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24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
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1、两个课时下来,虽然节奏还算紧凑,可是在某些环节上,由于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时间没有控制得太好;而对于口语交际环节,设计的问题还是不够具体,特别是深感自己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匮乏,没有起到及时点评的效果。
2、板块与板块的连接词语说得不好,“我的发现”转到“日积月累”时出现词语空白,连接不顺畅。
3、没有利用好儿歌《走山路》中的图片,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再读儿。
4、要熟悉教学内容,不能被课件牵制。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我怎么讲也不能将文章讲透,讲得学生无论从内容还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这是一篇选读课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个课时就行,可是为什么我上了两个课时还不够呢?那么这种选读课文,我究竟要怎么教呢?对此,我查阅资料,也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学会了很多。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3到4年级学生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选的课文不必要像精度课文讲得那么详细,要不就不能分选读和精读,所以对于这一类的课文,只要掌握课文中要认、写的生字词,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二、怎样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从他们那里得知,对于这样的课文,可以提出一、两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将这个大问题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学说?即可,学生只要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然后再稍作小结,这篇课文就可以结束。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让学生学会通过工具书理解课文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语,扫清课文阅读障碍。现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和自学的习惯,所以要对他们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学新课文之前一定要对照字典或者《小学教材全解》来理解课文中生字词。
以后的教学中,要分清新课标教学大纲,不做无用功。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分析课文: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
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九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是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二、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底、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体态粗壮
熊猫憨态可掬
羚羊善于奔跑
小熊猫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三、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四、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
思索: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教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教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读中有思以思促读
《泉城》一课,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的第二单元。课文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并以优美的笔调,赞美了济南泉水的奇丽。
本文介绍的是第一课时中对第一段的教学思考,教例如下:
说起济南,自然会想起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象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象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该段共三句,第一句点明泉多,第二句用“有的……有的……”句式,从形态,声音等不同角度,反映济南名泉的全貌,第三句点明其中的四大泉水是七十二泉中最负盛名的。
在读过教材后,我落笔写教案,却发现久难下笔,心中一直缠绕着这么几个问题:
1、语文课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领着学生在课文内容上纠缠不清吗?实验部接受课程改革后,每周仅安排8节语文课。去掉一节写字课,一节作文课后,阅读课也就所剩无几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恐怕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作新的取舍。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说得没错。但是,没有足够思维活动的读,是否有效?读的外显形式仅仅是照文出声地朗读吗?是否应该增加说、演、画等读的其它外显形式?
3、综观《泉城》一课,语言美则美矣,但是,那是以成年人的体验与眼光抒发的美,三年级的孩子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这份美吗?我们怎样把课文语言转化得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呢?
4、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校“生活教育理念”也一贯强调: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但是细看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或许是为了追求过程的流畅,形式的完美,能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允许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的,微乎其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鉴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材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读中有思,引导提问,读懂感悟第一自然段。模仿第一段构段方式,观察课外活动场面,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写话。
在实施该目标时,我作如下教学操作:
1、读中仿句,帮助积累句式。
在读过第一句后,我出示如下句式让学生仿说:
说起无锡,自然会。
说起北京,自然会。
说起杭州,自然会。
说起,自然会。
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句式、扩充知识,还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帮助。
2、读中有思,培养质疑解疑能力。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在读准第二句后,我鼓励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此时,往往是课堂上最活跃的时候,学生在提问与解疑的过程中,尽享学习乐趣:他们提出:“白浪翻滚”一词不懂,我引导学生联系“银花盛开”配上动作,加以想象感悟;又提出“晶莹剔透”一词不懂,我以实物演示;还有同学提出“虎啸狮吼”“秋雨潇潇”不明白,我领着学生在拟音中感悟。在理解之后,学生再进行感情朗读,学生便显得劲头十足。
3、读中有悟,发现句式特征。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要理解词义,能感情朗读,便大功告成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必定僵化。这一次,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这一句,找一找是否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一般能找出:⑴有四个“有的……”。⑵前两个“有的……”是讲泉的形态,后两个“有的……”是描述泉的声音。⑶每一个“有的……”都是先讲看到或听到的情景,再讲作者的想象。
4、读中仿说,完成迁移练习。
帮助学生悟透句式特征之后,我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欢腾的操场上”,仔细看看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是怎么开展的?又采用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说说第一个“有的……”。有了前一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还是很愿意说的,请听:“同学们有的正在踢足球,一位同学凌空一脚,那球像长了翅膀一样,直向球门飞去,守门员来个‘猛虎扑食’,把球牢牢抱住。”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既能对运动器材展开想象,又能对运动时的动作展开想象,观察其它运动项目,用四个“有的……”说话、写话。
这样的教学活动,也许过程不够完美。但是,学生确实乐意投身其间,读、思、说、写合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语文能力。
如何指导朗读——听《泉城》后的一点思考
