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6 14:37:06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本节需要学生了解的科学概念是: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来体验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让学生明白重力的存在,同时引入弹簧测力计,通过物体重量与质量的比对以及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使学生明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N”,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在重力与质量的比对中,让学生明白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丰富,课前游戏活动看似随意,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弹簧的特性“受力大伸长长”,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感受物体落地而引出了重力,任何物体都有重力,但学生之前对于质量的感念印象比较深,很容易把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混淆起来,引出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重力的大小,给了学生一个悬念,进而让学生更加向往进一步学习。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力的单位以及测力计“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受挫,使学生明白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细致地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以后,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心中建立细致观察、细致实验的印象。经过前面的酝酿,后面的操作实验水到渠成。在以前的分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混乱和一边倒的情况,鉴于此,我先让学生说说完成实验的打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明白了合理分工在完成实验的重要性,也保证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后面的实验感想进一步让学生重塑在科学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本节的收获。

  课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整节课从设计到课堂组织,我较多地考虑了如何落实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概念,整节的设计,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以自己心中的预设为主线的,没有能够做到放开来让学生探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尽管我对各环节的教学了然于胸,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一、多媒体的利用,利中显弊。地球内部的运动、地球上的六大板块,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而言还是过于笼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通过图片、视屏和flash生动形象地将知识出现在同学的面前。整个课件内容翔实,动态而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管这个课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协助,但是整节课下来我发现,我上课的思路也只能按着课件的编排而行。课中,为了协助同学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自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有点舍本逐末。

  二、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生动而又自然地转接到各环节的教学?自教学的两个月以来,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这个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我模拟完火山迸发实验,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同学论述六大板块和漂移运动。对于教学者,我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同学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同学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一起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论述观念。在处置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同学发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一起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三、准备不够充沛。尽管教学之前,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地震火山形成堰塞湖和山峰,板块运动改变地形有了大致了解。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延伸还是很广的。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发生裂谷时,有同学根据换画面提出了:为什么板块分裂时上面分开而下部有有些连接的呢?类似的其他问题,在课堂里我也碰到过。小同学的头脑里总不时得冒出许多新奇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学课堂上,这就要求我广泛地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另外,在准备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是,我贪图方便,只是随手拿了个装水的饮料瓶模拟地球。让同学想象,这是一个装可乐的瓶子,剧烈摇晃后,针刺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模拟的是什么现象?尽管同学都能回答火山喷发,并给予一定解释完成了教学的目的。但是,假如我充沛地准备,整个实验将更形象且具趣味性。我可以准备装有可乐的圆形瓶子,剧烈摇晃后用针刺,让液体喷发更好地模拟火山喷发这一现象。说到底,还是我自身存在一定的惰性使然。

  其他当然也存在不少的细节问题,但是我也有我进步。渐渐地,我开始习惯小学科学教学的思维模式,开始爱上了这些可爱的精灵。反思-进步,我会迈好每一步!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1、教学活动设计上不要过于复杂。

  比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我想需要老师进行分组。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在组织会更好。

  2、教学材料缺乏。

  木材这一节需要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实验材料学生准备的十分不充分,而器材室又没有相应的器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就没有保证了。

  3、课堂管理还是需要加强。

  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该感兴趣,但是还是有学生不听。这就需要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需要分别找个别地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他们不愿意去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只是在课堂进行批评甚至是罚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让学生知道你是重视他们的。

  学生都一颗纯洁的心,我需要赢得学生的心。这样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思,使学生理解你的想法,更让学生知道和感受到你是喜欢他的,对他充满信心。

  5、想尽办法积极的准备实验材料。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我以“我们在哪可以找到蚯蚓”引入。我原本设想他们会回答“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回答我“在土里”,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难道五年级的学生真的不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吗?不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问的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

  在做光亮、黑暗的实验中,我用的盒子太短,使得明暗两端区别不够明显,且蚯蚓对环境的反应不太敏感,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影响了实验效果。做干燥、潮湿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先不要使蚯蚓粘上干燥的土壤,否则,蚯蚓会很难进行爬动。且土壤得堆成土堆状,土壤不可太少,以便蚯蚓能准确地进行选择。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我们一起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生命现象充满了兴趣。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作为本章的导入教材从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起源的证据、大爆炸宇宙论三方面介绍宇宙的起源。充分挖掘了教材中隐含的“让学生参与探究”这一无形资源。学生同样也对活动表现得非常感兴趣,他们从活动和探索中能得出他们自己和小组的观点。

