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精选2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海海》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海海》读后感 1
也许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但与此同时,不幸的童年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摆脱不去的阴影。它隐秘而又阴郁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小角落里,这个小角落有时会成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有时又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吞噬整个心灵。它既滋养你的创作天赋,又毁灭你快乐的权利。
麦家说,“有人天生有的一些东西,我注定一辈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带着童年那些伤疤和伤痛的记忆走下去,并写下去,这大概就是我无解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偏执甚至极端地热爱写作,或许那只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独的心灵的唯一方法,但同时写作也会使人无限接近于死亡的状态。罗兰巴特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所以,没有尝试过写作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曾经历过什么。那是暗无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败感共同累积交织的状态。
在读《人生海海》的过程中曾无数次感受到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孤独感,同时也对作者麦家心怀敬佩。他独自承受着这种濒临死亡的孤独,以决绝之姿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一样揭开自己的伤疤与那些痛苦的过往搏斗。
幸运的是,经历了五年孤立无援的撕扯对抗,《人生海海》最终圆满完成。
这部作品饱含悲悯与伤痛,作者却对这种情绪始终隐忍克制,甚至在即将爆发之前选择戛然而止。也许作品中并没有大部分读者期待的那种澎湃激烈的情节,但这就是作品的高级之处。留给你的永远是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耐人寻味又捉摸不定的怅然若失之感,好像最终得到了某种解脱,但其实又深陷其中让人久久难忘、魂牵梦萦。
《人生海海》读后感 2
《人生海海》是当代著名小说家麦家20xx年出版的新作。麦家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等。其中《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解密》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世界图书馆收藏量第一中文作品,被《经济学人》评为“20xx年度全球十大小说”。麦家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多被改为影视作品。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和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对谍战类型剧发展意义重大。
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个原本风光无限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作者功力深厚,情节发展顺畅,不复杂的故事又总有悬念,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样一个秘密?整个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从少年成长到中年的半生,在守护欲与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可读性非常强。整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于无声处震撼人心。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好在林阿姨终究找到了疯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爱,也是救赎。人生海海,苦难总会过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现实里的深情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读到上校离开的那一段,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个闪着金光的人呀……
麦家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从来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 3
空档时间,看完了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脑海里不断的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总想写点什么,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
麦家的这本《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一个原本风光无限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一个不足道的秘密。让人忍不住去猜想,上校究竟藏了怎样一个秘密?整个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从“我”的视角,讲述了主角上校浮浮沉沉的一生,也是“我”从少年成长到中年的半生,在守护欲与窥探欲的对抗中推进,可读性非常强。整本书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于无声处震撼人心。离奇的故事里藏着让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书中把农村的那种味道描写得非常到位、真实。既有乡亲们的真诚、淳朴与善良,又有乡下人的低俗、愚昧和卑劣,众生百态,一览无余。不过我相信,世间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只希望那些人间恶魔不要伤害他们,也希望我们能永远真诚善良。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是教人好好活的意思。“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好在林阿姨终究找到了疯了的上校,余下的后半生,于林阿姨而言,既是爱,也是救赎。人生海海,苦难总会过去。那些藏在真相和现实里的深情和善良让人感动不已,读到上校离开的那一段,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真真是一个闪着金光的人呀……
麦家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从来不完美,不完美才是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 4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海海》读后感 5
这十天里,我读了一本书《人生海海》,这本书的作者是麦家。他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人在那个时代里的一生。
这是关于上校的一生,他曾经有让人羡慕无比的荣誉和一生,他当过医生,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在战场上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当过特务,与日本人周旋,打探情报。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上校用自己小小的.手术刀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医术高超的他在战场上救人,妙手回春。而本是有机会当上副院长的他,却被另外一位候选人设计陷害,被开除,只能回家乡。
他经历过,但他从未向生活屈服过。他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他在日本当特务,与一个个阴险狡作的人周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他自己却被川岛芳子所害很深,在他的小腹上刻上了让他屈辱一生的字。
他为守护自己的尊严,宁愿不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也要守住这秘密;他善良,爱护生灵,他给他的猫最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心中仍惦念着他的猫;他坚强,在被司令抓起来后,仍嘲笑司令,尽管生活残酷地对待他,但仍然乐观面对生活。他是一个英雄!
