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16 16:09:24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

  这几天,心里一直在想那节语文课,总是觉得无名的失落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幸运。失落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享受那节课的教学,孩子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些许的幸运是,得到了老师的帮助,让我真正懂得了,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该是一种让人很向往的心境吧!《庐山的云雾》,听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备课的时候,产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则,如果尽情的让孩子去看图去欣赏去达到那种美的意境,那课堂上的气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赏去感受那种美,是否学不到语文知识?想来想去,还是将两者结合,于是乎,也做了课件,图文并茂,这样,孩子该算是能体会到美的同时,也能学到本课要达到的语文目标吧!并且在备课的时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语言在里面,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到那种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语文知识培养,把本来很美的文章上的一点不美了,连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么去要求学生达到那美的意境呢?课后,反思着的同时听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师对自己提出的意见。

  她首先让自己说说,如果再上这样一节同样的课,现在又会怎么去上?当时说了许多,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尽人意。自己的一番话说完,汪老师开始了她的点评: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课文,淡化知识教学,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美。在让孩子体会美的课文内容时,可以通过老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图片去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样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美。当然,汪老师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从她的点评中,我切身体会到,感受美,是这课的关键所在。

  从各方面去感悟课文内容,想尽方法去让孩子体会到美。曾经自己好像写过关于教师带着怎么样的情绪上课会影响到孩子情绪的反思,今天同样要进行反思,如果当时自己带着一种美的心境去上课,也许课堂上的孩子会享受到美;如果当时自己享受着教学的快乐,也许孩子也会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如果的如果……那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可反思没有结束,恰恰是另一个阶段反思的开始,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去享受着课堂上的学习,包括课堂外的学习?!教师享受教学的同时孩子享受学习,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种课堂氛围,努力着!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2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这两篇课文给我很大的震撼。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内涵。这样,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

  只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被文中的重点语句所感动,读中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3

  学习了《赵州桥》后,学生开始做作业了。《课堂作业》本上有这么一题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也讲到过了,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可收上本子一看,粗心的学生还是闹了笑话。有的写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看,把小桥洞给忘了),有的写着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桥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呵呵,把小桥洞都给搬到了桥上了,不知是干啥用的),有的写着没有桥墩,只有四个小洞(这还是桥吗?)还有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随手在纸上画起了这几位设计师的杰作,画着画着,脑子里冒出个念头,这不正是训练作文的好材料吗?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李春设计的赵洲桥是建桥史上的创举,谁来说说赵洲桥设计上的特点是什么?

  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师:不错,李春设计的赵洲桥的确是这样的。咱们班的桥梁设计师是怎样设计赵洲桥的呢?老师读设计方案,请几位同学上来画设计图。

  (我翻开学生的作业本读,几位学生画图。教室里笑声不断。)

  师:看到这样的设计,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我们的设计把世界闻名的赵洲桥给变形了。

  生2:我们做作业太不细心了,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生3:我觉得学好语文很重要,如果表达错了,最好的设计也白搭。

  师:看,咱们把赵洲桥设计成这样,李春如果泉下有知,也会生气的。咱们就把今天的事写下来,将功赎罪,并让其他小朋友也知道咱们的感受,不犯同样的错误,好吗?

  (学生欣然同意)

  师:那么,题目可以怎么出呢?

  生1:赵洲桥变形记

  生2:李春生气了

  生3:咱们班的桥梁设计师

  师:题好文一半,相信同学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出色!

  (学生热情高涨,写作速度也比平时快多了。接下来的自批互改,佳作点评也进行得十分热烈。此次习作,学生易于表达,也乐于表达,效果还真不错。)

  [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曾为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而大伤脑筋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资源竟在你我忽略处。教学,不是缺乏资源,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有着敏锐的资源意识,即使是稍纵即逝的资源,我们也能轻易地把它抓住。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标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留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素材,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4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牐犐杓票究谓萄时,最大特点在于师生对话互动,力图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课堂,即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展开各自的生命活力。其表征是互动,交应是互惠。在互动中,师生双方重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学生方式;在互惠中,师生双方实现了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与收获,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上课伊始,教师以对话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在读文、识字、书写中激发学生合作参与的热情,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将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在师生对话互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充实、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5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并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