今天听了张丹君老师的《泉城》一课,想法颇多。张老师能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泉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2.朗读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少数学生的表演、展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除了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以外,教师一定要当好朗读活动的组织者、调控员,多抓学生闪光点,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朗读要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4、要处理好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关系。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都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也无法孤立地进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总之,朗读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使朗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卡罗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绝时,身边的人真诚、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卡罗那的那份伤、那份痛以及大家对他的爱,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时,我从“关爱、勇气”这个点出发,紧紧围绕“卡罗那失去母亲的伤痛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默默的关爱”这一情感主线,通过“卡罗纳万分伤心与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情景对比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痛失母亲的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此时的卡罗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励,给他面对困难的勇气,让他坚强。而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卡罗那的伤痛越深,才会更好感受到卡罗那需要的.关爱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再抓住卡罗那的神情、动作……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内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大胆现象,去体验卡罗那的悲痛欲绝。比如:“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我抓住“千叮咛万嘱咐”让孩子们想像母亲还可能对他叮咛什么?嘱咐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畅谈着母亲在世时的美好情景,而现实却和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卡罗纳的可怜,伴随悲伤的乐曲,孩子们反复品读,真正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此时我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亲的卡罗纳,大声表达出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这节课在结尾的地方设计一个写信的环节就有些画蛇添足。还有在感受关爱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与失,都为我以后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只有知道哪里做得不够好,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学习本课时,有的学生被感动的哭了,它教会学生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鸟儿为了寻找树,都去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主要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思想感情,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鸟,你会对树说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对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不少缺陷,在导入新课中,语言不够简练,应该直接切入课文的中心。
我认为,讲好一堂课,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抛出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的束缚,自己用心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将会取得更多的进步,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我在教学《雾凇》这一课时,知道学生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课堂中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营造宽松优美的情境,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感悟雾凇的独特美丽。
感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需要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再让学生找找关键的词句,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原因。紧接着,我出示重点句子,问学生:从这些句子里,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渐渐地”、“慢慢”、“轻轻地”写出了雾气越来越浓、雾凇的形成是逐步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读好“最初……逐渐……最后……”,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通过读说结合、合作探究,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游山西村》是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学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写了自己到山西村游玩的事。那么,作者游玩的高兴还是不高兴呢?我请学生自己读古诗,根据自己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感觉。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兴不高兴。
学生利用抓字眼的方法来学习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莫笑”就是“不要笑话”。我趁机追问:“这是谁说的话?”孩子们说:“这是诗人说的。”有的说:“这是村民说的。”我启发他们想象:“当你在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会讲一些什么客气话呢?”孩子们马上顿悟:这是村民对客人讲的客气话。有的学生甚至为我们模仿村民说的话:“不要笑话我们农家的腊酒浑,虽然不好看,可是味道很好。不信你们尝尝。”读了这句,孩子们把村民们好客的热情体会出来了。
“丰年”是丰收年。孩子们想象到:农村丰收了,腊月间就要杀猪宰羊,准备腊货,到过年时一家人欢欢喜喜聚集在一起。甚至还有个孩子通过“鸡豚”二字想到:这里的鸡豚并不仅仅指“鸡”和“猪”,“鸡”还代表了鸭、鹅那些有翅膀的'家禽,“猪”还代表羊、马、牛等一些家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发现的。
学到这里,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诗人在山西村玩得高兴吗?”这时,所有的孩子都认为:玩得高兴。我特意问开始认为诗人不高兴的孩子,他也同意了这种说法。
教学结束之后,我感觉这个教学片段是成功的。从这里我感悟到: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导致他们对文中的一些自词句难于理解。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通过恰当的办法,或简练的讲解,或巧妙的点拨,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理解“莫笑”这个词语时,有的学生一度认为是诗人说的话。然后我结合生活中小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景,使学生悟到:这是主人——村民说的客气话。接下来的理解就顺利了。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前面提到一个学生对“鸡豚”的新见解。本来学生已经理解了“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可是这个孩子还是举手要求发言。如果我当时拒绝了他的发言,那么我们就不会听到那独特的见解了。
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可能会更好:
1、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如:查字典理解词语,小组讨论体会诗句蕴含的情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人的诗情。
