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锦集(1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
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数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还有同分子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依据。为学习通分打基础,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例4时,“同学们你们喜吃豆类食品吗?”出示例题,让学生体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独立解决黄豆和蚕豆谁的蛋白质含量高?并在班内交流自己方法。在这一环节内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出现了三种方法,首先肯定每种方法都能解决本节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把遇到的新的问题转化成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然后优化转回到重点理解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1、用什么数作公分母?
2、根据什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让学生明白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些。然后揭示课题通分,并用幻灯片出示通分的概念。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与生活紧密联系。最后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反思本节课,第一,前面的复习练习到位,所以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班内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利用了通分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第二,设疑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充分利用教材的主题图,从提炼出问题,激起学生思想认识冲突,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习得知识。第三,数学生活化。在练习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黄豆和蚕豆谁的蛋白质含量高时,学生说黄豆的含量高,我没有抓住这个说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另外,在引导学生确定公分母时,引导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到用公倍数20作公分母时,我说这道题除了用20作公分母外,还可以用哪些数?学生说还可以用40、60、80等。这时,我直接让学生说出用哪个数比较简便。然后教师解释为什么。要是让学生说出以40为公分母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使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这样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可能。
3、批改作业。
要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要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可给满分,要养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要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4、注理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度卷中,要增加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要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错误较多的类型依法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以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三、参加教育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学校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乘法分配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采用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将重视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身边引入熟悉的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时,我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我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己独立探究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教学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记忆,而这节课我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感悟到两种算法相等关系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景。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教学的预案,是一种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实践的计划。这一计划在课堂上的实施可能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多数学生在理解概念上出现了困难。又如,某些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当然,也有些情况与我们预想的完全相同。总结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是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仅是总结优点和不足是不够的,教学反思应该更进一步,即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因此数学教学反思可以在宏观层面,如是否符合某种教育理念。但是我认为,要使反思成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反思一定要回到一些微观层面。特别是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学层面来反思数学教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主要可以从数学教学是否能够体现数学本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三个方面来进行。以下就三节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教学进行的浅见,供同行们参考。
一、数学本质
数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而且是数学科学本身所特有的特征。例如,数学提供了一些有特色的思考问题方式,如从数据中进行推理、最优化、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这些思考问题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体现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降维、直观分析与理性分析等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直线与任意直线垂直这样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与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关系的判定,体现了简单化、降维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数学知识和方法承载的数学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揭示,将为学生提供体会数学思考问题方式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我认为:本节课应体现的数学特有的思考问题方式有是“简单化”,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从任意直线、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第二,利用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来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就此而言,第一节和第三节课上均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两位数学教师均通过分析应用概念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复杂性来说明简单化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教学中,任意、无数条到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简化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简单化的思考问题方式。
二、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目标是否适当、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内容、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合理等内容。
本文只就数学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形成、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两个方面进行部分反思。
1.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确定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有效的知识形成方式,也就是向学习者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必要条件。如从实际背景中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抽象得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通过立竿见影揭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就较好地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形成过程。其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与概念的生长点,而抽象、解释、归纳和概况是形成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有效的方式。
从三节课可以看出,教师都非常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这与以往的概念教学有些区别。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三个教学方案中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学生在感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后,会如何定义直线与平面垂直呢?据课堂观察,多数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抽取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但是要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概念的定义水平。