  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问题,如:1、找出描述“我”心境变化的词语2、找出描述爸爸神态的句子等。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他忍心夺走我的高兴欢乐和依依不舍吗?”就势把课文的引到了“启示”部分。

  二、对“启示”部分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生活中诱惑人的“鱼”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齐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结合课文,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我从课文到生活实际层层深入,这样,“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课文讲完后,我认为还有两点做的不好:

  一、没有学会等待

  “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鲈鱼”这个诱惑,在应对诱惑的时候,艰难的做出了决定。我只顾自我教学进度,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能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

  二、前后衔接不够恰当

  还是上边所谈的环节,如果我能及时总结引导出这个“诱惑”,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时候“鲈鱼”就是一种诱惑,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之后,问学生:“假如父亲没管他,这次作者受不了诱惑会怎样做?”“这样做之后,他长大在遇到这样的诱惑会选道德这方面吗?”这样再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就很容易了。

  当然,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美,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值得需要深究的问题,由于时间自我急于要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处理好,期望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6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

  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7

  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在授课之初,我们通过业研,确定了教学目标,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了解课文围绕索溪峪的“野”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紧扣课题、充分质疑,理解“野”在什么地方。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的。

  4.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一、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些浅显的再认识:

  (一)、由“野”存疑,切入教材

  学生们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不少,但是从来没有哪一篇文章用“野”字来形容景色的美丽。课后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篇课文的题目,感觉我这节课的导语设计的太平淡了。没有最大化的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导入部分再设计:

  师:同学们小小年纪,但眼界却很开阔,请用三言两语,讲一讲你到过的景区。

  生1:我去过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那里很险。

  生2:我游览过桂林,姿态万千,那里很奇。

  师:中华大地蕴涵丰富,风景名胜数不胜数。请欣赏图片。

  师:我们今天足不出户,却要一起神游索溪峪。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一谈。

  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畅所欲言。

  师:大家都畅谈了自己眼中的索溪峪。在作者看来一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一切意念遍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了一个字——野。就让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去体会一下它所感受到的野。

  设计的意图:创设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共同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贴近生活,让教材“活化”是学生所需。天性爱玩的孩子们上课伊始就畅谈游山玩水的感受,情绪必然高涨。接下来的美图欣赏给了她们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对资料的归纳也是理性的提升。这样引出课文水到渠成。

  (二)、自读自悟,获得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学时,从全文的角度设计问题,如:课文写了索溪峪哪几方面的野?每一部分都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引导学生从布局谋篇的角度去考虑,了解课文的组织结构,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我在教学山“野”这部分课文时,先是让学生自主学文,然后找出作者介绍了索溪峪山哪几方面的美。然后用师生对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在读文之后,适时地出示索溪峪山的图片,美图的欣赏给了学生更为新鲜直观的刺激,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但是,课后自我反思时发现,这部分内容处理的还是太粗糙了,还可以再细致一些。例如:可以把图片的赏析,按照山美的三方面内容分别出示,品读完“惊险的美”这部分内容,立即出示图片欣赏,然后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读表现出索溪峪的山惊险的美。这样安排更细致,效果更好。

  品读再设计:

  师: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这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师:通过你的读,如何让大家感受到这种惊险的美?(然后引导学生互评互议,如此这般逐渐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学法延伸,领悟“野”

  精讲完山“野”后,让学生自学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这三部分。根据学习山“野”的方法,让学生认知:水“野”、动物“野”、游人变“野”的段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并在课文中做批注。教学设计中的设想是好的,但是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缺失,这些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都浮于表面,感觉是走马观花。如何长文短讲,精讲精炼,还需要今后多研究。

  二、针对业研的再认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但须有法,这个法就是老师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但是这一风格也要基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教材整体的准确把握还有赖于集体业研。本次业研,虽说工作都已经作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看,做的还是不够细致。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8