  一、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思路开阔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细节上的处理往往也能体现课堂设计的.理念。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视频、图片提出问题:宇宙的起源,再通过网络探究宇宙的起源,探究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人们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传说,二是现代科学界的宇宙起源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量接触当代宇宙理论与观点。我想前者之于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事实上这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段它也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其设计是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支撑的。

  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想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另一方面又怕学生做不好。建立学生制作宇宙模型的概念,克服他们的心理恐惧是最为难处理的,事实上学生的交流来自于老师的引导,只要问题情景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初步应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这一点,本节课有了两个课前的自主学习,搜索两个主题,一是“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二是“宇宙是什么样的”,也正是利用这两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对宇宙模型的制作。

  二、败笔在于课堂活动与纪律的处理

  我们提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基于此而进行的小组讨论也是一个重点,对于活动的如何调控被摆在显要位置。由此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引导组织者的教师怎样在活动和课堂秩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呢?一方面是活跃的课堂氛围,一方面是难控的课堂形式。

  三、思考:“放”与“缩”的关系处理

  第一,时效性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40分钟我们用来做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强调徇着学生的思维,那我们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并且,作为教师而言,不能因为活动的诉求而放弃教育本该具有的理性启蒙与价值引导之责任。

  第二,通过这次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我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是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应该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尝试。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在这一课教学中,通过...

  本课是让学生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观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征;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测量根系的长度,了解根系的分布特点;运用简单的模型观察根尖形态,从而了解根的作用。

  在这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他们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学开始中,我先创设了学生可能见过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情景,引出问题“根这么重要吗?”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想了解根有什么特点,它在泥土里是怎样分布的。在观察、比较和测量了根系以后,学生很自然地又会想到,根这样分布有什么作用呢?因此,又让学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为了能固定植株。根还有其它作用吗?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分析中得出,根还有吸收并运输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总体来说,本课教学还是比较流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种子发芽实验》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以生活中引领学生通过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过程,去了解种子发芽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从而使学生清晰外界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活。这一节课核心内容为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对比实验,明确对比实验要领,注意事项。在这一单元中主要是以对比实验为主,这是很多学生从来没接触过的实验,这样就要求老师先讲清什么是对比试验,为什么要用对比试验,在实验前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制定好试验计划,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做实验时就会有条不紊。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最高水平。

  比如这节课我们要改变“水”这个条件,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在适合自己的一个学习的平台上开展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大家或提出问题、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有所补充,相互启迪、相互帮助,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正,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带领全组较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有利于能力较弱的孩子逐步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在受到启发后,有机会参与讨论,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一些见解,从而得到提高。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然后老师再请小组汇报,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仔细听取,给予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注重关注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虽然我已经在小组合作设计方案时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但是,袖手旁观者还是大有人在。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动手的能力,最后我安排了让每个孩子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条件来研究,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进一步完善。因为是不受限制的,很多同学在心理上都很乐意去做,哪怕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使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才是科学课的重要目的。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的不够好,由于学生组内设计方案和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这两个环节,和过多的强调对比实验中的改变条件和不变条件,多于罗嗦,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面不广,尤其是新成立的班级,总认为他们底子差点就多讲点,这样完全不能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反而事得其反。不感兴趣的学生都不愿意听了,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一定要精炼,具有针对性。不必多讲的就少讲,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通过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用时这样多的原因是食盐占用较多的时间,一个实验室食盐溶解蒸发析出的过程,还有一个实验室水泥凝固的过程。在这两个食盐上需要用大量的时间,特别是水泥凝固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实验的方法进行改革。原来加热蒸发食盐水是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这次利用是试管夹,试管。因此现象出来的比较快,效果比以前要好。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改革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看到了食盐析出来的过程。水泥的实验较为简单,但是需要将水泥晾干凝固。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学生需要在课下继续观察自己的食盐。这也是锻炼学生持久观察,探究的能力。在学生进行汇报的时,学生能够较好的得出实验现象。但是有少数的小组在实验记录上下的功夫较少,需要进行督促和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他们积极的记录。

