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感

时间:2020-10-18 10:50:28 职业道德 我要投稿

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感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

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感

  本书完整阐述了师德的历史与现实,包括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韩愈、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以及外国思想家、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学说,他们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出的理论贡献,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而一些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首先,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这本书中那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那些扎根在偏僻山村的简陋学习生活条件和恶劣自然环境的教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尽心竭力,表现出了无比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为了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其次,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个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差生?这种称呼教育者本身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差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教育心理学表明,任何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在于教者能否发现。许多成绩差的学生智力并不差,他们爱劳动,乐于助人,会办事,会玩耍,动手能力强等。但是他们这些能力的发展受到束缚。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所谓“差生”的精神压力更大,由于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他们的心理上带有创伤,其个性不仅得不到一定的发展,而且还会被扭曲,变形,形成不必要的心理误区而导致人格的残缺。

  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而如果教师经常使用否定性评价,也就使学生也用一种否定性评价来评价自我,如“我的智商低,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儿”“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破罐破摔算了”等等。学生的态度,行为也可能在这种否定的自我感受支配下而永远陷于被动消极状态的泥坑,不能自拔。

  称一个学生为差生,折射出教师心理上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

  其实,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出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法律的要求。惩罚学生最要不得,而且也是违法行为。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但是他们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做出一些令人费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是很难免的。

  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案例,其中有学生相互之间因误会引起的争吵,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被迫放弃,有因对某个老师不满而故意刁难,有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失误,有因个性倔强引起的是非,有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的不恰当的发泄行为,还有无意犯错。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的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不可不加审思而行。

【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职业道德》有感12-15

读《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01-22

读《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01-18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范文12-26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06-19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11-27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总结01-20

读蜡烛有感11-05

读《蜡烛》有感11-05

读《匆匆》有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