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02 09:25:01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1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性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性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不高。

  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操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在课本上,算出邻近两次测量的温度差之后,便急于观察热水的温度,却很少去深入思考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或者说对于自己先前的猜想缺乏一种科学求证的探究热情。

  由此看来,先前的猜测环节也是存在缺陷的,问题主要在于猜测的结果没有引起学生从事探究的兴趣,就是说,没有将猜测的结果转变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固然在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间我更倾向于前者,在于小学生还不善于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在于学生刚刚接触实验探究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于我对上述情况缺乏必要的预见,对学生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教学期待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说,自己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不到位。由此看来,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困难很多。

  因此,也就有必要将探究活动前猜测热水温度变化的环节进行一番改进。我原来的做法是,在组织学生谈话,得出热水温度会逐渐降低后,接下来又组织学生进一步猜测并得出下面两个假设:

  一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的:

  二是热水温度的变化是先慢后快的。

  这样的猜测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淡化了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可以改为这样导入“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那么,热水温度的变化具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这节课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一番。”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先前那种拖泥带水的导入方式,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同时,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定位在接下来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上面。

  二、简化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舍弃了课本中提供的采用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改变为让学生计算出邻近两次实验数据的差,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都呈现在黑板上面,让同学们直接观察这些温度差,并找出变化规律。

  之所以这样处理:

  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习折线统计图,因此运用起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是为了便于看出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热水的温度尽可能做到很高,这又导致折线统计图上的温度变化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

  三是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小组测量的数据都能够得到利用,既满足了实验结论普遍性的需要,同时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实验操作的价值,这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具体体现;四是这样处理,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我在以前教学这一环节时,也是采用了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式,效果比较理想。

  三、及时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

  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对于本节课来说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处理误差的态度与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结果,教育他们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在概括实验结论时,由于有些小组所测量的数据误差较大,结果有的学生便认为结论的得出有些勉强。对此,我没有敷衍塞责,而是正确面对,让同学们综合考虑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用普遍性来纠正某些学生头脑中个别情况的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读数的时机过早或是过晚,等等。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实验过程中的误差的处理,不应该回避,而是应该予以理性面对、科学分析。

  这里还涉及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依我看来,预设是一节课应当完成的基本目标,在完成这些预设性目标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生成则是基于人──学生发展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眼前的学生,关注的是这一个学生,而且由于生成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因而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掌握。一节课,如果仅仅是着眼于并完成了预设目标,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毫无灵动可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也就必然是精彩的课堂。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2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五、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3

  回首一学期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年度工作反思如下:

  我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从书中和向身边的同时学习,汲取营养,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年度我所担任的是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课前备好课,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的实验材料。做到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2)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

  (3)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如造船比赛、我的水钟、我的摆钟等充满科学知识的趣味比赛,让孩子更加热爱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遇到的难题。

  2、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懂就问,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和校内课评,认真听取别人的交流反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主动承担区级研讨课,课前认真准备,课后能结合教研员朱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点评,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果改进自己的教学。主动承担森林课堂,课前提前多次去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踩点,考虑到森林公园面积比较大,思考开展哪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并仔细规划研学路线,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课后做到全班交流总结反馈和评价。

  对于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我在业务能力上,还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难免有些缺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断提升与完善。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新的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试图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学期的科学教学,摆在我们面前最大困难是“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尊重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我认为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教学,这样不仅让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样也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提高的程度如何,视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训练的程度而定。我觉得要上好科学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上课导入过程中,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上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适当的给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参与者,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的和学生沟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已经发现了什么,还准备去怎样发现等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第四、在提问的方式方法上,我觉得要注意学生的知识范围,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易太难。

  第五、教师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的和学生沟通,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第六、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第七、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要懂得环保,积极的去宣传环保。

  第八、教师在教学前准备一定要充分,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老师之间要共同合作,共同研究,要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

  以上几点是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5

  我在这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体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

  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汇报……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6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并理解知识。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如《造一艘小船》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多种船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那艘船载重比较大。学生通过观察、推测、实验等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找出了不同。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了解沉浮的概念。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活动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主动的不断发展,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7

  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8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9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10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另外结合我镇的16字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谈谈: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敢答。

  我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加以改革、更新,采取16字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有的资料他们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把所思所想拿出来。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合作探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略远或者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解放他们,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亲历科学”这一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敢问敢答就是成功的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提问的过程中,自我才能得到发展。

  二、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经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本事。如科学《学校里的小动物》,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蜗牛是什么们样貌的它怎样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资料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资料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水还能够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经过对水的存在形式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经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仅要研究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构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11

  教学内容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学生初学科学观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若能上好这一课,将为学生今后学习科学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经过课后的反思,我有以下体会:

  本课教材,近似于一个初学科学观察的孩子讲述自己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仅只有几幅图片和几行文字,让学生进行观察,能看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我在教学设计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观察活动:活动一,观察图片上的大树;活动二,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活动三,实地观察一棵树。作为教师的我,角色也应该转变,应从传播者转为促进者、引导者,做学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课时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们去独立探究。应从开放的时间、空间、材料、信息当中巧妙的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让学生学会能自主合作地参与探究学习大树。

  在活动一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所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有的学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树”。对于这样的回答,其实不必在意。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科学观察的概念。在活动二中,让学生回忆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有的学生回答的也只是对树的一些零星感觉。但是,经过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这时候才明白自己还没有仔细地看过一棵大树,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产生了,科学观察便从这里开始。在活动三中,我安排了进行实地观察的三个阶段:

  一、让学生感悟观察,明白观察就是有目的去看。

  二、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三、进行实地观察。

  通过这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12

  在田老师《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在课程的导入上,田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由两个黑暗的箱子,提问怎样能使它变亮?进而导入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否可以引入到我的书法课程?例如:在讲楷书时,可以用篆书、隶书来导入。因为这些字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可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上学期石老师的信息研修课与田老师的科学研修课,他们的课程都是围绕着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在书法教学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书写知识。书法教学有其特殊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示范不能忽视,不可让学生胡乱的进行书写。特别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上,教师得站主导地位。

  语言艺术在教学当中非常重要,在书法课堂上,这一点我做的不够,经常有重复话的现象,显得有些啰嗦,不够严谨。校监和谌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将上课要说的话语全部写出来。我想以后我会注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语言艺术(包括语音的抑扬顿挫)

  学生上课良好的动、静习惯,关系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在书法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在老师讲授时认真听,在练习时静静地写的习惯。这些需要狠抓课堂常规,并且要一如既往,逐渐的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百仕达小学实行的是小班制教学,家长看重的也是这一点,所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显得格外重要。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并不是个别的,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上课的内容。以往课堂中有所疏忽了,在给学生单独示范时,也是给个别的同学示范,没有照顾到全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其它因素,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以小组示范的形式来进行。

  让学生把汉字写好,关键在于培养其兴趣,进而勤加练习。对于这,我还得不断地努力。

【小学科学课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06-12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通用5篇)06-14

小学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6-1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7-24

小学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7-08

小学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07-08

小学数学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07-06

小学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1篇)07-06

小学美术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6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