  还有个别学生停课不认真,我想一方面有学生的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我将课设计的更加的完美。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造房子》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四课。它以“造房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建造纸房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体验创造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只涉及了学生动手卷纸棒和小组合作设计纸房子图纸的过程,意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开始,让学生想像并绘制出古屋的房架结构,是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纸房子的框架结构图纸设计奠定基础。

  设计归设计,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纰漏和和不能及时解决的新生成问题。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不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要在教师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给学生的学习以自主权和主动权,又要加强及时反馈和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留心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加以点评。一个阶段性活动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理解。

  各位与会的老师也看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他评,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若说课堂上有学生“自省”的体现,那就只有一处:我让没有完成图纸设计的小组寻找原因。但这在整堂课中,只如海中一粟,渺小得无力,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他评”总没有“自省”的效果好,我希望各位与会的老师,要以我为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自评”与“自省”。

  二、只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是学习者。在探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关心探究学习本身获得的结果,而对自己在探究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发展,并不十分关注。这恰恰是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和引导其正确发展的的地方。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将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本身的意义上,忽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正向发展也关注不够,指导不到位。比如今天我讲的这节课,几乎没有涉及到让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环节,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就没得到正确的引导,这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这方面的发展,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引导其能够正向发展。

  这节课,在学生展示纸房子图纸设计的环节中,由于时间关系,有三个小组没有得到展示设计成果的机会,学生表现出了失望、懊恼、甚至有的学生要责怪同伴动作慢。这时,如果我让这三个组说一说自己的心情,并找出失去交流机会的原因,就会使这些学生重新找到自信,消除同伴的责怪,也不会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失去信心,而产生消极的应付行为。

  三、小组同伴的参与率不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一个人并不能真正完成高效率的探究活动,必须要多人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项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今天在课堂上,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有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尤其是第五小组汇报时,说他们两个人完成的图纸设计,就更证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的讲,他们两人设计的图纸确实不错:上面有三角形结构,有拱形结构,而且也非常美观,基本上用到了前几课所学的知识。但我们科学课上要讲究合作,所以在课上,我建议他们以后要注意小组合作。虽然是这样,但怎样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个困扰我好长时间的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在我的课堂上,探究课和观察课,学生参与率还比较高,但拓展创新课和搜集资料课,学生的参与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过今天的研讨交流,把“提高学生参与率”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找到好的办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四、抓不住新的生成,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现在的高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理想的生成。但再好的预设,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意外的生成,这时,只要我们抓住这些意外的生成,而且巧妙处理,一定会形成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反之,只会使有效的教学资源流失。

  这节课,我在课前,我就交给了组长两个任务:一是为大家服务;二是组织好本组的同学共同研究,共同探讨,高效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本来以为这样的设计,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但事实上,学生的参与率还是很低。大家也注意到,课堂上有一个稍胖的小男孩最活跃,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我没有抓住,没能利用他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者,当有的小组失掉了展示图纸设计的交流机会时,有的同伴产生了责怪之意,这时,如果我能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让其寻找原因,交流心情,也会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和升华,但这些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没有抓住,白白地流失了,现在反思起来,真的好可惜!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通过对教材的内容的重新演绎,学生主体性得到更好发挥。在实验中,学生体验到了如何根据目标,设计出实验,最后一步步达成目标的过程;学到了用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提高,视野得到开阔。稍有遗憾之处就是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并不是特别了解,需要老师补充相关内容。正因为如此,也就不可能让他们独立设计探究实验了,不然就可能有某些与教学内容不怎么相关的现象干扰教学的进程。

  本课中的学生实验部分我共设计了两种方法,分别在两个班级进行了试验,效果大有不同:一种方法是学生分好小组后,自己看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边做边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商讨得出结论。另一种方法是分好小组后,教师指导学生一起做,教师对于某些关键性的,学生理解时有些问题的地方及时予以帮助,最后师生共同形成观点。两种方法试验下来发现第二种方法更好,更符合学生实际。虽然看起来第一种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但毕竟运用的知识是学生还没真正学过的,一下子脱手让他们自己来,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完成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实验。

