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本科毕业生待业率30% “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
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以上是教育部2001年的估算数字。而实际上在2003年6月底,就已有100万毕业生去向未定。
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于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也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
2005年5月《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6.1%。
有人称这种现象为“20、30新失业现象”。
“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
7月7日,周四,大北街48号沈阳市就业服务局所在地,和往常一样,穿梭着形形色色拿着简历找工作的人。
张兵(化名)和一位穿布鞋的农村小伙子并坐在就业局二楼就业信息大屏幕前,看着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着的沈阳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下相关的信息。
今年6月底刚毕业的张兵是沈阳某工科大学的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招聘会参加好几个了,人才市场常去,各大网站的招聘信息也几乎都看了。”
张兵说,他上个月还去廊坊参加了一个招聘会,“因为廊坊离北京很近,又去北京看了看。”那些招聘会让他有些失望,“心理承受力得好,得能支持住,体力也得好,不然挤也被挤死了。”
坐在张兵身边的小伙子此时也转过身来问:“你是大学生吧?大学生还找不着工作?太挑了吧?”
小伙子自称是抚顺农村来的,来沈阳两三年了,一直在饭店当服务员。
“我现在20岁端盘子,到了30要是还端盘子还能找着对象吗?”小伙子低头笑着说,“这一年多我攒点钱学开车,我合计这总算门技术,现在没学历没技术根本不敢出来找工作。”
小伙子有点沮丧地说:“找了几天还没找着合适的工作。”但他相信自己有技术了总会比以前强。张兵和小伙子对面就是高凤祥的办公室,作为沈阳就业服务局高级安全工程师、职业指导师、劳动力市场报总编,透过他办公室的百叶窗,他天天都能看到很多像张兵这样的青年。
对这些求职的人,高凤祥职业性地喜欢用数字来表达他们面临的压力,“我做了调查,沈阳今年一季度新增失业青年就2万多。这还不算来沈打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沈阳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22269,占总失业人数27.45%%%,16~24岁之间求职人数占总求职人的30.18%,24~34岁占28.58%,20、30左右求职人数总和为58.76%。”这仅是沈阳就业服务局2005年一季度公布的数字。
而中国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青年失业率提高,已经成为全国失业的新现象。有人把它称为“20、30新失业现象”。
就业了仍面临择业的困惑
“毕业等于失业,现在知道这话不是无稽之谈。”第一次听说“20、30新失业现象”的肖菲(化名)这样形容自己正面临的就业压力。
肖菲是沈阳某国家一本大学电子商务系应届毕业生,23岁的她从今年春节前开始找工作,半年时间已经实习了三个单位,目前还没签下合同。
“换了几家公司都和我的专业不对口,后来也就降低了自己的选择标准。”降低标准后的肖菲现在为某婚纱影楼做物流。
“这和我开始找工作时的想法差得太远了,”肖苦笑,“我刚上大学时电子商务是最热的系,现在我们系的同学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刚开始找工作时,我想我应该在某大公司做商务,现在却在影楼。”
沈阳不是没有需要商务人才的公司,“但是,只要是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就要求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
目前肖的实习工资是每月800元到900元之间,尽管肖菲说对这份工作并不满足,但是工作压力还是很大,“因为你不做,有一堆大学生等着做呢!”
现在肖正为是否与这家影楼签合同而发愁,肖说,“合同是公司单方面定的,里面有一些‘不平等条约’,你也不能提,你不满足,人家就不签你,有的是人愿意签。”
肖菲把青年失业率高的原因归咎于“连年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谁挡住了20、30的就业路
对此,就业局的高凤祥研究员对“20、30现象”做出了更理性、专业的分析。
“造成20、30失业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大学生与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困境还不一样。”高说,“大学生找工作难,究其原因有这样几个‘错位’:
“一是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的需求是错位的。观念错位,在寻找职业方向上就不对路。
“更重要的是,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产品的技能比较差。这和教育有关,目前的教育与工作实践还是有些错位。
“再一个原因是企业环境,企业一开始就给就业者设了很高的门坎,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社会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缺乏职业思考,缺乏理性的择业标准。大学生很多都喜欢选择高薪的工作,或者是自己想做的工作,而事实上,想做的与适合做的是两回事。
“另外是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在我们努力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创造好的条件,但很显然还不够,大学生想创业的门坎还很高,创业环境不是很好。
“20、30另一大就业人群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说,“他们大都知识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低。这些青年来到城市就业,竞争力是很低的,他们只能选择苦、脏、累、险的工作。
“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参加培训。这方面我们沈阳也有很多免费的技能培训班,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20、30现象,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沈阳市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把“20、30现象”纳入到经济大环境中思考。
“现在职业标准变化太快了。以前你只要会一种技能就可以工作很多年,但现在不行了,你会的这种技能可能很快被淘汰。”孟说,“职业的再生使新职业不断取代旧职业,美国过去的20年里淘汰了6000多个职业。就沈阳来说,我们做过统计,一年得淘汰20个职业,诞生16个新职业。职业总在洗牌,能不下岗吗?”
“另外,20、30现象也是知识经济带来的问题。”孟说,“知识的更新率太快了,以前知识更新需要20年,现在只要1.5年。你23岁大学毕业,到25岁你学的知识就需要更新。”
“我们人才市场做过统计,学什么知识干什么的人不足30%%,学生在人才市场,专业对口配置不足30%%。”
就业压力下的“傍老族”
“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家里不太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找差的,或者考研;另一种是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不找,父母也不是养不起。”采访中,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这样对记者说。
孟庆伟把这种靠父母养的失业青年叫“傍老族”,“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青年里出现这样一个苗头。然而失业率上升,引出的社会问题不止这一点。”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李志国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青年大量失业首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当前,劳动者素质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创造力、责任心发挥的作用不够。”
在所有社会问题中,最让李担忧的是“社会稳定。”
除了每年都在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我国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也几乎全是20、30岁的青年人。
“处理好这个庞大的数字,给这些富余的青年劳力足够的就业空间,不仅是就业部门的问题,更是建设和协社会的大问题。”李说。
正如团中心书记处书记杨岳在《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所说,“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需要我们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青年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