2、诵读方面不够充分。例如在学习了前面两句之后,我让孩子么读出高兴的语气,部分孩子做到了,还有部分孩子们没做到。但是为了赶时间,没有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诵读。在朗读时,没有注意诗歌的节奏,而且诵读的形势比较单一,齐读较多,个人读较少。应该多种形式来诵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小组朗读等。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搭石》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刘章爷爷通过身边平凡的小事——搭石,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默默无闻的在文中字里行间表达出来。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并注重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还有哪些人来走搭石,家乡人会怎样做的”,进行说话的训练。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时:我借用了知名特级教师王玲湘的`巧妙设计即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文本情境,再将文本转换成诗的语段,通过朗读训练,使得孩子们读出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这节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语言还未够自然,灵活性不够。
2、在课堂上,个别地方有点走过场,如:在讲“谦让美”这部分时,挖掘得不够,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俩人会说些什么家常话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家乡人淳朴的感情。
3、板书与讲解有时未能同步。
4、如果能增加一些课外的资料丰富课堂就更好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充满禅意的散文,就像作者林清玄所痴迷的佛学一样,似乎有一些飘渺。说到珍惜时间,每个三年级的孩子都能说出几句豪言壮语,但是其实在生活中,对于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并没有深刻的体会与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也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个深刻的哲理是我处理教材时遇到的难题,思量很久,我决定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
2、从文章氛围上入手。
和时间赛跑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深入疑问的问题,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词语进行一个小的比赛,通过比赛,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和时间赛跑,从而理解了文题。上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把读书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带有生字生词的段落去朗读,对于父亲的话,也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而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永远也回不来的,孩子们体会的非常深刻。在文章氛围上做文章,我只是把父亲说的那句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做一个切入点,让学生随着作者一起去迷惘、忧伤。课前我准备了音乐,也准备了自己成长的照片,这些教师预设的在课堂上都得到了极好的展现,真正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时光流逝无情的感叹中去,我想,体验忧伤也是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这种有引导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对生活有思考,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上,我还讲到了两个词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两个词语学生平时都听过,但是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讲它们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我们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感兴趣;二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通过学生回答,这两个词语主要表示时间过的非常快,我感受到学生对这种强调的写法有一定的掌握。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带来了一首诗歌《揽镜》,朗读的时候,孩子们兴趣盎然,满怀激情,眼神里都透露着欣喜。多带领他们读一些好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当然在课堂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大家能给我多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神奇故事。课文通过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体现了巨人盘古的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课文处处充满神秘的味道、神奇的想象,让学生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教学,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朗读中抓“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边读书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得巧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让学生体会反义词的妙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以品味,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同时对描写的情境有了形象的认知。
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这部分有所质疑,因为课文插图中是盘古手托着天,所以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究竟是盘古“头顶着天”还是“手托着天”?是故事描写有误还是课文插图不够精准?其实,学生讨论不出结果也无所谓,只是借助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而已。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遵循主线展开教学。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而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以及盘古身体发生变化这两部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分析和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谈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盘古抡起斧子开天辟地的高大形象就跃然眼前。
(3)小练笔的设计恰到好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种东西,盘古身体的这一部分和它所变成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声音变成雷声,眼睛变成太阳月亮……从而让学生体会,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候布置学生练笔——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想象一下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学生就有了想象的思路。
3、不足之处(思失)。
复述课文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的语文技能。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是设定了这项任务的,自己也以为很容易达成,结果发现我太高估学生了,他们只是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概括了故事内容,缺少复述的趣味。这样说明学生并没有掌握复述课文的诀窍,尤其是精彩片段的精妙之处,包括一些关键词句,学生并没有运用到自己的复述当中。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合理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不管何种类型的课文,老师都应该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6
《盘古开天辟地》为我们讲述了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过,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赞颂了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深刻。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作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着初读课文6—9自然段,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7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句学习,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当然,在教学中还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是自己因为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而舍不得丢掉一些,反而使课堂容量过大,课最后来不及上。还有自己上课节奏比较慢,学生反馈有重复的比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要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相同意见就不必多讲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8