最后他等来了愿意守候他一生的人,他为了守护自己仅剩的尊严变成了疯子,他的智商仅有七八岁小孩一般。而她用自己的善良打动了全村人,大家都愿意她将上校接走,上校得以度过那安静幸福的晚年。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可能人生漫长,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少风风雨雨,有多少苦难。但我们可以勇敢地去面对未来的一切,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残酷,它是无情的。但只要我们还热爱生活,信心满满,我们总能看见未来的美好。
上校,他是一个英雄。他被岁月的洪流遗忘了,被黑暗而残酷的社会摧残,被生活折磨。即使“身败名裂”的他被现实折磨,但他仍然愿意乐观地去对待生活。
生活像大海,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是晴天,什么时候是暴风骤雨,但我知道前面一定有希望,一定会到达那梦想的彼岸。
《人生海海》读后感 6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一定要一口气看完。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有点疑惑,这本小说怎么语言这么优美,比如描绘村庄或者人物外号等。于是我被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而这本书的视角也很吸引我,故事以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的视角来写,并且是以一个个“往事”串联起来。主人翁是蒋正南,全书只提过一次他的名字,而最多的称呼是“太监”、“上校”、“金一刀”、“小爹”。他是全村最奇怪的人,人们背地里取笑他,然而家家户户有什么事都找他商量。他养两只猫,像养儿子一般,为了猫甚至可以放弃大好机会。他有一个皮包,里面有金子打的'十几件手术器具。他入了国民党,也当过共产党特务,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忠贞为国却多次入狱受苦。他被爱他的女人害的丢了前途。他有一个好兄弟却被兄弟的父亲害的入狱。他被小瞎子看到了他的秘密于是断了小瞎子手筋和舌头。他最后疯了和爱他的女人结婚了。他像个孩子一样的活到了接近一百岁......
故事很精彩,看到精彩处,实在想拍案叫绝。雌老虎、老保长、老巫头、小瞎子……这些人活生活现,故事荡气回肠。
作者刻画的主人翁是那么的有血有肉,让人心生敬佩。首先,他从小就很厉害,比如学木匠,很快就学会了。还有打仗受伤在医院看医生救治病人,自学了医术。比如救了门耶稣和老首长等等人……他当特务深入敌人内部,忠贞为国等等。这样一个人真的像金子闪闪发光。
阅读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哪怕有几处甚至让我看的落下眼泪,但是却给我一些启发。文中有一处我印象很深刻。老巫头说:“为什么惊蛰不能动土?因为惊蛰是蛇虫百豸苏醒的节气,地里土里都窠着各种幼虫胎卵,娇气得很,动了土就要了它们的命了。哪怕害虫也是性命,要让它们投胎活一世,不能叫它们投不了胎,死在胎盘里,这是做人的起码。”这本书用蒋正南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回看的书。
《人生海海》读后感 7
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xx年读到20xx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xx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人生海海》读后感 8
上校活着的勇气是什么?人生海海中上校是一个悲情人物。
抗日、内战、文革……岁月如此的艰难,为什么还活着?这是我读这部小说读到中间的时候的冒出的一个疑问。
读到最后,作者把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的悔恨、遗憾、悲悯、不羁的感情缓缓地放空,最后选择仁慈了一切。
人生如同大海,沉沉浮浮,起起落落,这里面既有每个人日常滋生出的一地鸡毛,洒落到具体人物上就是那么的残酷与无情,那种生活所带来的悲与喜,哀与乐都是如此真切、残酷,看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何不是在这样的人间中度过;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善良的,作恶的,上天悲悯人间切切,即使人间嘴脸各异,皮囊万千,岁月终究饶过了所有人。
我想,这大抵就是人来人间,对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葆有的最基本敬畏,也是对生命敬畏的最大安慰。对于爱哲学的人来说,“死亡”,读书笔记m一直以来都是无法绕过的问题。对它,从来都是不害怕,因为终究是要来的`,所以不惧;又因为终究要来,所以给予了足够敬畏。从呱呱落地到安然离世,从不愿面对生活到勇敢活着,既是对生活不易的抗争,也是对生命的激烈享受。
但是对于人生的探讨终究是一个大的问题,哲学上永恒的一个命题,浅薄如己,深度难探,去谈,终究是那么泛乏无味。只是,这人生就那么一次,有时候又只是短暂一瞬就离开这世界了,既是多么美丽,又是那么的短暂。短到我们像是伸手就能触摸的地方,所以又觉得还是可以简单的聊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小事。
看看身边的那些故交,有些都没来得及再次打招呼,都已经离你而去,那声“下次见”、“下次找你吃饭”、“再见”……都变成了无声的“下辈子见”、“下辈子找你吃饭”、“下辈子再见”。可是,亲爱的,下辈子,你在哪里?