教学中,虽然有教师要求学生给出概念的定义,但是后续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认真对待学生可能给出的定义水平。如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就到立竿见影的演示,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归纳概况出概念。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给出的概念定义水平,那么可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的定义,然后通过辨别(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认知方式)、解释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在三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基本上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辨析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在力求引导学生。
在判定定理的归纳、概况过程中,三位教师都较好地把握了定理的形成过程。如,在辨别任意、无数的基础上,结合折纸实验和观察实物,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2.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安排都要能否实现目标为基本的依据。如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技能,那么对应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必须要独立进行练习活动。
显然,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或导向)作用,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恰当。如,有教师将这节课的一个目标描述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由于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应材料时就会较为模糊。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改为“能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的问题(或简单问题)”。
第二,要认真分析达成学习(或教学)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如,要使学生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定理条件线索有一定的认知,并有一定的敏感性。显然,教学设计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到对定理条件的.认知。如,通过折纸实验来解释相交和平面内两线索的重要性或关键性。但相对来说,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得更科学些。他在教学中除了上述教学活动外,还要求学生在长方体中寻找与某一平面垂直的直线,并说明理由。这一活动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要提高对条件线索的敏感性,就需要同类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形成归纳。这就要求后续的练习应围绕“线线垂直”线索的寻求或判定为重点,从而达到突出条件线索的相似性。这一点绍兴的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习的规律。
然而,黄岩中学的黄老师就更多的受到教材本身的影响,及以教材提供的练习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实际上,分析这些材料,我们会发现,这些练习题(中心、重心)的判定应用的知识较多,不易突出判定定理的条件线索。
三、数学学习
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教师在数学学习这一层次上分析教学,主要应侧重对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安排是否考虑到是否考虑到学生的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层面的反思来确定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处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安排的作用、或者缺陷。
在此,我要对影响“直线与平面垂直概念及其判定”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即数学知识本身的多少及其复杂性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这一因素是影响数学学校效率的重要因素。三个教学方案中,主要涉及以下新知识: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另外,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涉及到三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四个元素,及其两条直线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和两个两条直线垂直关系等六个位置关系,根据工作记忆理论研究,这样的知识是较为复杂的性。因此要让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理解和掌握它将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上应仅可能将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直线与判定定理及其应用。如果增加知识
(3)将会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建议将“,则”的应用放在第二节课上。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5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从而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几种情况。
我的这一节课一开始,首先设计了一个“摸球”的游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极积性。第一步让学生从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这样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个问题:能摸出一个黄球吗?让学生试着摸一摸,结果学生发现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让学生从装有白球和黄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组成员伦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学生发现可能摸出两种颜色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猜想,使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尝到探索成功的乐趣。再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说一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全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和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可能性”也融贯全课。
本课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而爱好数学。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节课中,加强学生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从这节课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分析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在这节课中了解到操作、比较、猜想、实验、验证对认识事物、数学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这些,说明这样教学会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并聪明起:来。不足的是:学生对“一定”的含议了解得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同学这样写到:我的实验一定能成功。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一、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总结和反省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才能使学生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知识才能构成系统,要帮忙学生把新知识不断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它成为后续学习的助推器。此刻许多小学生在学习上负担过重,压力很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太低,因此让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总结成败得失,是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的有效办法。每节课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如这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经验想告诉大家?
每周可布置学生写数学周记,写自己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写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写自己对今后数学学习的目标措施、写自己对某一数学题的思考过程,透过让学生写数学周记,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数学学习,从而到达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带给帮忙的目的。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对本单元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学习中学得好的方面和学得不好的地方,让学生学会画知识网络图等。每学期让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的状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向教师提出推荐等。每次考试后让学生对自己答卷状况进行分析,进行自我评价,写写考试后的感想、体会。这些办法只要教师长期地坚持去做,必须会对学生数学学习很有帮忙,这也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会使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简单。
二、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透过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培养学生静静地思考,静静地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来不得半点的浮躁之气,要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专注,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们还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赞同时要点头示意,有不同意见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学会评点别人发言资料中的优缺点。我们要透过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职责心,不要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任务,要让学生做作业前先准备好要用的物品,认真做好每一题后要再仔细检查和验算,要让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对。
