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1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这种“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观察所“积累”的。正因为如此,我剪辑了一系列有关自然现象的影片,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从他们习以为常地“积累”中怎样得到一个真切的体验,怎样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问题开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加入了小组协同和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初中学生的想象中,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而且可望不可及。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摆的等时性》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需要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工作,需要协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通过简单的实验来检测一些科学理论。“金鱼在水里上浮和下沉”,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我安排了一个“会沉浮的气球”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节课最后我安排了“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这部分内容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在不断提出和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了科学不断地发展,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2
一、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
教材安排顺序是先认识大气层及其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然后在认识空气的存在。以前总觉得这样不顺畅、别扭,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这不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科逻辑,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应该是在学生认可空气存在基础上进行,所以进行了调整,改为先认识空气的存在,进而了解大气层的有关知识,最后认识有关大气压力等内容。
二、强化技能体现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强化才能真正的内化。课上,第一次证明杯子里是否有空气是学生初步意识到如何辨别有效实验现象,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后面的采用多种方法证明周围有空气是个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报告单的设计。报告单上有预测现象、实际现象、能否证明空气存在这几项内容,目的就是提醒同学的注意。二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小水轮这个材料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的一个小陷阱,前面认识水的时候用过这个小水轮,用它证明水流有力量,学生可能误将这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生出现错误的基础上强化,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三是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的追问来完成这个强化过程。本课突出了由扶到放,使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逻辑,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但是没有意识到其强化功能,因此这次做了一些改进,是强化功能更到位,不如报告单的修改,追问目的的加强。
此外,通过这课的教学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学习内容承载更多的任务。
《空气的存在》本身承载着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能够证明空气存
在,培养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时间,使其承载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证的科学能力和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求实。三年级的学生认可空气的存在,但没有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认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主要都是围绕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展开的,就是用可见的现象证明不可见的物体。学生的证明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实证意识的过程。
韦玉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我们让儿童从熟悉的、主要依靠感官感知的认知方式出发,逐步学会运用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运用推理思维来进行数据的现实和分析,而不鼓励他们依靠直接的感知来形成表面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汇报现象积极踊跃,但是当问到这些想象说明什么的时候,学生就显得比较沉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基于事实的推理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我觉得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合适载体。课上的每个实验都要强调这个现象能否说明空气的存在,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久而久之,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3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4
在《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帮助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帮助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在这个环节后,我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浮着底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助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把自己的智慧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分享同学的智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4、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由谈本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表现或小组表现,使学生敢于正视自我。发现自我和小组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利取长补短。教师的随机评价,给予学生克服困难自主探索的勇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5
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
也是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孩子们正式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一课。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的有关资料。
结合练习册,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很多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补充了他们的知识面。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今天,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
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
利用班班通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能够看到更多,了解的更多。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生命体和生命体的区别,掌握了生命体的相关特征,也为逐步适应科学学科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刚刚开始,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园夜景,让学生亲眼目睹城市的美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欣赏过这样的夜景,教师再出示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就不难想到这么多的灯光,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是怎样做成的?是怎样让这些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由此可见,越贴近生活实际,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受到的启发就越大。所以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猜测假想成为科学验证的催化剂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复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结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将与实践形成相互对立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正式有了这样的对立,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猜测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假设、猜测,这对于通过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大胆设想“在一个电路中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就使学生对探究有了信心、压力和动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能经过失败,再失败,最终成功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的推测,继而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大胆猜测,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学生深入。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预想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观察、实验活动,都要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烫手”,是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但对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就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烫了手?怎样连接会烫手?烫手时电珠发光吗?把不发光的连接方法画出来,想想不发光的原因。这样,学习就展开了,“深”了。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引发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研究意外情况,是培养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研究意外情况,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高度敏感,像“烫手”这类情况,必须是老师观察到了,并且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心中有数,才可能成为“深”的契机。
四、手脑并用,合作探究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没有这环节,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人们吃栗子一样,不剥开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课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就要不断地去做一做,试一试,连一连,接一接,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有的小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组的成功会使他们充满信心,最终能把实验做好。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在思维上最活跃的阶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广泛,使他们的活动趋于正确的方向。
五、勇于质疑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际上在电路连接中,学生的实验活动不是很顺利的,而是在不断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这就是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之间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就会不满足,因而能设计出更多的思路,改进活动方法,从而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对于问题锲而不舍,质疑排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实践,向困难挑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学习得以升华。
六、学习的乐趣在于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活动,最终各个小组都做成功了。从学生方面上看,他们在急于展示、交流、总结中表现的越发主动积极。不难看出学生争相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现出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成功了。其内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成功感恰恰又是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深入进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科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严谨,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篇7
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呈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点亮小灯泡》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6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06-03
《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文12-26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10-06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篇10-06
2021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07-2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通用15篇)10-07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合集15篇)10-07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精选15篇)10-07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通用6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