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这段时间,六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总复习。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是学生能否获得大丰收的关键。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如拼音、字的音、形、义,古诗的背诵默写,积累运用中的读背内容,要求会背诵的课文等,必须让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
二、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平时学生看的题样少,练的题型也少,现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连词成句,把句子写具体,如何区别运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样互相转换,扩句缩句、写比喻拟人夸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都应让学生勤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还应多关注中下生。
三、应加强阅读理解的课堂限时训练
并重点讲评答题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难句、长句,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维正确的方向。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课外短文,设计多样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去完成。特别是用好复习综合卷和复习册,在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习作方面
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把一文多用。写作在试卷中占40分,分值不小。但多数学生平时不愿意写,也惧怕“写”,认为这是丢分题,其实不然,通过强化训练,学生都可以拿到分。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总结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要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这节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分析了下:
一、小组交流后,发言过于分散,没有很好的掌握时间。
(1)可以让一、二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交流!这样可以节省3分钟。不要过多追求答案的`精准,要让学生们去补充,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又可以节省时间。
(2)学生归纳过于松散,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在小组汇报中老师要适度点拨,帮助学生概括。
(3)在自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巡视,没有适当点拨,所以学生们在概括时,没有注意结构顺序,为下面讲解结构时留下隐患。所以巡视指导很重要。
二、分析文章结构不具体
时间不够,没有很好的分析,让学生没有很好体会。还有就是设计问题不够明确。如果这样设计可能会好一些。
文章观点是什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吗?引用名言的目的是什么,这篇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可能要更好些吧!这样有针对性,让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六年级快下毕业了,孩子们一个个长大自认为是“大人”,但还是孩子,心理不成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自我为中心,自学后认为自己都会了,也不听讲了,人数不多,却破坏了整体课堂氛围,影响了一部分同学。
对策:
三十六计,攻心为上!看来要找一些孩子谈谈心了!这是重中之重,态度决定了一切!可以成绩不好,但不能态度不端正;只有端正了态度,成绩也不可能太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让心循声而动——记《顶碗少年》一文的朗读教学
年幼时,每每看到古装电影中一群读书郎个个摇头晃脑地朗读,我总会忍俊不禁;中学时,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到“读到这里,他(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头,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总是忍不住仿效;教书后,方知朗读的重要。
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悠扬的音乐,阅读它,你常常不由自主地轻声诵读起来,合上书,文质兼美的语句又不自觉地浮现于脑海,回味不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上音乐性强,富有节奏感的文章,我总是不惜课时地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开展朗读,用耳朵倾听流畅、灵动的文字,用心灵领略深邃、丰富的情感。
《顶碗少年》这篇叙事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完整、立意鲜明,读懂文意无需花太多的时间。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还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写”、“为何写”。如果以“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满堂灌的形式教授写作技法的话,那也许无异于嚼蜡,枯燥无味;如果以“咬文嚼字”、“逢句必究”满堂问的形式探讨人物心理的话,那也许教学内容凌乱,疲惫不堪。我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少年身处的困境,揣摩失误后少年的心情;体会“金边红花白瓷碗”反复出现的作用。
顶碗少年第二次失手后,“场子里一片喧哗”。为了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少年那时面临的困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四段中“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这句话的基础上,再现当时的场景。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传递了当时观众内心的不满意、不耐烦,再现场景的表演中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的体验建议加入一阵嘘声,以此显示观众不买账、喝倒彩的心态。
看到学生们这么快地进入情境,我趁热打铁地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再次失手的少年,面对台下一片喧哗、台上一地碎片,你又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学生顿时议论纷纷,学生甲眉头拧起说:“太丢人了!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钻下去。”学生乙哭丧着脸说:“天哪,我今天到底是怎么啦?”学生丙摊开两手说到:“完了,我真的彻底完了!”无论从学生表情,还是从他们言语,显示出他们通过文本的朗读真切地感受到此刻少年跌至冰点、绝望无助的心情。强烈的现场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深处,走入了人物内心。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七班学生刘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描写少年三次顶碗的过程中,为什么每一次都会提到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细节每一次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细节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常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简单地把握我的理解告诉他们,那么不仅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会让他们失去了一次“意会”的审美体验。“意会”自然脱离不了语境这个大背景,于是我要求学生各自大声朗读提及“金边红花白瓷碗”的三个不同的语段(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它们出场的背景是否相同?认真朗读后,学生发现:“金边红花白瓷碗”第一次出场是在少年前期轻松自如地表演;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一次失误后,面带微笑,不失风度的少年准备重演;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二次失误后,不知所措的少年得到白发老者的鼓励。
