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时间:2024-10-16 13:12:38 炜玲 励志电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通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1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

  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2

  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3

  198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颁给了加拿大的《种树的牧羊人》。草木欣欣向荣,不止耳目愉悦,也提升运气,对颐养性情也有帮助,所以种树的牧羊人内心宁静而身体健壮。《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版的愚公移山,这个名叫艾尔哲阿·普菲尔的愚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他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行为,也那么像一棵树。2006年6月在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种树的牧羊人》获得“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中的第五名。

  198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颁给了加拿大的《种树的牧羊人》。动画片改编自1953年法国作家Jean Giono的同名小说,全片由“我”的画外音讲述。讲述一个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种树,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森林的故事。30分钟的故事很简单,力量却很强大。

  大约四十年前的1913年,“我”长途跋涉,穿越甚至连游客也不知道的高山,来到阿尔卑斯山下法国东南部的一块古老区域,普罗旺斯。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荒芜之地,幸好,遇到一位牧羊人——一位胡子干净,衣着整洁的牧羊人。夜晚,牧羊人精心挑选了一百颗橡树种子,第二天开始一颗颗地种下。他并不知道这是谁的土地,只是小心翼翼地种好那一百颗橡树种子。午饭之后,他又开始继续挑选橡树种子,由于“我”不断询问,终于知道牧羊人在这片荒山已经播种了三年,种下了十万颗种子,其中,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株小苗中,大概有一半会因为地鼠或普罗旺斯高地变幻难料的自然气候而无法存活,剩下的一万株,便在这原先光秃秃的高原上生长起来。

  牧羊人第一次种下一百颗橡树的种子时,是他选择了橡树还是橡树选择了他?

  这位叫艾尔哲阿·普菲尔的牧羊人今年五十五岁,因和妻子相继过世,他便带着羊群与牧羊犬隐居到这块荒芜的高地上,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便承担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一年后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当陆军步兵五年。大战结束后的1920年,“我”得到了一小笔退役金作为奖赏,再度踏上了那条通往荒芜高原的路。艾尔哲阿·普菲尔竟然还,事实上,他的身体更矫健了。他一直在种树,因为怕羊群啃掉树苗,于是不再牧羊。1910年种下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牧羊人都高,看起来棒极了。“我们”默默地在他的森林里走了一天,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片森林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借助任何技术支援。山毛榉已与“我”比肩同高,橡树林长得很好很粗壮,五年前种的桦树也已亭亭玉立,犹如少女,且蔚然成林。

  1920年以后,“我”坚持每年去拜访牧羊人,有一年,他种了一万株枫树,结果全都死了。第二年,他放弃了种植枫树,继续种植山毛榉,结果长得比橡树还要好。1935年,官方派一个代表团来巡察这片“天然森林”,他们把这片林地列管在政府保护之下。

  面对长满了树林的山坡,“我”还记得1913年的景象:弥漫着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这位辛劳不懈的长者住在有益健康的山风中,过着俭朴的生活,再加上与世无争的宁静心灵,老天赐给他令人敬畏的健壮体魄,他简直就是上帝的运动员。

  就像古人李渔所言,浇灌花木是“行乐”三件事之一,“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不视为苦,则乐在其中。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勤,节其劳逸,亦颐养性情之一助也”。[4]把草木的.生死当成自己的生死,才可谈灌溉的快乐。草木欣欣向荣,不止耳目愉悦,也提升运气,对颐养性情也有帮助,所以种树的牧羊人内心宁静而身体健壮。

  “我”最后一次看到牧羊人艾尔哲阿·普菲尔是在1945年的6月,他已经87岁了。那里的自然景象完全改变,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原先让人无法忍受的狂风也变得轻柔,带来了充满芳香的气味,树林间的风声,仿佛山中的流水声,清晰可闻。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听到阵阵的水流流入池塘的声音。人造的喷泉旁种了一株柠檬树,至少有四岁了,枝繁叶茂,象征着重生。

  1913年还是一片废墟的高地,现在有着整齐的、洁净的农舍,到处都是幸福与安适的生活。古老的溪流灌溉着每一个农庄,每一片枫林,一点一点地,整个村庄又重新建立起来。一万多人的幸福泉源,都来自这个种树牧羊人的赐予。