我们班语文在抽考中成绩虽然居于年级前列,但是,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试卷上的失分情况,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和薄弱点。比如: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阅读、分析能力较弱;作文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虽然我在课堂上尽量让多数的学生去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班级的学生都不主动要求表达,于是出现课堂还是较多学生只是听众,学习较被动。这一点我也该反省:也许是自己的独断,快节奏,使得自己没有多少耐心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也没有耐心引导学生克服内心的胆怯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在学生的作业方面,我能做到作业按时认真批改,而且设置的作业也较完整。抄写生字、写字本、《补充习题》认真指导批改,日记一周一次,习作三周两次,批改有眉批、总批。听写、背诵也要求学生一个个过关。所以,这一方面我的努力还是很有成效的'。
总的来说,我们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班级凝聚力不强,学习竞争氛围不够浓!打算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六认真”工作要按要求努力做好、做实。
2、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抓得更细,更实。课本知识要求百分百地掌握。
3、利用空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一些技能的专项练习、指导。
4、认真做好补差工作。
5、更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6、家校配合要紧密,尽可能获得家长的支持,以期提高家庭作业的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9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将他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好在哪里,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外形,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小虫的鸣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到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整节课,我设计了4处说话训练,因为平时我在课上就注意这一方面的练习,特殊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如:《我爱三峡》、《繁星》、《桂林山水》等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积累,所以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就非常巧妙地运用到了积累的句子。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节课的遗憾:
1、感觉自己在教法上没有突破,教学手段不够有新意。
2、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0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楚,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爱好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智慧。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具体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1
《将心比心》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人与人要宽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关心他人。
本文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又是略读课文,我们很容易停留在了解思想内容地层面,上成思品课,忽视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单刀直入,让学生披文入情,重点交流第二件事: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温暖和感动的,对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要求边默读边做记号,写写批注。根据学生的自学进行交流,临到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感情。例如:在“帮助推门”事件中,我抓住“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这句话。从“沉重”、“一直”、“才”三个字眼着手,让学生想象:如果不是一直推着门会发生什么事情?奶奶受帮助后,会怎么说?在想象训练中,使学生体会到阿姨想他人所想,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人格魅力。
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又学习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2
《将心比心》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两个小故事写起,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它反映了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目的在于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本文是略读课文,适宜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我采用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文思考解答:阿姨有颗怎样的心?从那可以看出?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怎样做?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责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在这些问题引导下去探究文本,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在讨论中懂得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还让学生理解图文后对这位母亲写几句话。整堂课采用多种方法围绕“将心比心”层层深入,既让学生懂得了文题的深刻含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如:教师的激情不够,致使课堂不活跃,学生朗读声音小,影响了教学效果。今后我要以先进教师为榜样,不断改进提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3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4
《秋天》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描写秋天迷人景色和一篇丰收景象的课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之前,我先准备了大量描绘秋天静的多媒体图片,课上,播放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发出感叹之声,仿佛被这些秋天的图片带进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由画面的直观感受引入到文章。之后引着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我放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万丈的脉络。然后,通过精读来感悟,抓住诗中的一些关键的诗句,让学生来感受秋天各种各样的美景。
本文主要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再配上了配有精美的插图,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很好地概括了秋天的景物,其中包括秋色、秋香、秋果、秋风和秋天的'动物,本文通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和我们生活就更加地贴近了,主要学生会更加容易置身美景之中,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景和丰收的喜悦之情。在讲授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运用文中出现的意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描述,这样学生的写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欣赏的能力。
课后,我又布置了学生回家画一画,拍一拍,写一写秋天的美景,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情怀。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08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猫》教学反思02-12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学反思02-12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1-28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09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7-10
小学二年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1-22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02-08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