有了这一背景的认知,我再请三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分别朗读这三个语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感悟。没想到举手发言的人还真不少,有几个内向的女生也参与其中。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当“金边红花白瓷碗”出现在轻松自如的表演中,它显得分外精彩夺目;当它第二次出现时,由于有了前面的失误,给人感觉有些担心、有点让人不敢正视;当第三次绝望的少年从老者手中接过它时,感受到一份沉沉的信任,也为后文那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埋下伏笔。
在传统观念里,朗读似乎是字正腔圆者的专利。其实不然,记得那次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操着一口宁波味的普通话作讲座,诚恳的声音,真挚的情感赢得满堂喝彩。既然朗读具有如此神奇的美丽,那么让文学的节奏在我们语文课堂里回荡动人的旋律,让我们的心儿在琅琅的书声中谱写美妙的乐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对于情感浓的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了,没有动情,那恐怕不能说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情从哪来?情从文本来。教师除了怀着满腔的情来教学,还要找准生情点,恰当地唤醒它,点燃它,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燃烧。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首诗就是最好的说明。无论是“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的写话设计,都给了学生运用语言宣泄情感的很好的平台。但宣泄是需要情感的积蕴的,阅读中怎样找准“生情点”,点燃学生的情感呢?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怎样美妙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生:(读四次幻觉)
师:你们注意到这些句子了吗?请读一读,这些句子在暗示什么呢?
出示: 1、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3、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闪烁的星星。
4、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生:它其实告诉我们,小女孩看到的一切不管有多么美妙,它们只是一个梦幻,短暂的梦幻而已。
师:是啊,多么美妙的梦啊!可惜它太短暂了,短暂到只有火柴燃烧的几秒钟。小女孩何尝不知道呢?大年夜她拥有的,只有卖不出去的火柴,只有冰冷的墙角,只有在漆黑的.夜空闪烁的遥远的星星。可她还是不断地擦燃火柴,陶醉在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中。那么从小女孩这些幻觉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小女孩之所以想到火炉,是她太冷了。
生:小女孩想到烤鹅,是她太饿了,并且因为是大年夜,应该吃烤鹅的。
师:从哪里看出她太饿了?
生:从“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看出她饿的程度,她想马上吃到烤鹅。
生:我还看出她向往圣诞节的快乐,想念疼爱她的祖母的温暖的怀抱。她没有一点欢乐,也没有亲人的疼爱。
师:温饱、快乐、亲情,拥有它们的时候,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它们的珍贵,又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其间的幸福!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一个火炉,一只烤鹅,一棵圣诞树、奶奶的怀抱,就是“幸福”的全部啊!就是小小的她梦寐以求的全部啊!
读了这个故事,有个孩子写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吧。(生读)你读了这个故事,不想写点什么吗? “幸福是什么”已经从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得到了诠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成功之处
这篇阅读课文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围绕教学目标,我借用教材导读,设计两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不足之处:
问题一: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问题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思路:
1.抓住中心,明确目标。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导读,明白学习的重点。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本学期阅读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快速阅读,读懂内容。所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归纳总结,交流汇报。学生围绕第一个问题交流汇报,可用段意也可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总结,老师根据汇报结果适当点拨,训练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
4.重点朗读,体会感情。让学生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情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适当时,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5.纵观全文,领悟写法。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具体事例)
6.模仿课文,练习写作。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组织学生为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教学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校园广播站积极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有趣有味地学。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从文章的内容方面相串联的;还可以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可以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老师,我们喜欢你了!”下课后,几位学生走我跟前。“为什么喜欢老师呢?”随便一问,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你对我们好啊。”“那以前不喜欢吗?”“以前……”孩子们支吾着。
我沉思着。是呀,以往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课堂的主要角色。而课改后,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失败与挫折。平时的我,始终将微笑带进课堂,把真诚的微笑吹入儿童的心田,把鼓励带进课堂,让孩子们生活在鼓励中学会自信;把耐心带进课堂,当学生回答不出,学生犯了错误,我都耐心地等待,轻轻地唤醒!