《人生海海》读后感 9
选择《人生海海》这本书的原因一是作者麦家盛名在外,比较期待他的新作,二是被书名《人生海海》吸引,看到题目第一感觉就觉得这是一篇鸡汤文,所以很想一探究竟。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时,我发现这本书既没有前言,也没有后记,关于本书的信息只能从正文中获取了。当我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感慨,他们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大部分人可能不会经历,正是特殊时代特殊背景才显得小说人物命运的颠荡起伏。而这时我才对作品名称“人生海海”有了一点理解,它原是一句闽南语,大意是人生如同茫茫大海,潮起潮落,漂泊无定,暗含着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小说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就很好地诠释了“人生海海”这一词。
小说中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是苦而不屈:主人公上校当过国民党的上校,杀过人,拿过枪,又自学成才变成军医,救了无数人,其中包括一位共产党的领导。他上有一老,有过许多金银财宝。他潜伏过日占区,当过特务,还在抗美援朝中立过一等功,可谓战功显赫。但他在村里不受待见,被称为“太监”。他还被红卫兵污蔑为造反对象,遭受辱骂,遭受。上校经历以上种种,却还是对他人能帮就帮,毫无芥蒂。他一辈子都在逆境中尽力活成好人,遭受委屈时他不辩解,不抵抗,不牵连他人。在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无情的世道让上校饱受催残,甚至最后直接被逼疯,但他都默默收起所有委屈,坚持对世界行善。
同样苦而不屈的还有文中“我”的前妻,她的父母曾是浙大教授,被红卫兵折磨而死,只有她一个人逃难出来,为了生存,她用自己的身子抵出头费,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虽然她的生活艰苦,又饱含屈辱,但是她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她独自挑大梁开门做生意,努力开创新的生活。即使到了弥留之际,她撑着最后一口气对我说: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就是从这里,我理解了作品名称的含义。人生海海,人生复杂多变,像大海一样宽广,要好好活着。这话就出自“我”的前妻之口,即使自己的生活再艰苦,周围环境再恶劣,她也依然向往明天。
其实这样的人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十几岁被迫离乡在外打拼的“我”,比如照顾上校后半辈子的林阿姨……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都跃然纸上,彰显着他们不屈的战斗精神。虽然这是小说的人物,但是谁能说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不适应呢?现代社会同样像大海一样潮起潮落,无法预测,我们能做的只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展现自己不屈的`战斗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逆境面前不妥协。我还记得当我刚看完这本小说时,遇到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表现出精神不振的样子,有同事就问我怎么了,我下意识脱口而出:“唉,人生海海啊!”说完,我愣住了,回过神来又觉得好笑,而同事似乎也懂得了“人生海海”这词的意思,虽然没有明说,却也能体会这句闽南话的意思。所以即使生活有多么的困苦,带给我们有多少压力,我们都应该要努力说服自己,扛住压力,用另一种思维来看待生活。人活一世,不用让自己生活地极度压抑,而要用自己向上的一面来面对世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 10
《人生海海》这部小说没有前言,也没有后序。想看看故事梗概以及名家对书的评价都找不到,一切答案都在这本书当中。刚拿着这本书的时候,在想“人生海海”是什么意思?读完以后才知道“人生海海”是闽南语,意思是人生向大海一样,沉浮不定,飘忽不定。由于有阅读任务在身,读起来更有目的性,看着看着,入迷了,被作者的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命运所吸引。有那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和急于想知道主人公秘密的迫切心情。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处描写都那么生动,那么传神,都那么惟妙惟肖。每一句都是经典,每一句都有哲理,如:爷爷说的“天大地大别自大”,“我”说的“什么体面,还不都是为别人套的行头”。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报纸上说,用报纸上说,说明道理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譬如:“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心有雷霆而面若静湖,这就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人家的眼”“网络让无数的人在希望中死去,在绝望中诞生”“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这些话语句句都有哲理,都是在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也是生活的真实。
《人生海海》我的理解是: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有时会风平浪静;有时会波涛汹涌;有时候会一帆风顺;有时候会惊涛骇浪。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就如书中说的: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如余华《活着》中说的: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有希望。我们还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的提升,只有当你达到一定境界时才会放下,才会懂得放下,才能真正放下。
文中的上校我觉得算是能真正放下的人,为什么说算是,因为他还是没有真正放下,因为自己的秘密。也算是真正的放下了,也因为自己的秘密。
上校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屈辱,甚至耻辱的过去,为了自己的尊严还是没有放下,不然他也不会出手伤了小瞎子。也算是真正地放下了,为了自己的尊严和秘密,一个人生活,不娶老婆,拒绝深爱他的林阿姨。村里人的'风言风语他都知道,但还依然的照顾村里人,他也受到村里人的尊重和爱戴。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怎样才能真正的放下,当你有了尊严和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放下。
水到绝处是风景,人到绝处是重生。只有好好的活着才有希望,才能重生。我们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为了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内心的幸福,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书中说的: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别人眼的。亚里士多德说:人类的幸福主要源自内在。人幸福不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内在的幸福,内心的幸福。我觉得做人还是简单点好,就如余华在《活着》中说的: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书中的“爷爷”是个争强好胜的人,跟老保长吵架争辩每次都略占上风,每次都得意洋洋,但是为了所谓的尊严,为了面子,为了儿子的清白,这样争来争去,还是赔上了自己的老命,最终上吊自杀。
这本书凸显了上校的人性之美。上校的宽容,不卑不亢,上校的睿智等都凸显了他的心灵之美。上校经受的磨难和耻辱,决定了他的境界是高尚的,是高不可攀的,决定了他的境界之美。
《人生海海》读后感 11
初读这本书,我觉得他是太监,读到一半我觉得他是上校,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是英雄。
人生海海,是的人生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你不知道它的深度,更无法触及他的宽度。正如我们不知道有一天我们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会活到多大年龄。这些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生活自有他的轨迹,但是上校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命的打击之后依然没有放弃热爱生活,没有放弃给爷爷写大字报。
正是这种对于生命无限的包容和热爱,以及对于他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的大智慧能够让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能够安然地活下去。
恐惧和羞耻心就像是一粒种子,一旦在人的心中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并不断地长大。上校那么勇敢的一个人,在战场上杀敌无数,救人无数的人,却被自己身上的一个名字所打倒。爷爷是被自己所谓的面子所打倒,其实也是怕自己丢了老祖宗的脸的'恐惧让他铤而走险揭发上校,酿成这样家破人亡的悲剧,爷爷和父亲的结局并不比上校好到哪里去。至少上校是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爷爷和父亲呢?
