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3:42:38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我像谁》通过研究遗传和变遗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学们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可以利用镜子边观察边比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研究,观察自己的哪些身体特征与家人相似?哪些地方与他们有差异?要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不要限制比较的内容,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或课件展示介绍,也可以采取演讲汇报的形式。学生通过大量的事实能够认识到人的某些特征与长辈相似,有些特征与长辈不同,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体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让学生记录研究的情况。可以将设计的表格提供给学生,表格中的记录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确定更多的比较项目,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我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层次比较清楚(主要分沉浮实验与探究木材特性两部分)。课堂上气氛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言者较多。

  2、实验指导较到位。实验之前,我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沉与浮的判断标准和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主要是课件出示及教师讲解一遍。进入正式实验时,学生参与度很高,实验氛围较浓厚,且这一实验过程比较适时,时间把握较好。最后是对实验器材的整理,这一步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实验后,实验器材摆放得非常整齐。

  3、这一课中进行的实验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4、让学生欣赏砍伐后的树木这些图片资料,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需努力之处:

  1、本节课上,在回顾已经学过的材料的特性时让学生自己说,教师只负责提问并重点板书的方式会更好,而不是全由教师一个人一笔带过。

  2、细节处理还有待改进。学生汇报时,一个学生在上面读他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报内容比较简单,什么物品是沉的还是浮的,再加上学生汇报的声音不够响亮,因此这样的效果并不好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透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必须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适宜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简单,而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贴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事半功倍。

  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资料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忙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资料标准和实施推荐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资料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主角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资料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主角,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主角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忙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主角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务必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发展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到达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透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资料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构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观察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钻木取火》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解释,进而认识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操作“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钻木取火》一节中,为了探究钻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有的合作(手钻),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摩擦火柴),同学们做完一个,又做一个,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甚至四个都做了。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用手搓脸、火柴在衣服或桌子上摩擦、用美工刀切割泡沫塑料时,美工刀会发烫等。可见学生是乐于动手,巧于动手的,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天气变化之前会有预示?地震之前会有什么预示呢?通过学生的回顾,引出课题。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样设计,我摈弃原来的想法,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的知识。

  然后以年轮的为例,研究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个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探究,需要准备树木的横截面。由于材料的缺少,引出只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进行观察,但是效果就大大打了折扣。因为一些研究需要动手去操作。如果学生手中有树木横截面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实际操作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探究,只要学生在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然而这些,在本课的实际的操作没有采用,学生只有观察图片。

  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由于没有动手进行测量,学生只能够进行观察颜色的深浅,年轮的形状、大小,疏密等。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下,学生最终得出自己的发现。虽然效果不如实际操作,但是学生能够进行认真的观察,小组交流讨论,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在大自然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的部分,首先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搜集的相关的资料。这样全体学生进行共享,既增加学生的学习的知识,有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然后学生的汇报之后,老师就补充一些资料,特别是相关的植物能够告诉我们地下矿藏的资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在这个部分结束之后,我如果顺势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再去查阅植物和矿藏的资料,我想效果会更好地。

  最后是学生的学生的应用知识的部分。出示树木的外形,判断他们的生活的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过程;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

  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小组同学搜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从大气层的结构和人类在不同圈层内的活动情况两方面将资料归类。然后让学生用绘图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气层的结构及人类在大气层的活动情况,并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形成对大气层的整体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恰当的加以引导和评价,使交流活动有序进行。

  还可以采取演讲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图片资料。采用演讲解说的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解说,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逐步建构地球大气层概貌,形成对地球大气层的初步认识。

  二、提出问题

  先直接提出问题“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

  三、猜想假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论点的形式进行汇总。可以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或谈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问题,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展示出来,同时提出问题:“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讨论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环形山的成因,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地球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活动结束,教师可引导学生填写好下面研究记录。

  四、实施探究

  我的研究记录

  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我的证据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我的研究结论:

  实例。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将活动结果进行总结:一是汇总大气污染的治理建议与方案;二是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优秀建议和方案的提出者给与肯定和表扬。

  按照“认识大气层概貌——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动物、植物、人的意义——大气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活动条块化的框框,设计综合化活动,将本活动环节中活动点合并,即活动一、二、三合并成一个活动。在课的开始,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看有哪些发现和收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开放式活动,充分交流自己的课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资料,同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并将各组的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如下表)。

  我们的研究记录

  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

  大气层的结构

  也可将本课活动整合成“我们的大气层”主题演讲会的形式,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演讲,也可以自主上台演讲。演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演讲者的表现及演讲内容及时进行评价。

  五、展示交流

  活动结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在整合的活动中没有涉及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内容,在活动结束时提出关于治理的问题,让学生就治理问题谈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动: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宣传版面,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宣传活动。

  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课后搜集的有关臭氧层知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它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做一份我家周围的空气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发现问题、我的建议。

  板书设计:地球的面纱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逃逸层

  课后反思: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学生对大气层的认识上看,还是浮在面上、笼统的概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和地球上风的成因,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研究蕴藏在其中的科学道理,了解了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用心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就应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带给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

  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力,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就应对他们的.探究带给支持、鼓励和帮忙(包括适时地带给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好处。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仅能够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决定潜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好处,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能够帮忙儿童学习按照必须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构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好处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够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能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学生第一次比较亲密地去接触显微镜,并且用显微镜看到了我们用肉眼永远也无法观察到的微小世界。本节课的重点虽然不在于显微镜的使用,而在于观察的过程。但是显微镜的使用确实是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有的同学不会使用显微镜,不会对光、调焦,那他就观察不到我们所要观察的一切,整节课也显得豪无意义,而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第一个环节制作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除了个别小组他们不会撕洋葱的内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内表皮(已丢失)等等,别的`小组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而接下来的进行观察这一环节,所花的时间比较多,而收到的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据我统计全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他们根本没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原因种种,有的可能是显微镜的问题,学生所使用的显微镜是简易的放大倍数比较小的显微镜,若质量有问题,可能调焦就不会那么准确。也有的小组,对光没对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线不好,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没看到。看到的同学不但速度快,连图也画得好。没看到的同学,那就什么也没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没看到的同学也只能部分到讲堂上来看,或者同学那里看,课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在分类教学时,着重应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但在给昆虫、鸟、鱼、哺乳动物添加成员时,却又出现了各种问题:企鹅、鸡、鸭、鹅不当鸟类;蜘蛛、蜈蚣当昆虫,爬行类动物和两栖动物容易混淆等,把鳄鱼说成两栖类动物,认为它既能在水里有能在陆地上,所以是两栖类动物,忘记了两栖动物是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在出现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中关于四种动物的.概念定义,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

  游戏环节,我也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重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3-27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4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学反思01-16

【热】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21

【热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21

【推荐】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4-25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推荐】04-25

【荐】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7-04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通用09-2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