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选佛法哲理禅语
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精选佛法哲理禅语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精选佛法哲理禅语(一)
1、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2、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3、要想摆脱人生的痛苦,首先对世界要正确地透视,树立人生的正见。
4、人们对物质现象的认识,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颜色来认识,一是通过形象来认识。
5、“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这是佛法对心的一种特有的认识。
6、佛陀说,,“但是虚妄,诸法集起”,心是虚妄的。
7、虚妄,指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从佛法的智慧来透视,都属于虚妄,因为是妄想构成的。所以,世界是妄想的产物。
8、佛法所说的妄想,跟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妄想不太一样。
9、佛法认为,凡是不能够认识真实的、通达真实的想法,跟真理不相符合的想法,都称为妄想。
10、这个世界是妄想的世界,因为众生的妄想千差万别,所以才造出千差万别的世界。
11、生命的可塑性很强,它完全靠我们去塑造,不是固定不变。
12、一个人学习了佛法之后,会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扬弃错误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生命自然得到净化。
13、如果不学佛法,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干种种坏事,生命就会越来越堕落。
14、生命是“诸法集起”,是缘起的,是因缘所生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无始无终的相似相续,所以“毕竟无主,无我我所”,没有一个主宰。
15、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活,那他就会给他的心境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他就会活在一个很平静的心态中。
16、如果一天到晚攀缘、妄想、执着,想通过念几句阿弥陀佛使心态得到平静,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梦!
17、想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就得修行。
18、心态并不是这样,心态不是孤立的,心态不能离开条件,不能离开经验。离开了经验,思维将是一片空白。
19、心态的无常变化,说明这不是常一不变的,所以说无主、无我、无我所。
20、佛法用缘起的智慧去观照宇宙人生,发现了既没有什么神在主宰着宇宙,也没有什么灵魂在主宰着有情的生命,所以佛教讲“毕竟无主、无我、无我所”。
精选佛法哲理禅语(二)
1、佛法,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更不赞同唯物论者和唯心论者的主张。
2、佛陀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一个当机者。有的经典以舍利弗为当机者,有的经典以须菩提为当机者。
3、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4、佛法把世界分为两类: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
5、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6、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
7、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8、世界的一切差别,都是由于心念的差别。
9、平常有这样一句话:人心如面。每个人的面孔长得不一样,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样。
10、因为心有种种差别,所以显现出来的世界才有种种差别。
11、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
12、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13、有情的行为,佛教把它区分为三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无记的行为。
14、生命是无尽延续的,除了今生今世,还有前生、前生、更前生……
15、生命中有许多经验是无始以来的积累,而这些经验又会影响着未来的生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业力。
16、业力,是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7、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8、佛法中所说的业力,简单地说,有善业、恶业两种类型;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
19、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断地造业,业力也就没完没了地推动着有情去招感生死果报。所以,只要有业力,就有生死。
20、佛教认为:心的存在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心与物是相互依赖地存在。
精选佛法哲理禅语(三)
1、从学佛到成佛的这一过程,在佛教里有时称为五乘,有时叫三士道。
2、我们学习佛法,也要通过某个法门的修学,才能从学佛的开始,最终达到成佛的目的;才能从生死的此岸,最终达到涅槃的彼岸。
3、五乘是指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4、一个人想来世继续做人或升天,有人天乘的法门;一个人要想解脱烦恼,成为阿罗汉,有声闻乘法门;一个人要想成佛,普度一切众生,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脱离苦海,那么就是菩萨乘的发心。
5、三乘的修行虽然趋向不同的结果,但它却是成佛的不同阶段。
6、对于三士道或五乘,平常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总把三者脱离开来,修人天乘的人只知道修人天乘。
7、三士道就象一栋三层楼一样,下士道是第一层楼,中士道是第二层楼,上士道是第三层楼。
8、学佛,先要做好人天的.德行,学会做好一个人,从修五戒十善做起,然后才有资格修中士道,乃至上士道。
9、假如没有人天乘、声闻乘的基础,大乘的修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10、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五戒十善的修行,所以打起坐来,心总是静不下来,这是由于缺乏正当的合理的生活,从而造成修行的困难。
11、修净土宗的,未必都是大乘,甚至可以说多数是小乘。
12、一个人是大乘抑是小乘,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发心。
13、你发的是菩提心,还是出离心呢?假若你发的是出离心,这是小乘的发心;假若你发菩提心,那才是大乘的发心,才能称得上大乘行者。
14、禅宗是大乘法门,禅宗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最高峰,禅宗是隋唐八大宗派顶上的一颗明珠,是至高无上的,在修行上非常特殊。
15、禅宗虽然很殊胜,但修禅宗的人未必都是大乘。
16、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
17、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在发心上,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首先要看你的发心。
18、发菩提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大乘。发出离心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就属于声闻乘。
19、学习佛法,发心非常重要。现在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发的是出离心。
20、在佛法的学修上,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在发心上,基本上都偏于小乘。学的是大乘,而发心却是小乘,这是学习和发心上的脱节。
【佛法哲理禅语】相关文章:
佛法经典禅语07-01
感悟佛法经典禅语07-01
感悟人生佛法禅语句子大全07-05
经典禅语哲理句子07-02
佛家哲理禅语精髓201606-05
禅语中的人生哲理故事07-15
佛法说说精彩句子08-25
看破佛法的伤感句子12-28
31句经典禅语修身禅语八则07-07
佛法名言名句摘抄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