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27 20:44:19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小学数教学反思1

  善于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来构建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能够使我们的数学教育获得许多全新的启迪,但其重点能够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历史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仅与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本事相一致,并且还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从数学史中我们能够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人类先哲们向更高礼貌迈进的雄心与艰辛。所以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完美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

  这是我在读__教师的文章《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后的感悟。记得前些天的一个夜晚,我在静静地读蔡宏圣教师的这篇文章。在我的一段段惊讶中让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用字母表示数”这个教学资料是我去年研究过的一个课例。当时,我反复研究这个资料,发现它与过去的教材有一些不一样。我苦苦思考:怎样才能按当今的理念上好这堂课呢我在听了3节柳州市的课后先定下了教学的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难点:

  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然后本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1、我设计用“汽车牌”和“扑克牌”来开课,从而引出字母能够表示地区,能够表示数。

  2、新授课时,我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青蛙二张嘴,三只青蛙三张嘴,四只……提问:能念完吗?有什么办法能念完?学生经过读诗歌和仔细观察发现了只数与张数是一致的,自然而然的想到用字母替代数:N只青蛙N张嘴。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了用字母替代数的意义及优越性。

  3、让学生自主发现用字母不但能够表示数,还能够用包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我设计了“猜师生年龄”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师与生的年龄存在相差数,并且,这个年龄的相差数每年都是一样的,从而得出用a表示生的年龄,用a+28来表示师的年龄。

  4、设计“书香超市里的数学”让学生发散思维,发现故事书与连环画报也存在相差数,能够让童话大王用字母a表示,那么科学画报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a+30来表示。还发现能够让科学画报的本数用字母b表示,那么童话大王的本数就用包含字母的式子b-30来表示。

  5、为了让学生能在趣味之中进行巩固练习,我反复思索,把练习以“新、趣、实、活”的特点进行设计。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采用分层递进的方式)

  淘气日记(1):今日,是我最欢乐的一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齐乘车前往游乐园。车上有男生a人,女同学b人,一共有(a+b)人。

  淘气日记(2):游乐园真漂亮!门口摆着五颜六色的花,其中红花最多,有50盆,黄花有X盆,红花比黄花多(50-X)盆。

  淘气日记(3):游乐园成人门票每张S元,儿童门票的价钱是成人门票一半。买一张儿童门票需要(S÷2)元。我想:我班有2位教师参加,要门票费(2S)元;有35位同学参加,有门票费(35X(S÷2))元,我班教师和同学一共要门票费(2S+35X(S÷2))元。

  练习之后,我又出示新课初没有研究完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几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课前,我相当陶醉于自我的设计之中。

  没想到,一节课下来,我和听课的数学教师都发现我把“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单元的开头第一课上得太深了,使部分学生是在教师与好生牵着走的。数学教师们纷纷提议李教师在第二天上这个课时应当删除淘气日记(2)与(3)的资料。可是,李教师在第二天上这节课时比我更糟糕。所有的数学教师在一片议论之后,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用字母表示式子,对于从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太难。可是,谁也不敢提出变更书中的难点资料: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更没有教师想到要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历史来贯穿整节课。

  同一个教学资料,能够有多种教学设计。无容置疑,每一种新设计都在探求教学的更好方式。但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资料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教学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么安排,首先是由所教资料的数学本质决定的,虽然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有多少教师敢于删除书中的重要资料重组教材呢?而这位教师是那么的善于捕捉数学史中的教育基因,把我困惑了一年的问题一下就给解决了。

  原先是因为我们在去年的研究时全部定势在如何突破各种用字母表示的式子的难点上。而这位教师把“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重构,就是在所教资料数学本质的考量中展开的。把数学教育看作一种文化活动,一整节课这位教师都在引导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创造过程。这位教师说“在历史上,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是用文字表达的(课件出示:每个重量×4,每个价钱×4,每班人数×4,其中“重”、“价”、“人”用红色标出)。用文字来表达,显然比较烦琐。因而,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用“缩写”的方法来表示,仿照丢番图的方法,那里的“每个重量×4”,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成“z×4”。那么“每个价钱×4”和“每班人数×4”怎样用缩写的方法表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可能各具特点,但总体上不可能违背人类认识提升的一般规律。因而结合人类认识提升的历史阶段看,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孩子认识产生的递进是:字母不仅仅能够表示未知数,并且还能够表示已知数;字母不仅仅能够表示特定的意义,并且还能够表示变化的数量;不仅仅能够在缩写水平上运用字母,并且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运用字母。

  再深入地看,学生仅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不是因为不明白这个数量是多少,而是因为这个已知的数量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理解字母的符号概括作用。也就是说,这三者就像青铜鼎的三只脚一样,缺一不可。以这样的认识来审视以往“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能够说学生的认识鲜有真正的理解而言。并且,教学中引起学生对“人类认识提升用了1200年”的有意注意,可谓一举两得,既激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力,又减少了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焦虑。

