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暴露了知识发生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先从学生折纸开始,让学生体验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存在及其性质,而后通过尺规作图,加深学生对中线、角平分线的认识,增加了数学学习兴趣.讲三角形高时,学生也想用折纸折出三角形高,结果碰到困难(钝角三角形),使新、旧知识大碰撞,加速知识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时,课堂出现很多三角形结构,并让同学解释,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特别是三角形的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直观性原则
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高矮”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比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更高。总结出比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顶点”的高低位置,底面的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此基础上,再提问“顶点”的高低如何测量,从“顶点” 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个知识?使学生从生活的感性经验中逐渐抽象出概念的一些表象。
2、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客观事物是互相连系的,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联系的。数学学科中,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着联系,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变化或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从“顶点”起画一条“垂直线段”与“顶点”所对应的底边互相垂直。在这里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点到线的距离”,并回忆其画法,边回忆边操作,为学生概括三角形高的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打下基础。
(板书)顶点---底边 “距离”---“高”
点-----直线 “距离”---“垂直线段”
3、注意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人们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反复。对所学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它们科学的定义,而且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角形高的意义以后,再让其阅读书上的准确定义并找出关键词,使学生能够用更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来。紧接着,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顶点”,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前必须先找到对应的底边和顶点,教师应该按步骤示范。在变式练习中,及时发现错误,并展示出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高的定义去反驳和解释。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其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了一次自主获取新知的成功体验,体现了“重过程,轻结果”的新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学生在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一规律后,就轻易认为三条中线也适用此规律。教师抓住学生的惯性心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发现新问题,从而解决它。锻炼了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主动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实践的能力,培养了自身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潜能的挖掘与发展。
教学流程通顺流畅、清新自然,注重双基,突出重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了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归纳、猜想、再探索等学习过程,真正扮演了教学过程的“主角”,在“操作”中感悟数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新课程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掌握效果做及时的检查。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未能得到及时的关注。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三角形外角和》教学反思09-15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4篇05-28
有关初中物理的教学反思08-19
有关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1-19
有关于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2-11
有关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反思范文12-27
CAD中把线段延长的方法08-14
cad延长线段的方法08-08
有关高中体育教学反思范文10-29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参考模板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