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小数除法,分为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等几个知识点!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
第四种情况:在课后找时间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在于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由于本人对这一教学内容并不熟悉,于是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我仔细观看有关这方面的教学视频,体会如下:
一、尽量体现教材意图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教者在准备上还是挺足的,特别在信息的收集上,教师很花费了一定的心思。老师把这节课当作实践活动课来教学,用一节课来完成有关编码的内容,这样把重点就放在认识与编码两块内容上,一般老师就教学身份证号码,而对邮政编码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设计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样的呢?我也查阅了人教版教材,《数字与编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内容,教材说明把这部分的内容分三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第一节课教学例1例2,主要是对一些编码如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如何进行编码,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所以教者就根据教材的安排,把这节课着重的放在对编码特别是身份证号码的认识上,让学生初步去尝试,充分体现教材意图。
二、尽量体现“数学味”
数学味或者说数学化是现在数学课堂提倡的理念,是我们所追求的,编码的很多知识都是已定知识,如果纯粹让学生了解这些编码的话,那么一味讲解学生可能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样很容易上成是常识课或者生活指导课,怎样体现出数学味呢,怎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呢?老师在本节课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区的身份站证号码,让学生经历多次观察、比较、分析这些编码,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加强横向与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能从身份证号码的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三、尽量体现方法渗透
本节课中教者还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编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编码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认识编码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地重要思想。
当然本节课听完之后,还有几点考虑,愿与大家思考与讨论:
1、怎样更科学让学生认识编码?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走进编码世界?
2、一节课就让学生接触身份证号码,单薄吗?
3、在这样的课中怎样进行更有效的探究与学习?
4、怎样教学生查阅资料?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因此教学时利用很长时间进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1、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学生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为了最有效、最合理地解决问题,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算法。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比如当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例如,除到个位余2,把2化成2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8合在一起,是28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4、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创设旅游社情境,体现了真实浓厚的生活气息,当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后,学生尝试列式,指名板演,学生从不同的算式中体会到列综合算式的要求,为中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作用。从分布到综合突出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因此学生自己尝试中发现错误,并在明确的错误原因基础上认识中括号,从而突出了中括号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比,不仅知道为什么用中括号,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中括号。这样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清楚、扎实,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小数乘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知识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的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3(2.4×0.8)时,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这样乘得的积就会扩大100倍,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缩小100倍;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把小数乘法与小数加法点小数点的方法混淆在一起,或者只看其中一个因数的小数位数。2、计算中关于0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零时,先划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困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3、计算上的失误: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使我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我的学生,并对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单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既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讲清算理,又要突出积的变化规律、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突出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中小数的位数的关系。为此,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将学生的错题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判断,这样的改错效果好于学生改书上的错题。
2、列竖式细化。强调:①小数乘法列竖式时“末位对齐”。②求出积后,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向左数出同样多的位数点上小数点。③对于计算结果,要先点小数点再划掉积末尾的0。
3、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法的对比练习要加强。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新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教学思想,进入课堂教学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对我这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我曾和本校的教师共同学习和调研过,也参加各级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对新课程的实施充满信心。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起来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上级部门“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以同学科教师讨论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用教材进行试讲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确定案例。并在五年级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学科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后,教学效果良好,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近几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五年纪《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作为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叉——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水乳交融,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就是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于创新评价。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我在学生的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让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将学生的学习差距缩短,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看到学习的进步,又有了学习的动力,并树立起学习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认真抓好常规教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常规教学为中心,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我在教法上经常和同行进行切磋,做好学情分析,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导老师走进新课程,进入课堂,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我主要以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来命题,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几名学生进行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况,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教学工作中,苦乐相伴,我所教的五年级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总之,新课程走进教师,进入课堂,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对我这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惑,通过与同行的共同讨论和学习,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后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一、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足够的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质数、合数与一个数的因数个数的关系,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主动探索构建了思维空间。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发现中领悟了研究数的方法,加深了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二、为学生积极互动创设足够的空间
通过对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凸现崭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应怎样分类才合理,将质数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隐含于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中,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或拼摆、或画图、或在脑子里想象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进行探究,并发现一个数的因数若要把个数相同的分成一类,那么无法进行分类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探这些数的共同特点,学生自己会发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从而获得质数的本质属性,在与质数的比较中,建立合数的概念。在这种数形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建构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培养。
三、为学生体验数学创设足够的空间
如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单纯地采取教师权威的方式迫使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显然是不行的,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相联系,这样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亲切感,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发展。在本节课上我利用生动的游戏,不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前的策划者,活动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疑难处的参与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级而上。
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外界教育信息的丰富多彩,加上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少学生实际上对本课内容已经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学生能不约而同的说出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等。课后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中了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过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学习的,尽管他们的认识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层次的认识,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以体现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出对知识掌握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老师又如何全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究和开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主要以化简比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第一道练习发现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只是还不能熟练的选择简便的方法,第二道判断题是想提醒学生做题时要仔细,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第三道在巩固化简比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第四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总的来说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还是不错的。
观评记录:
王霞老师:今天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杨老师围绕活动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教学中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上课伊始对分数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在教学中,这些由旧知的复习到新知的引入与理解,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类推思想和转化思想,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2、教学中做到了分散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有效建立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是否可以把化简比和求比值进行对比。
课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
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9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110块呢?”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估计费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一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购物这一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现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进行反思。
一、学案设计要注意细节。
1、我的学案正反两面满满两张,的确,这是我根据这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来的,但学生看到后,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太难了吧,密密麻麻。怎么办?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在教案里设计,学案里可以不设计。(学习要求,温馨提示,这些可以在课上由老师简单提出。)
2、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内展示五种估算方法后,应让学生比较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这对后续的做题更有帮助。
3、学习目标表述不是很恰当,原为: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估算。应在此前加“能”。
二、课堂发言要积极、大声
我班的谷刘强、豆恭、王一豪三人,在课堂中总是不举手、不发言,即使发言,声音也小的可怜。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上述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对待一切无从下手的现象。怎么办?
