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7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1
评价语文教学的优化,必须注意师生的时间精力的投放入。协调语文教学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的重要的。
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众多,取得家长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学科改革是非常的重要的。
确实,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特别是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的这个感受也是更加的深刻。家长的支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个班级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班级。能人也不少,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应该说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作业经常的不完成,而且也不是一个,二个。可以说,这些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也让老师,课代表,小组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特别是和有的家长交流接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家长的态度,家长是否支持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家长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的说同一句话:“我问她了,她说做好了。”更有一个家长说:“家校联系本我昨天问她了,她说签字了,让她爷爷签字的。”我把家校联系本给她看,她还在说着什么。不过她又说,:“以前她也经常不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晚上他不做,他总是早上起来做的。”说实话,我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怀疑。早上起来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来做作业,来得及?后来有一次,家长的话才道出了他的真实的想法。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看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是非常的大。
当然也有的家长经常和教师保持联系,经常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在家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家长的全力关心和支持的。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3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一、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教学方式的新要求
语文教学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宗旨在于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应的,也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
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二、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调整小学语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开放型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并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去单纯笔试和一卷定优劣的语文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已不能全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成长
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三、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应对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四、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论下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语文教学就像线一样把学习理论、学习方法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操作过程如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
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五、教师对语文课改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育应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3、体现课程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组合,更不能不顾教育实际为综合而综合,课程综合化的强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课程综合化在我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
可以预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
“以德育人是根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4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5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属在不适应阶段,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一、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课堂效率,时间不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给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学要沉下心来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欣赏点评;要开掘出蕴涵于母语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还要自己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6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通过参加20xx国培学习,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 、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 、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 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
1 、“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 、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 、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7
新课程实验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使目前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新气象:从文章整体出发,摒弃琐碎的分析,在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中,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大力推广;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正在被广大教师所接纳。
然而,探索的过程是艰难的,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困惑,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山村》时,其中“抬眼望去,新修的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一句,老师引导大家合作、探究,展开想像后交流:“山间弯弯曲曲的公路伸向远方会怎么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把山村的水果运到城里给人们吃。”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让城里的人到山村来欣赏美景。”……学生兴致很高,老师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后面的描述几乎与前面雷同),让学生尽情发挥,眼看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的内容没完成,留下了遗憾。
可见,在这里老师要把握一个度,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有责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性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学生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发展快的与发展缓慢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雨铃铛》一文,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雨的声音、形状,小组相互合作、探究给雨再起个好听的名字,结果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了雨雷、雨针、黄梨雨等好听的名字,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
要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要关注反应慢学生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反应慢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与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其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一些细节,一些具体的方式还有待解决。教师应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把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让他们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并选出小组长,让组长负责全组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学懂知识,学会学习。
反思之三: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在《一粒种子》一文的教学中,老师用“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这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纷纷展开想像的翅膀,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是种子喝足了水分,长大了;有的说是蚯蚓给种子松土了;有的说是天气暖和了;还有的说是种子呆在土里太闷了,想出来遛遛,等等。这些回答显然都不太全面、准确,有的甚至不正确,这时若不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只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若及时引导学生全面思考:“一般情况下,种子怎样才能长出地面呢?”就会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正确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人才。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相关文章: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06-20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12-29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08-06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范文03-28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参考12-15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示范12-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7篇12-29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7篇)12-29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精选5篇)03-05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集合7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