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帮助乡亲们挖水井,解决了吃水困难。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碑,表达对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下面是关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一)
这两天有外校老师来我校听课,我讲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课文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和识字、写字,因此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到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最后由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织布人”、“吃饭不忘种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二)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对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
一、忆苦,了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这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引起学生是视觉的快感,上课开始我以童谣导入: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想象没有水的苦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沙洲坝人民没有水。。。。。。” 学生带着缺水少雨的苦闷走进文本切切实实的生活场景中。
二、思甜,丰富过程
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感恩,想象练说
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传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认知经验的限制,他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问学生沙洲坝人民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提供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在此方面,对课文的延伸方面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教学。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三)
一、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1、可以利用已有的跟文本相关的音乐资源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激发学习兴趣。
2、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毛主席的图片资料及小故事,在课堂上陈述,通过言说,加深对毛主席的了解。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二、当学生第一次跟生字宝宝见面时,要给学生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各种方式加强生字与事物的联系,使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比如本课所要教学的“井”字,可以出示古井的图片,同时,将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搭在一起,这既是“井”字的字形,又是实物“井口”的形状。在这样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学中,学生自然的学会了汉字。
三、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让学生在重复出现中巩固生字。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而巩固的方法又不能知识简单机械的重复,应该创设丰富的识字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让学生与生字宝宝“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好朋友。”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四)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实践性内容。从实施新课改到现在,我一直只重视课文后面安排的的实践题,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五)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对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另外,联想到有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家里任性霸道的表现,这篇课文会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我们认为,“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式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话,开展两人竞赛,读出自己的理解;学习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情赏趣,关注教学过程的情趣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有情有趣是本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40分钟时间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学习状态之中。这同老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趣体验有很大关系。比如,在朗读课题的时候,学生把“不忘”读出了重音,老师夸张地称赞:你二十年都不会忘记了!给学生强烈的成功体验。在进行课文的初次朗读时,故意“唬”学生: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读得正确、流利?在指导竞赛性朗读时,老师的“诈错”等,这些富有战色彩的教学策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趣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主动。
(三)强调人文性,重视人文内涵的普遍意义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教学设计最为棘手的难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偏重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造成人文思想熏陶的狭隘性,影响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欣赏和理解。关于人文内涵的渗透,我们可以从两个我及其来思考:一是渗透怎样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样渗透人文精神?本课的设计摆脱了“过于推崇领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强调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关爱。让学生说说“石碑立好后,可能会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学生既体会到了毛主席和八路军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普通农民的淳朴和真诚。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我们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激发出浓浓的感恩之情。
(四)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本课的补充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沙洲坝地理环境的简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历史;八路军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坝人民五次保卫“井”。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比如,学生从中知道了“沙洲坝人为什么要挖井吃水”,领悟到“井被反动派破坏了五次,村里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里的人也很伟大。
(五)分步识字,落实课程目标的全程理念
随文分散识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识”和“写”的问题上,我校采取了“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们通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的字,我们一般安排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让学生书写。就本课而言,笔者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识字的任务。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能力记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学生通过预习记住了想念的“念”、战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老师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散、适时地安排一定量的识字教学。如,开课时,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课题,旨在认识生字“忘”“挖”和“井”;进行重点性的朗读指导时,老师特意挑选生字相对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教学前,让学生多次大声朗读课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反复的“读”达到识记足量的汉字。第三个阶段在课后复习和小课,采取认读包含生字的课外句子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课文要求书写的6个汉字,安排在一节小课中集中完成。
我认为,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可以灵活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但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学生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03-07
小学教学教学反思02-03
初中教学教学反思02-02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8-12
语文的教学反思07-20
教学反思制度06-03
CAD的教学反思05-08
excel教学的反思06-11
《日记》教学反思10-27
小学的教学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