  《春天的雨点》一课是一篇很美很感人的课文。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体会平凡生活中的细腻的情感,确实很有难度。北师大教材选文虽好但却有深度有难度,各位老师一定在备课中感很困难。的确,课文篇篇都是新的,每一篇课文对于老师都是一个个挑战。作为一个教研员,与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和大家是一样的,每每看到这些课文都觉得太难了,就像老虎啃天,无从下嘴。又很想给工作繁忙的老师们提供现成的教案,帮助大家减轻一些负担。我尝试把《春天的雨点》备出来,仅供大家参考。更主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备课的思路。对于本课设计希望老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作相应调整。

  这篇课文备完后,我有一些感触,想与大家分享。第一,要有知难而上的精神。往往有这样的习惯。老师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要选一些“好上”的课文。所谓“好上”就是课文要短一点,简单一点,整装一点,美一点,录像资料能找到一点等等。反之,长课文、难课文、没有课件展示的课文都成为谁也不愿啃的硬骨头,就像《春天的雨点》。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它来备课的原因。无从下手也要下,虽然费了不少脑细胞,备备停停,停停备备,可谓痛苦挣扎。只要不放弃,就会走出死胡同。所以,奉劝大家,越是别人不敢上的课文,就越要尝试一下,只要努力过,就一定会有回报。第二,要用“心”,用心与作者对话、沟通。当你真的读进去,想进去,思路就会渐渐清晰起来,灵感也就随之而来。第三,激情很重要,激情首先会在投入地钻研教材中产生,也就是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所感染的时候,就会产生激情。这种激情产生以后,就会急切想找到把它传达给学生的方式。我想这就是情境的创设吧。所以说情境创设绝不是空穴来风。本课的情境创设涉及了语言(教师的总结语言)创设情境、角色进入创设情境和音乐创设情境,这些情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其中语言创设情境最难,因为这和感情投入、文学素养、语言表现力有极大的关系,在备课中,我深深感到自己语言表达的苍白无力,无法把作者的情感尽情的表达出来以感染学生。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言创设情境将越来越代替其他情境,所以提高文学素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诚恳希望老师们每学期能够独立、用心备出几节精品课,同时希望把好的教学设计发给我,把你的困难传达给我,共同学习、探索。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9

  《钓鱼的启示》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领会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德。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示,是有必须难度的。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难”字展开教学。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说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作者难在哪里?”就在学生感受到了鱼很诱人,放掉实在舍不得的时候,我让学生转化主角,此刻你就是手捧大鲈鱼的小詹姆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经过对关键词语的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钓到大鱼时的兴奋、得意,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的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同时注重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结合换位思考,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作者实践道德的“难”,也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移情。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父亲难在哪里”我觉得这是升华主题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交流后,我点拨“父亲是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儿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大写的人。此时的课堂氛围到达了高潮,学生们都睁大眼睛看着板书中那个大大的人字,我明白他们正在内化这一人文道德观。这一情感体验为后面的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启示”奠定了基础,当学生纷纷说出自我生活中遇到道德难题做法时,他们的思想再次经过了洗礼。此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景下,当面临道德选择时,都必须自觉遵守道德。从而突出主题。

  当然,我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遗憾。比如: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人物心理变化的体验、注重人文道德的理解,却忽视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进取改善,让语文课堂永远不乏语文味。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0

  一、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乐趣

  教学课文第一小节,学生说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写……,学生不感兴趣,且没激情。通过指导朗读,有所改观,但效果不大。于是教学第二、三句,我改让学生为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学生一个个都坐好,而且闭上了眼睛。“漫步山道,似乎随手可摸到……”学生听到这句话,似乎有所感触,有几名学生的手下意识伸了出来,在寻找着什么。读完第一遍,我问到“摸到了吗?”有人摸到了、有没则没有。“那我再读一遍。”“好”全班异口同声,这时教室顿时动起来了,第二遍的结果可想而知……。乘热打铁——有同学愿意带我们“腾云驾雾吗?”“我、我”一下子十几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人朗读其他人感受。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或许,这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二、动手动脑,画中感悟,读中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基本掌握“总分”的写法。在教学中学生能抓住中心句,且能抓住中心找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句子。这时,我教学时先示范了“云雾像帽子”,在黑板上画了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再让学生拿出笔、画,把云雾其他的样子画出来,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完成得很好,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1

  《活见鬼》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讲了明代人们信神信鬼,就在这个贵的年头,发生了一个故事: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檐下避雨的人钻到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是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个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与到了鬼.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是淋淋的也跑了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个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感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教这篇文言文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意思.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把全文读通顺,接着,让学生借助有关的工具书,初步了解每一句话中难理解的词的意思,理解了重点词语后,我让学生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个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2、原文与译文对比,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初步了解每句文言文的意思后,我让学生试着翻译一下这篇短文的意思.翻译完后,再对照着下面的译文,看看自己的翻译有哪些好的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感受古今语言的不同及古代语言的凝练和优美.

