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幼儿园《找找身边的物品》教学反思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找找身边的物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找找身边的物品》教学反思 1
在小班的集体活动中,如手工、绘画我们多数以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作品为主,总认为小班的孩子还没有合作意识,或是很难组织合作性的活动。但通过这次数学活动我发现只要老师设计巧妙,小班下学期的孩子有能力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性活动。
此次数学活动的目标能够按照指示来寻找教室里的物品,并学会通过点来统计物品的个数。我把要统计的物品以表格的形式绘画在四开的铅画纸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任务。
一、以点来表示数量,培养幼儿科学的记录方式。
在活动的引题部分,我让小朋友来数一数今天有几个小朋友?男孩子有几个?女孩子有几个?这个活动在平时的等待环节中我们也经常开展,所以对他们来说并不难。那么怎么来把它记录下来呢?这时,有幼儿说把它写下来。“那你们会写数字吗?”“不会。”“那怎么办呢?”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明白了可以用点数来记录。我在女孩子的一栏用7个点来表示有七个女孩子。为了了解幼儿是否掌握这中记录方式。在男孩子的一栏中我请了一个能力中等的`幼儿上来示范。在幼儿的记录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在记录时几个点的位置太近,都并在了一起。因此在这记录的方式上我再次示范如何用点记录得又准确又清楚。
二、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小班幼儿最初的合作能力。
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记录员,其他的成员帮助找物品的位置和数数。在活动前,我重点强调每个幼儿都要积极地参与,哪一组完成地又快又准确就为哪一组贴上一个粘纸,作为集体奖励,其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第一组和第三、四组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尤其是第一组能围绕着小组长一个一个地找到物品,并一一数出个数,用点数准确地记录下来。第五组因为像朱朱、松松等比较散漫型的幼儿比较多,在活动中这些幼儿都处于游离状态。于是,老师就重点指导这组的幼儿。这组的小组长是小雨,一个比较文气的女孩子,她虽然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但在活动的中我发现选她做小组长是不合适的,她缺乏组织和号召能力,以至于整个团队有点像一盘散沙。
在这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活动中,有个别平时比较淘气的幼儿有会趁此机会自己顾自己玩,但大部分的幼儿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组里的小朋友一起完成任务。从记录结果来看,其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那么如何引导这小部分的幼儿也能很投入地参与到这种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引导:
一、指定特殊的任务。有些比较散漫的幼儿并非是能力弱,而是自制能力不够,像小宝、昊昊这些孩子,要把他们放到高度重要的位置,才能发挥他们的“使命感”,充分参与到游戏中。
二、让能力强的幼儿引领能力弱的幼儿。像松松、萌萌这些能力比较弱又自由散漫的幼儿,在开展这种活动时老师可以指派一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他活动,实行幼幼互帮制度。
三、实行集体奖励分派到个人的奖励制度。在这次活动中,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给完成好的小组贴上一个粘粘纸,但是对于集体意识还不是很强的小班幼儿来说这种奖励可能远远比不上自己得到一个粘粘纸来得开心。所以,我可以让每个成员都得到一个奖励。
小班的幼儿可以多尝试开展这一类的活动,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
幼儿园《找找身边的物品》教学反思 2
《找找身边的物品》作为一堂旨在培养幼儿观察力、认知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其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活动的教学反思,主要从活动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几个方面进行:
一、活动目标反思
目标设定: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引导幼儿观察并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常见物品,增进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同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一目标设定较为明确且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达成情况:从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对周围物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有少数幼儿因注意力不集中或对新环境适应较慢,未能充分参与进来,这提示我们在后续活动中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二、内容设计反思
内容选择: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学内容,如玩具、文具、家具等,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同时,这些物品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提升认知能力。
难度控制:内容难度适中,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过于超出幼儿的认知范围。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对某些抽象概念(如“用途”、“材质”)的理解存在困难,这提醒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需更加细致地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实施过程反思
教学方法:采用了直观演示、提问引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探索欲望。特别是通过实物展示和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效果显著。但在提问环节,部分问题的设计过于宽泛,导致幼儿回答时思路不够清晰,未来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师生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频繁且积极,教师能够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但在个别情况下,教师的引导略显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应更加注重引导策略的多样性。
四、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效果评估:总体来看,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在观察力、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幼儿参与度不高、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等。
改进建议: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
丰富教学方法: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加强引导策略:在提问和引导时,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找找身边的物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学反思11-28
幼儿园的教学反思教学12-14
幼儿园教学教学反思06-10
幼儿园教学反思03-15
幼儿园教学反思06-12
(精选)幼儿园教学反思07-10
(精选)幼儿园教学反思07-06
幼儿园教学反思[精选]07-06
幼儿园教学反思【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