  《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版的愚公移山,这个名叫艾尔哲阿·普菲尔的愚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他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行为,也那么像一棵树。

  故事很简单,却那样感人,如果每个人都活得如树一般不屈不饶,坚定信心,那么就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短片从一片荒芜的黄到零星的绿,到大面积的绿,到开花的黄色,到太阳的金黄,色调渐渐明亮、饱和,荒芜之地变为乐土,一个普通的农夫完成了上帝一样的创世纪任务。

  2006年6月在法国安锡国际动画电影节上,《种树的牧羊人》获得“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中的第五名。动画大师也很欣赏这部短片,“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的作品”,“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导演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当全球的正一步步地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4

  牧羊人独居,有着简洁的家具、发亮的碗碟、整齐的胡子,和牢固的扣子,他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刻板又形式化的完成对自己的打理,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一只一米半的铁棒,在他不多的物什里,或许这才是最合他心意的一样。

  一只铁棒,换了一整片森林。或许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都称得上是一项奇迹,可是对于牧羊人来说,这就是他用他手中的铁棒一日一日换来的,三十七年的每一天里,他都种下一百棵树,这对于他来说,就像每一天都要吃饭一样平常。

  人是有劣根性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私,之所以人们把这片森林当做奇迹,就是因为自己做不到,用自己的自私,来想象世人都是同自己一样的。因为自己没有三十七年如一日的坚持,所以别人有了,那便是奇迹;因为自己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别人有了,那便是壮举。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设想着牧羊人遇到了多少多少的困难,我们设想着他为了这份“事业”经历了如何如何的艰辛,可是于他而言呢,他是否真的将种树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呢。我想不是的,种树不是他经历了多少挣扎做出的决定,所以即使跪着也要走完,也不是他克服了多少困难之后坚持的信仰,就算千辛万苦也要支撑。种树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理所当然的行为,他只是选择了以这种方式来继续他无奈无望的生活,他失去了自己的妻儿,带着孤独绝望的情绪来到一片荒凉的土地,或许他内心深处需要的只是一片生机,一种希望,他只是为了自己在种树,而不是为了三十七年后到来的陌生人。

  世人习惯将孤独和寂寞当做消磨人的利器,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将牧羊人的孤独当做是他遇到的困难之一,当做是消磨他信心和渴望的利刃。确实,当我们的努力地获得成功后,总是希望能有人与我们一起分享。但是对于牧羊人来说,或许他根本就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他只是在一片不知归属的土地上种着树,他只是日复一日的做着自己的事,不为功成名就,也不为谁的赞扬,世人喜也好,乐也罢,又与他何干,对于他来说,自始至终他为之付出的和他所拥有的,都只是一片森林,而不是森林里的人和森林旁的村庄。他从来孤独,但也正是这份孤独,给予了他一片森林。试想如果他的妻儿在世,即便世道再艰再难,他也能有所依傍,有所牵挂,又如何做到每日与树为伴。以一个不畏孤独,坚持为了世的幸福生活的种树人的身份去崇拜他,才真的是玷污了满山满谷的翠云绿浪。

  他只是一个牧羊人,一个将种树当做生活一部分的牧羊人,他是自信的,他自信他能够让这片荒凉干燥的土地生机盎然,同时他也是自负的,他自负的不屑于任何人的认可和赞美。“一片自然生成的森林”是他听过最天真的笑话,或许并不是因为他为世人带来生机而世人却狂妄自大,而是因为在世人的眼里,森林就仅仅只是森林,仅仅只是一种环境,仅仅代表了生机和希望,可是森林对于他来说,却是生活,是情绪,是三十七年的分分秒秒。世人的自私,将一片森林仅看做自己生活的空间,仅当做房屋的天然屏障,世人的自私,将他用一只铁棒换来的整片森林,仅当做“自然”给予的馈赠,仅当做因他们而存在的环境,这才是最天真的笑话。

  牧羊人用一只铁棒换一整片森林,世人用一整片森林换一处生存空间,这不是奇迹,这是个笑话。何苦自以为是的用已然自私的想法去揣测他人理所应当的行为。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5

  《种树的牧羊人》是Frédéric BACK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变自法国作家Jean Giono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的叙述。与其说这是一个动画片,不如说它是一个精致的散文。淡泊而又意味深长,风格简约而又意味深长。叙事代替了色彩和形式成为主角。2006年6月在法国安锡(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荣登第五名。

