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17-07-18 编辑:张莉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已经公布了2016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查看。

  根据校研究生院《关于做好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通知》精神,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将于5月6日至5月7日组织博士研究生复试。为了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研究生复试工作,特制订本细则。

  一、参加复试学生

  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分数线的考生(不包括推免与自主招生考生)。

  二、复试时间﹑地点安排:

  (一)报到时间及地点:

  报到时间:2016年5月6日下午14:00-17:00

  报到地点: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411办公室

  (二)报到时请考生提供以下材料:

  1、初试准考证;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应届生提供已注册的学生证)。

  (三)复试安排

  专业能力考核(闭卷)时间:2016年5月7日上午:9:00-11:00

  综合面试时间:2016年5月7日下午14:00——17:30

  三、综合能力考核方法

  综合能力包括英语能力考核、专业基本素质考核以及专业知识的考核。考生综合面试成绩为五位复试组成员给定成绩的平均值。

  四、复试成绩及总成绩计算办法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低于60分视为复试不合格)。复试成绩计算公式为:复试成绩=(专业能力考核成绩×30%+综合能力考核成绩×70%)。

  五、拟录取名单确定原则

  (1)非定向就业考生

  非定向就业考生的复试合格总成绩排序,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2)定向就业考生

  定向就业考生的复试合格总成绩排序,确定备选名单。

  未按要求参加复试或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根据本单位导师招生人数限额规定,超出招生限额的再进行导师双向选择。

  (5)未尽事宜,参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简介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具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是国内最早设立汽车拖拉机专业和内燃机专业的高校之一,现有四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计划”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现为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车辆工程学科是全国高校第四个获得该领域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学科,新能源汽车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江苏省重点一级博士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江苏省重点一级博士点学科。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电动汽车分会委员单位、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内燃机学会秘书处挂靠单位、未来交通实验室常务理事单位。

  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32人,副教授47人,具有博士学位84人,有海外经历者占27%。江苏特聘教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1人,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学院在读本科学生1538名,在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90余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

  现设有车辆工程系、动力机械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系、中心实验室、汽车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轮胎研究所、发动机研究所、振动噪声研究所、专用车研究所、汽车轻量化研究所、综合交通与物流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所、交通安全研究所等机构。2010年成立了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是专门从事汽车工程基础理论和核心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专职科研机构。2002年成立了江苏大学车辆产品实验室,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汽车认证中心委托检测实验室。

  拥有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南京汽车集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中国重汽、奇瑞汽车、一拖集团、一汽锡柴共建)、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动车辆驱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智能化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动力机械清洁能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功率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柴油动力机械应用工程中心、江苏省内燃机学会、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车辆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科研条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实验室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300多台套,设备总值6000多万元。

  目前主要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控制方法、车辆关键零部件设计与开发、车辆振动噪声分析测试与控制、空气悬架、惯容器馈能悬架、半主动悬架、电控液压转向、电动助力转向、制动能量再生、汽车安全、汽车电子、车辆轻量化与可靠性设计、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与开发、电池管理系统开发、智能车辆技术、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排放控制、动力机械代用燃料、内燃机电控技术、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工程机械液力及液压传动、拖拉机底盘设计、交通工程新技术开发、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运输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智能交通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

  “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经费总额超过3亿,获批纵向项目1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项(汽车联合基金),国家“863计划”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交通运输部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支撑计划3项(重点1项),省成果转化项目6项。承担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出版教材19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奖4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5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7篇,EI收录698篇。授权发明专利236项,1项PCT专利获得美国授权。共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二等、三等奖17项。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6篇、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团队3个。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学院与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南京汽车集团、中国重汽集团、徐工集团、奇瑞汽车、东风汽车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中国一拖集团、一汽锡柴、风神轮胎、常柴集团、新大洋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学院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开展国际学生交换、交流学习、研修及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53人次,共有126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17所高校进行交流学习,5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名校深造或联合培养,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国际化水平稳步提高。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