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引担忧热议 文科生就业真那么难?

时间:2022-09-22 09:36:07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困”境引担忧热议 文科生就业真那么难?

前段时间,微博网友“太蔟”发微博:“朋友的女儿学文科,高考分报人大可选个好专业,报北大只能选个差专业。这姑娘不知怎么着了魔,一定要上北大,在家人朋友的苦苦劝说下,最终还是选了报北大历史系。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之后,“太蔟”发出了更激烈的言辞:“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近段时间,高考录取工作正紧张进行中,这条微博的出现引发网友们批评、质疑、谴责甚至谩骂。据悉,“太蔟”的新浪实名认证信息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科普作家。

“困”境引担忧热议 文科生就业真那么难?

有报道揭示了当下文科类毕业生的种种困境:就业没“钱途”,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而且平均薪资低;出国没“前途”,跟文字、语言打交道的文科生相比竞争不过他人;考研没“坦途”,数学薄弱的文科生跨专业考研难。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和热议。

 

观点一:就业难是因为不专业

 

不够“专业”、容易被“替代”是文科生就业的最大“硬伤”,文科生就业难是因为“没有专业”,这种说法的支持率很高。网友“晓风”说,文科专业覆盖面大但是不够“专”,很多企业都有文科类岗位,如文秘、文案、客服等,这给应届大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平台,但这些岗位起点低、薪水少,上升空间不高。

网友“绿水”是一家外企的人事主管,他说,企业都想以最小成本录用能使公司获得最大效益的毕业生,不够“专业”、容易被“替代”的文科生很难是他们的“首选”。

文科重理论,理科重实践,这是大家对文理科的普遍印象。网友“紫陌”觉得理科生就业最大优势是能迅速“上位”,“学计算机的稍加培训就能上岗;学机械的多拿些证书也能入职;学纯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的,大多考研,读研期间跟导师做课题,毕业后很快就能上手。”

 

观点二:最终拼的是真本事

 

也有网友觉得,就业难是所有大学生的现状,和文科理科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颗“奋斗的心”。网友“ORACLE”就“吐槽”说,古代也没有分文理科还不是照样有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诗人?其实,就业拼的是“真本事”,是你的学业功底、务实精神和择业观念。网友“中国心”说得很实在,专业功底深厚的学生可以读研读博作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到不了这个“金字塔尖”的,不妨务实一点,专心做事才是“硬道理”。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他们的找工故事:路途虽艰辛 结果还不错

 

主人公:赵同学 江西某大学2008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赵同学是一名专科毕业生,他在大三的时候就考虑着想要专升本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但是迫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工作。2011年 10月底,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到他们学校招聘,他拿着自己积累的文学作品去应聘,在200多名应聘者中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该国企的OFFER,签了合约之后,HR告诉他拿到毕业证之后就可以去报到。在长达10个月等待中,赵同学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实习工作——网络编辑,试用期的工资是1200元。由于他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加上学习刻苦,很快就对网络编辑的工作上手了,两个月的编辑工作让他熟悉了该行业,之后又转到市场部做客户开发的工作。毕业后,赵同学如期到国企报到,但因为没有背景而被分到工地上做与新闻专业毫不相关的质检工作,于是他决定离开,跟一个朋友自主创业做网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网站在15天内上线就宣告失败了。迫于生活的压力,赵同学进入电视台做视频编导,工作了2个多月之后,他发现尽管工作与专业对口,但他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氛围,于是他又跳槽了,成为一名报社的摄影记者,月薪3000元,这回他满意了。

 

主人公:沈同学,湖北科技大学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沈同学在今年2月中旬到北京进行了第一次面试,由于爱好摄像,他面试的职位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摄像,而且很顺利地谋得了第一份工作。因为北京消费高,他的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所以他打算先依靠第一份工作解决吃饭问题,同时向其他企业投简历。在这期间,沈同学也去了各种招聘会,比如:农展、国展、中关村等大中型的招聘会,可是这些招聘会大多数的招聘职位都被销售抢尽风头,好不容易发现有传媒公司在招聘了,但是招聘职位非文稿则策划。

在招聘会上,沈同学最大的感触是:想要在北京文职类比较好的公司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会有明显的优势。如果是一般大学的学生,即便是有倾向于技术的文科生,也会由于专业所限或者技术学习不深入不熟练而被拒之门外。

 

相关数据

文科就业率普遍偏低

根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为329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为2621元。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时,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理工类(理科、工科、农业、医学)本科毕业生393442人,文科类(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历史)本科毕业生144807人。而2010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为1293114人,是2002年的3.28倍,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51918人,是2002年的5.19倍。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类,毕业生总数在2010年为487520人,是2002年77710人的6.27倍,增速远远超过理工类。就业最为困难的文科专业,却恰恰是学生增长幅度最高的专业。

 

记者观察

“贻害社会”之说太荒谬

笔者对这位教授的言论表示质疑,为什么人家姑娘选择了北大历史系,就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孽”从何处来?

任何专业的存在都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每一个专业都各有其特色,也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该专业方面的帮助。与大多数“挺文派”网友的观点一样,笔者也认为,选理科未必就一定好,选文科的未必就是“傻妞”,学文还是学理要看学生自己的喜好。当然,专业有热门和冷门之分,这也是应社会需求的一个区分罢了。只是依照“太蔟”的说法,学不了热门专业就成了“自作孽”,这难免有专业歧视的嫌疑。

好一句“学文、史、哲专业贻害社会”,也不知文、史、哲专业给这位教授带来过什么心理阴影,使得这位教授如此贬低文、史、哲专业。君不见,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他们都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他们也并不否认人文科学的存在。我们的人类文明需要靠文字记录传承,通过文字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我们能悟出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哲学。或许,这么说有些肤浅,但是,文、史、哲这三类学科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史、哲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容任何人否定的,对于文、史、哲贻害社会的说法,笔者实在难以认同。(撰文:记者李琼 校园通讯员冯淑怡)

【“困”境引担忧热议 文科生就业真那么难?】相关文章:

就业难带动“整形”热07-28

0元月薪 史上超牛招聘引热议08-07

文科生的就业方向08-04

文科生就业较好的专业08-12

文科生学什么好就业08-04

为什么提高英语听力那么难05-26

议意大利的留学生就业06-25

热议妇女节06-04

福州“以工引工”保就业08-03

就业难与自我意识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