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签证

时间:2020-09-26 19:38:13 出国签证 我要投稿

我的第一次签证

  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来信让我们俩老去美国探亲,这对我们来说,是早已心向往之的大好事。更何况,五十年前我还为这个可爱又可恨的美帝国主义背了一个罪名——“崇洋媚外,反苏崇美”。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对这个“崇洋媚外”的贬义词,我只赞成它的一半——“崇洋”,但绝不“媚外”。但话说回来,五十年前我对这个“崇”字,从深层意义上讲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只觉得这个国家挺好的,但好在什么地方,并值得我们去向她学习,不甚了了。今天有了去美国的机会,我倒要看看,这老美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为她背了半辈子黑锅。把所见到的,还有那不太可靠的个人感受,写出来,供那些感兴趣的同好茶余饭后消磨时光,和提供给手里拿着护照还没有办下签证者的一点点借鉴。致此数语,拳作我这篇杂记的前言。

  旅美杂记之一

  第一次旅美签证以失败告终

  以旅美探亲为题目想写点东西,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签证”这个不大不小的,让人头痛的问题了。

  2004年秋,我接到在美国工作的儿子ge寄来的赴美探亲邀请函。第一次办签证,又无人指导、请教,虽然还没到懵头转向的程度,但也是冷手抓热豆腐,不知从哪里下手才是。幸亏儿子在大洋彼岸遥控,不时将信息通过卫星传递到我的电脑上,于是按程序,先去中信银行交纳签证费。但南京的中信银行不至一家,打电话问问吧,答复是到北京路的中信,但到了那里又说应去中山北路鼓楼医院附近的中信。怕人家下班,骑车急急忙忙一头汗水赶到鼓楼的中信,还算顺利,花了两个830元(和老伴一人一份)付了两个人的签证费,又买了两张美驻北京总领事馆8分钟预约电话的专用卡,至此,第一步算顺利成完了。

  第二步是填156和157表,中文的我自己填,填完电邮给儿子,他再依此填同样内容的英文表。和英文表一起,他又发给我一些他的有关证件复印件,如工作单位证明,水电费交纳单据(证明他在美国的长住地址),他的旅美签证和工作证明,以及职业资质证明等等。再下一步就是电话预约签证面谈的具体时间了。

  拿起电话耳机有点紧张,究其原因是打电话的时间是有限制的,8分钟或12分钟,我买了两张8分钟的专用电话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失误,8分钟的通话时间有点紧巴巴的,幸运的是8分钟时间正好够用,美国驻北京的总领馆预约我于9月11日上午8点面谈签证事宜。

  9月10日早晨8点多乘火车去上海,11点多到达,“打的”到梅隆镇广场下车,问路,人们告诉我眼前这座商贸大厦的八楼,就是我们明天要去的美驻沪领事馆签证处。

  找准了地方,也就放下心了,就近找了间小小的旅馆,两个人的标准间是50元钱,看其设施的简陋,投住人员来去匆匆,就知道这类小旅馆是专门为我们这类办理签证的人员准备的'。

  安顿好一切,也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腹中也顿觉饥肠辘辘,旅馆的前街就有家无锡快餐店,有混饨,小笼包,各式汤面和小炒。我和老妻每人要了一碗小排面,拳作奔波了大半天的一餐中饭。

  美国驻上海总领馆的签证处,位于静安区江宁路和上海南京西路的交接处。对上海这座大城市我当然不熟悉,就是上海出生并在此长大的老妻,对这一带也不甚了了,毕竟这座城市太大了。更何况抛弃了计划经济回过头来又重走市场经济的这几年,中国的各大城市都怎样了呢?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总不为过吧?这不是给那些当政者脸上贴金,而是证实一个常识性的经济规律——你那套想当然的乌托邦在撞了南墙之后,毕竟又回到了它应该走的道路上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一大早,我和老妻不到5点就起床了,赶到一家刚开门的早点舖喝了碗豆浆吃了根油条,再赶到签证处门前时,那里已经排起了一条长蛇阵。到了八点30分,我和老妻是第三拨被工作人员放进门的,每拨大约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说我和老妻排在第五十名前后。

【我的第一次签证】相关文章:

我的英国签证经历01-29

电子签证和传统签证的比较02-06

有趣的签证轶事和签证清单01-30

旅游签证和工作签证的区别12-14

北京英国签证中心申办签证的步骤02-06

我第一次找工作的经历09-15

关于签证的随记01-30

签证经历的自述01-30

签证的相关介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