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1、化“繁”为“简”。
什么叫“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课的关键语句,体现了治水的艰难,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观印象,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线构画。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一目了然:这儿是一条大河,那儿是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这可是治水中最艰巨的任务。接着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劈开”的艰巨性。
2、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禹怎么知道挖通哪里的河,劈开哪里的山?为什么会治水成功?因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查看水流和地形是为了确定挖河劈山的路线图,疏导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还是智慧能干的人。在教学“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时,点出“千、万”,问学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条河?大禹真的数过吗?接着追问:请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吃的苦多吗?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里的“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时,点出“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在教学时,抓住“千、万、九、九”这样四个字,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从而感受到大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勇敢坚强的人。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感人事迹代代相传。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为了让学生体会治水的艰辛,紧紧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朗读,我觉得可能学生理解的程度不深,因此,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山太高,禹爬不动了,他____________。水太深,禹趟不过了,他____________。没有吃的,禹饿得两眼发花,他____________。天太黑,凶猛的野兽出来了,他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口头填空,让学生深深的理解到大禹治水的不易,真的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禹这样辛苦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他才能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顺利的将洪水引入了大海”。这里的两个“九”字又是第二自然段理解的一个难度,学生肯定会一位真的只有“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就告诉这里指很多很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治水的艰难。最后一个填空练习“禹下决心要(),他吃尽了( ),走遍了( ),仔细地察看(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 ),劈开了( ),引导洪水( )。”我采用了你填、我填、大家填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得到了巩固,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再一次深深地领会了。
学完这一段,我又朗读了《上下五千年》中大禹治水的一个片段,这时学生对大禹不怕艰难、智勇双全的品格领悟得更深刻了。
对这样的远古神话,我利用课外阅读课又读了一些,学生对远古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当天就买来阅读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5-10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1-16
小学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1-30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11-2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1-20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2-26
小学的语文教学反思01-16
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11-2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1-30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心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