  所以,对于现行数学体系中已约定俗成的数学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历史文化的创造过程,启迪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让学生们感受的数学历史文化活动的意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仅有这样,学生经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本事,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文化力量。

小学数教学反思2

  今天让很多学生复习了数位顺序表,从右到位分别是什么位,同学们都能响亮的回答。而读数呢是要从左到右开始读,从高位起开始阅读,基于认识万以内数字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导入今天《认识更大的数》的课程。

  在数数过程中,让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十万的概念,十个一万是十万,2500米的跑道跑40圈是十万,2500个班级约有十万学生。并会从48000一千一千的数会数到53000,从99996开始数一个一个的数会数到100010,从70000开始数,一万一万的数,数到120000,从59980一十一十的开始数数到60010。

  在写数过程中,先列出数级,数位顺序表,分别从高位开始写能写出48000,53000,100010,120000等等等。

  有些同学在练习作业这个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相邻数位之间分别是什么,譬如和万位邻的数是什么,有好几位同学做错。

小学数教学反思3

  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习惯过于随意,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少,很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及时且评价过于单调,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2、设计的小组活动(小动物闯关)给予每组的机会不均等,不能真实反映哪一小组的学识水平,且在该环节教师板书不够简练;

  3、整节课的判断均由教师说了算,较少体现出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教师“包办”太多;

  4、课堂规范做得不够好,孩子没有倾听的习惯,喜欢抢话;

  5、课堂语言赘述太多,将重点难点没有有条理的讲述出来,突破得不够好;

  6、课堂节奏太慢,显得很“散”,导致整节课重难点不突出,内容过多。

  我将在以下方面做到改进:

  1、适当把握课堂节奏,将课堂活动安排的紧凑一些,添加一些小游戏,使课堂显得张弛有度;

  2、紧抓课堂常规,规范学生听课习惯,例如学具的摆放,回答问题要举手,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等;

  3、把握教材,多看教参和课标,掌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能给学生讲清楚重难点;

  4、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的机会,多涉及一些有学生来“表现”的活动,做好“引导者”的本职;

  5、教师除了教授和倾听,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到评价,给学生回应。

小学数教学反思4

  1、亲历探索过程,感受数学乐趣。

  教学片断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让学生逐渐理解10个10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

  2、小组合作有效性。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合作需要,通过四人合作得到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小组合作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在课堂上真正发挥了作用。

小学数教学反思5

  今天给二四班上了《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中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而《千以内的认识》是从“百”跨入“万”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也是学生接触大数的一个敲门砖,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了一下几点:

  1、学生基本掌握千以内数的认识和表示

  让学生从实物图转化成点图,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潜移默化地形成数的表象,从整百图慢慢增加到一千。从而对新学习的“千”更有立体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孩子们学会的知识也要能服务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加入了猜价格的环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2、不足之处:

  1)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过于注重数的组成和表达。

  2)对学生起点定的太高。

  3)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

  4)练习过于注重数的组成

  3、改进之处:

  以后要多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要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进行数的大小顺序的比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给予学生充

  分的展示自己才智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练习要分层次按照不同学生的掌握成度来分层联系。

  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算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计算工具,甚至在今天有些情况下仍在使用。算盘能较好地体现出数的位值体系,因此,让学生初步地了解算盘,向学生简单地介绍算盘的构造以及来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我们古代数学发展的成就,同时也有利于他建立起数的位值概念,这里仅要求学生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初步地了解,看一看数是如何用算盘来表示数的。

  在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表示各个数之前,必须在算盘上首先确定定位点,然后从定位点开始,从右到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

  所以根据算盘写数和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到定位点,定位点找到就找到了个位,然后往左找到最高位,从最高位开始依次读数和写数

小学数教学反思6

  复习课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回顾,同时对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通常的复习方法都有基本固定的环节,如:复习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练习—知识技能的应用—课后作业的补充。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课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提问几个同学,气氛较为沉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会觉得:这些内容我都会,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多少收获,感觉是在浪费时间。中等的学生觉得:以前会的,我仍然会。以前不懂的,通过复习还是没有弄懂。