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要透过看书和向别人请教想办法克服困难做出来,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整理和收拾好学习用品,做到有始有终。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数学书报的兴趣,让学生有阅读数学读物的良好习惯。研究证明学生的.成才因素中智商仅占20%,而被人们忽视的情商却占80%。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构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不能急功近利,时紧时松,不要因为要教学质量而对学生的坏习惯迁就,其实如果课堂教学秩序混乱,课堂如同一盘散沙,教师难以调控教学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要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一句空话。
因此,对学生的坏习惯决不能因为课改的理念而一味地迁就,还是要严格要求学生,一切按规矩、制度办事。好习惯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好习惯也必须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重要途径。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还是决定于学生。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必须的作用,但并非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完美愿望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有的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如何使教师的善良愿望成为学生的愿望,让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学生自己最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最明白自己学习的状况和收效,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经完全被异化,许多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了自我,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内省和反思,他们对学习已经变得十分麻木,迫于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又不得不捧起书本,但学习已经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因此,学习效果低劣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自己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不要把学生变成理解知识的容器,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我们始终不能改变教育的这一初衷。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其次,教师要耐心地帮忙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学习中学生们会遇到困难,一般有两种结果:
一是教师不能及时地引导和帮忙,学生知难而退,不去想办法,使其成为后续学习的拦路虎;
二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忙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自觉克服困难,扫除了学习中障碍,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给后续学习带给了宝贵的经验。显然,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经常性的事,但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实践中,这往往被许多教师所忽视,教师没有耐心,缺少对具体个案分析、指导,群众评讲是教师惯常采用的方式,而这时有些学生对学习资料已经没有了多少兴趣,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讲解对不少学生是徒劳无益的。
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及时帮忙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会事半功倍,事实上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盲目顺从,学习低效,负担加重,从而厌学,造成恶性循环,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伴随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具体、细致、经常化,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一位老师肩负的重要职责,开学至今,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准备习惯
40分钟的上课时间非常宝贵,因此课前必须让孩子养成认真准备的习惯。通过课前观察我发现,每节数学课打铃后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经常会乱翻东西,要么就是拿课本,要么就是找文具,还时不时的有东西掉下去,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经常耽误大家的时间。因此,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就应该从课前准备开始,起初,我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课本摆在桌角,练习本夹在书中,课上要用的文具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摆在桌角,上课不允许铅笔盒再发出声音。同时,我以“休息”两字为提示,每节课特意强调这两个字,并告诉学生们当听到这两个字时就应该马上收拾,逐渐的当每节课下课后听到休息这两个字后,他们会自觉地跟着说收拾,在说的同时将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首先,我们要用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当学生说话时,我们同样应该认真倾听学生说话,为学生养成倾听习惯做好榜样。在课堂上对于正在认真倾听的孩子要及时予以表扬,比如,“你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瞧,某某听得多认真哪!”抓住学生善听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参与到倾听中来。与此同时,当你表扬认真听讲的孩子时,往往受益的`是一大片,这样就能把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会一个比一个听得认真。
三、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课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良好的作业习惯主要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等。因此针对每一项作业都要制定出系统的作业格式要求,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诸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面向全班提出统一要求,不合要求的就要重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制定了激励措施,从听课、回答问题、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予以评价和奖励。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9
一、回顾课堂,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切截一个物体很常见,结合本课的.内容,我选择了同学们喜欢吃的火腿肠作为本课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较自然地引出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想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形状,再通过实际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丰富了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使用建议: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好实践操作所需的素材;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研究问题的过程、结论、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都要写出来。
三、需要破解的问题:
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有效过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今后上课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教育观念陈旧
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观念过于陈旧,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另外,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想要短时间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并且过于追求形式化的教学,没有从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从而无法真正发挥教育的效果。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个性较强,小学数学教学若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手段陈旧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
1、《口算除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及除数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除法的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于计算的法则掌握的较快,但对于理解算理过程却只能做到似懂非懂,或者“懂你在心口难开”无法用语言来完整有条理的去描述。但新人教版的这册书很多内容都将重点放在了让孩子探究计算的过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结果,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
2、生活中的。分类是将具有同一特征的物品重新进行整理,是一个直观的过程,而数学中的分类则是将概念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重新归类,是一个抽象和过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分类的思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着手,提出整理书包的要求,由于整理书包的物品都是具体,直观的,学生可将书包的学习用品按三类进行摆放,或者按四类进行摆放,并且说说这样分的理由。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整理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分类,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分类的方法。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感受物体分类的方法。