  ——写在前面

  一束绿光,一个奇迹,豁然照亮了天堂。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内心崇高的道德。”拥有崇高道德的牧羊人就是一个能震撼人心的人。他让我们知道,“除了破坏,人在其他方面也能和上帝一决高下。”

  同样是常年困居一地,有人画地为牢将自己囚禁至死,有人翻天覆地给众人生的希望。荒芜的荒漠里滴水难寻、寸草不生、风暴肆虐,这是上帝施恩惠眷顾的盲区,亦是生命的禁区,希望的.绝缘区。分散在荒漠边缘游离居住的村民被恶劣的环境磨硬了脾气,争吵打斗画不上休止符,相互抱怨声沸腾漫天。没有人觉得这个地方“有药可救”。除了他——牧羊人,他独立而不孤单,友善而不谄媚,内心宁静而充盈。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他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让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牧羊人一开始每天播种一百棵橡树,到后来的山毛榉、桦树,一株株艰难存活,后坚强扎根在荒漠,一如牧羊人坚韧的灵魂。从前春风不愿停留片刻,后来千里碧玉妆成、绿浪蔚然滔滔。从前人迹罕至的荒漠腹地,后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众人说这是神迹,而我知道这是牧羊人一手创造的奇迹。

  同样是离群索居,但牧羊人比我国古代的隐士更加高尚。隐士们只顾着自己逍遥自在,而牧羊人高尚在他改变了生态环境。他在孤独中迸发出了巨大力量,筑成了绿色的屏障,庇佑了无数的生灵。即使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他依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做森林的国王。

  牧羊人是寡言的,他沉默着,默默奉献着。少有人知道“天然”森林出自他的手,没有人想到芸芸众生里藏着这么剔透的心。面对赞美他不邀功,面对指责他不辩解,面对质疑他不解释。从知天命的年纪到将近耄耋之年,本该安稳享老的光阴他都给了这片荒漠。他是沙漠中的一眼泉,在深处将万物滋养。

  我们看过太多宣传片,喊过太多口号,打过太多标语,却很少付出实际行动去践行口口声声的环保。面对环境的恶化,我们仅仅口头抗拒,真是悲哀。

  还好,那束绿光,亮堂堂照着我的心房。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6

  一部电影的画面是构成一部好电影的重要因素。画面的构造,清晰以及转换等等又在观众观赏体验中占比重要。我简单的说一说我对于这部短片画面的理解。

  《牧羊人》的画面比较抽象,切换比较快,三十分钟的短片看下来,我除了一直很直接的眩晕的感觉没有其他的想法。在前半段里,陈述者在沙漠里走的时候,抽象而模糊的画面使人物和背景融为一体,时而显现,时而消失,我还要花功夫去定位人物的位置。后半段的画面整体风格转变,摆脱了之前死气沉沉的荒漠,变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绿洲,于是问题又出在哪儿呢?我对这片绿洲的理解就是一片绿,我不知道那里是树那里是草。可能转念一想,这样前后能够有足够的对比度。

  你可能会说,这部动画就是这种风格,它有种沙画一样的美感,它不会像《喜洋洋与灰太狼》一样迎合观众。我承认,这种抽象的画面确实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影片的前半段着重描绘了沙漠的“干”,于是导演用一种颜色,将近白色的灰,表达了整个场景。这个场景里的地我们看不出是土地还是沙地,总之,我们知道这片地是荒芜废弃的。包括风,也是这同种颜色来表示,一瞬间有种风沙地混合的干燥感觉。

  影片的中断讲述这个村子过去的故事时,将抽象的手法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一连串的事情,它没有采用一幕一幕的蒙太奇,反而是用了一个很精彩的连续的画面切换,把这里的往事抽茧拔丝一般地一股脑说完。我上一次看到这样的表现方法是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讲述三兄弟的故事。我不知道这种手法的专业术语,但我感觉似乎使用的比较少的`,可能是我看动画比较少,可能是我要看都是看的梦工厂迪士尼的画面鲜明利落的动画。但无论怎么说这部短片1988年在法国上映,估计在当时会是很有吸引力的的一部动画(现在的话,画面真的不咋地,没有日本的美感,也没有迪士尼的清新)。

