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热门】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事提高的障碍
1.缺乏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学生没有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没有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单调性。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之上,学习被动,自然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地理学习上不懂得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学习上,学生们对所学资料进行机械记忆,把记住教师所讲授的资料作为学习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1.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可是,他们的抽象思维本事较差,生活阅历较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好教学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探究欲望,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际用处,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展开课堂教学,仅有贴合学生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融入到情境当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识。
2.拓展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使其学会学习。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在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资料: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景;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同课题小组之间还能够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本事,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准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避免单一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要根据教学资料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即使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要做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始终坚持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囊括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将教学资料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我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经过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来说,其蕴含的科学和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知识点的涵盖面能细致到我们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进而真正实现地理这一学科的功能和用处,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理解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景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我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与理论结合本事本事强的综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必须程度上促进学生世界观的构成,地理这门科目的实用性也渐渐在大众的视野里变得显著和清晰。社会的变化在改变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规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材资料和教学方式。教材资料的形式从原先的以文字论述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图文并茂。教学方式上则是教师要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将教学资料和生活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懂得实践操练。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团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我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本事,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简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学习的本事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教师创设的课堂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简便、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发表自我的言论和意见,激励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例如,我一般会在学期期中时开设一个地理的趣味知识点问答竞赛,学生们的座位以围成一个面向讲台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讲台前方是一行评委和主持竞赛的同学。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的调节者和引导者。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地理知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离感。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坚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将课程资料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区,有利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学会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变自我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记硬背,随着课程资料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本事和实践本事应当要更加灵活。地理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反应,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料,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3
观摩该课受益匪浅,以下简要分析和小结本人欣赏的地方,以便日后学习。
1.导入环节: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围绕知识点,恰当选取材料。
运用PPT视频展示xxxx年11月20号(时间记不起了)央视关于全国天气预报的情况,结合卫星云图,提醒学生留意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天气发生了变化。并通过两个问题,引出该课的学习要点并用PPT展示出课堂目标。
2.授课环节知识点非常明确,一是锋的概念及其分类,二是冷锋对天气的影响。通过导学案,将两大知识点有序排列,让人一目了然。如,知识点一:锋的概念及其分类,下设三个小点,气团、锋面系统的构成、锋的分类(三个)。
3.知识点讲解方式图文并茂,以图片或动画的方式,形象地展示知识点,环环相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例如:气团”先用文字解释概念,然后通过两幅气团图进行对比,30℃用红色标为暖气团,-2℃用蓝色标为冷气团;接着通过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类型的气团相遇会出现的情况,即导入到“锋面系统”的讲解。
4.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的举一反三。如,详细讲解“冷锋对天气的影响”之后,师生互助完成“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表格,然后老师特地安排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暖风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表格。在讨论完成后,运用投影仪展示三组学生的代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调整。
5.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有个人特色,喜欢用质疑的表达方式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如,“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一定会降水吗?”“若下雨,会是垂直的吗?”等等。
6.课堂小结用表格的方式把知识点呈现出来,很清晰明了。
7.知识应用环节设:“解读考题“、”解读生活“,每一个部分师生互动都很充分,效果突出。尤其是”解读生活“部分,请学生扮演天气预报播报员,分别播报”山东半岛16日至18日天气情况“和”海南岛20日后的天气变化情况“,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让人感受深切。
8.时间把握较好,尤其是后面的知识巩固部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4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今年我执教高三年级,反思以往教学上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思考今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尤显得紧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地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三年级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蓝本内容逐渐地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蓝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 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5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6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二、掌握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
三、勤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 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7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8
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 “ 知识本位 ” 、 “ 学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 “ 读图思考 ”“ 活动 ”“ 阅读 ” 和 “ 案例 ” 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 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 心理 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 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是新课程的核 心理 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 、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地理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9
从20xx年秋季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地理课改工作初见成效,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们的感悟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根本就不重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①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在学习气旋与低压的有关知识后,我们把教材进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学生比较熟悉、对海南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台风云图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的形成、结构、以及台风影响下的天气等知识,接着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气旋知识对台风影响下风向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
5、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
从xxxx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完成一届班主任和地理教学的任务。尽管想象中的课堂在头脑中已盘旋了许久,但是真的面对学生时,却依然感觉束手无策。三年来,我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理论是对的,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广,的确困难重重,也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为了努力近可能实现或是靠近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扼杀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当中,添加了活动环节和问题讨论环节,这么一来学生们感觉课上得很开心,主动性发挥了。但是好像一节课下来,具体知识点很少落实,好像总在诗情画意,也没什么时间来落实,一旦考察下来,学生的掌握情况很不理想,当前高考大棒的指挥下,教师怎么对付考试这一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高一学生及家长,不像初中学习时那样听话和那样踏实,长期这样的情况,大家能接受吗?
