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发布时间:2017-08-26 编辑:bin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一九五二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主要院系之一,它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1999年改称现名。建院(系)50年来,我院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7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 55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 900名,博士研究生287名。我院毕业生中,有15位以其在科学上的重大建树和贡献获得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或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同时,还在我国地质战线和国民经济其它领域涌现出100余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人才聚集,拥有多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含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他们是:杨遵仪、王鸿祯、赵鹏大、於崇文、翟裕生和张本仁。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35人),副教授43人。学院还聘有17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据统计,在院工作过的教职工有554人。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院初步建立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学科14个,包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土地资源管理,科学技术史。其中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这4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本科招生有5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16个学科约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学院还接收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两年,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330人左右,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生人70人左右,工程硕士80~100人。2002年,学院共有在校生18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20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98人。

  十年来,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有近百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共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30部。近年来,学院每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每年的科研经费都在1600万元左右。以上成果的取得,使我院在为地质找矿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确立了其成为国内地学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地球科学和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重要教育和科研基地的地位。

  学院下属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地球化学、矿物与岩石、矿床与勘探、遥感与第四纪、土地资源与测绘7个教研室,基础地质(地球科学概论、地层古生物)、地球化学、岩石与矿物、测量工程、地质信息(地理信息、遥感)5个教学实验室和若干科研实验室。另外,国土资源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实验室,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土资源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学史研究室挂靠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与国内地质、石油、煤炭、冶金、有色、水电、化工、城建、交通、地震等10余个行业的近百家科研和生产单位建立了教学及科研协作关系。广泛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年来,学院每年都有近20名教师出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进修培训。与此同时,平均每年接待数十名国外学者、教授来院讲学、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

  今后,学院坚持贯彻大学精品+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培养地学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面型人才为需要,发展地学特色,塑造精品人才。在科研方面,努力承担国家和省部的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建设。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加强基础建设,突出现代地学特色,拓宽地学研究和服务的领域,出高水平人才,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地学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