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春节习俗

时间:2023-06-26 14:05:40 泽滨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不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家族春节习俗,欢迎阅读。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族春节习俗

  土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最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的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的要到手。我家就在镇上,不用辛苦的走那么远的山路,也就体会不到那些小孩子的高兴。我们常常坐在山脚下的石头上,羡慕的看着三五一群的人们背着小山一样的年货,一路笑呵呵的走向回家的路,总是异想天开的策划着如何将这么一大堆的吃食弄到手,大家争论一番,大闹一番,天也就黑了……

  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的去休息。

  二十五要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将糯米(和一部分普通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一般为壮年男子)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如“双喜”)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缺少了几分节日的喜庆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小时候家里没钱买饼干糕点,就等着吃汤圆粑粑。常常站在灶前看母亲将做成条状的“汤圆绞”丢进油锅,无数的小气泡在它周围翻滚,还有“滋滋”的破裂声,此时喉咙里都快伸出一只手,将它从油锅里捞起来。等到起锅了,就迫不及待的拿上两个,也顾不得烫就往嘴里送,那又脆又想的味道让我想想就流口水。

  到二十七就要磨豆腐了。以前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时,戚宝山就说:“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买豆腐。”可见做豆腐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方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砸了。因而在豆腐磨好之后都要找一个“高手”放碱,我伯母就是这样一个高手,我们几家的豆腐常常由她来放碱的。到现在我都还惊异与这种神奇的魔术,那一锅豆浆,怎么就会乖乖的变成一块块的豆腐了的。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母亲常常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有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我向来不怎么爱吃豆腐,做豆腐的时候都不会观摩太久,就拉着伙伴们出去疯了。

  到二十八,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下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我们那里流传这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二十九就基本准备妥当了,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母亲常常在这一天炒花生和瓜子,我们小孩子也是很兴奋,都围着锅打转,时不时的将手伸到锅里抓两颗没炒熟的尝尝鲜。等到超好了出锅的时候,我们反而没什么兴趣了,这时都已经在炒的时候将肚子填饱了。

  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过年的时候要烧一个猪头,一个猪“坐凳儿”(猪臀),象征着一年有头有尾。当然不止烧这两块肉,还要烧猪蹄和“格子”(猪肋)等等。土家人豪爽,吃肉从不像饭馆那样斤斤计较,喜欢炖“砣子”(将猪肉切成方形的块),一锅全是肉,不掺其他配菜。

  家里弟兄多的在这天就开始“团年”了。土家人多住在山里,兄弟分家之后也相聚不远,基本上一个家族聚居一处,到了年关,各家准备团年饭,轮流到各家团年。到二十九这天,就陆陆续续有人家在开始团年了,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响起,年的味道从那升起的青烟处飘来。我父亲有三弟兄,团年也在这天开始了,按照惯例二十九下午到幺幺家吃团年饭,三十早上到大伯家,下午到我家吃。

  团年也即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大人们(通常是女人)早早的聚集到厨房,精心的烹制丰盛的饭菜。土豆是上不了菜桌的,属于贱菜一类,一年四季都在吃它,过年要吃好的,自然没它的席位。鱼是必须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谁都爱这个吉利。

  菜上桌之后是不能立刻开席,小时候因为耐不住诱惑提前做到桌上,没少挨过骂。菜放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前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十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小时候总是极不情愿的将夹到手的猪蹄拱手让给大人,心里一面在想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一面又担心吃了以后真找不到媳妇。吃年饭也不能泡汤,要是泡了汤,意味着来年的事业也将“泡汤”。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

  下午吃了年夜饭之后要“送亮”,这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带上蜡烛(以前是煤油灯,小时候常常到中学后面拾学生用完的墨水瓶给爷爷做煤油灯)、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一般是在过年之后,所以活人之间是忌说拜新年的。

  晚上要给亡人烧纸钱,让他们在那边也过个丰盛的年。据说火眼的人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我二姑就是一个火眼很低的人,她就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事。小孩的火眼很低,晚上是不准到外面乱跑的,以防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老人们说小孩躲在门缝儿后面可以看到“他们”过来取钱,因而我常常躲到门后观看,或许我火眼太高,除了纸钱燃烧的火焰,我什么都没见到。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放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小孩子不管多困都会熬到放天星的时候,亲手放两颗烟花,赏一回烟火,男孩子更是爱鞭如命,恨不得将几块压岁钱全买了鞭炮。我们一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到河边“炸水”,听爆竹在水中的闷响;或到马路上炸杯子,将杯子罩在爆竹上,只听“轰”的一声,杯子就飞上了天。

  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讲究的,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一般要到“嘎嘎”家里完两三天,回来之后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开始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饭菜都在年前做好了。

  土家族的年俗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土家族认为这一天是灶王爷的生日。一年来,灶王爷保佑农家的饮食安全,保佑庄稼人五谷丰登,所以应该受到尊重和供奉。

  土家族祭灶的习俗自周朝就已经形成了,年年岁岁、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专门管理人间各家香火、监督人们生产劳作的神仙。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各家的生产劳作、善行恶举的日子。

  这一天,家家户户不推磨、不舂碓、不纺棉,也不放炮,以免惊动老鼠危害粮仓。当天晚上,人们点上香烛,送灶王爷上天庭。习俗规定,得在灶前摆上供品,在灶锅中点一盏灯,焚香烧纸,感谢灶王爷一年来的保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过赶年

  过赶年是土家族最为突出的习俗。过赶年是指在大年除夕前一天过年。据考,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与打仗有关。

  明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江浙、福建一带,朝廷发出征召惩敌,土家族民众积极响应,奔赴前线参战。时值年关,土司王就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然后出征杀敌,之后立下了“东南第一战功”,受到朝廷嘉奖。此后,土家族民众为纪念祖先的勇武和战功,都在大年三十前一天过赶年。

