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励志故事之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奥运会,全世界关注的话题,运动员们挥洒汗水拼搏多年所展现的舞台。冠军的光芒非常耀眼,背后的心酸却很少有人知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激励着我们有梦想就要坚持,勇敢去拼!和小编一起回顾下奥运老将们的励志故事吧。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热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错练跳水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
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便逐渐在她面前铺开。
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曾经沧海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
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出征雅典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出征雅典,心里有底的郭晶晶,求胜心很强。首战便和队友吴敏霞合作,夺取了双人三米跳板的金牌。
心静夺冠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 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跳水冠军胡佳
胡佳,有人叫他“拼命三郎”,还有人叫他“战神”。可怎么想,这几个字也不该和一个21岁的男孩沾上边。然而,为了久等4年的奥运冠军梦,胡佳说,他只有拼,没有退路!
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队选拔赛,队内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黄强第二,胡佳第三。当时参加奥运会男子跳台项目的名额只有两名,胡佳是替补。
比赛前一个月,黄强训练中手腕骨折。本来一直是黄强和田亮配合双人,队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决定由他和田亮配合双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从替补成为了正选。
胡佳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拿过一个单人的全国冠军,甚至没参加过一次世界性的大赛,竟然就要去奥运会了。一下子,舆论哗然。“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特高兴、特紧张?”当时几乎每个记者都问了胡佳这个问题。“高兴是一定的,但一点都不紧张。”胡佳分析当时的状况:“首先,当时国外和我交过手的只有萨乌丁。奥运会前我们比过3次,两次都是我赢他。心理上我没负担。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赢过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没比过,也无所谓害怕。出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在我心里就一个感觉,我没有对手!”
17岁的胡佳轻装上阵,去了悉尼,对他来说,自己就是一张白纸,比赛的任何结果对他都正常。
悉尼的赛场,前3个动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个动作,7个裁判甚至有6个给了他10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第3个动作之后高出田亮30分。第4个动作626B,胡佳一直告诉自己:“要跳得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腾,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后倾了一下,大片水花紧随其后,全场轻嘘一声!无疑,626B这个动作砸了。就因为这一个动作,田亮后来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并以总成绩高出胡佳21分的优势排在了第一。后面的两个动作胡佳发挥稳定,赢回了10分。但他还是输了,输给了田亮,也输给了自己的稚嫩。拿到双人和单人跳台的两枚银牌,胡佳回国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鲜花和掌声,可他却特别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间我能控制得再好一点,冠军就是我的!”胡佳开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经验,我有实力成为奥运会冠军!”
2000年之后,胡佳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战胜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胡佳主动向队里提出要求,给自己提高难度。于是,胡佳开始练习5255B这个当时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紧接着的世界跳水锦标赛,胡佳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这个动作,尽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开始说,胡佳是“中国跳水难度第一人”。没过多久,胡佳开始练习407B。这是个面对台、向台内翻腾的动作,只要运动员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险性很大。以前有人跳过,但在世界大赛上一直没人敢用。
两个动作是胡佳的杀手锏。为了练好它们,胡佳已经记不清自己受过多少次伤。训练中,教练让跳5个,胡佳要是不满意,一定再给自己加5个,直到满意为止。胡佳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雅典,新的轮回
雅典奥运会,胡佳告诉自己,这次机会一定要抓住。但事情往往就不会那么随人心意。雅典奥运会前3个月,胡佳的脚腕韧带在训练中拉伤了。“当时脚肿得很大,我想,完了,不会是韧带断了吧!可别成了第二个黄强。”还好,队医的诊断仅仅是拉伤。之后的两个星期,胡佳在医生的嘱咐下卧床休息,而奥运前的4次大练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奖赛,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时展开。“奥运会就在眼前。别人都在抓住大赛机会多锻炼锻炼,而我……”胡佳感觉自己像一只掉队的大雁,心乱如麻。离大奖赛最后一站——上海站的比赛还有一周,胡佳终于恢复到可以参加一些队内训练了。胡佳告诉自己,雅典奥运会前只有这一次大赛能够练兵了,就算单腿跳,我也要去,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了。“伤还没全好,最好不要去。”领队和教练都给了胡佳这样的建议。胡佳没有改变主意。
