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介绍

发布时间:2017-11-26 编辑:


  学院概况

  华中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48年的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和湖南农学院有关系科合并组建华中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94年,土壤农化系微生物学科专业整体划入新成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997年,土壤农化系更名为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2002年,以资源环境与农业化学系为基础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现设有土壤与植物营养、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信息等3个系,3个实验教学中心, 5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农业信息网站,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挂靠本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拥有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及“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现有在职教职工100人,退休教职工32人,各类在校学生2280人。

  学院现任党委书记为冯永平研究员,院长为黄巧云教授,党委副书记为魏鹏,副院长为谭文峰教授、鲁剑巍教授、刘震。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7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27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5人,占97%;具有博士学位的65人,占86%。学院有兼职(客座)教授30人。专职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及作者各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者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 2人,湖北省“111人才工程”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获得者2人,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20多人次在国内有关学术机构任正、副主任、理事长、理事,10多人次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等。一批教授被聘为全国和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湖北省水土保持等专家组成员,一大批青年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院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博士1人、硕士2人)。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农学、理学、工学等三个学科门类,涵盖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等3个一级学科的6个二级学科。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资源环境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信息化领域)、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等3个专业学位点;农业资源与环境(含水土保持方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4个普通本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环境工程与管理等2个继续教育本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2个学科为湖北省特色学科,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环境科学专业获准立项创建湖北省品牌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院已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普通本科生1217人,全日制研究生493人(硕士生384人,博士生109人),外国留学生9人,专业学位研究生55人,继续教育学生506人。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数量之比1﹕3。

  学院近几年主持国家、湖北省、校级的教改及创新性实验计划等项目30多项,《地质地貌学》、《土壤学》获国家精品课程,《土壤学》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获湖北省精品课程,获湖北省及校级教学奖励20余项,主编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及“十一五”规划教材等10余种。1998年以来连续13年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学院现有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环境生态研究中心、水土保持研究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积极组建农业信息研究中心。实验教学和科研用房5000平米,有气相色谱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微量热仪、比表面分析仪、原子吸收仪、X-射线衍射仪、流动注射分析仪、TOC自动测定仪、微波消解装置、气体催化反应装置、差分GPS等一批高档实验仪器和软件,固定设备1400余台(套件),总价值1800多万元。在校内有植物生产类教学实习基地、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实习基地。校外有咸宁红壤综合试验站、湖北鄂州实验基地、大冶地质勘探大队、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学院领导的大学生绿色协会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湿地使者行动”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环保社团”、“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等称号。我院大学生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二等奖等荣誉。近年来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录取率超过35%,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超过94%,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8%。1952年以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新、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范云六,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韩德乾等为优秀代表的各类毕业生4000多名。校友为回馈母校、激励在校学子努力学习,捐资设立“校友奖学金”;数家企业捐资助学,设立“企业奖学金”。

  科学研究

  学院2006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40余项,其中主持“863”、“ 97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课题1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8000多万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主、参编专著2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11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项、提名奖1项,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3项;获得专利15项。主持的“华中农业信息网” 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农业百强网站”。

  对外交流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及国内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2006年以来,20余人赴海外开展一年以上合作科研,500余人次赴外讲学、交流访问;外籍专家200余人次、国内专家140余人次来院交流访问,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余次。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9年7月,相继举办了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动植物硼营养学术讨论会、第十届海峡两岸三地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术研讨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学院成功举办2010年全国青年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大会。

  发展展望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为质量优良、效益显著、传统优势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院前列,新学科专业具有明显特色优势,2-3个学科方向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学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