爱的对立面往往是恨,恰恰也是所有不幸的开端。林阿姨因为爱上校而不得被惨遭小人暗算,一生都在赎罪,不管怎样,大概是命运的兜兜转转吧,最终两个人还是结婚了。
人生海海,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就是在为自己铺路,上校一生善良,最后虽然落的个傻痴的下场,但因为年轻时救过林阿姨的命,为自己的后半生铺下了路,也为自己积下了福。
我觉得,人生海海这个名字真的好。其实想打九分,但是又没有九分这个选项,刚开始给了八分,后来想想还是给了十分,希望麦家能够再出一些这样的精品吧,这个时代需要您这样优秀的作家来荡涤我们浮躁的内心。
《人生海海》读后感 12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书中的“我”,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几度浮沉之后,是否还有热爱生活的初心,但我知道,那个人一定有。
作为贯穿全文的上校,他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他就像是一个总也拆不完的谜团,重重叠嶂,云遮雾绕,每每在你以为看清时,一片浮云飘过,又另有玄机。
起初,他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出手阔绰,养着两只猫的闲散富贵人,虽然偶尔深陷同男人“交好”的流言,但依旧无伤大雅,面对村民们友善的,不友善的传言,也都是一笑置之,看似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只是人言可畏,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无论是“满嘴下流话”的老保长,还是常将“仁义礼智道德”挂在嘴边的爷爷,从他们的嘴里,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将秘密糅合着假象,散布开来,愈演愈烈。
生不逢时,经历过战乱救过无数性命的上校,终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反派当道,红卫兵敲开了上校死守秘密的大门,风云变幻,硝烟四起,从此安宁不再,上校开始了漫漫逃亡之路。
一边是带着秘密隐姓埋名,带着老母亲颠沛流离的上校;另一边是饱受闲言碎语,深陷水深火热流言中的“我”的家族。两害相较取其轻,爷爷为了守护家族的门风,守护家族的尊严,在小家和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前者,去告发检举上校的落脚处,从而将自己和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继而众叛亲离,自己落得个自缢的悲剧收场。
上校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技艺超群,救人无数,获得数不清的军功章;上校的`后半生是不幸的,深埋的秘密被揭开,遭人背叛,一代枭雄折损在宵小手中,受尽屈辱。可是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在种种绝望和不公平积累到一个峰值,常常又会有转机,所谓不幸中的万幸,说的便是来到上校的生命里,守护他到最后的林阿姨了吧。
忘却了前尘往事,以天真懵懂的孩童心性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上校的一生,可叹,可泣,可悲却也可怜。《人生海海》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半缩影,主人公们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的沉浮。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常常陷在工作,写作,生活的种种交织之中,时而焦虑,时而烦恼,时而又有如困兽之斗的暴躁难受之感,让自己怀疑人生,有着对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而这本书,给自己确确实实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不可置否,书中的故事可能或有夸大,或有润色,最终的呈现一定带着作者的修饰和完善,这其间的真实性暂且按下不表,但主人公历经艰辛,熬过重重苦难的意志,坚韧和努力生活的态度,带着治愈而来的力量,将当下的抱怨和不满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当下的种种,让心态越发平和起来。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也就成了一座山。我们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就需要接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和不公。虽然万般皆是命,可我命由我不由人,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用怎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却是你我可以做出的选择。
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就如同作者说的那般——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读后感 13
感觉像读了三到四本不相干的书,风格太割裂。本以为麦家返璞归真写乡土,结果第二部分还是忍不住走向谍战传奇,最后变成十七年文学传奇和九十年代都市传奇。并不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文风,而叙述视角的不当切换也总让人出戏。麦家擅长讲谍战故事,这次想玩深度就漏了怯。大段大段的自白看似真诚其实极不真诚,人物像说书人一样讲故事,读者只能知道人物想告诉你的,但是人物其实并不可信。《人生海海》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传奇故事,没法深入探讨人类的心灵困境。那些被讨论到的困境,都是社会性的。包括主旨“人生海海”,不也是一句“报纸上得来的话”吗?
