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时间:2023-12-01 12:35:20 春鹏 考研政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1、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2、唯能论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自然科学家中的以能量为一切存在的基础的思潮。主张用能量概念来取代物质概念,称“能量”是宇宙中终极的实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能量”;物质只是不同的“能量”的空间群;感官的能量过程引起感觉,意识的能量过程造成了外部世界。

  唯能论的观点脱离物质谈运动,走向了唯心主义。

  3、庸俗唯物主义

  其特征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完全忽视辩证法,否认意识的积极作用。把物质和意识混为一谈,抹煞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别,从而也取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错误。

  4、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

  正确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进行科学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而偶然性也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科学实践中某种“偶然”常常可能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科学研究就是通过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研究过程。

  那种认为只有必然性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宣称“偶然性是科学敌人”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

  5、质量互变规律的复杂性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包括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量变,即在质变过程中存在着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量变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

  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在非爆发式飞跃。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在是受着特定条件限制的。所以任何矛盾的同一性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能够打破条件的限制,并创造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也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另一方面,斗争性了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以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

  7、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几种情况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几种情况:一是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但不能把斗争本身等同于发展;二是事物发展由斗争来推动,但不是任何矛盾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斗争要采取恰当的形式,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才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8、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就是指无限性,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就是指有限性。在每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有限的,因而是非至上的;但随着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又具有无限性和绝对性,因而又是至上的。

  9、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认识可以停留认识上。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夸大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论者则否认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0、从客观辩证法到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实质上是以概念形式对客观辩证法制观念反映。主观辩证法也就是概念辩证法,是以概念和范畴为基础,通过判断、推理而形成的理论体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1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形成价值。这是统一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致性。但是,生产者要是自己实现了使用价值,就不能拿出去交换,实现其价值;而要实现其价值,就得放弃其使用价值。

  12. 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能够随意分割和随意合并,它们的每一部分都是等质的,金银的这种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表明,它们正是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最好的材料。

  由于货币的出现,商品内在的矛盾义以新的形式扩大化了。从前是商品与商品的对立,现在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要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只有把他的商品换成了货币,即只有当他的私人劳动被承认为社会劳动,才可能取得其他的社会产品。

  13.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符号,它只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而不能代替金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与信用货币不同。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纸币只是金银的符号或货币符号,而信用货币一方面作为金银的符号,代表金银为流通服务,另—方面,则作为信用符号,体现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14.信用货币

  在流通界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以银行券、汇票、期票、支票等形式存在的货币。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体现着债权人与债务人信用关系,代替货币进行流通。

  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在金银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在来源上受到金银产量的限制,难以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对其客观的需要;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也难能随时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日益深化,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遂得以产生与发展;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更有了长足发展。

  1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是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它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或者说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它的使用价值是能够创造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所以,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6.剩余价值

  被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中,通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使有贱买贵卖,但一个资本家的所得,就是另一个资本家的所失,买卖双方得失相抵,整个资产阶级还是得不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资本家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强迫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17.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18.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其中某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只能使它该部门生产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产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从而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才会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大多数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19.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物质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都是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反映。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用公式来表示即c:v。通常所考察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都是指一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或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生产部门中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生产部门总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把一个国家中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加以平均,就是该国家的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20.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不断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也是资本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两方面的限制: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长,受社会总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也就是说,资本积聚的规模,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②由于社会资本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积聚还受到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的限制。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力的支配权的不断增大的积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由于资本积聚要受到上述两方面的限制,单个资本的增长如果只靠资本积聚,它的扩大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资本的集中则是指将若干中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或者大资本之间通过强强联合而形成更大规模资本的过程,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不会导致社会总财富的增加而不过是社会总资本所出现的新的组合方式。

  21.平均利润率规律

  平均利润率规律又称“一般利润率规律”。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客观必然性。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只有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平均利润率规律才发生作用。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由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等量资本会形成高低不等的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就比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利润率则比较低。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总是设法把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生产大大增加,产品的供应逐渐超过需求,价格逐渐下降,利润率随之降低;而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生产逐渐缩减,商品的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随之上升。

  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使得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本家追逐利润、进行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内在的趋势。

  这一规律不仅表明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瓜分上的矛盾和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深刻的经济根源。

  22.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社会总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

  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按照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用于生活消费。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v十m)。后者即国民收入,它又分为两部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产品的价值(v)和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m)。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社会总产品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那部分是资本家耗费的不变资本,新创造价值的那两个部分(可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阶级对抗关系。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则具有另一种社会性质,社会总产品及其组成部分属于劳动人民所有,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社会及其成员日益增长的需要。

  23.三权分立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派别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24.“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的存在,表明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受着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控制。这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本质特征。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主要方式有:

  第一,通过直接投资,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各产业部门的渗透,极力维持旧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第二,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垄断,在技术转让中实行种种限制,以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世界市场和产品价格的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并强化它们对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依附关系。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外贸逆差越来越大。

  第四,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并借助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的依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52个知识点: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6、纸币和信用货币;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0、市场机制;

  11、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13、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

  17、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8、剩余价值率;

  1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超额剩余价值;

  22、资本积累;

  23、资本有机构成;

  24、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25、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8、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9、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

  30、借贷资本和利息;

  31、股份资本和股息;

  32、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33、土地价格;

  3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35、垄断和竞争;

  36、垄断利润;

  37、垄断价格;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4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4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4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44、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45、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46、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47、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48、社会总资本运行;

  49、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50、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1、资本主义经济危

【考研政治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相关文章:

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总结08-01

2018考研政治:马原历年考点汇总07-31

2017考研政治大纲马原部分对比表08-19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论练习题及答案06-17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哲学复习的四大建议06-19

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07-19

2017考研马原常考成语及谚语解析08-06

形体训练的概念以及重要性07-01

自考《马原概论》考前模拟试题08-26

团队精神概念及重要性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