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6 14:34:38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就说明我们需要时常反思自己!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1

  上完这堂课,体会有三: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的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把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比作音乐家和歌手,通过形象、生动的声音描绘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乐,让人对大自然油然而喜爱之情,那声音是那样的`美妙。课文在构段结构是总,分,在段落中也是以这种结构来写的。全文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别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乐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很多的写作方法值得讲一讲。一是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可以让孩子们仿写。二是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微风与狂风的不同,孩子们会记住这种写作方法。

  三是运用了顶真得写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这种写法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写,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后会运用这写法。四是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写法,在次复习排比句的特点,让孩子们记住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才是排比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4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和学生相互强调了上课的规则,整堂课如果一次手都不举那将会被扣操行分。举手次数有一次或者两次以及三次以上的分别将有不同程度的操行分加分。

  上课时,由一段大自然的声音来导入,请孩子们听听,从这些声音当中,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可能是因为课堂一开始的声音导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从一开始孩子们都在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

  在学习词语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两排词语。在请两个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我都对他们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并且在第一个学生教读完成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非常的响亮,甚至有一些吵闹,于是我就借助出示的词语里面的三个词语来提醒孩子们。这三个词语分别是“温柔”、“感受”、“激动”,我提醒孩子们读的时候,不要太激动,声音不用那么大,可以稍稍温柔一些,学会用心去感受这些词语。这让我想到了李主任讲的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教学评价相结合。

  在讲到“琴”这个字的时候,出现的词语是手风琴,我随机抽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琴类,学生一一列举出了有小提琴、钢琴、电子琴、胡琴、竖琴等等。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这也是受李主任讲到“花”这个字的时候的启发。在讲授给“花”组词时,可以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玫瑰花、菊花、太阳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些都是花的不同种类;接着问学生你见过哪些颜色的花,学生可能会答出红花、白花、蓝花等等,教师再总结这是不同颜色的花;还可以问学生花由哪些部分组成,有花瓣、花蕊、花籽等等;最后还可以问学生你在生活中知道哪些像花但不是花的东西,比如火花、水花、心花等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类组词其实也是对学生一种思维的训练。

  在讲我会写的生字的'过程当中,我摒弃掉以前的我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变化成了全部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分享。首先让学生观察所有生字的结构,将生字的结构搞清楚并进行归类,然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哪些生字容易写错,并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在哪里,最后在我觉得有必要范写的生字上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书空。

  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课堂氛围非常的愉悦,整堂课上下来也很流畅,自我感觉很舒服。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一开始被我调动了兴趣;第二,在整堂课的过程当中,我一直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与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单调;第三,整个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做引导。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对课文的读还没有进行一个基本的回顾。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5

  这课生字不难,所以采取了集中识字的办法解决识字。学生学生字的差距就很大,会的人是不教就已经都会了,尾巴上的几个同学明明预习过了,但连字词都读不对,只得用笨办法:越不会读,越叫起来读,课上读完,课后再写两遍拼音再到讲台上单独读给我听。要是还不行,有必要对这几位同学单独检查预习情况。

  高老师的文章里说过,当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自主扫除阅读中的字词障碍”这一要求后,要进一步提出第二项预习要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了解它们的意思。如今第一学期已经到了最后两个单元,我准备开始在预习作业中增加一项词语解释,所以今天铺垫了一下怎么写词语解释,为此额外花了几分钟时间。

  照例让学生来说生字的书写要点,最近同学们写字的进步普遍很大,我也特地选了几个进步很大的同学来说。“器、演、柔、琴、感、滴”都说得不错,也复习了“激”的笔顺,对比了“敲”的右半部分和“支”的区别,第一个说“奏”的同学说下面的“天”捺变点,很快有同学指出不是“天”而是“夭”,观察还是很细致的。字可以集中识,但词还是要放在句子中理解。前几个单元学的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不能丢,“呢喃”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汇聚”是同义构词,理解“汹涌澎湃”和“波澜壮阔”时借助了图片,追问了一句这两个词都可以形容大海,那么又有什么区别,问倒一片。小沈同学说得最清楚,“汹涌澎湃”强调水势急,“波澜壮阔”强调水域广,这种对词义的敏感是大量的阅读培养出来的。“轻柔”和“温柔”放在句子中进行辨析,又当堂出题检验了一下,希望她们都记住了。