  过大年

  过大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节日,甲骨文的“年”字是一个麦穗图案,说明年是与农业密切相关。五谷丰登了就叫年,过年就是庆祝一年的五谷丰登,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们能过上好日子。

  关于“年”,还有一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非常凶猛,平时待在大山和大海里,每逢大年三十,它就出来糟蹋庄稼,伤及生命。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四处逃避。玉皇大帝见百姓遭受“年”的祸害,就派一位神仙下凡,指导人们过“年”,并告诉人们每逢大年三十要穿上红衣服,贴上红对联,燃放鞭炮,这样,“年”就不敢进屋,也不敢害人了。此外,为防止“年”的祸害,人们还必须守岁。后来,人间就太平了,时间一久,自然形成了过年的习俗。土家族为了与过小年、过赶年区别开,就把大年三十称作“过大年”。

  土家族过春节的习俗

  土家族长居于这些物产丰饶景色怡人的山冈之间,形成了独特而颇富神秘感的民俗风情,构成了此处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土家族代代传承的习俗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各种节庆里面,而在节庆方面,以 “赶年”(汉族是过除夕,而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哪家有亡人的还要再提前一天过年节)最为隆重。

  土家“赶年”的由来与土家祖先的战事有关。见于文字记载的,在《明史》及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和《长乐县志》中说,始于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皇上令土家土兵与倭寇对阵,限期于腊月三十日启程,不得违误,为叙离别之情,骨肉团圆,故提前一天过年,赶赴前线,首战告捷,后又屡挫倭寇。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一爱国业绩,决定每年提前过年,世代相传成俗。

  现在只有极少一部分地区保留着“赶年”的习俗,大部分土家族人都已经随汉族过“大年三十”(月小则为二十九)。本文所叙的就是笔者亲历、亲见、亲闻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县城中的多民族混居状况下下土家族过年的习俗。

  一、年节的主要活动

  与汉族一样,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

  (一)、腊月

  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腊肉在土家人的饮食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县城里面很少有人自己喂猪,于是在腊月中旬左右,于集市购买已宰杀了的猪肉(杀猪师傅将猪肉按其部位砍成一块一块的,分猪头〈猪脑壳〉、猪腿〈猪蹄子〉、猪屁股〈“元位”〉和块子肉等),腊肉主要由猪屁股(“元位”)肉做成。先将“元位”肉砍成一块一块的长块状,砍好后用大量盐、花椒等在表面涂抹,然后放在大缸或大盆里腌一夜,腌出血水,再取出挂在炉灶上面搭起的架子上用柴火熏烤,有的还在柴火上放些柑桔、橙子皮、瓜子壳等以便使腊肉变得更香。香肠这时也一起熏烤。熏烤的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左右,之后就将其挂在通风处,可以保存很久而不变质。需要时,洗净炒熟了吃,香美可口。

  糍粑也是土家人的重要食物,以前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现在虽然很少拿这个去当作拜年的礼品,但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不过现在城里面自己动手做的人家很少,一般都是在集市购买。做法为:将高粱、小米、糯米分别蒸熟,放在大木槽内,用事先做好的丁字形的木棒打烂,再做成直径约三寸、厚约两厘米的圆形小糍粑,浸在水中(经常换水糍粑就不会坏),可以慢慢吃。下面就介绍几种糍粑的吃法: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或腌菜吃;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米酒(来凤人称为“甜酒”)一起煮来吃。

  (二)、除夕

  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父母和未娶嫁分家的儿女,已经成家立业且与父母分住的不算在内)必须全都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团年分早晚两次,团早年(即吃早饭)的重要性略小于团晚年(即吃晚饭)。晚饭一般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了,酒席特别丰盛,要吃上两三个小时。晚上饿了就再吃夜宵。

  晚上,由于城区已经禁鞭,所以年轻人会去城郊放烟花炮竹,而大多数人则留在家中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三)、正月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二、特色饮食

  来凤土家族人除了上文介绍了的腊肉、香肠、糍粑外,还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笔者就将选择一些比较常见的进行介绍。

  1、“合渣”

  “合渣”也是来凤人一年四季都喜爱的传统食物。将黄豆磨成浆,加入油、盐等佐料后将其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熟即可食用。

  2、米豆腐

  米豆腐很多地方都有,为什么这里要提到它呢?是因为正月期间,来凤人因为年前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这个时候就要吃一点清淡的,米豆腐为首选。年后,在来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买米豆腐的小吃摊。

  3、 油茶汤

  油茶汤是来凤人一年四季都喜爱的传统食物。做法简单:先把适量的油(菜油、猪油、茶油均可)放入锅中烧开,再把茶叶(一般用绿茶,粗细适中最佳)和事前切好的大蒜苗、姜米一起放入锅中,待稍稍炸焦后加入冷水,着盐,待油汤烧开后配以苞谷花、花生米、豆腐丁、“炒米”等相佐即可食用。

  三、年节的禁忌

  以前,土家族人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形成一些特殊的禁忌。现在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只留下了一些不甚严格的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在一些有年长老人的家庭中还在遵循。以下列举一些笔者亲身体验过的与过年有关的禁忌。

  1、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找不到对象,即使有对象的也会分手。等等。

  2、小孩不能吃鸡爪,吃了写字手会发抖。

  3、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准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

  4、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饭菜都是年前做好的。

【土家族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土家族春节习俗02-10

青海的春节习俗03-11

春节的习俗日记12-03

春节习俗的日记12-10

泰国的春节习俗10-26

春节习俗的变迁01-08

山东春节的习俗02-23

南通春节习俗01-08

西藏春节习俗02-01

陕西春节习俗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