纵观这节课,虽然校领导和同事们评价较高,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有许多欠缺。比如课文中细节描写无疑是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孙晋芳的外貌细节展露了孙晋芳刚毅、果敢、不服输的个性。这一点,教学中注意不够。另外,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不乏生动,抒情、议论的文字,也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这一点,在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感悟透彻。
总之,这是一堂并不完美的教研课。当然,我相信自己正慢慢走向我所渴望的教育。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一、资料交流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四人一小组先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我看大家刚才交流的热火朝天,能不能把你搜集的资料念给大家听听?
有的同学搜集了好多页,请你把最有价值,最精要的资料读出来。
生答:
梅兰芳(18841961)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北京。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介绍了梅兰芳的生平
演出的剧目他演过这么多戏啊!
艺术成就他有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啊!
故事哦!还有这样的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老师这刚好有一张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明志的照片。我们也要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热爱我们的祖国,做了不起的中国人!
还有这么多同学要交流,可惜我们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保留好你的资料,我们留到下节阅读课上继续交流。
二、导入
从资料中我们了解到梅兰芳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你看过他的京剧表演吗?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由梅兰芳配音的《穆桂英挂帅》的录象,看完后看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段表演。
《穆桂英挂帅》录象猛听的百万兵。
你可以从他表演的动作、神态、唱腔等角度来描绘?哪怕用一个词或一个成语也可以。
同学们刚才交流的用词都很精炼,可是如果让你细致的描写这段录象,是不是就感觉到语言的匮乏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看戏》这篇课文,看看叶君健先生是怎样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梅兰芳大师的精湛表演的。请大家翻开课本85页。(板书课题、作者)
三、确立目标
一节课的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请大家结合刚才的问题和课前的提示来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桌俩讨论讨论。
我们要确立哪些目标?(生答)
1、知识目标:学习细腻的描写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3、情感目标: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看来同学们都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老师想用一个问题把这些目标都概括起来,那就是:你认为在作者眼里,梅兰芳的表演精彩吗?(板书:精彩?)
先不要急于告诉我答案,等学习完课文再来回答我。
四、品读揣摩
在预习课上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梅兰芳表演精彩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语句写的如此精彩,把你们分析的原因简要的板书到黑板上。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分析的最好,板书的最快!
哪个小组先来交流?
这是哪个小组写的?
1、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排比对比
运用排比、对比,有什么好处?概括出了表演方式、戏剧情节和剧中众多人物的不同品质、心理、作为。既简练又全面的概括了整个戏的内容。
运用排比、对比,有这么多好处,我们也用有,也有;有,也有;仿写一个句子。
2、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比喻,写出了观众受到了强烈的吸引,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也表现了表演的精彩。
3、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比喻,侧面烘托
这个比喻,表现出观众被梅兰芳的歌唱声音吸引、感染,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听得入神了,所以鸦雀无声。
这两句都是比喻,是通过动静的对比来写京剧演出的艺术魅力。
4、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从听众的感觉出发,用人们的视觉设喻,把转瞬即逝、过而难留的音乐用珠子滚动的形象凝固了下来,形成了一幅由声音构成的立体图画,从而显示梅大师演唱的声音柔和而又铿锵。
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排比,从表情、形体动作写声音,表现出演员的表演精彩。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大家看看还有哪些词用的好?
滚滴溅落四个动词都用得非常的生动形象,老师想把它改一改,你看行吗?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滴)下来,滴(流)在地上,溅(飞)到空中,落(飘)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演示:这是一粒珠子,珠子是圆的,它顺着水袖滚动翻转,滚到袖口处,又像是液体一点一点地向下滴,滴到地上又反弹回来,像是液体受冲激向外射去,因而用溅。演唱的声音动听、入耳,打动听众的心弦,这种感受深深地印在人们心里,因而用落。
这么美的语言,老师真想把它朗读出来,可是我把握不好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哪些词该重读?你能教教老师吗?你先试着读一读,然后来教老师。
谁来指导?你能给老师示范一下吗?
我来朗读了,大家听听好不好
我读的还行吧!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好吗?
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这么多精彩的语句,那么这个问题就勿用质疑了。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不仅梅兰芳表演的精彩,作者的描绘也非常精彩!
五、背诵大比拼
既然是这么精彩的语言,如果不储存到你的大脑,是不是太可惜了?