故事逻辑上其实有颇多破绽,明明都是相似的'事件,有些奇迹可以发生而有些奇迹不会发生,一会儿神通广大一会儿无能为力,成为有选择性的发生,悲剧本身也变得牵强,太像是一个作者随心所欲构造的故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自然生发的命运。心灵铺垫的薄弱和故事逻辑上的硬伤让人搞不懂书中每一次逃离的意义和必要。最讨厌那些说教气的句子,前半部分作者明明用童年“我”的视角去讲故事,但又太想讲道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就用“爷爷说”这种生硬的方式表达。后半部分爷爷不在了,谁来承担这个说教的角色?于是又有了“报纸说”,其实都是“麦家说”,写杂文一样。作者强行介入文本其实挺没劲的,就像昆德拉说的,“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话虽然偏激了点但道理不假,能用一句话表达的东西为什么要写成小说?换句话说,这难道不是观念性的主题先行吗?感觉讲了这么多故事,就是为了那些“爷爷说”和“报纸说”的句子做注脚。也模仿一次这种句式表达:报纸上说,这种麦家式的表达,直接干瘪,像浅水滩,一览无遗。如果真正的好小说就像大海,那《人生海海》就像电影《罗马》的开头。最奇怪的是母亲的缺位,难道只有男人的传奇故事值得被讲述?六十天卖了六十万本,真的很会营销了。
《人生海海》读后感 14
好事的爱听故事的懵懂孩子,历尽半生风雨看过多少世故的爷爷,一生风流随性带点痞气的老保长,还有讲义气的父亲,这便是《人生海海》初初给我的印象。
龙变得前山,虎变得后山,弯曲深长的弄堂,脚下踩着的是青石板,村口有祠堂,潮湿而酷热的风,剥了壳的馊粽子一样的村庄,一个传奇又平常的地方。
村子里的照例有一个名号,《人生海海》里的雌老虎、老巫头、老瞎子、小瞎子、活观音、门耶稣、老流氓,各人名号有个人的味道,别的甭提,单听那几个字,连名字都用不到,保准错不了。
一张耶稣像能毁了小爷爷的生,生死面前无大事,可是那把人催向死的事也决计不是什么小事,人总是在乎着什么的,那东西就是命,就能掌控他的生死。小爷爷门耶稣这名号着实地地道道。
人可以是一个符号,可是人又不单单是那个符号能解明白的。
以被叫做老巫头的爷爷来说,爷爷整日里讲生死福报,他要别人信,可是有时候他自己也不信。他惯爱说些半加工来的上校的糗故事,时不时戏谑一声太监如何如何,这时候兴致一起早就忘记了什么因果福报。受了上校救命恩的小爷爷自是敛了眉,然而爷爷才不管那些,面对来自小爷爷的风雪预报也只是无所谓的一笑。
上校也好,太监也好,不求功名利禄从来真诚心地光明磊落为老少邻里大家伙解决问题的他,虽然也知道那些流言,但是从来有苦衷之人也从来不曾辩驳,只是兢兢业业平和过自己的小日子。
各人有各人的心头好,只要自己能看开了,那什么日子都是好时节。老保长眼里盼着红烧油肉,“我”则盼着跟父亲去上校那里蹭热乎的猪蹄髈,烟雾缭绕里是天南地北背行囊的闯荡。
故事里的天很大,地很广,故事里和着让人惊奇的向往。一时吃不下骂牵连一家子的老小,矿难寻找儿子们遭了风霜逐渐瘦削临死都想着离孩子近一点的父亲,人生海海,波折而又无常。
小孩子听了新鲜故事自己也要讲一讲,回了家去又转给爷爷,爷爷的评论自来是有自己一番道理见地的,一件事滚花刀一样在中年人嘴里说出,在老年人嘴里评讲,最后还到了年轻的对世界懵懵懂懂的我身上,那是“我”最开始的向往。
大抵因为还是一个孩子,《人生海海》里作为故事发展视角的我,故事听多了,诸事又看在眼中,总有一些自己独一的看法。比如大人让我们要诚实不要撒谎,大人自己也不说实话的`想法,孩子的眼睛,孩子的心,既有孩子的单纯,也有自己小小脑袋里的思量。从“我”一开始的害怕鬼屋躲着上校,到后来听故事时啧啧称奇愿意去蹭蹄髈,再到一半不合群一半羞愧难当,摇摆不定算不得是孩子专利,我们一步一步走在我们自己的标尺里。
他是十枪九中的上校,他是心存一方始终为民的智囊,他守着自己信仰一心锄奸恶,然而世事人心总是无常。
先身随国民党,后来部队起义又加入了解放军,第一次有人揪老债,那昔日登报纸十枪九中的荣耀成了悬在他头上杀他的刀。金一刀的名头保下他于诸事人言立场的第一次较量。可是第二次,第三次,人心诡魅之中哪里有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保住他呢?