另外,想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讨论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然后再带问题听课。高一刚开学几个星期还可以,越到后来越行不通。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时间给你预习,更谈不上讨论,再加上高一学生的作业量过多,每个学生的程度有差异,做作业的完成时间不一样,成绩好的学生也许有一点空余时间,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预习哪一科好。你想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节约一点时间来落实新课程理念,最后只能是一句空话,放弃这种做法。
困惑二:也许你在利用新的课堂教学,与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师可能用传统的地理教学,考试成绩并没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这样一来,学校的考试分析一出来,你都会感觉巨大的压力,不要说挨到高考成绩出来再去定论谁的做法对与错,就是单元或月考成绩一出来,你也许就要收敛自己的做法了。我想这恐怕是每个老师最头疼的原因了,升学的压力摆在那里,谁也绕不过去啊!
困惑三:学校生源不同会有分不同类型的班级,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班级,我们有不同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设计,鉴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就算在同一种类型的班级里,有的学生很愿意参与到活动和问题讨论中来,有的学生就很不适应,特别是一些从乡镇升学上来的学生,学习态度很好但却总是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有这样的情况,恐怕也得从大多数的学生情况考虑,多用传统的方法!
困惑四:在我们高中地理的课程安排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这一部分大多数学生学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这一部分,这些课程又安排在高一上学期的课程,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地理就碰上了难题,不少学生的积极性被打击了!基础也不牢固,又严重影响了以后的学习。加上此时尚未进行文理分科,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教学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以下是我这三年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师要不时地进行自我提高,提高自身素质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关键。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以及个人的魅力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自我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除了在网上进行自我学习之外,积极主动听比别的老师的课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开拓思路。另外,每周的备课组会议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机会,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经常对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并且进行记录和总结,这对于教学的帮助很大。
二、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把身边的于我们地理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我们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到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这种方法不能过早实施,应在学生学习地理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才能加以实施,同时也要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们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比如在我们学习影响工业和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部分时,学工业的区位因素,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把我们周边的工业园区的区位联系起来,分析它的区位因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优势,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农作经验,将平常的生活经历与课堂结合起来,相信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三、尽量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良营宽松的课堂环境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放言无忌,一定要清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与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我相信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让我们老师有个好心情,能够开心的上完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能在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也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总之,这是我三年来的做法和想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尽最大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个人魄力赢得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虽然还有很多的困惑和难题没有解决,但是还是一直在探索着!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导入时,首先展示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让学生首先了解中国的地理方位,然后展示图片,让学生把图片放在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这样放图片的原因,导入新课。
2、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读图训练。教材中图表丰富,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资料获取知识,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山地垂直带的情况可参考课本插图,注意珠穆朗玛峰随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现的垂直自然带,启发学生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初中所学的自然带知识。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掌握由赤道向两极以及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化的'主导原因。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体演示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以及各个地区代表性的动植物。演示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积极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上前松后紧,以至于在后面各组举出地理环境差异的“非带性”实例时我没有给出足够的评价。
2、板书较少,没有把重点表达出来。
这些我都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进,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的困惑: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2
一、讲什么?
