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8 16:11:00 高中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以下是YJBYS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篇一:《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在简介文体特点、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 二、反复朗读,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三、熟读成诵,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周正逵先生在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前言》中指出: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个环节,指导学生把课文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这样不仅培养文言阅读能力有望,还会多方得益,终生受用不尽。“熟读成诵”,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诵读方法,《阿房宫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指导背诵。 1.理清层次结构

  著名教授石声淮先生说:“会背书者背结构。”这是经验之谈。一篇文章有段落,一个段落有层次,一个层次也有组成它的句子。背诵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划整为零,聚零为整,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阿房宫赋》第二段较长,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层次,就好背诵了。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宫人来源,宫人生活,宫中珠宝。层次明晰,易于背诵,就是在一个极小的层次里也还可以寻找速记窍门。在“宫人生活”这一层中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忆:宫人早上起床后开镜──梳发──洗脸──焚香„„这是从一层一段而言。从全篇看更应该理清层次。《阿房宫赋》全文四段,前三段是“体物”,最后一段是“写志”。分清了这样的结构,背诵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点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议论句,有描写句。若用波浪线划出议论句。全段议论、描写泾渭分明,分而背之,各个击破,记忆迅速。 3.利用修辞手法文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又如第三段中间运用夸张和排比构成的一组描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夸张排比句压缩为“柱头多于农夫、椽子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乐声多于言语”的短句,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按原文把句子展开,这一段内容便可以迅速记下来。

  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以诵读训练为主,以知识讲解为辅。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旧教学格局,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二:《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反思之二:语言华美而不失体度。

  汉大赋家杨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此樊川之谓也。纵观全文,此赋的语言精彩纷呈。现点出几处加以简单分析。1.描写形象生动,十分传神。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啄”就十分生动,妙处在于首先它把屋角的静态变成动态,增加了美感,让人想象之中有凌空欲飞的感觉;同时还使用了拟物的修辞。在分析这一处语言的时候,我解释了与拟人的区别,这里是使一个事情带上了另一个事情的某种属性。我又举了曾在高考题中出现的例子:“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你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她停泊于枫桥边。”前面是拟人,后面的一句是拟物。2.描写物象的时候还注意到了心理的`描写。比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不仅把阿房宫的建筑描绘得美轮美奂,而且还突出了人在其中提到建筑时候的惊奇惊喜的心态,实属难能可贵。

  反思之三:句式和韵脚不断变化,是文赋的典型特征。

  “骈散兼行,于整齐中富于变化。”(复旦大学教授刘季高语)我们可以举三处例子来看。第一处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农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钉鳞鳞,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呀,多于市人之言语。”然后下面出一个散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再往前看的一个例子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鹿鹿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同样后面跟上一结构完全不同的句子,整散结合,节奏起伏跳宕有致,而全文凡十三次易韵,使得文章诵读起来大开大合,时而舒缓,时而急转直下,如行云流水。

  反思之四:犯颜直誎,发千古之忧。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已经把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交待十分清楚。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迅速滑向衰败的深渊,令像白居易这样的有识之士深感忧虑。而秦国的灭亡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典型的反例。在唐朝思想是比较开明的,所以许多当朝的文人都敢把矛头对着最高的封建统治者,比如杜甫就曾经借汉皇而讽谕唐明皇,杜牧也在这里尖锐地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明代古文家归有光曾经就称赞说:“凡作骂题文字,须于结束垂规戒意,方有余味。”(《古文举例》)而我觉得从中更可以看出杜牧的忧虑与忠贞。


更多相关文章:

1.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2.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3.高中教学反思《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4.死水教学反思

5.离骚教学反思

6.高中教学反思

7.高中开学教学反思

8.边城教学反思

9.错误教学反思

10.高中教学反思论文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注释08-26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08-10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说课稿11-06

《阿房宫赋》读书笔记(精选14篇)03-30

教学赋能共创未来心得(通用9篇)11-29

技术赋能教学变革心得(精选18篇)11-26

教学赋能共创未来心得范文(精选6篇)11-25

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心得(通用25篇)11-28

技术赋能教学变革心得范文(精选6篇)11-25

技术赋能的教学变革心得(通用9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