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0 18:23:20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一个星期有几天》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习。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习。注重了练习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了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上课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我欣喜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才使教室恢复了平静,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课后,我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的一切,学生为什么会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导致本课出现如此局面:

  第一、课堂形式设计过于单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逐渐瓦解。

  第二、疲劳,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坚持不下40分钟,导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针对以上两点,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合理,不易过多。

  2、课堂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学龄段。

  3、形式与内容合理搭配。

  4、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转移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和写。通过教学,力求让学生初步知道数位及数位意义,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学会并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趣。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复习数数、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例4,探究几十几的读法和写法。让孩子们用小棒摆数(教师报数,孩子们摆数),其中让学生两人一组摆出24根小棒,先说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在计数器的哪个数位上?4根呢?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边拨珠边叙述: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珠,4个一在个位上拨4颗珠。这样使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事物(小棒)到半具体半抽象的事物(计数器)到抽象的数这个过程,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加深了他们对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教学读法和写法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逐步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规律,并从中归纳知识,注意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摆小棒、拨珠、读数,由直观到抽象,增强学生数感。

  在例5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先拨珠再写数,或直接看图写数。体会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应用“0”占位。加深了对数位意义的理解。

  在例6的教学中,通过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拨珠边拨边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10个十是100,在数器上还可以怎样表示?”请他们表示100,他们想出一个新的'数位——百位。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去读数,写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记数方法,加强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通过以“动”促思,以“说”促思,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的让学生去说,拨出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但是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到位。在这节课上,教学环节之间需要进一步联系密切,整节课在师生的互动上还有点欠缺,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的认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的甚至能够读出万以内的数,只是尚未形成系统的认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整理归纳新知,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我把教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

  一、联系生活,感知大数。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数学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

  二、动脑思考,体会十进制关系。

  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先认识计数单位“千”,通过数大正方体的方法到数出大正方体的个数这样的过程,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其中在数大正方体时,引导学生数的方法尤其重要,并在其中让学生感知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由此得出大数:一千。并使用课件演示一个个、一条条、一片片数的过程,加深对“千”的认识,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

  三、以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继而认识计数单位“万”和10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简单地交给学生“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过于生硬和说教,学生很难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关系。为此,在本节课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 紧接着我通过活动:观察1本100页的书,再把10本100页的书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感知1000页到底有多少。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我再通过体会“猜学校的人数”,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二年级每班大约有50名学生,有10个班,全年级大约一共有500人。全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00人,全校大约一共有3000名学生,3000还差7000才到一万。学生会觉得全校学生看起来已经很多人了,但是全校人数3000人距10000人还差那么多,说明一万这个数很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课程增多,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了,书看不动,题不会解。再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此缺乏进取心,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3学习意志不坚强

  进入初中以后,有的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表现在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

  4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是决定数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不能持续的听课,自控能力差,学习被动,无自觉性,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平时贪玩好动,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5父母因素

  现在初中生独生子女占比例较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忙于挣钱忙于农活对孩子教育不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绩差就实行暴力。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心理矛盾,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学能的转化对策

  1抓好入门知识,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在入门出我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适当对教材作处理,从具体入手,从简单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要善于创设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两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果农卖果,收购商定在公路旁设一个收购点 p,使点p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相等,收购点p应设在何处呢?你会画吗?”学生通过自己探究,他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关爱学生,用感情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充满信任和期望,发现和欣赏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真情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是因为不喜欢某任科教师而放弃对该科的学习.因此,要善于用爱心去感染学困生,对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当他们有所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尝到收获的甜头,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达到逐步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更不知道如何去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观察、归纳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愿学、想学,最后达到爱学、会学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找准学困生的成因,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困生,通过努力,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会有回报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通过统计与猜测<生日>一课,重在发展学生的统计活动的经验,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出主意想办法进行数据的调查,体验调查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获得统计数据的经验。

  通过图片出示班级同学过生日的照片,让全班学生都想到自己的生日,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中。课堂上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的四季图片,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学生了解了数据的'收集方法。他们认真思考,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学生看到自己的生日的季节人数最多时,那种高兴得心情溢于言表。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统计的内容要为学生所熟悉、了解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明白统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发现,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统计。所以在课程最后情景延伸为班级统计同学喜爱的书籍,使学生亲身感到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中的种树问题换成校门口的植树,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线段图,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学生自学9的乘法口诀能够准确地填写算式和口诀,掌握了初步的编制口诀的方法,可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样可以对其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但这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所讲内容适合自学的情况下。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学生介绍口诀时个别后进生的表达力较差,对教师的要求听不明白,让其回答问题时浪费的时间较多。教学之后感到有得有失,正是由于让学生自学及回答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所以课尾安排的只是拓展环节没有时间了,只有忍痛割爱 ,没有向学生介绍只有放到自习课上了,象我意料的一样,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

  另外,在介绍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了解规律的题目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观察的并不是很细致,如果有时间,聪明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规律,其实这样的规律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了解,将数学的方法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进而想学习数学。

  课后我想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学的能力再强些,回答问题在顺利些,或许这节课上的会比这精彩,但是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有时是不在我们的预设范围之内的,所以,只有利用好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把教学效果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我的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直想达到的最佳境界,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在本课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  :

  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口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暑假的学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应该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编?巧妙地加以引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所以一五得五。“2张5元是10元”所以二五一十。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忆口诀,而且对学生理解乘法问题。解决乘法问题很有帮助。

  记忆口诀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不能只让学生单纯的背,更多的体现在练  学生自己练篇课,教给学法,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是我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二年级的数学课堂,有时需要采用比赛的方法组织教学。这一次,我照旧把全班分成南队和北队,先给两队各加100分作为基础分,并说明:下面,哪队表现好,就给哪队加分。

  开始上课了。“南队发言踊跃,加10分!”“北队听讲认真,也加10分!”就这样,一来二往,两队各加了50分。为了能夺取胜利,学生都表现出了最佳状态。“两个队都非常棒,再各加10分!”孩子们见自己队又加到了分数,高兴得直拍手。

  看着他们乐不可支的样子,我心里暗暗发笑:你们只看到自己队加到了分数,可另一队也加到了同样的分数,最后相差的分数不还是一样吗?这一点简单的数学规律都不明白,还乐成这样子。

  为了能说明问题,我临时调整教学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就请他们算一算自己队里的总分。几次算下来,两队的总分都一样。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队的'分数都是一样的。

  生:我们各加10分,这样,我们的分数还是一样的。

  师:既然一样,你们为什么还这样高兴?你们并没有超过对手啊。

  生:可是,我们都超过了自己。老师,你不是说过,超过自己就是胜利吗?

  我愕然。的确,在我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我人为地把这场比赛当成一种敌我双方的横向较量,并一直用这样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可是,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里,他们竟然对此有着如此独特而又发人深思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比赛,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很多人却让浮躁的世风蒙蔽了双眼。教育过程中也会有很多这样的比赛,我们也都知道“发展性评价”比“甄别性评价”更有力量,但由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形势,我们却无法真正去做好。

  看来,在这场看似平常,却又寓意深远的比赛中,我“输”给了孩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1,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喜欢动物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学生,我们中国有许多物种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王环境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更加关注我国部分物种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巩固练习时设计了"夺红旗"比赛的游戏,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 合作探索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本课在新授课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充分讨论,最后得出多位数加多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培养了主体参与意识。

  3, 利用旧知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主要是把例1连续进位加的原理进行推广的结果。课本第18页"做一做"最后一题是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也是要求学生运用类推进行计算。这样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12-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6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1-15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02-13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数学个人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反思04-04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