乱世里英雄倒成了被人唾弃的罪臣。
昔日里的村人多是人人自危,做那无情的看客。曾经受他庇护的是这群人,后来要探他隐私毁他最后的脆弱的也是这群人。就连平日里一向是满嘴大道义的爷爷也难以幸免,为了逃避小瞎子对父亲那所谓的的举报,他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小瞎子。
他糊涂了,走了岔路,可是爷爷去交易时的淡定像纸糊的,他甚至都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流言是一道围墙,爷爷自己也早已经把自己锁起来了。
父亲的狠话,孙子的疏离,时不时从墙外砸进来祸患,他一面为家人心惊胆战,提心吊胆,另一面他自己的错早就把他压垮了。他希冀着救自己救儿子,为此咬牙狠心把上校推了出去。
那样冷的月光,那样凉的夜,那些在月亮底下——和老保长和儿子一起探寻上校时候的震撼全输给了那一个清白念头,这时候爷爷也是另一种的门耶稣了。他是讲因果福报的,或许对于他来说,自从他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杀了自己吧。
从前和爷爷斗了半辈子惺惺相惜的老保长,平日里喝的那样烂醉都不曾说出一句秘密的,为了救钻牛角尖的爷爷才送了这心药,他知道这药反而成了害上校的毒药,也要去村子里把恶人恶事四处传扬。
人生海海,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这红尘俗世之中。上校,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面对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自己。
上校曾经为了信仰凭着善糟蹋了自己,宁愿受着那些个污名,也不愿意叫人窥探半分。然而到最后那个走路带风能立地顶天的汉字变成一个能把曾经最不能视人的随随便便给人看近乎无喜无悲的孩子,瞬间生出一种世间无常英雄末路之感。谁能不为上校半生跌宕起伏而惋惜而痛悔,而感叹呢?
赎罪一样的小上海,用后来的半生去照顾他,除了爱也有的是带着执念的忏悔吧。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看不清我们一步一步到底在走向什么?爷爷的错走一步推自己走向了灭亡,小上海的错走一步让叫渔翁得了利,甚至是上校对小瞎子手筋脚筋舌头的处置,也加速了后来小瞎子心怀怨恨四处攀咬的恶念。
人生海海,其间波折复杂,但是纵然世事无常,我们却可以慎重走好触手可及的现在,好好的活着,在这生如海里,活成浪里行舟的勇士。
《人生海海》读后感 15
《人生海海》这本书于10/3凌晨两点读完。读完后,想上厕所,却又不敢。叫醒枕边熟睡的先生陪我上了厕所。回去躺下便泪眼模糊的睡下了,醒来依旧泪光闪烁。
书名“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麦家对这个词的解读是:“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为什么要落泪呢?又为什么会害怕呢?为故事中的人物,为种种阴差阳错,为上校的命运,为爷爷,为小瞎子,为生于那个年代的人,为那个时代...
这本书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上校。一开始是上校本人,后来便是上校肚子上的字。悬念贯穿全书始终,因此读不完难罢休。
上校是塑造的英雄人物,而小瞎子又是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可在那个时代,小瞎子似乎也别无选择。但他的坏,是骨子里的坏。坏人可憎,坏人还长寿,命运公不公平我不知道,都是宿命罢了。
无数个事件串联起来,才有了最终的结果,缺任何一环,上校最终的结局都不会是这样。就此便想到了“每一天的你,成为了你”这句话,这句话似乎是我自己说的?
人生中很多时候很多偶然,这些偶然也就有了后来的必然。这不是命又是什么?
就我个人而言,从小生于农村,阴差阳错三年级转到私立学校,住校,又不知为何数学竞赛拿了高分,获得大城市中学的橄榄枝;高中时候回到了县城一中,认识了先生,考取了天津的学校;毕业后去北京实习了几个月,之后辗转回津,进入“大厂”;在大厂的七年间,我结了婚,生了孩子,买了房,有了车,生活按部就班的过了下来;之后便是辞职,于是有了现在的自己。
是偶然?是必然?是冥冥之中天注定?
一定不是纯粹的`“天注定”,因为很多事情需要个人的精力努力时间的倾注,但一切又是那么的说不清道不明。缘分吧。缘分这个词真好。
书中的这几句我截图下来,留存。
1.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2.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3.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其实我最喜欢第二句,“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压榨你的不是生活,是你自己,或者是你身边的人。(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是自己压榨自己。少时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哦,对了,今天跑步6km,没有缺跑哦。有点上瘾啦~
跑到2.5km的时候,觉得实在跑步下去了,于是快走500m。心想,完了,这跑步成了走步,今天完不成了。但3km开始又重新奔跑,最终6km多少还是完成了。
当我怡然自得的把跑图发到跑友群里的时候,一位今早完成半马跑程的女生甩了一张图片。我觉得自己弱爆了。
转念一想,人比人气死人,要和自己比,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上一秒去比,有进步就是好的。
《人生海海》读后感 16