这在以前不是没想办法,例如:将他们三个人作为课堂的焦点,提出问题后,只要他们三人中有举手的,那我挑的肯定是他们;还有,在每堂课的展示环节,都由他们几个先展示,即使他们对问题不能透彻理解,也由他们读题,由其他同学帮他们回答。
这次听课,教委领导又提出了几点宝贵建议,听后,我决定这样做:
1、改口号,根据我们班级中现在较为严重的问题,14人,有占1/4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很大声。我决定改口号为:我敢说,我会说,我大声说。(敢说:首先,我不怕错,我敢举手,我敢站起来说;会说:不是会说才说,而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多少说多少;大声说:这是最终目标,从大声说中可以找到自信,可以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敢于发言:针对问题,可以让他们先说给组长听,组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他们举手说;若不会说,可以让组长教他们说,组长教后,让他们在组内展示,最终在班内自信展示。
3、多鼓励,多评价,这也是促进学生敢说,会说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那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在他们几人中树立榜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感觉目标太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加油。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大声发言都要给予评价,鼓励。(老师评,学生评,他们几人互相评)
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能真正变成:师生的乐园。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
不足;应照顾到全体学生。
改进措施;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一、描述
五年级数学复习课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课前的复习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已经成了一成不变的一种模式,学生已经在熟悉不过了,对此也就没有了多少热情。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课前整理时,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分析: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已经聚在一起讨论怎么讲题,其实这就是在自主学习。为了想好怎么解题,他们聚在一起讨论、分析,最主要的是他们对此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设计的方案被采纳了,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课堂的学习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复习,而课堂上的讲题过程突出解决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地方和最难的地方,更因为这些问题都来自学生自己。在教学上,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学生心中教师的权威形象,让他们感觉课堂是他们的,是他们在辩论,老师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说只是观众,对与错都由他们来决定。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这节课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看着他们一脸的喜悦,我多么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同伴间的学习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习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三、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解答开放题时,会表现出不同层次、多种水平的解答方案:有的学生可能只找到一种答案,有的学生能找到多种答案。不同的解答方案和结果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探索的过程、寻找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变简单机械模仿过程逐步上升为深化提高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往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不必也不再进一步思考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习惯的自觉性。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的过重负担。
有利于形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畅所欲言,教师不再把学生一个个“扶过河”,而是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开放思路学会“过河”。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已开放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可以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服务的,并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主导水平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露在外面的面”的教学内容是原旧教材没有的,旧教材更偏向于研究度量几何,倾向于培养学生会算,而学生常常在大量的只是运用公式计算中,逐渐产生对几何学习的厌烦,忽视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搭一搭,体会几何学习的乐趣。露在外面的面,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好素材,它突破了传统的几何只研究度量几何的局限,应值得重视。
在教学几何部分的数学知识时,对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在形成的阶段,抽象思维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教学中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在教学中,我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摆,两人或者三人为一小组,每人准备几个纸形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上课时,学生兴致很高,特别是在“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时,当我提出要求,并发一张记录表(如下图),提醒小组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合作分工,摆好后,要求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亲自数一数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只有当大家数的都一样没有争议时才可以记录。
小正方体的个数 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积
在操作中,学生人人都参与,摆好后,数有几个面露在外面时,开始争议很大,但常常,最后都能找出没有异议的结论。
第二节课复习巩固时,还应该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区分一下“把几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示其表面积”与“将正方体摆放在地上示其露出的面的面积”的异同,这一点,本人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听懵了,特别是没有实物演示时,几个中下生更是听得雾里云里,这一点,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操作的空间,同时也给了学生思维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不仅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还要在操作中有所发现。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并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摆法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数是不同的;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数相同,但摆法还不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到了预定的目标
1、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不要遗漏。注意面的特征。
2、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实物直观观察上升到抽象空间想象的过程,其实学生是很好动的,只要教师不偷懒,肯花时间让学生准备材料,并让出讲的时间让学生做,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大大提高的。
3、教学课时的安排常常是可以灵活的,有时也不必太计较教学的有效性,不必时时追求教学的效率,偶尔也可以当作让学生玩一玩,大不了浪费一些时间。
此节课中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序进行观察,掌握两种观察方法,并为学生发现露在外面的面数规律打下基础,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1-1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9
小学数学的教学的反思10-30
小学教学反思数学10-2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1-26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2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3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01-08
小学数学“数学乐园”教学反思01-08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