下面我们就开展一个背诵大比拼
比一比在2分钟的时间内是男同学背的好词佳句多,还是女同学背的多!听口令,(看表)预备,开始!
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记忆成果?
唉!我这个裁判真是不好当,真分不出高下来,我看你们都是今天的大赢家!祝贺你们!
同学们背过之后,一定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
六、课文质疑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栏目吗?主持人王志一贯语言犀利,追问尖锐的主持风格著称。我们模仿《面对面》,来一个读者与作者的面对面交流,好不好?
面对面
同桌俩一个当王志,一个当作者,王志带着你学习课文时的疑惑去采访叶君健,看哪个王志提的问题最有价值,哪个作者回答的最机智?(同桌)
快点行动吧!
哪两位同学先来?
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鼓掌!
有没有哪个王志还想发问?
课文中所看的戏是《穆桂英挂帅》,为什么不详写剧情呢?
因为本文中心是赞美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剧情与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根据中心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
文末说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国家里才能产生。
难道是只有在我们国家里才能产生吗?
生答:不是
那怎样来理解?
我一直在想作者这样写可能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像米开朗琪罗、罗丹、贝多芬等世界级大艺术家,他们对艺术同样热情,他们的艺术也同样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而我们要辨证的去分析本文的主题。
学贵有疑,希望大家每节课都能大胆质疑,提出问题。
七、课堂练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么多描写的方法,如果让你运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一场表演,有没有信心写好?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贵妃醉酒》的录象,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去捕捉你的灵感,写下你的感受。
录象
你可以从演员的神态、动作、唱腔等角度去描写。开始写吧!
谁来念一下你的大作?哪位同学为他点评点评?
咱们同学太谦虚了,我刚才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写的不错,谁来念念?
有的同学可能没写完,哪怕一句都可以。一节课都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多可惜啊!
课后请把你的练笔修改好,我们要挑出最精彩的文章粘贴在班级的作文园地里,让其他同学都来学习!
八、师生总结
学习了《看戏》,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交流
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希望你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九、作业
选择你喜欢的一项去完成。
1、阅读冰心的《观舞记》和刘鹗的《绝唱》,品读并积累描写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妙语言。
2、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进行关于京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研究京剧的历史,京剧的流派,京剧的脸谱,以及京剧未来的出路等等。选择你喜欢的专题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两周后,我们进行研究成果汇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相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练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倒顺词的规律。通过理解词义让学生总结出倒顺词会使词义发生变化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把每一对词读一读,再认真体会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第三部分是开放式的教学,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的体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生活经历等来填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这题不仅巩固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和有趣,激发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金色的脚印》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片略读课文,课文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一个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老狐狸知道后,给小狐狸送食,喂奶,最后想出种种办法就出了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地给老狐狸喂食,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文章描写生动,细腻,赞美了动物之间也有人性,有亲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是一篇很感人的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我采用了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学习课文的主线。因此,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围绕重点,自读自悟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活动,特别是略读课文,“读”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本课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句,逐步对文中的故事内容感兴趣,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大部分学生能画出感动的语句,根据课文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如:周瑞同学说:老狐狸救小狐狸的过程让我感动,它冒着生命危险,给小狐狸喂奶,还在地板下面做窝,咬那根拴着铁链的木桩。周翠同学说: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那种生死相依的亲情让我佩服,老狐狸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还有正太郎给小狐狸喂食这一部分,小狐狸让安田先生带走了,为了要回小狐狸,不小心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下了昏迷的正太郎,可以看出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的关系是多么美好啊,他们和谐相处,人与动物互助互爱,让我很感动。说得多好啊!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这样培养他们的语感,受到熏陶。
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在本课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起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遇到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的引导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迪,共同提高,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让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对题目深刻含义的理解,需要深层次的引导学生来体会。因此,我在教学本文时,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及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势利导,顺利拓展
在教学本文的拓展部分,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想正太郎与狐狸一家,分别时的情景及狐狸一家回到密林后将会发生什么事,进行续写课文。由于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们都踊跃发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进行合理想象,生动的叙述。可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四、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讲述的事例较多,教学重点段落时,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较乱,没有头绪。此外,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注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顶碗少年》这篇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
一、品读中,悟课文