比赛前一个星期,胡佳说,他是把一分钟的训练时间当成两分钟来用,胡佳像疯子一样给自己加量,最后,打了两针封闭,他上场了。整个比赛胡佳都觉得脚腕钻心地疼,可胡佳还是赢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艰难的一次夺冠。随着上海大奖赛的结束,雅典的战鼓慢慢敲响。
胡佳又开始偷偷给自己加量,教练怕他练过,没少批评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个动作没练到我满意的程度,我一定会想办法把它攻下来的。而且,我觉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够,要多练。”
训练时间之外,胡佳每天还要拉着爸爸妈妈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对二,老两口轮流上,还是招架不住。
“雅典奥运会前的心情很复杂。之前失败过那么多次,我都没有放弃,就因为自己的信念没有断。尽管有时候练得都想吐了,可我还会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北京时间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终于来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奥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和悉尼一样,前3个动作胡佳发挥正常,排到第4。第4个动作407B,这个动作是胡佳在大赛上第一个用的,以前比赛,这个动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坚信自己不会再犯和悉尼奥运会同样的错误。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转,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后两个动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后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场最高分!胡佳终于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郑钦文:信念支撑,极速成长
成长历程:郑钦文2002年出生于湖北,从小展现出高运动天赋。2008年对网球产生兴趣,2014年9月,12岁的她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排名赛,获单、双打两项冠军,后不断征战取得亮眼成绩。2020年8月踏上职业征程,世界排名从第630位迅速提升,2024年初进入前十。
奥运背后:2024年巴黎奥运会,她在女单半决赛中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波兰选手斯瓦泰克,闯入决赛。赛后她表示靠信念支撑,虽睡眠不足、身体疲惫到极限,但为祖国愿全力以赴。最终她夺得金牌,这是中国网球队首枚奥运会女单金牌。她的坚韧、顽强性格在艰苦训练中磨练而成,父亲的严格要求对她影响深远。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陈梦:与腰伤抗争,终获金牌
伤病困扰:陈梦曾因腰伤备受折磨,坐着最多能维持20分钟,开会时经常需向教练申请站一会儿。在腰伤期间,她每天的治疗时间大概要用三个小时,那段时间她处于崩溃和消极的情绪中。
奥运夺金:尽管伤病带来巨大痛苦,但陈梦没有放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艰苦的训练,她最终克服伤病,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为自己和背后支持她的人赢得了荣誉,她的金牌是对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全红婵:刻苦训练,跳水天才
日常训练:全红婵的日常生活几乎被训练填满,每天长时间进行体能锻炼、技巧练习和心理调适。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是为了将她的竞技状态提升到最佳。
心理韧性:她以出色的技术和冷静的心态著称。面对比赛的巨大压力,能够保持专注,出色完成极具挑战性的动作。例如在大赛中,她学会控制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执行的动作上,抵御外界干扰,这种能力是通过无数次模拟比赛和心理训练逐渐培养起来的。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陈若琳:伤病中坚持,家人是动力
奥运赛场表现:2016年里约奥运会,陈若琳身上伤病严重,但她依然选择参赛,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难以想象的疼痛,最终凭借完美动作获得女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
家人的支持:夺冠后在央视体育频道的特别节目中,与家人视频连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关心和鼓励让她感受到温暖。她的家庭情况特殊,小时候父母离婚,爸爸重病,是外婆将她接回家抚养并让她改姓陈,后来过继给舅舅做女儿。在她心中,舅舅舅妈就是父母,外公外婆就是爷爷奶奶,他们给予的爱和支持,让陈若琳在跳水道路上更加坚定勇敢。
冠军背后的励志故事:孙梦雅:克服伤病,奋勇争先
伤病与挑战:孙梦雅是皮划艇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前,因伤病原因,在世锦赛的前一个月才开始训练,但她没有被伤病打倒。
奥运夺冠:在女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孙梦雅劈波斩浪,奋勇争先,一骑绝尘夺得冠军,她克服伤病的精神和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令人敬佩。
【励志故事之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相关文章:
奥运冠军励志故事孙杨的故事04-03
奥运冠军孙杨的励志故事12-02
励志故事:财富背后的心理秘笈04-02
中国女排背后的励志故事05-10
职场励志故事之五:兔子的故事04-04
酒干倘卖无背后的故事03-10
励志故事:天使之吻痕03-31
励志故事:过河之术03-31
高三励志故事:时光背后的蜗牛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