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7 09:47:55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材与方法来教学加法结合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 课,教材的第一个问题:买包装只需要多少元?有了前三节课的基础,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结果。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计算后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相互转化,理解算理。第二问题:买彩带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后,强调如何用竖式计算。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以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我们采用的是小数点对齐。所以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学生还会出现小数点对齐的方法。这种方法我们在教研时认为这也是对的,但并不是最优的方法。所以这个环节应该善于抓住生成点,展示学生的“小数点对齐”和“末位对齐”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对比,从而优化算法。第三问题:尝试算一算。这个环节就脱离了情境,给学生呈现了抽象的算式,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交流想法时,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尤其要强调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缺点。

  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学生通过问题串,可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种是“标准”的`末位对齐,另一种就是“错误”的小数点对齐。我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计算,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探讨出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3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更加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现对本次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进行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紧扣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数图形中的学问、小数乘法和观察物体几个部分内容进行命题,其中小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以及小数乘法占的比例较大。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

  1、第一大题:“对号入座”认真填。总分:1250分,失分:317分,失分率:25.36%。错误较多的题目:

  (1)一个数由6个十和12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很多学生写成6.12。

  (2)单位换算:46克=()千克1吨6千克=()吨,部分学生写成46克=0.46千克1吨6千克=1.06吨。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它的一个底角是(),部分学生写成110,写出两个底角的度数和。

  (4)在第8小题“观察图形分一分”,总共有12个图形,但很多学生找“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没找完。

  我认为,这些题目其实不是很难,只是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导致大量失分。

  2、第二大题:“择优录取”用心选。总分:250分,失分:38分,失分率:15.2%。

  选择题中错最多的是第1小题:下面的数与3.40最接近的是()①3.41②3.402③3.399很多学生填①。

  3、第三大题:“神机妙算”巧、对、快。总分:1800分。失分:331分,失分率:18.39%。本题包括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小数加、减、乘法的计算,以及对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在脱式计算中,有一题“2.3+7.7×0.4”很多学生把2.3和7.7相加,再乘0.4。尽管这类型的题目在平时已有接触,但此次失分也不少。除这一题以外,其它的计算题失分主要是不够认真导致,因此,这一大题失分也较严重。

  4、第四大题:动手实践真有趣。总分:500分,失分:20分,失分率:4%。这一大题里有(1)在点子图上画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2)已知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这一大题学生做得还可以,失分较少。

  5、第五大题:解决问题我能行。总分:1200分,失分:256分,失分率:21.33%。

  解决问题的6题中,第2小题“一张课桌54.6元,比一把椅子贵12.8元,买一套课桌共要多少元?”原本一道较简单的题目,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算出椅子的价钱,没有算出一套课桌的钱,导致失分。第6小题,“香蕉每千克1.80元,苹果每千克2.80元,梨每千克3.20元”有一部分学生较粗心,没仔细看所要求的水果的单价,而是混淆了,导致整题错误失分。其余的失分都是在计算上。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2)强调估算的必要性,重视教给验算的方法,督促学生切实认真进行验算。

  (3)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理清解题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

  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

  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6

  这学期的教学时间很紧张,16周就得结束功课,没有时间做练习,那就不能靠练习来实现扎实掌握知识。这对我倒是不小的考验。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生更好的方法。教学如期进行到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到了空间想象和动手的单元。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肯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希,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既然学生认识的角是静态的,那么我就试着给这两条边配上不同的名称,用来区分不同的“角色”,判断好每条边不同的角色再来描述。在两物体间形成的角度,无非就是两物体间的连线和正方向形成的夹角的角度。形成这个角的两条边我给它固定上不同的名称,那条正方向的边叫做“主边”,而另一条边就叫“次边”。描述角度时就要从这个角的主边偏向另一边,另一边偏向哪就是哪,这样“哪偏哪”就是主边偏向次边。方法就是在名称上做了细化。这个孩子叫小红,那个孩子叫小明,无非就是给两条边起了名字而已。学生反而接受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规定,做题时不容易出错。因为这样的特征很明显,文字上以“偏”字为标志,主边在前,次边再后,在图上,以十字坐标为标志,主边永远在十字坐标上,这样建立起的一一对应学生好接受,也好操作。出错就少了。教学时我越来越发现,有时候的概念和名称是该给学生细化的,这样的细化不会使知识难理解,反而使知识更明确更规范。数学不就是一个很规范的科学吗?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在细化概念上继续走下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7