在汇报时,各小组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里感受。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抓主脉,贯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修改导学案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回答了多种答案,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其次是课文结束的省略号的处理,我只是把学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进行想象,而没有让学生更深地领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6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
学生马上就面临小学毕业考试了,我发现他们心都散了,学习欠缺主动性,这种情况蔓延得很快,究竟如何有效地上好这两周的总复习课呢?老实说,我自己都很疑惑!这次的科组公开课,我选择了上句式变换的第一课时,是实实在在把自己平常上复习课的模式和想法,都展示在科组老师的面前。通过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1、这节课的知识设计安排都比较到位。我在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常见的'句式考题,自己回顾总结句式的常考题型,也是通过这一环节发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哪种题型掌握得不是很好,还需要突破。接着,我针对学生的薄弱处设置了三种需要复习巩固的句子题型:第一人称直述句和第三人称转述句的互换,修改病句和仿写句式,当然,仿写句式放在了第二课时。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明确自己的不足,在练习过关中重新巩固知识要点!一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比较扎实。
2、第一人称直述句和第三人称转述句,这一难点突破时,没有很好地讲透。这种考法,学生真的是怎么考怎么错,我在讲解时确实给予方法:双引号前的句子内容全不变,标点符号要改变,引号里的人称要对应改变。但是效果不如人意,我想估计只有一般的学生真正地弄明白这种题型。石老师给我意见:是不是我在讲这题型的时候,讲得太深,学生们弄不明白!这一点值得我深思,无论怎样,学生听不懂就是我备课时没有好好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我没有“备学生”!
3、没有很好地做到“培优扶差”。说真的,复习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平常的知识学习和积累都很扎实,更甚者他们自己就会找机会请教老师,解决自己的学习疑问。但是学困生,他们基本不会理会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积累,所以我在想,复习都要分层次,“培优扶差”两手都要抓。可惜,连续两节的句式复习课让我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第一人称直述句与第三人称转述句的讲解练习中,很明显一半学生是听得稀里糊涂的,举手发言成功答对题目的都是平常学习较好的学生,但是当时我没有立刻调节教学设计,还是“水过鸭背”地过了这一环节,没有真正地引导所有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此外,在病句修改的设计题目里,仿佛题目出得过于简单了,顾及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没有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4、复习课,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都有待加强,学生反应不积极,这都是我在往后复习课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还有两周的复习时间,我要好好备课,好好引导学生,真正地针对学生的薄弱处入手,尽量做到每一节的复习课,学生们都各自有所收获!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7
《花脸》这堂课要通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如何引领学生,走哪条路是设计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课文的切入点。这堂课的第二教学目标从这点入手:抓文眼体会红线串珠的写作方法。既随文渗透隐性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带着这些理念,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导入——演一演,展示花脸。一般来讲,导入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我在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找花脸,愿意的还可以做花脸,体验了戴花脸的感受。所以,导入中更有为课文学习铺设的情感准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理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熟读是阅读感悟过程的第一步。我采用了默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静下心来真读书。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即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实质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喜欢”,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围绕文眼表达对花脸感情的'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两个大问题,贯穿于整个环节:每一段是如何表现“喜欢”的?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学生扣住了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了个性化的体验,有共识,也有异见。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内容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关公花脸的深层内涵的展现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爱之越切。
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第四个环节更是为他们设计的,那便是主题之外的多元解读。“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读出的,丰富多彩又各圆其说,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8
本课设计者根据第三学段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自然、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受到了美好品质的熏陶,提了高语文素养。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一、本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饱含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因此,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有指导(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词语、句式指导,全文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指导),读有层次(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熟读成诵,第1、6自然段的略读,全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读的形式多样(自读、范读、领读、伴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二、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本课设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自读自悟课文内容,自主评议,自由发表看法,自主搜集资料,自主交流。师生补充、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互读、小组轮读、师生合作读、师生资料交流等使师、生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重点语句点拨、相机点拨、相机诱导、设疑激趣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师指导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拓展、实践促提高
对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本课设计者设计了对立观点的选择(“你同意吗?为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又怎么说”等拓展性问题,使学生在“想开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周总理高尚品质的体认。广泛搜集并交流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听、读、说、想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
总之,本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读中有悟、读中想开去的教学理念,课堂活而不乱,上的扎扎实实而又有新意,寓学于乐,学有所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12-28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语文小学教学反思11-26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7-10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2-05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反思01-0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6-12
小学语文《太阳》教学反思03-16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