  影片最后的画面如我之前所说的,变得一片绿色,很不好辨认。但镜头从一座座山丘上挪过的时候,那一片摇摆的绿色,那一汪叮咚的小泉,让我仿佛也感受到那种法国乡村的美好。

  既然说到画面我也不得不把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动画拿出来跟这部电影作比较了。日本以宫崎骏为代表的一派着重表现日本乡村的美好,夕阳,河流,农田中间的公路,电线杆……以梦工厂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则是梦幻又比较写实,比如说《飞屋环游记》,也可能是类似于木偶戏的动画版,例如最近很火的《失常》。但这些动画的有的《牧羊人》没有,这些没有的,《牧羊人》有。怎么样都能说,《牧羊人》是一部风格独树一帜的短片了吧。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7

  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光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动画业,就算我走的不是这一行,它在我看来依旧非常出色。我认为这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费德利克.贝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象书中人物这样的人,更是一种激励。

  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作者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一点另我深深佩服。

  而同样令我钦佩的,还有加拿大广播电台的那群人,因为他们竟然愿意为一部看似不卖座的影片投下资金。我记得那是一个魁北克的广播电台。在加拿大各省里就属这个州是法国区,偶尔还会为独立与否争论不已。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普罗旺斯,也是南法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地区。因此,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二者之间或许有关联也说不定。

  初见这部作品时,我还不了解故事背景在何处,知道是普罗旺斯之后才恍然大悟--本作品的原著小说,和普罗旺斯当地的文艺复兴运动及方言写作运动。应该有某种关系才是。

  以前,我曾有过在普罗旺斯开车的经验。那里大多是绿意盎然的平原,种了很多的防风林。想来是因为季风很强的缘故。我本以为那片绿意是原生的,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明白,果然还是人为的植林。

  故事里的普罗旺斯爷爷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作者汇集了许多当地人说的故事之后,才塑造出这样的人物。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也常常见到,特别是江户时代。

  由于玉川上水被当作扑灭野火的用水,为此便在它的四周种满了树木。因为武藏野从前只是个荒凉的芒草地。八之岳山脚下的防风林,据说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种的。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先人在开拓北海道时种下的防风林,到了近代却因为不利于机械化而被砍掉。结果,土壤渐渐的流失掉,于是人们又说要重新种回树林。

  说是自然保育,人为的成分依旧很高,我们并没有完全仰赖自然的力量去恢复旧观。其实时间可以帮我们很多的忙,只不过站在人类的立场,任自然保留原貌和人为的作用都得同时进行就是了。

  日本人喜欢在神社四周维持自然林的风貌,称之为镇守之森;而为生活而种的树木则被当成一种景观。这种情况在江户时期以前还算稳定,但自从明治以后推行近代化,它们便逐渐遭到破坏。毁林,成了日本近代的历史之一。

  我想加拿大应该没有这段历史,不过贝克肯定是被原著小说中种树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让荒地一步步变成绿意盎然的土地,让那里充满生命的力量,让人们在那里生活。导演亟欲表现这部作品的心情,我很能体会。

  我最早接触费德利克.贝克作品是[CRAC!(摇椅)]。四.五年前,我和高畑(勲)先生因公留在美国时,在某个动画联映中看见那段短片,那部短片让我们相当震撼,我还记得在走回饭店的路上,我一边有气无力的走着,一边对高畑先生说:“我们真的不行耶!”

  然后就是这部[种树的男人]。我们现在所用的赛璐珞动画很难描绘植物,光是小草迎风飘摇的景象就不容易作到生动活泼了。植物的美是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耀,且要在气候和光线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出来。我也曾想过自己会如何描绘它,但有一想到我们的表现手法达不到那个境界便放弃了。没想到贝克勇于正面挑战这样的主题,成果又是如此可观,光是这一点就令我佩服不已。这部作品在影像上也堪称旷世之作。

  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是一蹴而成的。要不是先有[摇椅],恐怕也不会有[种树的男人]。[摇椅]在手法上的发展,摄影师和幕后人员的心血,我想应该都传承到[种树的男人]上了,而且[种]片的工作人员应该也经手过[摇椅]才是。再者,制作群超越前作的创作意图若是不够强烈,恐怕也完成不了这样一部作品吧。

