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趁早做出
大四女生张灵正坐在地铁上翻看同学们推荐的求职“圣经”——一本名叫《骑驴找马》的书。今天下午要面试的工作并不是她理想中的“骏马”,可是为了留在北京,她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骑驴找马”的意思是先就业再择业。近两年来,这一观念在毕业生中非常流行。2006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和《大学生就业》杂志承担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的调查显示,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在接受调查的3456人中,有44.2%的2006届毕业生持这种态度。
用人单位不甘心只做“培训基地”
正在某律师事务所试用的王玉告诉记者,先就业是一种比较务实的态度。“我们马上就大学毕业了,不能再靠家里养活了。所以越临近毕业,大家找工作的要求就越低。”可是,尽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屈就”,企业却不一定愿意“笑纳”这些人才。
在接受调查的人力资源主管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是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另一种则强调,不要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想法,高流动率会让用人单位望而却步。有HR(人力资源主管)专门在调查问卷中写道:“我们这里不是培训基地,请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有些毕业生心态习惯还没毕业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意见分歧,暗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沟通障碍。调查数据显示,“对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实际上,被访的企业表现得比学生更焦虑,56.3%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求职者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对社会缺乏了解”是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二大不满。
4月12日,在央视工作的一位节目策划人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对工作“完全不开窍”。有个实习生,跟她大半年了,有一天忽然跟制片人抱怨说“很闲”,“没事儿可做”。消息反馈回来,忙得够戗的这位节目策划人真晕了,忍着愤怒把实习生叫过来:“你告诉我,什么是市场推广?”实习生倒也不含糊:“不就是发发信吗?”
用人单位青睐的是对工作有热情、有能力、能担当责任的人。可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种学生的心态和习惯。已经毕业一年的小军告诉记者,他们单位曾经有一位硕士生因为没有自己冲厕所的习惯被领导勒令“卷铺盖滚蛋”。小军的同事们都觉得纳闷,“自立是一个人走入社会的基本能力,这也需要企业培训吗?”
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沟通是鸡同鸭讲
国内某调查公司的HR陈女士最近刚结束今年的招新工作。她告诉记者,企业最关心的是新员工的综合素质怎么样?他能为企业做什么?而正在找工作的王玉告诉记者,学生们最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钱?“如果你给我的钱不够我生活,那我不是在这儿浪费时间吗?我们很希望能在面试前就知道这个工作底薪是多少,可是每次都是面试到最后一轮才会谈到薪酬的问题。”
在陈女士看来,和王玉这样的学生沟通有点鸡同鸭讲的感觉。“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薪酬体系,但是我们要通过几轮的面试才能搞清楚你到底值多少钱?”
职业规划要趁早
“沟通是双方的,但更主要的责任在学生一方”。小军说,“毕竟现在是买方市场,咱掉价了就得赶紧吆喝,还得吆喝得人家爱听。”一年的工作经历让小军明白了,主动沟通是学生进入职场必须面对的问题。
学生们正在努力地和用人单位沟通。调查显示,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最积极参与的两类培训是进入企业之前的入职实习培训和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可是,在有些专家看来,毕业前才开始了解企业、做职业规划有点“赶不上趟儿”。新东方学校的徐小平老师在他的博客上写道:中学、大学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青年人除了埋头学习之外,无论如何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前途:将来靠什么谋生?
更有甚者,近期来上海开会的英国权威职业规划咨询专家Sheila Semple女士建议,要解决年轻人就业时的迷茫问题,应该从3岁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3岁听起来早了点,可是我们的大学生通常是23岁才开始职业规划。与他们相比,我们的职业起跑晚了20年。
职业指导师为毕业生把脉
记者昨(28日)从“上海公共招聘网”获悉,近半月来,“职业指导师信箱”应届毕业生求助与日俱增,不少大学生来信表示,经过数十次求职失败非常困惑,有的甚至发牢骚,难道非要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起步,先就业后择业吗?