  3、领悟中心.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2

  《火红的枫叶》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全文一共4个自然段。主要讲秋天到了,枫叶红了,我寻找到一片最红的枫叶在教师节那天做为礼物送给老师。

  文章以第一人称表达,亲切自然,抒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教学中按照“寻找火红的枫叶”——“找到火红的枫叶”——“做火红的枫叶贺卡”的顺序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课文,从我寻找火红的枫叶的经过感受我们对老师的爱没有最深,只有更深,体现对老师的敬重。低年级的语文课是朗读指导课,教学中我仍然用指导朗读这一法宝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点指导读好第三自然段,“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一个感叹句,感受“我”找到最红最红的枫叶时多么激动和兴奋,“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它的样子也很好看,就像我小小的手掌。”多么有诗意的比喻,朝霞富有生机,玫瑰赋予浪漫,小小的手掌活泼可爱。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己练读、比赛读等方式体会这片枫叶的颜色美丽,样子好看,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师生情是浪漫的,是温馨的,是饱满的。满满的红,火苗一样的红,秋天气韵沉淀的红,是“我”献给老师最真、最纯、最美的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到“我”把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送给亲爱的老师。课文没有写小诗的内容,做为留白,引发学习者美丽的想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留白,让学生来了一次小练笔,写出“如果你也给老师做一张贺卡,你会在上面写什么?”有位学生写的是:老师您辛苦了!谢谢你教我们知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让您为我操心!我看了很是感动,但可能是教学中与生活实际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学生的情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大部分学生写得都比较空泛,值得引起注意!

  本节课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反思后觉得浪费时间的地方是:1.课堂上老师有很多口头禅,如“好吗”“可以吗”“行不行”这些表示商量的话语有时根本没必要用,还耽搁时间。2.低估了学生的能力,问题设计得有些细碎,耽搁教学时间,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再出现,使课堂教学尽量高效!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3

  曾有人说过:教育是流线型的,前圆后尖──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达成一定的目的,而且这些目的的通过都很具体和有针对性,这就是“尖”,教师要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当这些方式富于人性化,具有人情味,对学生有亲和力的时候,就能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使双方的沟通交流非常顺畅,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圆”。新课改强调趣味性、活动性,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互动中,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荷叶圆圆》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的散文诗。我在教学时十分注重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充分给他们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始终处于快乐的氛围中,始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

  一幅优美的荷叶图,让学生说说看了图之后,你想说什么?

  2、师:是呀,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让我们一起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感受有趣的夏天吧!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教师充满激情的叙述,加上极具吸引力的荷叶图,十分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清凉的荷花池边,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进入了课文的阅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⑴ 把要求会认的生字用○画出来,读一读。

  ⑵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用()标起来。

  2、识字反馈:

  ⑴ 展示生活中的识字成果,让会认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生字的?

  ⑵ 背诵古诗识字:

  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⑶ 做游戏识字,如:

  大家正在背诵古诗,教师出示写有“停”的牌子,并示意停下。再出示“摇、蹲”的卡片,学生迅速做出这个字表示的动作。

  形式多样的识字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生字融入古诗、游戏中,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思维也活跃起来,对生字的记忆特别牢固。

  3、互找小伙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如:表情朗读,配上动作读,和小伙伴分工合作读)

  4、想读给大家听吗?你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哪一段。

  低年级的学生应开始注重让他们通过正确的阅读手段,感悟自己的阅读方法,去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标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学生的兴致很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三、理解角色、细读品味

  1、荷叶长得这么美,这么可爱!小动物们一定很喜欢吧!都有谁喜欢这圆圆、绿绿的荷叶?

