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
听了刘书洪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有以下感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他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画眼睛的游戏。
从而引出课题。接着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
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
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成功之处:
纵观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结合观察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美德熏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给他们分类,即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认识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探索、发现出图形中的轴对称特征,
然后让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对能否列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能否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做”出一些轴对称图形。都能给与恰当的评价。
2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不足之处:
1、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教案时我就在思考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层次性,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满意的解决。
1、导入自然贴近学生生活,但有些平淡。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3、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不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能做得更好一些。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3
一、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二、开展有序、有效的活动。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4
首先,在教学这一部内容时以“观察———操作———再观察———探究规律———应用规律”为课堂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有动手的`机会,又有动脑发现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对学习收获的印象更为深刻了。
其次,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这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即对应点到对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采用了让学生选取对应点实际测量感知的办法,但我发现部分学生理解仍然不到位。
第三,将授课起点放在“学生从未接触过对称”上,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使如此,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让我有起点定高了的感觉,可我还能怎么低呢?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5
“对称”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早在二年级时他们就已初步感知并能正确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今天的教学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堂课我充分借助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体会感受美、 创造美的过程。
一、成功之处
1.在观察中感受美
在孩子们初步建立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教师紧接着通过三幅图来完善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由直观的动手操作过渡到在头脑中想一想,折一折。这无疑对学生提高了要求,判断几何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师仅仅提供具体的几何图形给学生,这无疑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媒体展现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自主建构交流,最后利用媒体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在课堂上,当学生看到媒体的演示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那种成功体验油然而生;当想法出现有争议时,媒体的演示又很好地突破了认识上的`难点。整堂课将学生的观察思考操作过程与媒体的演示过程有机的结合。
另外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轴对称图形,感受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美。
2.在操作中感悟美
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轴对称图形之后,让学生自己来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在整个动手操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对称图形的内在美。不怕“浪费”时间让学生“玩”,因为只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才能真正得以提高。通过欣赏中华民族传统的剪纸艺术,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验着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二、改进之处
1.小组合作组织不是很到位。
设计小组合作画一画、玩一玩、剪纸等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有个别组组织有些混乱,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不强,这时的我关注不够,缺乏必要地指导。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整个课堂教学有些前松后紧,主要原因是教学语言略显罗嗦,以后应不断锤炼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看似很简单,但其实要“教会”学生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需要用心设计,不断推敲。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6
讲授《轴对称》的时候,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黑板,演示画图过程供学生观察,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法方面,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准确掌握轴对称,对称轴和两图形轴对称的概念,经历了动手画图、观察发现、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7
感谢年轻教师申盼飞老师的加入,让数学组充满了活力,知识点的教法灵活多样,自己在授课上也有提高。
导入:蝴蝶、枫叶的动画效果,很好的演示了轴对称图形的实质。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看图案判断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练习一巩固。
活动二:动画演示,多边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能够与另一个多边形重合,我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练习二巩固。
思考: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动画演示: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看图思考:
1、对称轴和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位置关系;
2、对称点所连线段于对称轴的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
得出,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引出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进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本节课,讲授与练习结合,导学案与班班通结合,学生思考深入,课堂容量大,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对称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本节课通过剪一剪、辩一辩、折一折、连一连、猜一猜等操作,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导入新知时,直观、巧妙、激趣。在课的开始,我首先用故事引入,学生都被可爱的卡通图形和故事最后的设问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玩”的权利,“创”的使命,是课堂教学民主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引入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创作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快乐,也获得了知识。
三、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的感情。例如,在巩固环节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解题过程,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问题清晰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后感悟:
这是一节图形课,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所以在上本课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们是否能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是否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及时停下手里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到我的身上来,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用学生习惯的口号“一、二、三,坐端正”,而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动作,我往哪边拍三下手,他们也往哪边拍三下手,学生拍好手后,很自然的把手平放,这样既没有打断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让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的回到了我的身上来,效果还不错。
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练习题的讲解中,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到位。学生现在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在找对称轴的时候应将图形放大,用准确的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画出该图形的对称轴,如:五角星的对称轴是将两个角的顶点相连。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学生才能够准确得将对称轴找出。