  本单元教材围绕以下几个知识点展开:会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运算规律、公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会解简单的方程,会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探索用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让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在单元前3个课时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并学习了用“加减、乘除等式性质”解类似“ax=b”和“x+a=b”的简单方程。通过猜数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找出等量关系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新的了解:设未知数。并自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而发现方程并非已学的简单方程。在教师引导下,先运用加减等式性质求出“ax=c”,再运用乘除等式性质求出未知数。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种等式性质的综合运用方法。

  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运用2种等式性质解“ax+b=c”这样较复杂的方程,能在教师的示范下简化解方程的步骤,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的概念。

  1、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应该由教师给予的知识性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简化解方程的过程,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同时,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复杂的方程时,在“2X”的处理上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研究角的空间。这里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对以后知识的自然沟通。

  3、在处理“2X”的问题时,通过学生观察课件,去感悟“2X”作为一个未知数,同时又是一个加数的双重身份,实现了学生运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一个蜕变。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让学生用两种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对“几X”在等式中的角色强调过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强调,学生更能接受。2、缺少对学生回答的一种判断、强化、比较、组合。对课堂中学生所产生的一些资源捕捉能力不够。3、教师问题的提出不清楚,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要表现在教师把的太牢,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其中也表现出我的数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教师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信息载体——语言的功率。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语言修养,使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8

  4月27日上午第一、二节在本班上了一节校内教研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是高效课堂模式下的两节课。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设计导学稿时,关于教学情境,教材上呈现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的主题图,其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几轮成绩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然而我经过反复琢磨,决定放弃教材上的主题图,理由有二:1、对“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没有什么印象,他们那时才三、四岁;2、学生跳水比赛规则不熟悉,不知道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另外对于一些外国的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9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

  学生对三角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先从发现生活中的三角形开始,并提问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用到三角形?从而激发了学生探讨三角形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探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资源并互动升华推进教学促进生成。在对三角形稳定性研究中让学生先猜想为什么要在那些地方用三角形,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与四边形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在课后练习中,通过对椅子腿的加固路边的小树固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在课堂中也有很多地方自己觉得不足,值得反思。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这样效果势必会更好。在教学中生生互动做得也不到位。在互动升华的过程中点拨回应还不够有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678)、(459)、(36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

  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2

  一、“回忆旧知,课题质疑”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寻找新旧知间的联系。

  “学贵有疑”,上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计算知识,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可能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尝试练习,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新知。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先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经历学习的过程。然后出示讨论提示,让学生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辨析思路,在交流中补充想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学生汇报时,我又设计了几个追问,帮助孩子梳理计算过程:

  小数点对齐的同时,什么就对齐了?(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得数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

  三、练习形式多样化,既避免枯燥的计算练习又针对教学重难点。

  计算课的教学容易枯燥,特别是最后的练习,一道接一道的练习枯燥乏味,效果低下。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我把练习题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第一次练习是学生初步会计算小数加减法后,设计了两道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3。23+0。7= 5。3—5。23=,分散了本节课的.难点。第二次练习是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设计的一系列练习,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提高练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重点。

  回顾自己的教学,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权利可以继续下放,个别问题研究含量不高。

  2、要重视学生的验算习惯的培养

  3、改变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3

  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本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3.计算教学因解决问题而精彩,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运算的顺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效果好,但作业中,发现有同学没有仔细读题,发生不该有的错误,还有的计算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绝大部分的同学能从例题中理解为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然后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但个别孩子运算顺序弄不清,格式有错误,需个别辅导。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运算顺序,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探索出了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并能在运用中创新,教学效果不错。出现的问题:个别学生弄不清运算顺序,需个别辅导,个别学生第一步算好后忘了把剩下的部分按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有的同学计算正确率不高,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