  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要两个课时上这节课,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二、神秘的大自然,总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小学生正是长知识,接受新鲜事物的成长阶段,总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劲。

  “千听不如一动”,我让学生自己做手影游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探讨自然奥秘的兴趣。为下面的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探究作了一次总动员,让学生不怕困难,只要能进行探究自然奥秘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课是重点。教师应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实验的能力,这不但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四、对数据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虽然难度有点大。

  万事开头难,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学生有了基础,以后的教学就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了,教给学生原以生成的知识,不如教给他们研究知识的形成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我不满足的地方,第一,教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时候,不敢放手给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指导过分;第二,学生实验时,指导工作没到位,导致学生的数据不全面。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奇妙的护身术》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保护色”和“拟态” ,基于这一教学重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我以情境导入法,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5种小动物,这些动物都是以保护色来隐藏自己的。同学们在游戏中感受动物护身术的神奇,顺势引出课题。

  第二,这一环节解决什么是“保护色”和“拟态” ,一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出示一组动物,图片上有十一种动物,这些动物是以保护色或拟态的方式出示的,同学们非常的感兴趣,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获取知识,然后小组汇报结果,同学们没有找到的,教师出示,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露出惊讶的表情。进一步感受动物护身术的神奇,提高学生们探索求知的欲望。趁机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不同分类、归纳总结、引出概念,之一环节顺畅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很好。

  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动物的另外各种各样的方式以表格式进行汇报,有的学生可以列出7---8种另外特殊的保护方式以及代表动物,比如有的学生说:“还有断尾、放臭气、喷墨、逃跑、警戒色、卷缩、盔甲,长刺等等。”在这环节中,由于学生课前收集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在这环节中显得学生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相互获取了不少新知识,很好地为这节课走上了高潮,这时,虽然这节课到了尾声,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如果能在第一、二环节中把时间控制一下,挤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放在资料汇报这一环节,那这一环节就有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学生之间的汇报与交流了,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得以充分的展示,更能完善整节课。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懂得了,要想上好科学课,就要熟悉课标,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多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而对于像我一样的初教者来说,更要认认真真,一步一步地进行。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学了科学课的基本模式: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奇妙的护身术》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点拨到位,如果能科学地把握时间,把汇报环节上得更精彩一些,学生将会得到更多的课本得不到的知识,从而把别的同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将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突出重、难点的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

  相信在不远的明天,我会成为我科学教师队伍中合格的一员的,以此作为这学期我奋斗的目标,我会时刻为自己加油的!首先,学会从情景入手;再学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就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摸索,相信我的课会越来越进步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蚯蚓的选择》这一课来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生活经验——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课堂上,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亮半边黑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是一样的,只改变了光照这一条件。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中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

  在备课和做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遇到了几点困难:

  1、分组实验材料如何准备的问题:实验材料需要准备很多,是由我统一准备还是由学生分组准备呢?在和另外的科学老师交流之后,达成了共识——分小组让学生带实验材料,在前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要带的实验材料时,也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

  2、上课实验探究实验的安排问题:如果想要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实验,35分钟的上课时间就很紧张,探究时间和实验效果就无法保证了,所以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要做的实验,两个实验二选一完成。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交流实验结果,这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实验的结论。

  五个班的这节课都上完之后,我发现,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很有热情,但是对材料准备的要求都没有听仔细,让大家准备一个贴上保鲜膜的鞋盒做实验器材,结果很多学生放进了泥土,实验就没法进行了,除此之外,很多蚯蚓裹着很多泥土,实验过程中一动不动的,最后实验失败的也不占少数。看来,在课堂上进行生物类的实验,难度很大,不光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还应该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进行多次强调和解释。

  科学课堂是一个欢乐的课堂,但这种欢乐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的认真准备来共同营造,相信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和认真的分析,我也能上好一堂生动的精彩科学课。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13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4-07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11

小学的科学教学反思范文11-05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25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与教学技巧11-06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与反思11-23

小学科学能源教学反思11-1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范本11-13

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范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