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实力介绍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2011年6月成为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31人,其中专任教师1070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近年来,有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9人次荣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30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出版物
  学校主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代电影》《电视艺术》《媒介》《广告主》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新闻视野》(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传播系),《电视人》(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传媒工科生》(信息工程学院记者团),《中传攻略》。

  对外交流
  学校与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985平台
  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下达了《关于继续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传媒大学“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获得建设立项,并获首批(2011—2012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000万元,这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将以成为“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有效整合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优势学科,优化重组科技资源,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汇聚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取得一批原创性和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以培养传媒界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主体,以面向数字媒体业的高新技术研发、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决策咨询服务、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科研重点,提升在数字媒体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力争成为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开创学校特色发展、人才辈出、学术繁荣的新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研机构
  文化产业研究院   
  计算机与网络中心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传媒经济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系统经济研究中心
  传播声学研究所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学报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图书馆 出版社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设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传媒发展研究院,拥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际文化贸易研究所及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机构,另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实力介绍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