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及对策
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我校是浙江省重点中学,生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不到半年的实验中,我的教学压力很大。过去我上课从不拖堂,从不留尾巴,在高中新课程中,我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成为经常的事。我感觉教材内容跨越性太大,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在模式上打破了过去的王朝体系,不按编年顺序,专题本来就够深的了,再加上中外历史混编,真让我举步维艰。我有压力,学生也不适应。学生经常反映历史的东西太多,老师讲得太快,知识太零散,比较难记忆。我省初中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高中统一使用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我在寒假中认真反思,觉得只有调整高一教学的基本思路,才能走出困境。这里面有教学理念问题,更多的是教学对策必须调整。
抛开高考考虑教学
重点高中的教学目的就是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的人才。高考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在事实上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会考的成绩对我们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在进入高中新课程之际,教师普遍关心的就是高考怎么考。我们不仅注意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新课程高考大纲,江苏、山东、广东的高考模式我们也很关心。在我省高考模式尚未出台之前,教师普遍采用“稳扎稳打”的办法,就是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内容,于是,课时不足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仔细想想,这实际是用老办法对应新课程。
过去高一教学采用细致梳理的办法,目的是为高二文科班打基础。过去行得通,原因是教材我们很熟悉,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已烂熟于胸,知识点清清楚楚,复习资料随手可得,高考的题型固定,模式基本不变,会考跟着高考学,没什么大变数。我们知道要求学生记什么、背什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强化记忆。需要加强学生理解的问题也是老生常谈的那些,教师知道怎样讲解。那时,与初中教学也有衔接问题,但是,我们基本不管、甚至不用考虑。反正高中还要学一遍。学生在高一学习阶段,对历史课基本是顺其自然,真正重视是在高二分班后。只要会考前抓紧一些,没有过不去的年关。进入新课程后,情况正好相反,教材我们不熟悉,有很多新知识、新问题,什么是重点我们心里没数儿,对学生是难点,对教师也是难点。知识点抓什么,不知道,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几乎全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性的问题就更多了,不知从何下手。高考的题型、模式都是未知数,只好紧扣教材。当然,高中新课程的专题方式本身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都感觉困难,学生自主学习根本谈不上。
走出困境的教学思路,我认为首先要抛开高考考虑问题。既然高考的模式未定,过早的考虑也是徒劳无益。新课程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学着没兴趣,即便为了高考也将成为负担。学着有兴趣,困难就变成乐趣了。那么,教学首先要考虑的是那些内容能够激发学习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先把知识点和记忆问题放一边,也不要考虑那些是重点,先想一想,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教过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专题,我当时采用的方法完全按照教材顺序,教材讲什么我解释什么,教材讲多少我就讲多少,所以疲于奔命。现在要是重来一遍,我不这样做。第一课以西周社会为重点,以宗法制为切入点,联系现代我们的亲戚观念,溯源历史,让学生明白宗法观念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早期的政治制度,再讲礼乐制度,让学生理解西周社会。第二课重点讲秦帝国的制度创新,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体制都是开创性的。第三课重点分析中央集权体制强化的途径,选官制度变化、地方权力弱化。第四课延续二、三课的思路,加一些清代不同于以往特征。引发学生兴趣的中心是了解大一统的中国怎样形成和巩固的。我觉得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一专题的内涵,知道一些具体制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强调理解历史。学习古希腊、罗马和代议制的形成,也是这个思路。对比中国的不同点,理解西方历史的特殊性。我想,这与高考并不矛盾。如果新课程的高考仍延续过去的题型不变,命题思路不变,学生到文科班再强化也来得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比生吞活剥更深刻。如果高考改变较大,那只有一条路,基础的考察重理解,较高层次的能力考察采用新情境、新材料,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看出新课程的教学成果。
过早的忧虑高考于事无补,反而造成一团乱麻的局面。更何况还有大多数考取理科的学生,让他们在高一就厌烦历史,实在是老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让大多数孩子对高一历史课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对历史感兴趣,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及其专题教学的思路
应该说,初中历史的实际效果问题是个老问题,只不过在新课程中更加突出而已。初中不重视历史,和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期望值是两个问题。不重视的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不考就不重视是通病,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期望值要求太高。抱怨高一学生历史基础太差,往往是希望他们记住基本的历史顺序,知道重大的历史事件。说实话,我虽然也具有本科的专业学历,但是,我对初中历史的印象极其淡漠。因为在那个年龄段我什么都不理解,老师讲得再好,我也是听着入神,过后就忘。历史需要理解,要求十几岁的孩子理解那么多的人和事,怎么可能呢?忘记是非常正常的。忘记不见得就没有潜记忆。激活学生的潜记忆正是高中教学的任务。