  2、你怎么知道小水珠喜欢荷叶?指导朗读好句子:“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朋友睡过摇篮吗?睡在里面感觉怎样?

  (出示“小宝宝在摇篮里香甜地睡着”的课件)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躺在小摇篮里,多舒服呀!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3、怎么小蜻蜓也喜欢荷叶?

  (出示“小蜻蜓在荷叶上停下来”的课件)

  现在你们都是小蜻蜓,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哪只小蜻蜓最喜欢荷叶?

  4、小青蛙怎么也喜欢荷叶?

  (出示“小青蛙呱呱唱歌,蜻蜓、小鱼起来听歌”的课件)

  谁来做快乐的小青蛙,读一读这一段?

  5、怎么小鱼也喜欢荷叶?

  (出示“小鱼儿在荷叶下捉迷藏”的课件)

  自由读──指名比赛读──评读。

  6、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评选“最佳小水珠”、“最佳小蜻蜓”、“最佳小青蛙”、“最佳旁白”。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课件,激情四射,充满鼓励的语言,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等形式丰富的朗读方式,十分自足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热情,在朗读中感悟到小动物们快乐的心情,以孩子们一张张微笑的小脸上,我看到了快乐,看到了自信,这就是我感到最欣慰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十分主动、积极,学生的情绪高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感,让快乐始终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快乐是成功教学之源。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4

  一年级的很多识字课上起来都大同小异、相差无几,一学期以来识字课的形式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识字课上首先会全班齐读一次,以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就是老师范读、小老师带读,以纠正学生的字音,再就是分小组读、男女等各种形式的读,以巩固字音,最后就是开火车去拼音读,以做最后的检测。但是这学期以来我发现这样固定的形式已不再适用已经读了一学期书的学生们,这也使我想起了校长曾经说的话:“现在很多学生已经能独立拼读音节了,根本不需要老师一点点地去教”。确实是这样,我们也是时候该做出些方法和策略的调整了,这也让我又想起了校长所建议的《日月明》的教学。

  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次识字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汇报认识哪个字,教师只是随着学生的汇报把生字卡片贴出来,在这样一个环节不仅能检测到学生对生字的预习情况,还能给更多的同学以做小老师的机会。在这一个环节里,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着自己所认识的字,而其他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并能一个比一个大胆地去帮助别人纠正。

  学生汇报完了,本课的生字也已经全部贴在黑板上了。为了能突破难点(前后鼻音),我也和学生进行了师生之间的一个快速对读,这样的一种对读不仅能极大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接着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会记哪个字,对于不同的字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识记方法,我也都能给予他们机会去表达。虽然在这里耗时多了些,但是我却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毕竟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地尊重不同的个体。当然由于这里用的时间比较多,也致使后面的环节没有完成。

  除了让学生讲一讲自己识字的方法之外,组词和用词语说话也都有,因为这也是他们需要训练和掌握的了,只要这样才能更牢固地识字生字,也才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的最后我还设置了一个卡片互动环节,这里有单个学生的学习,也有同桌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四人小组之间的互动,但是却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很好地去实施和落实,真的非常可惜。

  其实在设计本课时我也设想到时间不够的问题,毕竟此篇文章较长,而且生字又较多,单单是完成字音和说字形这两个环节就能把时间全部用掉。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学完生字后能让学生多读几次书就好了,但是面对这样的一课我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分配和权衡。而对此校长也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尝试着把字音和字形合起来去完成,如学生汇报字音的时候,也同时也让学生说出来如何识记这个字,时间是否很更紧凑、宽裕些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因为还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一来是否又太过于分散,适合一年级这些好动的学生吗?但不管怎样,这总归是一条好的、可以尝试的建议,希望实践可以告诉我这样到底行不行。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15

  通过翻阅新教材,整体感知,我感觉它在教材的编排上有这四大"重":

  1、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2、练习形式多样,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3、重思想教育的渗透。

  4、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为了使新教材真正发挥作用,我对具体实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构想: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标》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一定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描红练习,不可忽视,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值。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1-16

小学的语文教学反思01-16

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11-29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反思10-0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08-31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08-11

小学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1-30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11-2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20

小学语文《太阳》教学反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