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20 18:37:04 小学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一单元中的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下面方法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一、重视经验,温故纳新。

  在本节导课时,我按照教材改编写意图创设了“笑笑和淘气去新华书店买书的情境”,接着安排了一道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加法练习题,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齐练,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在交流时,我有意提问“为什么在计算时要把个位对齐?”目的让学生明确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这一练习不仅激活了学生以前学习的多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多位数加减法的算理,然后再出示教材例题情境:“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出示例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读题,审题,列出算式。由于有前面的复习,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3.2+11.5= 11.5+3.2= 对这两种算式我给予了肯定,并写在黑板上。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时我指着黑板上的两个算式说:“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请大家都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这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流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解读教材、明晰算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再看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算法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算理。

  把学生对小数加法算法的个性化的探索放在第一位,确保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再回归到对教材的解读,这样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进一步澄清了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弥补了自主探索中不到位的地方。

  三、突出重点,融会贯通。

  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展开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小结,“多位数相加时,个位上的数一定要对齐,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对齐了,这样才能做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三种算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让学生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把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的算理融会贯通,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但在本节教学中,因在小组讨论,交流时用的时间过长,没有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在经过几次试讲后,我又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确定了本节课主要是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但上完课后,阎老师又进行了点评,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原来的设计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呈现图,让学生观察图寻找数学信息,并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问题。但在这一课中,既然教材呈现了两个问题,可以直接拿出来,让学生读题并补充条件,这两个问题解决完后再来填写表格,讨论12只小兔安家的问题,即研究12与除数的关系,这里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老师应明确本节课和上一节课的区别,第一课时《长颈鹿与小鸟》是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而本节课是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来求商。在纵向观察表格时,老师应点明这一点。对于练一练第1题也不能删,必须让学生做一做,可再补充一道题,如48×14=672,672÷14,672÷48,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练习题中的第3题,第5题分别用到了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和得数是18的口诀,这一点也可以在评讲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多思考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即使觉得再简单的课,也要拿出来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我想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一定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这样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采、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我就《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谈:

  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的感官参与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角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藉此内驱力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能处理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如有学生指出扇子图中弧线与线段组成的图形是角时,我没有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

  理解角,领悟角。学生画角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尝试的空间,学生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使他们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束缚,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课堂训练扎实张弛有度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思维拓展题的教学,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多处设计思维拓展题,如用所给的材料做角,“在一些组合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角?”“思考一张圆形纸可以折出多少个角?”等问题。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一些同学个性飞扬,同时也体现课标所要实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恰到好处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本课例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如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和比较角的大小等,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得实在。

  在教学中还有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注意细节问题,倾听同学的发言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图片,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可以:

  1、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题目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要用几个纸盒?”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跟着同学一起说,全班齐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

  点的审视能力。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处理不够灵活。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还有有的学生说出了意义不同,我没有及时进行深入提问,错过了一个让学生体会的时机。

  总之,做为教师,不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参来辅助教学,还要多和教师交流如何教学,多听课、上课,多讨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一点一点进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一、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形成的,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课程增多,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了,书看不动,题不会解。再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此缺乏进取心,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3学习意志不坚强

  进入初中以后,有的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表现在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

  4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是决定数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不能持续的听课,自控能力差,学习被动,无自觉性,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平时贪玩好动,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5父母因素

  现在初中生独生子女占比例较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忙于挣钱忙于农活对孩子教育不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绩差就实行暴力。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心理矛盾,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学能的转化对策

  1抓好入门知识,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在入门出我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适当对教材作处理,从具体入手,从简单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要善于创设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两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果农卖果,收购商定在公路旁设一个收购点 p,使点p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相等,收购点p应设在何处呢?你会画吗?”学生通过自己探究,他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关爱学生,用感情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充满信任和期望,发现和欣赏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真情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是因为不喜欢某任科教师而放弃对该科的学习.因此,要善于用爱心去感染学困生,对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当他们有所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尝到收获的甜头,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达到逐步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更不知道如何去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观察、归纳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愿学、想学,最后达到爱学、会学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找准学困生的成因,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困生,通过努力,绝大部分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会有回报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本课在在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运算顺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半年来,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针对半年来的工作,作出如下反思,希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写好教学反思。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适且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正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让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注意精讲精炼,在课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今后在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取得好成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学。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平均数用途这么大,国家大事中也离不了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 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4)课前要复习运用乘法口诀口算除法、表内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对理解本节课竖式计算有帮助。如课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92 185,让学生回答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15 这个15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加深体验。这节课共设计了三大活动。

  (1)游酒都广场。

  如何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是我备课时认真考虑的问题。我选择了创设游酒都广场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到广场开展活动,初步了解和感受九个明显建筑物的所处方向与位置,使学生有了直观体验。在课上通过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认一认、想一想、辩一辩的活动形式,帮助学会初步感受新方向。

  (2)制作方向板。

  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些新了解的方向,那抽象到平面上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以学生制作方向板为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八个方向和了解它们在平面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选择利用这个工具准确地辨认出方向。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辨认方向。

  如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些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在课堂上充分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地图,是给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机会,以此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正如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的精辟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减法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在列竖式的时候强调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部分学生就像做加法一样,从十位开始做,象刘义军和伊俊帆,发现他们做错得时候,我马上拿出来作为错例进行评讲,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认真,自觉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的学习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本课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普遍缺乏认识这一现象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感知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1、贴近生活,激趣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出新知,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2、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掂一掂的动手活动引导学生具体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这一节还存在的问题是,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的同学来说,还没有完全学懂,还要个别进行辅导。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数松果》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虽然有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因此,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备课时预设学生第一次编制口诀有困难,准备师先讲解示范编前三句口诀,再多用些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已会背口诀,编制时脱口而出。因此,编口诀的时间缩短,把学习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应用。

  总之,本节课从童话故事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12-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6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1-15

数学小学二年级教学反思02-13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18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数学个人教学反思04-21

小学数学教学个人反思04-04

小学数学《方程》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