他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上校,老巫头,活观音,小瞎子……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时不时要经点意外,受些打击,一些人因意外或不堪负重离去了,另一些苟且活着或在屈辱中求生。
全书都是第一人称,从一个孩子“我”的视角,将上校的身份与经历层层揭开。他的`形象在“我”的眼中也几次三番变幻,由一开始觉得“奇怪”躲着,到亲眼目睹他救人对他有了好感心生敬意,再到眼见他步步落难心生怜悯,到最后知根知底视其如父。
可以说,上校这个伟岸的人物形象,可能就是麦家老师心目中父亲的样子,他耗费八年时间完成这本小说,不只是回到童年,回到故乡,破译了人性和人心的密码,更是他对自己从小父爱缺失的一种自我弥补。
在书临近尾声部分,“我”选择了原谅所有人,包括头号反面人物“小瞎子”,这是“我”的告别,也是麦家老师的告别,他也选择了放下,和过去告别,与自己和解。人生海海,终有一天都会放下。
《人生海海》读后感 17
麦家的其他小说我没有看过,在想看他文章的时候,他已经成名十年并新近出版了这本《人生海海》。没有他以前的小说做对比,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随性随心就好。
关于景色描写。
笔触细腻,有女作家的视觉嗅觉味觉,作为文章开头,对于主人公生存的村庄铺垫用了一个小节4页纸详细描述,后期也有不少此类写法。但对于我这种读者,看此段时候,大多一目十行而过。
关于心理描写。
不多,整篇小说侧重于对话和行为描写,最想知道上校在想什么,你却永远搞不清楚,只有放下书后,脑子留白的去想像。
关于语言描写。
站在主人公儿时的角度,有一些少儿不宜的话及背地的肮脏传言,在一些大人或者老人嘴里说出来,显得那么的正常。
关于爷爷。
一个在孙子眼里无事不晓,豁达开明,时时口出哲理的.老头,随着事件的展开,形象一点点崩塌,他只不过是一个要面子维护他的家族声誉的普通农村老头儿,最终在周遭的唾弃下在良心的谴责下自杀身亡。
关于上校。
这是小说的主角,一个聪明执着的人格。历经抗日内战抗美援朝多次战争洗礼,多次面临死神威胁,经历坎坷,最终摆脱不了肚皮刻字的鬼影和心魔,最终被逼得用救了无数伤员的手,割了小瞎子的舌头挑了他的手筋,还是没逃出会上的侮辱,疯了,从此再也没有了心理上的痛苦。人,就想活下来,活下来却也这么难。345页小说看完却没有记住上校到底叫什么名字,因为以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一个大字报上提到过一次。在历史浪潮中,一拨拨汹涌澎湃的人流来了又去,名字有何意义。
关于主人公。
因为上校的存在,因为特殊年代的经历,因为上辈人的行为,导致他少年被送到西班牙躲避,是非法移民途径,使他后期吃尽苦头却也苦尽甘来,幸或不幸,大时代裹挟着他们在往前走,他在国外为生存而活着,也始终惦记着上校这个解不开的谜团,一晃半个世纪。他是上校后半生的见证者,也是替上辈人还债者,这是一笔感情债。上校被抓被逼疯,有他爷爷的主要原因。
关于上校的妻子。
这个上校疯了后找上门来的女人,在上校死时,她同时输大量麻醉剂自杀死去。生不能同日,死要同穴。她是爱他的,也是赎罪来的。女人的愚蠢行为常常犯在爱情冲昏头脑之时,她在朝鲜战场疯狂爱着他,却迷糊到分辨不出黑夜找她的并不是上校,回国后遭到少校结婚的拒绝,郁闷之时想逼迫一下,却落入想竞争副院长的卑鄙者圈套,上校太优秀了,被那人当成了对手。她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恶,她也不了解她爱的少校是哪样的人。她明白之后却也晚了。就如爷爷告密那样,后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挽回来的。自己遭了罪也害了身边人。疯了的少校经过治疗,老实的像个孩子,智力只有四五岁孩童那样子,他与她结了婚,被她领回了家,从此照顾他走完余生。
关于小瞎子,父亲,前妻,,形形色色的人,性格缺陷及优点也较为鲜明。整个小说中没有一个完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自己的缺陷和污点。
麦家用小说中前妻的话也提醒着读者,人生海海,遇到挫折困惑难免,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上校是英雄吗,经历如此多磨难,仍旧活到了96岁,最后以儿童的方式活着。刚刚看完小说,还是不能从小说中走出来。
《人生海海》读后感 18
第一次读麦家的书,是从一个公众号推荐来的,剧情挺引人入胜的,一开始由两个不同的称号(上校和太监)吸引着人继续往下读想揭开谜底。在那样一个食物和精神都贫瘠的年代,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山村,上校满身抱负,一心投入爱国事业中,忍辱负重,奈何命运常常捉弄于人,一个在战前杀敌,战后救死扶伤的民族英雄,最终却被一群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红卫兵们整得精神失常。令人唏嘘愤懑。
然而,读完觉得故事略显苍白牵强,虽然最终的谜底是上校为的是保护自己肚皮上的刺青,不愿被人知晓,宁愿被人称作太监,放弃喜欢的女人,甚至那样一个善良正直的男人不惜割掉别人的舌头,挑断其手筋脚筋,但是,作为一个外科手术专家,去掉肚皮上的字很难嘛,所以全书最终的解释是那块刺青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失望,不过最后小瞎子和“我”说的那段诋毁父亲的话,以及后来证实是假的',让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亮点,最后并没有洗白小瞎子,让他忏悔,而是让他继续是个混账,我觉得这里对人性刻画的太出彩了。有些人从小到大就是坏没法改变的。
总之,故事描述的还不错,文笔很好!
《人生海海》读后感 19
人生如海里的海浪!