1.讲“审题”讲'审题'首先要讲出命题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在高考中,学生在答综合题时,还没有看出考题的命题意图就急匆匆地开始答题,结果答非所问,成绩不理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平常教学中进行审题的训练。
(1)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二审”:一审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审题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
(2)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的审题主要是“四审”:一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二审,定解答对象;三审,定限制条件;四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
2.注重讲“思路”和“方法”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答技巧与方法。讲评时,要结合题型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有机地讲解答题思路与方法。
(1)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在全面、正确把握题干的基础上,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找准“题眼”,首先运用排除筛选法,将表述不科学的错误题枝排除掉,另外还可根据具体题目要求运用直接判定法、分析推理法、借助图解法、读图分析法、逆向思维法等。不论运用哪一种方法,关键是给学生讲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综合题种类齐,数量多,注重考查学生动手(绘图)、动脑(计算、想象)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分值多,综合程度强,答题要求高,但再特殊的题目,都是知识和材料的巧妙结合,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又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这类题是有章可循的。在讲评试卷时,必须给学生讲清解题的基本流程。
第一,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认真阅读题目所给材料,正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含义,包括材料本身、注解、图表及一切文字说明,任何一项不可遗漏。②仔细分析题问,准确把握题问的要求;根据题问的要求分析材料,并将其回归到教材系统和教师的教学中去,找准和课本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③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表达。
第二,读图分析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①仔细观察地理图表,正确把握图表类型,弄懂图表的主题内容,挖掘其隐藏的已知条件。②根据题问的要求,正确、有效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③概括提炼,归纳整理,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表述。
3.讲“误区”讲评时,教师要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例,有理论,有实际地逐一分析讲解,由表及里,追根求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同学,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推究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
4.讲“拓展”每一种题型甚至每一个题目都代表一定的知识层面。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力争“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引导学生扩展思路,纵横联系,由此问题联想到若干相近相关的彼问题;由此知识点联系到许多相同相似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进而保证取得最佳效果。
5.讲“规范”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表达语言的要点化、层次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少过失性失误。具体要求有:要点全面、层次分明,有条理、分要点;表述完整、逻辑清晰:因→果、大→小、前→后、总→分;语言规范、言简意赅: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用地理术语、少举例、少形容;填图准确、作图规范:填图字迹工整到位,绘图准确、规范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另外,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要找得准,敲得狠,如麻痹大意、看错题目和设问、书写潦草、卷面差、答非所问等。
二、谁来讲?
试卷讲评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切忌教师一言堂。要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三、课后巩固阶段:注重试卷反馈和评后反思,实现锦上添花
这一阶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答题规范。试卷讲评后,我们找出最好和最差的试卷,让学生展览参观,目的是培养学生答题必须规范的良好习惯。答题规范其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书写规范,恰当使用地理术语。”就综合题来说,作答时应把握答案的方向,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完整性、逻辑性,避免失分。一是要求学生用精炼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二是要不说废话,不离题。试卷讲评完之后,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已的试卷“规范”上的得与失,充分把握自己的“不规范”之处,提高学生对解题规范性的认识,提高在以后的考试中的得分率。
(3)关注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课堂讲评是面向全体的,尽管教师讲评得很细,不免有个别学生掌握不了,所以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4)整理知识反思成长。大多数学生的毛病,往往是课堂上记住了,弄懂了,课后又忘记了,下次练习或考试又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试卷讲评完毕后,我们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错题,真正理解解题的思路。同时,还要要告戒学生不要把考过的试卷束之高搁或丢之弃之,而应督促学生整理语言知识笔记,建立起自己的错题档案和题库,使学习成为他们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4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然而新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回想从开学至今,对新课改有所接触,也有许多的体会。现将优点和不足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次期中考试。
我参与教学的四个班级当中,及格人数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这与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不开的。从开学初,我就经常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全批。尽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从开始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对后来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了。针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还组织了一次小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该知识点能够牢固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节课前都认真准备,在新课导入时,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工程中,尽量结合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当然,第一次接触新课程难免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不足。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受高中课程明显不够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由于担心课程进度,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最后,在这次考试中发现,分数悬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班级后进生,争取在班级平均分上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
新课程非常重视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的教学策略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但是,我觉得案例教学无论是采取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一条原则必须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获取。因为案例只是结论提取的材料,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很重要的体现。
2、注重案例的验证
近年来,我们的教学很注重反思,这其中包括对媒体、对学生、对老师本身的反思,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更为重要。如何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的案例教学来讲,我觉得教师在提取了结论和学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后,要选取相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推导。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尽量能让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结论。而验证案例的选取可以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进行验证,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
3、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贵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能尽量去解决,也希望能够再实践中能够拨开云雾。我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2)课标与教材的矛盾如何解决?
(3)知识点的难度该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该如何解决?
(5)课标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广泛的适用性吗?
(6)怎样面对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生事物的产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完善的过程。我想,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就是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让新课程走向成熟。只要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能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11-02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5-30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12-09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6-12
【热】高中地理教学反思01-17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热】01-17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华)07-09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秀]07-05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优选】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