以浙江使用的初高中教科书来看,在某些方面我认为,记不住或许还是好事。人教版的初中历史课本编排得很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就是观点陈旧。五种社会形态的结论如果学生记住了,那我们到高中真还要花大力气进行解释。因为,人民版高中教科书淡化了社会形态问题,有些结论与人教版矛盾。学生认真起来就躲不过去。当然,真有这样认真的学生那是好事。历史知识的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过程。想一想,我自己也是从高中学文科才开始记住很多知识的,那是经过多少次反复啊。到大学很多内容才真正理解,才学会思考。到大四阶段才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聪明多了,很多高中生的思维水平都不简单。不要抱怨学生,应该多从教学思路中找问题。
专题教学的确跨度大、跳跃性强。我想,一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记忆基础,不知道王朝顺序没什么关系,知道大的王朝顺序就可以。总有几个学生知道,让他们讲出来,就能带动其他学生。记忆慢慢地就巩固了。二是缩小记忆的要求。必修第一册以政治制度为主题,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我们不是要学生记很多,又不是搞研究,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例如三省六部制,关键是理解三省运行机制,那么,三省的名称就必须知道,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也好记,职责不必强求记全,
后面还要反复提到。宋代的二府三司则只强调分散宰相的权力,名称举例说明,选官制度重点讲科举制,监察制度不讲,提倡学生自学,这样一节课就不紧张了。
我自己体会,教师总有一些思维惯性。比如秦统一我们很熟悉,总觉得不讲统一的背景就说不清楚,教材也用“六王毕,四海一”为小标题,用一个版面阐述。但是,如果背景占用10~15分钟的时间,制度内容的时间就紧张了。既然专题的核心是制度,我们就有理由简化背景,简化统一的过程。这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制度。朝代更替的过程都可以简化。讲制度千万要摆脱过去突出统一措施的思路。将教材“秦王朝的官僚机构”一目,改为“秦王朝开创的官僚制度”,既讲秦的官僚机构,又强调官僚制度的特征,为下两课作铺垫,完整地将制度的主线交代明白,这样就更清楚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下设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节,要按过去是讲6~7节课的内容。同样也要摆脱过去的思路,突出三次革命改变了什么,过程必须简化。这样,前三个专题连接起来就是1949年以前中国历史的政治走向。如果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走向是这样,我看就是教学的成功。
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很有道理,但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如果没有人听课,教师还是习惯于绘声绘色的.讲解。讲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而且讲述如果能够做到通俗、形象、流畅并简练,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不都是讲述形式吗?不能说讲述形式不好。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不能完全与大众教育相比。中学教育的特点一是面向适龄青少年,高中也是普及性教育;二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大众教育则更多的是文化普及和社会导向作用。因此,中学教育要讲究科学的培养,那么,讲究教学方法就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也给教师提供了充分观察学生的机会。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同一内容对不同群体,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新课程中要适当地变换教学方式,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不等于教师就轻松了。相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
已经过去的半学期我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机会相对少一些。反思后我想,是不是课本上有些学生能读懂的内容,让他们谈谈理解和感受?人民版在课文的标题下总有几句提示语,学生能不能读懂?如果我一味地自己讲,我就无法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文字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要理解其意义,不光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局面,而且要对照苏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创新。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不知道,我教的学生有太多,无法一一作课前调查,如果再教这一内容,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未尝不可,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知识储备。只要把握时间,应该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另外,像长征、南京大屠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教师用讲授法效果未必好。用教师导读,学生自学,组织问题研讨,让学生的不同特长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高一历史教学有很多困难,只要注意研究,面向实际,讲求实效,就能调动学生提高自己、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的问题很多,教师要主动研究、主动适应。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低如何培养学生呢?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及对策】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07-26
高中历史科目教学反思05-28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09-14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11-23
高中历史课后教学反思10-1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06-28
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反思09-10
高中历史科目的教学反思06-01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经验教学反思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