  复习《数的认识》时,这部分知识点很多,内容繁杂,而且距离以前学习新知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考虑到总复习书本的提示知识点也不明确,没有系统性,而且知识点的容量也特别的大,学生整理的结果也是不尽理想。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参照一些资料,整理出小学阶段对于“数的认识”必须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归结为数的意义、数的分类、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数的大小比较等,课前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回顾,课上在集中汇报,查漏补缺,结合每个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回顾每节课的情况,感觉知识点整理时,学生都是懂的,但是没有多少学习兴趣;在独立练习之时,发现学生几乎每个知识点都有错误,而且问题还是有很多。这样的结果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怎么办,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我不得不对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反思思。如果每节课知识点减少,那么,我考虑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思考再三,决定按这样的调整顺序进行复习: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具体有哪些,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是复习回顾知识的过程。练习时,要有基础的练习和提高的练习。课堂上首先是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后马上进行独立自主的练习,最后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力争做一条会一类。这样做以后,我感觉学生作业的错误明显减少了,看来,复习课仍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小学数教学反思7

  按照要求,本星期三我在市三小上了一节展示交流课,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在此特向他们说声谢谢!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里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的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线段图的展示和比较,弄清楚题目的问题要求,比较区别和解题的异同。明确了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汇报解题思路,展示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了例2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道题的答案猜测少百分之几,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比较两道题的异同,概括总结出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巩固练习部分精选了两道判断题:(1)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千米,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千米。(2)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 目的让学生明确具体量的差量和分率的不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因为异地上课,事先又没有去跟学生交流,本人语言缺少亲和力,学生对我很陌生,导致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2.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得多一些,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本人也有几个困惑需待解决,特向各位同行请教!当然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一些理论知识,而是具有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1.讲课应该讲透还是不透?有时评课的教师总是说哪里没讲到。是不是一些内容应放到另一节课才讲?

  2.全与不全?

  3.如何解决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4.如何解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矛盾 ?

  5.如何解决课堂“严肃”与“活泼”的矛盾?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过于偏激,也可能过于理想。如果觉得不对的,就当做没有看;如果有点道理,就少作浏览,如果对你的课程实施有一些帮助,那我就满足了。当然最好的,就是一起交流,谈谈你的高见。

小学数教学反思8

  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系统整理和综合应用。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灵活整理如识点,学生在我的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数的认识中有很多知识点都要求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本节课中,就涉及整数、分数、小数方面的一系知识,比如:数的分类、整数的分类、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以及这些知识之间一系列的联系与区别等,如:整教、小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改写等,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在处理知识梳理方面,我先在前一天让学生自己回家复习本部分知识,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整理图。在本节课上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整理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报梳理知识点,进而老师加以补充、板书,很好地处理“补”与“梳”的关系。使学生对于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一目了然,这一做法同时也起到摸清学生底子的作用。

  这是本次复习课比较成功的一方面,但在配套练习中仍存在不足,没有很好地将练习题与整理复习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理”与“练”没有达到双丰收的效果。

  在以后的复习教学当中,我会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具体有哪些,还要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整的过程中也是复习回顾知识的过程。练习时,要有基础的练习和提高的练习。课堂上首先是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后马上进行独立自主的练习,最后,对多数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再进行重点复习。同时,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抓住教学机制,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教学反思9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我结合具体的实例“20xx年爸爸的月平均工资是20xx元”和“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是90分”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二、练习具有坡度,循序渐进

  第1个层次是引用课本上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第2个层次是计算一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给出4个季度的用水量,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拓展题,小明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分是95,语文96,数学93,英语多少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的计算频频出错,正确率的速度有待提高。

小学数教学反思10

  首先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而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很好,因此我充分的利用教材,在课堂开始就从书店销售情况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索。

  接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去练习巩固。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再由此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对比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所得的积是几位数,并要求学生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能判断出积的大致范围,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教学反思11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总有学生读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分级易出错。

  因为本单元学习的是认识大数,大都是万以上的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级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读数。虽然学生知道分级的好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时刻提醒学生碰到大数要先分级,再逐级往下读。可是在做练习时,少部分学生不分级就进行读数,这样就容易读错。没有良好的读数习惯,导致错误。

  2.读数时夹杂阿拉伯数字的现象。

  这个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一直存在着,每次都会重点强调,可往往就会有学生在书写时出状况。究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习惯性地写成了阿拉伯数字,有的是学生做题时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3.读数时漏读0的现象。

  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万级末尾有0或个级高位有0的数,学生出错最多。他们容易犯迷糊,这个0要读还是不要读。

  4.读数时丢掉计数单位。

  学生在口头读数时都会读,但在书写时往往容易丢掉计数单位,虽然教学时一再强调了,但在检查作业时还有此类现象的发生。

小学数教学反思12

  《认识整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会写整万数。

  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1、教学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2、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3、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000。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我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纸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数,数到十千,学生自然而然说成一万,明确“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学生边添珠子,边数数,让学生有序的填出各个数位名称,初步感知新出现“万”、“十万”、“百万”、“千万”四个计数单位,在数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明确“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数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并引导学生利用分级的方法来读写。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会和发现,特别是在读数与写数的实践中也没有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方法,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小学数教学反思13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资料,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资料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必须难度。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本事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讲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能够看到少年的完美心灵。