  这一单元要赏析生动的语句,但不能进行生硬的修辞手法概念填鸭,这一课又有足足两段需要背诵,课堂上要是读不够,老师又不教怎么背书,孩子一回家,少不了要让家长孩子齐齐把头发薅秃。所以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就教怎么背诵。怎么背呢,说起来复杂,其实跟上一个单元的内容是有衔接的。路径还是一致的,先读,读完思考每个句子讲了什么,再找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找关键句,借助找到的关键句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这是背诵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背诵,还要借助工具,课堂上,板书就是工具;

  回家后,铅笔橡皮草稿材料纸原样模仿。

  课上怎么练的呢,一句一句读,“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学生已经很敏感了,不等后面读完就大声说:关键句!音乐家做了什么呢?第二句告诉我们了。“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分别理解“他”和“手风琴”指的是什么,然后多做一步,回到上一句,问这两句话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两句话先说风是音乐家,再说音乐家做什么。紧接着问,那么这句和下一句的关系呢?聪明的孩子已经会说了,树叶就是琴键啊,所以翻动树叶,读到“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孩子又发现了,这句话尾巴上的“不同”和下句话里的“不一样”是对应的。那么下一句话里有几个“不一样”呢?数数都是会数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说有四个,那为什么分号只有一个呢?有一个同学读错了,读成了“有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有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赶紧抓住这一点追问,为什么这么读的话就错了?小朋友对比着把这句句子又读了几遍,读明白了,它不是并列的四个小分句,里面其实藏着因果关系,因为树叶不一样,所以声音不一样;

  因为季节不一样,所以音乐不一样,这是两个“因为所以”。这时候再让小朋友单独挑战背这一句话,就再没有像刚才那样读错的了。后面是一个超级长句,把它拆分成两半,一半是微风,一半是狂风,这时候就开始用“工具”:先读微风,把“拂、轻柔、好像、让人感受到……”写在一侧黑板上,借助这几个关键词来背这半句,每抽一个同学,就擦去一个词,到第四个,已经能把这半句背出来了。再用同样的方法背狂风,这次让学生来说可以写什么关键词,大家依葫芦画瓢,说“吹起、激动、雄伟、令人……”就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又背了后半句。教到这里,告诉孩子,在家也这么背,一开始不记得,可以先写几个关键词,再遮住或者擦去,多读几次,这句话就背出来了。这一句背完,还要回到上一句,微风和狂风一样吗?不一样,对呀,这就是解释前一句说的“不一样”,所以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都有关系。一句一句地背,就能把一个段落背出来了。

  在反思中如此详细地把这部分记下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课上教了,但肯定还有孩子回家又不记得怎么背了,在此进行记录,可以让有需要的孩子重新回顾课堂上教的方法;

  第二,是正好晚上和田林的沈成老师进行了对句子关系的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一段文本很适合用来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发现句子之间的联系。

  在我的预设里,学生对拟声词是很熟悉的了,因为平时课堂中没少接触过,之前疫情期间给孩子们读故事的时候还专门读过一篇里面有大量拟声词的童话呢。但是借助练习册上的习题一检验,才发现部分学生还不明白,把“汹涌澎湃”也当作拟声词了。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个知识点敲实。再加上前面一起背书花的时间,今天来不及写小练笔了,只得挪到明天。

  以往教小练笔,我自己不写,就等着用学生写的来讲。后来观察吴老师不是这么做的,吴老师每次都先自己写,写的过程中,就知道学生哪里会有问题了。所以我也学着先自己写“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第一次写的.句子写了夜莺、麻雀和喜鹊,用了拟人和排比,但是没有用拟声词,经过吴老师的提醒,增加了拟声词,这时发现选的写作对象不行,叫声不够有特点,不是啾啾就是叽喳,吴老师提示可以说猫头鹰或布谷鸟,于是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在这个改句子的过程中,也可以预测学生一定也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如果我自己不写、不改,就很有可能忽略这些,练笔的效率和效果必然会不尽如意。“厨房是一个音乐厅……”也是如此,厨房里会发出声音的东西可不少,选什么来写呢,我会经历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将面对的过程,如果老师能想在前面,教的时候自然就胸有成竹了。