3、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
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最后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但教师首先是人,教师要培养的也是人。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在这个方程式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正是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假如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那么它是正数;反过来说,如果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就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道德的、人性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养”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予人生成长的好路径;恰恰相反,它们提供的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教师首先要培养好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必先正已,方能正人。所以,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品德修养与情操
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强、社会规范意识较弱的未成年人,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说“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但教的'品德修养水平与情操应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准,才具备教化未成年人的资格。教师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利他的工作,教师的劳动成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评价,来体现。许多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无疑是因为他们培养出了优秀的学生。这种优秀,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上的优秀,也是道德品格上的优良。所以,教师的品德修养与情操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因素。这具体表现在: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对学生负责。一个优秀的教师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绝不做那种累死学生轻松自己的懒教师,不做那种对工作敷衍应付混日子的庸教师,不做那种为出成绩拼命压榨学生,不讲方法不讲科学的蛮教师,不做那种目中无人、为人刻薄冷漠的恶教师,而是做一个温暖亲切、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领学生成长的好教师。其次,具备良好的公共道德,做文明懂礼、倡导新风之人,也培养出文明守礼守法的学生。第三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处事冷静,遇事理智,不急躁,不火爆,对学生不简单粗暴,对矛盾不冲动失控,能有效化解学校出现的各种冲突,在学校和班级营造和谐的氛围,得到家长的认同,社会的尊重。
二、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广博的视野
教师通过传播知识给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求知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建构知识体系和框架,进而形成学习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所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务必精深。这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教师展现职业水平的关键。正所谓讲台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不可能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学历的提升,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网络充电、报刊阅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基本常识出错、学科知识出错,往往会被同行笑话,被学生鄙视,严重拉低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严重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这样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不了威信,建立不了权威,也得不到学生的拥戴。相反,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往往令学生认同、敬仰有加,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容易心悦诚服,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教学会事半功倍。
另外,教师除了书本知识,还要有社会、生活知识。除了本学科知识,还要融会相关学科知识,例如,教师除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外,必须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学中文的教师最好能广泛涉猎历史和哲学著作;学理科的老师也可以阅读文学名著和诗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读初中、高中语文教材,数学教师也可以打通小学、中学、大学的知识阻隔。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引经据典,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不费功夫。
同时,教师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社会生活中处处有新知,人生处处皆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视野。视野决定教师的眼界,眼界决定于教师的见识。当一些教师在教学上孜孜以求时,另一些教师则向教育家的目标奋力迈进。当一些教师满足于教学的几板斧抡得得心应手,另一些教师则大胆踏上了教改之路,勇于创新。道路的不同,来自于视野的不同。成就的高低,源自视野的高下。
三、探究、反思、升华的能力
教学内容看似多年如一日,学生看似如流水的兵士,但教学永远是常教常新。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探究能力,是能否及时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关键。通常教师工作三五年后就会遭遇到瓶颈区,这也是教师成长的分水岭。通常大部分教师经过三五年的磨炼,对教学已经适应,对教学常规了如指掌,工作起来,从吃力变成了轻松,由担心变成了自信。但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此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只有小部分教师经过艰难的反思与探索过程,走过教师成长的高原期,实现了全新的提升,进入到教学的更高境界,迈入为数不多的优秀教师行列。究其原因,就是这小部分教师的探究、反思、升华能力强于常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职业成就感相对较高,对自己的个人要求也相对高一些。他们不怕攻坚克难,不怕付出,不怕别人的嘲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善于反思,进而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教师,有的勤于拜师,向名家求教,很快地提升自己;有的勤于笔耕,大范围交流心得体会;有的长于著述,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写成一本又一本专著,甚至是著作等身。总之,这些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在钻研、学习,从而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锐角和钝角》是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角的认识,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达到会区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以及中心校领导常规听课所提出的建议,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做一做”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的认识过程,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如:让学生去观察教室里哪儿有角?是什么角?让学生用肢体示范各种角,红领巾有哪些角等,使学生从小就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任务。课前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环节:用纸折一折、用笔画一画、用三角板或用直尺、铅笔拼一拼锐角和钝角,但是我先选择了用纸“折一折”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时间很充分,但真正操作起来,比较耽误时间,所以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画一画,拼一拼,”由于方式比较单一,因此,效果不是很好,同样也就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课下我进行了反思,我应该放手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动手做,而不是按老师规定的“折一折”一种方式,这样孩子们就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兴趣一定会投入到学习中来,时间上也会很充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效果一定会更好。
二、凡是学生能够完成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要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亲自动手去验证、去感悟。如一个学生说红领巾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我没有让孩子去亲自动手利用三角板量一量,去验证是否是直角,如果不是直角又是什么角,而是我代替这个学生来完成了,如果当时我给这个孩子一次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经历亲身体验的认识过程,我想要比老师的讲解印象深刻,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11-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1-09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15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1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06
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12-1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优选】07-07
【实用】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品】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