  1、实现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本课开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入手,一只青蛙一站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从儿歌中捕捉信息,再进行编儿歌的过程,充分调动进取性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有很多只青蛙该怎样表示。学生在编儿歌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寻找规律的过程,从而自然总结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从用文字描述上升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在这一环节中,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资料因为这样的情境创设变得十分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调动。更重要的是,在编写儿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让教学情境直接为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服务。

  2、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练习是学生对学习资料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一样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景,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同时又起到一种激励效应,经过课堂练习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和欢乐。在上完编儿歌这一环节之后,没有急着出示更高层次的问题,而是设置了摆三角形小棒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巩固新知,教师更能够丛中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景,促使知识的内化,以到达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接下来的环节:“魔术盒”问题,就将显形的规律变化隐藏起来,要求学生要完全经过原始数据和结果中去寻找过滤,思维要求更高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本事。第三层次则是经过一些综合练习,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关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特定和变化的优越性不必深究,如果简单而过,那么省下来的时间能够进行很多练习。

  2)教师讲得多,学生说的少。

  3)练习设计中通常对第一、第二层次的练习关注较多,如何把握第三层次的练习——即综合运用这一部分,以更好的体现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有待于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改善。

小学数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完成“百数表”,然后从“百数表”里寻找规律,通过整理,观察,对比之后,复习数数,写数,有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在表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这一整理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从认数中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100以内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课前我让学生预习38页,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

  教学中,让学生给十位、个位是3的数涂上不同的颜色,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知道100以内各数的排列顺序,而且深化了对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规律的好奇心。

  接下来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在数目表中找数。提问: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多少?从7数到12数了多少个数等题。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主动与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讨论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学数教学反思15

  在教学本册《数的比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种物品的多少,能用20以内的数序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已掌握了100以内的数序(当然中重度除外),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此刻,我反思的是这其中的第一个环节,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以前学习多和少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进行比较。现在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要用>、<来表示,是一种感知上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想要过渡得好的关键还是旧知识的迁移,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已学的知识衔接起来。

  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的原则,我在导入过程中,用了很多实物来演示,让学生说说哪些多哪些少,凭直观观察,就一些中重度的学生也能看出,哪些多哪些少。有了这样的过渡,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唤回来了,但目的是不仅仅停留在原有认知上,而要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例1是通过比较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引出两种数量相等。出示例图时,学生都在数是几个,结果我没问多少个,我问: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一样多,都是四个。中重度的学生也紧跟的说出是一样。这对于他们来讲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环节。所以我也没有浪费很多时间去讲解,只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表示两个数相等用等号=,如4等于4,写作4=4,读作4等于4。之后,也举了很多例子,再说明几遍。

  等到学生基本掌握之后,我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教学例2,认识>和<。过渡时,我设置疑问,问:两数相等用等于号,不一样了,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紧接着,我出示例2图,小鸡和小鸭、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忙着数数,我让他们先不用急着数,用眼睛看看,哪些多,哪些少,这样学生很快就回答是小鸡、圆形多,小鸭、三角形少。为达到教学目标,我进一步讲解:这就说明他们之间有多有少,不是相等的。那么相等用等于号,不相等用什么呢?不等号有两种-----大于号和小于号。接着我让学生数数,数后我板书。在我板书后,学生这下都蒙了,不认识这两个符号,不懂得应该怎么样读。借例题我进行一番讲解:小鸡5只,小鸭3只,5只比3只多,所以5比3大,写作5>3。三角形5个,圆形6个,5个比6个少,所以5比6小,写作5<6。讲解完后又带领学生读了几遍。为了让学生记住两个不等号的读法,我又向学生说明:主要看左边,把大于号小于号看成口,左边张大嘴就是大于号,闭着嘴就是小于号。读式子的时候,我指着左边,让学生反复的练习,最后基本能分清楚大于号和小于号了。在分清楚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游戏,我教他们用手势语来判断大于号和小于号。(是<的,伸出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余手指握紧;是>的,则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然后出示1到9九张卡片,发给九位学生,告诉同学,这九位是数字王国成员中不可少的,他们现在要进行比赛,比比谁的年龄大。你们用手势语来表示,老师分别请两位学生上来,下面的同学纷纷举起手势,刚刚开始可以说是手无足措,都乱了,后来才慢慢适应了。这节课就在游戏中结束了。

  目的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学生基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小学数教学反思(集合1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教学反思05-04

小学数教学反思(15篇)05-05

小学数教学反思15篇05-04

数与形教学反思11-24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4篇)05-04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4篇05-04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11-22

初中数学《有理数》教学反思08-18

小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12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通用13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