  若是以同样的题材拍成写实电影,说不定反而达不到这样的震撼性。贝克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动画手法,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套用的。而这一点正告诉我们,动画的可能性不该被含糊曲解。假使我们硬要限定动画表现的适性,势必陷入表现手法的死胡同中,因此强求其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所谓的表现手法,要先有想表现的事物,再谈技术层面的问题。光有技术却没有想表现的主题,岂不是一事无成?技术原本就是为了表现事物才发展出来的方式啊。

  基于这一点,我推测贝克在[摇椅]中首创的表现手法,是藉由[种]片而更臻圆满。它最好不要再往上发展,就这么维持完成的形态就很好。否则下次再有类似的创作时,将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费德利克.贝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贝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贝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我在报纸上的某个小专栏读过一篇文章,讨论日本人和欧洲人的生死观,上面说日本人老了之后渴望与自然成为一体,欧洲人则希望与自然面对面。日本人所想的与自然化为一体,感觉上象是徜徉在在绿色的怀抱中那样,可是住在戈壁沙漠里的人,应该也有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方式。天底下又不是只有日本人想要回归自然,我想每个民族应该都有这样的想法。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了解全世界的地点,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费德利克.贝克出生在德法边境一个叫做亚尔萨斯的地方,但他是在加拿大才发现了大自然的可贵,也许是人们制作枫糖浆的光景触发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才创作了[摇椅]吧。

  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的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人相通,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8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9

  感觉的确比摇椅要好,画面调配得更好,也更能感染我。当知道这样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这种幸福看似平凡却又难以到达。

  祝那个有理想的人做出一部空灵的片子吧,能捉摸人心,能深入灵魂。也希望早点去到所向往的。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 10

  今天看了《种树的牧羊者》,be touched through and through。一个男子,从1914年到1947年,每年都种几万棵树,以此方式与上帝抗争,将一个满是戈壁的山丘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将一个原是仇恨的寥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绿柳莺啼的的地方,原来人们恨不得搬出去,现在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搬进来,在那里的人是懂得享受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而不是原先的因为憎恨而相互仇视的扭曲的村民。“原来人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的”。牧羊人经受早年丧子与丧妻的痛苦,他想,如果上帝让我活下来,我就每年种几万颗树,最后,种树成了他的有意义的工作,就像片中说的:“Its a perfect way to be happy”。人生中有一项值得做的事情总是好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让我想到了阿甘的跑步,和1900的钢琴,没有什么原因,只是愿意去想去做罢了。而当你找到了一件事,认真地做下去,一生就会变得有意义吧。

  牧羊人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以一只狗为伴,赶着他养的羊,晚上精挑细选出没有破裂的橡树种子,怀着永远不改变的信念。也许孤独让他少言寡语,孤独让他对外面世界的一战二战全然不知,孤独也让他比所有人都更了解他种的这片森林。他说,这片土地不是他的,但他仍然要种树。也许隐隐之中,只是为了改变些什么。

  可是,没有想到,这样持久不断的行为,居然可以让事物改变得这样的深刻和有意义。他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了。它影响了周围的人们,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影响了那里的环境,而这影响,让我们震撼和感动。

  而当人们在已是满目成林的山谷里感谢自然感谢生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N年前的这里曾是没有人愿意居住的地方,也不知道这片森林其实是一个人花了大半辈子去呵护的。“天助自助者”,生命的美丽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曾经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只是一个小小的信念,坚持下去就会有美丽的花朵开出。

  回想起之前看的动画《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在“牧羊者”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其实,上帝给予生命,也给了你自己把握生命如何度过的权利。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MAKE A DIFFERENCE.而在我看来,牧羊人的这个DIFFERENCE不算小了。

  时间向前,不会停止。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与其趴在地上不愿起来,不如自己跳起,去迎接,找好方向,继续奔跑。这就是积极的心理重建。在牧羊人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观《种树的牧羊人》有感】相关文章:

种树唯美句子11-20

种树的合同12-22

在景观设计中怎么种树03-09

植树节鼓励种树的经典句子01-20

种树的合同15篇12-22

观《知青》有感08-14

观《八佰》有感06-26

观《白芳礼》有感03-01

观《孔子》有感04-08

观《守信》有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