  今天还和沈成老师交流了关于第六单元围绕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他说他是把最后的关键句先拿出来,然后借助这句关键句去看一看每一段话是不是这么写的,比如《海滨小城》写的是海滨小城既美丽又整洁,然后就拿着每一个小节的内容来看是不是围绕着这个美丽或者整洁去写作的。但是高老师提出了异议,她说不是为了印证,而是应该抓住这句话去理解这个部分的意思。沈老师很慷慨地和我分享这段记录并问我的想法。在我的理解中,关键句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工具,但并不是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我们找关键句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读文章的意义是读懂,那么搞懂每句话的意思也好,找关键句也好,都是为了读懂而服务。因此,读的目的从来就不是找关键句本身,而是通过找关键句的过程,理清楚句子的意思,如果有关键句,那么用上这个找到的关键句来概括段意,有的段落甚至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提炼。三上还没有概括的要求,那么就应该是能说一说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找关键句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我们读文章的目的就是读懂文章的意思,能借助关键句把一段话的意思说清楚,而不是去不断印证文章是不是围绕着关键句来写的。

  我也不确定我的理解对不对,所以暂时先记录下来,留待日后继续讨论。不管怎么样,能有这样的跨区研讨,是相当幸福的,能有小伙伴这样一起捋一捋思路,很多东西会在讨论中变得清晰。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6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一.教学效果: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二.成功之处: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7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好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8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巧妙解释总分关系。

  本文的构段关系是: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又叫总起段。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是分写,是具体描写。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样的构段关系,我巧妙地采用这样的方法:请班长站在讲台上,告诉同学们,班长好比是第一自然段,而其他小组长就是分写,是围绕班长这个中心段来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这样一比方,学生就清楚了总起段和分写的关系。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也有总起句和中心句,像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一样,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2、以课本为本,大胆想象。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风”的声音,当学习“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句型:“……的声音……,好像……”,然后告诉学生:介绍一种声音除了模仿它的发音,还可以大胆地运用想象,把与它发音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再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

  二、成功之处

  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一处是:让朗读实实在在走进学生心中。

  课堂教师范读,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学生听着是茫茫然,效果甚微。教师的朗读课文,学生“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次教学中,我变换一下方法,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而变为让学生闭眼倾听,捕捉文中感点,大胆想象,我要求:“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中都讲到了哪些声音,然后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声音谈谈你联想到什么,大家说好不好?”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是闭着眼睛,比较容易专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种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不足之处

  回顾课堂,也有不足之处。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写出了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写了风的声音,作者先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然后分写“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中用了四个“不一样”,写出了声音的不同。在指导朗读时,缺乏指导,缺乏方法。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四个“不一样”,读出语调语气的起伏变化。用师生对读或男女生互读等方式,读出“微风拂过”时的轻柔“狂风吹起"时的热烈,来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四、改进措施

  上完课,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拟声词、描写声音的短语的积累。这篇课文表示声音的词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写声音的词语,也有“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等形式的短语。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把它们进行归类,然后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训练,落实了单元目标。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9

  今天上了《大自然的声音》的第二课时,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有些不尽人意。

  下来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原因,一开始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我明明可以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当时的课堂氛围的,但是当时的我却什么也没有做,一直就是按照我自己的进度来讲。

  以至于到最后,学生的兴趣已经降到一个极低的点,整堂课的氛围就显得有一些沉闷。其实这篇课文十分有趣,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篇课文,可是由于我的没有调动,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导致今天的这堂课上下来很不满意。

  下午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我特别选择了这篇课文的课后的小练笔来作为讲课内容,没有做过多的准备,但是在孩子们的通力合作下,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这堂课我叫学生围绕“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这一句话来写一段话。首先让学生抓住这一句话的关键词“鸟儿”还有“歌手”,那很明显是要写鸟儿的声音。那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够成为歌手呢?鸟儿的声音会有哪些变化呢?

  孩子们回答鸟儿的`声音可能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还有一只鸟儿和一群鸟儿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于是我交给学生两个写作的角度,第一个角度可以先从一只鸟儿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歌一样来写,然后再写一群鸟儿发出的声音又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一样。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种类的鸟儿发出的声音不同来写。

  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道: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当一只鸟儿在那里独唱时,那声音叽叽喳喳的,是那么可爱,那么淘气。当一群鸟儿在一起合唱时,森林里就开始了鸟儿们的大合唱,那声音有时大,有时小,有时高,有时低。就这样,从一只鸟儿独唱一直唱到鸟儿大合唱,那声音多么洪亮,多么美妙,我真喜欢鸟儿们的歌声啊!

  围绕一篇课文上了三堂课,感受却大不相同,时好时坏,像坐过山车一样绕了一圈。上课可能也有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吧!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10

  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

  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

  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学会这种写作手法。这篇课文语段优美,要让学生把2---4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背下来。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4-06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4-07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4篇04-08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精选14篇)11-18

大自然的声音心得体会06-20

听听声音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09-12

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9-13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通用12篇)09-27

初中教学教学反思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