩固练习:茶话会上,七(1)班准备购买奶茶和蛋挞。已知一杯奶茶和一个蛋挞的总价为12元,而6杯奶茶和2个蛋挞的总价为60元。现在问题是,我们要求出奶茶和蛋挞的单价各是多少?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我希望学生们结合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知识不仅源于生活,也广泛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独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4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校课改的一个新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生活跃了很多,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空间,是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知过程,还成为一个交往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在课堂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尽人意,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说,他让你说,有的学生依然自行其事,没有参与讨论,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成了优生的独角戏,一部分充当看客,课堂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欢喜让我忧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

  新课程理念已走进课堂,新理念正冲击着旧观念,初中数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但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新课程怎样改革,初中学生还是无法逃脱考试这棵指挥棒而选取到不同的学校,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通过考试顺利地进入到他们想去的学校呢?对此问题笔者苦苦思索,终于寻求到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那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作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在教学中当老师讲到的有一题多解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经常不断积累的习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分类,整理好几种解答过程的详细情况,保存成册以后备用。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完善一题多解笔记

  老师要多指导学生准确完整地记好一题多解笔记,绝不能对学生的一题多解笔记听之任之,首先要让学生做好分类,其次要让学生作好积累,再次让学生坚持作一题多解得笔记,教师要适当收齐批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一题多解笔记。让学生不能只掌握笔记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思路过程,要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如何巩固,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进行有益的学法指导,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让学生积累一题多解的各个题,为的是力求做到“总结归纳,触类旁通”。要求每位学生常反思:①几种方法的优势在哪里?②各种方法运用的思想是什么?③每种方法用到那些理论知识?④采用什么方法?⑤有何启发?学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地浏览一题多解笔记,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可以使复习更完善,知识掌握更牢固,方法更加简单灵活适用。避免机械训练,减轻学生负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师在训练学生一题多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学生所做的一题多解笔记要实事求是,不要流于形式。要深入探究每道题中的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进行比较最好选择哪个更适合自己然的解决思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做好监督检查,关注学生差异性发展,做好教学反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记录方式,学生就会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数学复习时,要求学生注重一题多解记录、试卷归类等学习资料的应用,必要时做好监督检查等等。

  实践证明,记好和用好一题多解笔记,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计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分层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就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充分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得能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从一题多种解的比较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也能给学生在今后解题中探寻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