  关于0的运算,加、减、乘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够掌握,但除法中0的运算,还是有困难,特别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应该多举例,加深印象。

  应用题中季度的理解学生还有一定难度,应该重点讲解,同时复习好平均分的意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认为: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从面向每一个学生出发,能为特殊才能和爱好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特别关注在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使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我们经常改变复习形式和营造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经过长时间的组内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再现和整理所学知识——提高、发展、创新。这类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素材现实又生动,应用性强,学生学习的劲头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下面以《走进乡村》为例谈复习课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过去的课堂教学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材、教师的讲授和板书获取知识信息。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单一、贫乏,无形中拉开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距离。《走进乡村》一课我们是这样引入的: 淘气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有个手拉手的好朋友小华,小华住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平时他们只能通信来往,淘气和笑笑很想知道小华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很想到小山乡村去玩一天,于是,小华就写信邀请他们去她的家乡,那就让我们和淘气、笑笑一起走进小华的家乡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去乡村看一看,体验一下乡村的乐趣。我国乡村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环境也越来越优美。(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小华的`家乡!一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小村庄。良田万顷,稻叶草香。绿树环绕着一座座农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村姑在江边洗衣,儿童在河中戏水。行走在树林间的小道上,听鸟儿鸣叫,听风儿吹过树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风儿吹过,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园里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整理与复习中去。我们善于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融入课堂,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情景,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接着教师利用情境的模拟,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等活动中,运用已学的方向和路线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整个课堂处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愉悦氛围中,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的模拟游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在“游览”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别自己所处环境的八个方向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避免了复习课的单调乏味。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果园丰收”这个环节,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共种植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 ②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一箱,一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一辆平板拖拉机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自己身边。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感受数学能具体、鲜明地反映一些实际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部分的教学课件设计上,我们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内容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学生喜欢先到哪里去帮忙,我们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数学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们感到:问题的解决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这部分知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梳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梳理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老师注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知识的拓展、创新。

  整理与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强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提高、发展。所以知识要向外延伸拓展,发展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800多亩的苗圃里,种着各种苗木200多个品种共有900余万株。小华家的邻居王爷爷要种树苗,现在我们帮王爷爷选一下树苗。 ①每棵树苗6元,3棵树苗15元,哪种树苗便宜些?(在纸上算一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还有别的比较方法吗?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识得到了深化。

  复习课中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数学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基础练习正是结合这个特点来设计的。基础题是模仿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能做到举一反三。运苹果这部分练习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复习课上的练习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一些灵活题,使练习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逐渐唤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学生或者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问题,这样成功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能亲自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提高题又进一步提高了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使问题更有思考价值,长期坚持能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转向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它的教学目标更注重认知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有机整合,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复习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景,问题要真实,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知识梳理的过程,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5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基本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依然重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们都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动手感受三个角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平角,进而证实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学生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数学的活动中去!

  并且,在剪的过程中,我演示了三种不同三角形的拼凑结果,进一步证实,无论任何的三角形,部分形状和大小,内角和都是180°。

  现在反思一下,课堂中自然有很多好的.地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剪一剪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因为没有剪刀,没有真诚的去操作,还有一两个个别的学生在演示的时候没有演示好。

  还有的同学,在剪之前,没有做好标记,导致剪完之后,找不到哪个是原来三角形的角,这个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因此我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就提前让学生们在三个角上面做了标注,这样就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混乱。

  另外,学生在反馈学习效果时,没有做到我想象中那样好的顺序,以及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我做到了不慌不忙,让学生对学生进行纠正和帮助,课堂的气氛和交流还是很好的。

  因为学生基本的互相交流、讨论和总结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接下来,我会进一步的放手,把课堂一步步的再去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动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2-1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1-22

小学下册教学反思01-14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运算》07-25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7-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教学反思12-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06-13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1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02-11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3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