“上海公共招聘网”资深职业指导专家指出,第一份工作的确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消极对待不是办法,毕竟工作是融入社会、保持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毕业后一两年如果毫无从业经历,那么他拥有的学历、学识可能变得毫无竞争力。对没有找到工作的应届生来讲,与其坐等理想的工作,不如调整心态,即便找份“兼职”或者参加政府补贴培训、见习计划,也有可能柳暗花明。
指导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工作的专业门槛越来越淡化,而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吃香。专业是否对口并不是单位用人的决定因素。求职大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对于所应聘岗位的优势充分展现在用人单位面前。专家提醒还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目前最该做的是对自身的职业目标和生涯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设计。(新闻午报栾立)
技术人才创业需三思而后行
很多人都熟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创业之路。他尽乎神话般的传奇激励了无数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以身试水,信息产业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IT技术人才投身其中。是做“企业之王”,还是“打工皇帝”?毫无疑问,以技术创业成为IT技术人才职业生涯的终极梦想。
首先要想好做什么
郦亮,中关村国际孵化园企业北京威讯紫晶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已经是他创办的第二家企业。他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国外工作多年,为了生存不断地跳槽。生存的压力使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回国不久,他就创建了第一家芯片制造公司。
“创业之初,想法很简单,加工芯片供国外的大公司使用,有美元可赚。”郦亮说。然而,他在发展中逐渐发现,公司发展的命脉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是人家把订单给你,收益的多少也是由别人来决定的,让你赚9元钱你只能赚9元钱,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公司的路越走越窄。”郦亮深有感触。
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在别人的前面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决定放弃芯片加工,投向最基础的芯片设计标准。“技术人员创业要从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下手。”这是郦亮对创业的感悟。目前,威讯紫晶正联合国内20多家企业着手建立芯片设计的国家标准,并力争使其成为国际标准。此时的郦亮,站到了芯片设计的高端,路也越走越宽。
“创业,首先要想好做什么。”成功之后的郦亮总结创业之路。要懂得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威讯紫晶就是为中国开辟了一条“芯”路。郦亮说,在创业时选择合伙人也很重要,要选择那些对市场有深入的认识,有丰富经验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合伙人不必个个都很能干,个性太强是不会合作成功的,要尽量选择能听取别人意见的合伙人,但也要各有所长。这不仅是一个成功创业者的经验之谈,也是对想要创业或刚刚开始创业的人的忠告。
良好的心态是关键
刘世平,同为中关村国际孵化园企业吉贝克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曾在IBM工作多年的他也有着不平凡的创业经历。如果没有离开IBM,刘世平现在可以拿着丰厚的年薪,过着很好的生活。然而,他选择了离开,原因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动机听起来有点幼稚,可是刘世平却真的这样做了,并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在美国75%的创业企业都很难坚持到4年,而刘世平却成功了。他的公司从创立初期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100多人,目前正处在快速成长期。他的成功靠的是良好的心态,“一定要睡得着觉。”刘世平笑谈。
心态好是创业的一个重要前提,但也要做其他准备。首先创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在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企业要有自己的特点,IT技术人员创业最大的特点是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第三,企业要有自己的理念,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企业要对所有员工灌输的思想,技术是支撑这个理念的最坚实的后盾,两者相辅相成,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创业者要对市场做充分的了解,最后要懂得管理和做人。“高新技术企业不能骗人,要实事求是,不偷工减料”。在创业中,刘世平坚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所以在与客户打交道时,他们求的不是多而是深,往往一次订单之后,客户就会成为他们的永久性客户,逐渐形成了企业的品牌。
做好规划再创业
创业是每个IT技术人才的渴望,在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创业更是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重。在中关村,这样的人太多了,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不少,这些创业者有的是搭上了自己的房子,有的搭上了几十年的收入,有的借下了一身外债,结果与初衷却大相径庭,可谓得不偿失。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高鹏指出,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创业,选择职业生涯必须是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创业很辛苦,机会成本越高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少,不论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选择创业,还是其他原因,首先要做好职业规划。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都要心里有数。有些技术人员认为要创业先留学,事实上留学不是目的,是发展事业的支点。
高学历技术人才创业成功率高一些。目前,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里的38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多数都是海外留学生归国创办,毕业企业达到50%。中关村国际孵化园总经理刘晓明指出,创业园是创业企业的聚集地,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技术人才创业,使这些创业企业减少了投资成本,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做技术也好,做企业也罢,需三思而后行。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职业规划趁早做出】相关文章:
做出PHP数据饼图11-25
ppt如何做出flash效果09-08
如何做出CAD规范画图08-27
如何做出鲜美牛肉饺子10-10
如何做出蓬松油条10-09
小泥塑做出新名堂11-03
做出纳简历应该怎么写08-23
加拿大留学要趁早做好准备11-15
法国留学居留证办理须趁早09-04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要趁早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