我以为是一个人对自己一生的叙述,后来才知道是一部小说,它真实的让我觉得肯定书里的人都有原型,刚开始以为上校是书的全部主角,后来发现人生海海写的不只是上校的`一生,是“我”,上校,林阿姨,爷爷,父亲,一个村庄的一生。
上校是一个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身心的人,他从来不活在别人的嘴巴下,他有好多秘密,救过无数的人,最后疯了,却有林阿姨照顾了一生,无忧无虑活到了94岁,以前的丰功伟绩也好,不堪往事也罢,都被他遗忘在了内心深处,偶尔像鱼一样,越出水面透了透气,不知道是不幸还是不幸中的万幸。林阿姨和上校就像是冥冥中注定的牵在一起的人似的,她和他的相遇,和互相的伤害和毁灭。却也造就了他们也许注定这下半辈子是夫妻。或许下一辈子也是,我相信上校心里是有她的,比如那张画,她说教他什么都不会,除了养蚕,而林阿姨也许是欠他的,在以为的情况下,中了副院长的计谋,她直到后来才知道,可是却也是深爱他的,记得她说过,这个世界上坏人太多了……摘了几句文里深刻的话,
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
乡亲面前自大不得的,即使你上升到月亮上,你的祖宗也在他们脚下。
幸福是养自己的心,不是养别人的眼。
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我自己。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 20
看完了《人生海海》,总是不经意会想到去年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啊,一年过去了),其实前者给我感觉虽然好,但阅读过程里还是会有莫名的被作者不断点明中心的感觉,一种类似“强调人生海海”的意味,本身小说故事及人物浮沉已经足够说明了,但字句中有意无意会出现旁白一样的点题,莫名觉得缺憾。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呢,即便口吻同样是“我”,那不勒斯里的女性的“我”情绪的动静比海海里的“我”看似更波动,更狭逼一些,但整部看完,其实是平静的。它和时代一同沉浮,也和会成为历史的必然沉浸下来,它里面的人和事被历史冲刷完的尘土一样,落在某处了,读完若有所失的,又是必然的`。
《海海》读完是拉扯不掉的一种愁苦感,一方面是我生理本能抗拒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也是我对人生愁苦感的体会,觉得唉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但又想撇开不要。
一晚突然想起有个那不勒斯的读者曾回复我说:“好书很多,时间有限,没必要浪费在这本上。”
好坏怎么判别啊,就是先满足了各样的好奇心先嘛。
《人生海海》读后感 21
初读这本书时,感觉和《活着》有点像,只是说不出来哪里不太一样,它们都用故事来牵引着我不停的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正像书中那个年少的“我”,渴望着知道“上校”的所有故事一样。
然而,读着读着,发现它们不一样,一个是以第三者角度去描述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是以第一人称来描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既成事实,但在读的过程中,仍感觉到会出现变化和转机。尤其是作者对小时候心理状态的描述,简直就是活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样子,那种和大人们迥异又想要世界上的事情要符合大道理的心态,太让人有代入感了。
可是,换做是我,可能会对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忆的那么清楚吗?甚至那些人物抓耳挠腮的小细节都能记清楚,又让我感觉到故事是不是被丰富过。
而不管这个故事如何,我仍然相信这是真实的,我看过好多类似的故事,有从民国的有解放初期的,这些故事都照应着这本书的真实。尤其是情感的真实,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夫妻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的真切,来龙去脉是那么的明白。
看到临近尾声时,我感觉自己有点缺氧甚至有快要窒息的感觉,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对主人翁的“好运”和“挫折”相连接的惋惜,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而整部作品以人生海海来命名,又正是因为受这个事情的巨大冲击。这是从我看来,对故事主人翁第一个最大的冲击,从这里,我看到了一点主人翁的转变,后来虽然他仍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变得更像一个周围的普通人,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也在转变,变得尊重生命本身,而不是“面子”。
“面子”其实是这本书的核心,到最后,主人翁都想解开影响面子的心结,这个心结从主线人物“上校”开始,蔓延到每一个支线人物。人言可畏,这不仅仅是在特殊时期才会有的,在一个特定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他内心对一些事情的执念,甚至比人生本来的意义来的更重要。活着,不仅仅是活着那么简单,而必须在别人眼里“清白”的活着,才会感觉到心安。
“瞎子“是彻头彻尾的坏蛋,用这个坏蛋的不要“面子”来反衬其它人的要“面子”,直到最后,仍然在凸显这个对比,这是作者对道德的一种人生追求,也是传统意义下作为人的基本。
最后,就如看完《活着》一样,我的心情不是那么好,但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人生,人生海海,世界是多么的复杂多变,让我们以感情去看待生活,她让我们透彻的感受“喜怒哀乐”,而经历完海海人生,就会淡漠感情去看待生活,就像是看了一场戏。最终,所有人的归宿都一样,谁也逃不了这个安排,而只是在如何面对这个安排上,又因为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推荐朋友们看一看,可以对自己如何定义生活有一点帮助,也可以让我们更真切的去看人世间的真情。
【《人生海海》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海海读后感01-02
人生海海读后感03-22
《人生海海》读后感12-28
《人生海海》读后感13篇12-31
《人生》读后感12-28
《人生》读后感03-11
人生读后感12-31
《感悟人生》读后感02-02
《人生由我》读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