2.适当得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当学生指出数字“1”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尝试去改一改,将“1”改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重点的理解。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9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第六册第7单元的内容。和平移、旋转一样,轴对称也是对图形进行变换的方法之一。
本节课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大范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认识方位与简单的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简单图形旋转90°打下基础。本节课教材提供了民间剪纸,飞机、奖杯、天安门城楼等图片,加上教师课外收集到的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创设了一个具有强烈美感的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引出疑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如何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材似乎表达也不是很清楚。天安门城楼抽象成类似天安门的图像后,学生已能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但后面大量的练习都是以实物图来判断的。比如字母A、B、H和国家的国旗、各种标志等。学生就要从颜色,形状等来判断。但是由于印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疑惑。是不是什么时候A都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不是抽象出来,天安门城楼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0
讲授《轴对称》的时候,在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利用黑板,演示画图过程供学生观察,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学法方面,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能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内容并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旋转实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所有学生既能参与,又有一定的拓展、探索的余地,全体学生在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准确掌握轴对称,对称轴和两图形轴对称的概念,经历了动手画图、观察发现、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能较好地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并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作出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学生再次感受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让学生在观察中让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反思这节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 利用多媒体引入,激发兴趣本课利用多媒体出示的一张娃娃脸引入,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互动的兴趣,为引入课堂主题打好了埋伏。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激起矛盾,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知的欲望,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
二、利用多媒体引导实践操作、激活思维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剪一剪,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在解决难点的环节处理上,教师让引导学生画对称图形时,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先看着给定的图形,先观察对称轴在哪里,然后再思考对称的点在哪里,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体会和深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 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丰富情感本课的结尾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中国剪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汽车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古建筑和中国剪纸的展示渗透到数学中,这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而且还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2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本节课知识看似简单,却也是今后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猜字游戏”引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活中轴对称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等腰三角形”、“不规则五边形”教具的演示以及“剪纸”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及表达个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的感知后,自然形成本节课的概念。并有效的将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两个知识点进行区别于联系。教师仅作为知识的组织和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及概括总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习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一试身手后对所学知识作出及时反馈,小节的设计由学生自由表达,不限制形势,并运用多媒体演示增大了课堂容量,可使课堂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同时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而由于本节课的时间处理的不够妥当,学生部分练习环节的缺失是我最大的遗憾。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3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篇14
在这节课中,采用实物教具代替多媒体演示教学,让学生在猜一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素养。
一、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理解:
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成重合(或用学生最常用的语言说:对折后两边都一样)来描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而对于“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因此这些节认识轴对称图形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轴对称图形做铺垫,根据新教材的改编后,本学期安排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画对称轴,而是通过对折,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来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二、我的设计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利用一副不对称和一副对称的眼镜,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从中获得对物体的对
称现象的空间概念的理解,接着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邀请他们来玩一个“猜图游戏”,把学生带进一个自主探究学习情境中,根据教学目的,我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猜图游戏中你能发现到这些图形有着什么共同点?”学生很快就从刚刚的两副眼镜生成的“对称”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我提出“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两边是完成一样?”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对折的方法。图形对折后的“折痕”把图形分成完成重合的两份,为下面的学习对称轴埋下伏笔。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这环节是通过对“对称”现象的理解后,通过折纸、画图、和剪纸的过程展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这里我是先让学生讨论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动手剪衣服图形,展示二件衣服,让学生观察发现为什么二件衣服会不一样?这个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分析二件衣服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剪出其他的图案来,这时更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发展,把对称应用出实际中。展示作品,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感受数学中对称这一应该让生活变得美丽。此时我利用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什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这里,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练习题,编成三题来巩固新知。最后利用板书对全课进行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这节课总得来说学生是愉悦的,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空间思维。这也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
三、不足的地方:
1、、语言不够精练,习惯去重复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还有出现不少的语病,数学语言不够规范。
2、教学的重、难点没有更好的突破,剪一剪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点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3、在巩固练习中,我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学习。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01-02
小学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12-10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2-09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12-11
小学数学第10册《轴对称》教学反思10-22
小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10-19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优秀教学反思01-13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