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3-10-21 18:25:11 赛赛 励志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音乐的励志故事(通用12则)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音乐的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音乐的励志故事(通用12则)

  音乐的励志故事 1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的励志故事 2

  郎朗出生于辽宁沈阳,从小就喜欢音乐,并且在这方面很有天赋。9岁那年,为了让他的爱好有所发展,父亲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工作,陪他来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尽管他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但他非常懂事,也非常刻苦,除了学习文化课外,他每天都坚持练琴八小时以上。一段时间下来,他已能熟练地弹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而这两首曲子的难度都相当高。

  正当他沉浸在进步的喜悦中时,一天晚上,居委会的大妈气冲冲地敲开了他家的门。为了表达邻居们的愤慨,那位大妈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不要再弹琴了,你的琴声实在吓人,吵得大家都无法休息。你以为你是谁呀!贝多芬,克莱德曼?趁早收起那份心吧,学琴的人多的是,你看有几个人能真正出名呢?”

  不仅如此,在学校里,许多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是东北的土包子,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更令他难受的是,一位钢琴老师也泼他的冷水说:“你还是赶紧回沈阳去吧,以你这样的资质,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成为一位钢琴家!”他心灰意冷地回到租住的筒子楼里,哭着对父亲说:“我讨厌北京,讨厌钢琴,讨厌这里的一切,咱们回老家去吧,我再也不学琴了。”

  父亲听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安慰他,而是将他带到公园的`一片树林前,父亲指着其中的一棵树说:“孩子,之前,曾有不少路人对它指指点点,有人说,这棵树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观赏价值;有人说,这棵树不久就会枯死,根本不会有长大的机会;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丑陋的树,简直是影响市容;也有人说,干脆把这棵树挖走,重新再栽一棵,免得它碍眼。对于人们的评头论足,这棵树一直保持着沉默,它只管自顾自地生长着,每天照样吸收阳光雨露,照样从土壤里吸取营养。你看现在,它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还开出了奇香无比的花。”父亲顿了顿,接着说:“孩子,做人就应该像树那样,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也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你只管自己生长,当有一天你芬芳馥郁时,别人自然就理解你了。”听了父亲的话说,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他一心一意地练习钢琴,不管别人怎样打击他、讽刺他,他始终紧持自己心中的梦想,数十年如一日。八年后,谁也没有想到,当初这棵毫不起眼的小树苗,长成了一棵参天巨树,年仅17岁就享誉全球,万众瞩目。

  他就是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中国的莫扎特”的著名钢琴家郎朗,他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曾先后参加过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2008年诺贝尔颁奖音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还曾在美国白宫举办过专场独奏会,被称赞为“世界和平的使者”。如今,郎朗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成为世界音乐的一张名片。

  郎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可以说那棵树帮了他很大的忙。做一棵只管成长的树,这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

  音乐的励志故事 3

  行家们说,钢琴大师克迪是最权威的莫扎特诠释者之一。他在上海的演奏是排在一个美妙的晚上。他的那份专注神情,就像在精心挑选珠宝。他的手指在划动“珠宝”时,发出了那么悦耳的声音。当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向鼓掌的观众行礼时,观众早已疯了。他们拼命鼓掌,希望再一次将他拖入加弹。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彬彬有礼的克迪还会献出他更好的音乐。然而,他一次次返回台上,一次次立于钢琴旁边,一次次行礼。他以最有礼貌的温柔方式,没有加弹任何一个曲目。观众费解了。这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位不肯加弹的钢琴大师。

  不媚俗,坚持音乐精神,坚持高品质的纯粹的追求,构成了克迪的独特的音乐品位和精神高度。即使是加弹,他也不肯!

  翻阅1975年的《加拿大表演艺术》杂志,可以看到一篇题为《安东·克迪挑战名声》的评论文章。今天,他已经赢得了这种挑战:不管媒体如何冷嘲热讽,他就是不与大牌的唱片公司签约。并且,他宁可在加拿大北方的小型音乐节演奏,也不愿去萨尔斯堡或者英国的“Proms”音乐节。他就是如此清高,如此超然而脱俗。

  他还有更绝的细节。他常常去一个叫做曼尼托巴的`小镇上演出。那个小镇在加拿大最偏远的地区,交通也不便利,也不会有专门的车来拉钢琴。但是,他却宁肯将钢琴装到运货的粗糙大卡车上,在弯曲的山路上一摇一晃,逶迤而行。那个小镇才1500人,而出席他的音乐会的却有750人。他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只为了尊重这750人。他是为音乐为真音乐而生的。

  据载,他有一次专程去了一个地方演出,那里是查罗德皇后岛。他去那里演奏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听过他的录音,便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够来她的小镇演出。而老太太以为他这么知名的钢琴家不会来的,永远不会来的。但是,她想不到他一接到她的信,就真的来了。这个老太太面对他的演奏,很久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实。

  音乐的励志故事 4

  伊芙琳。格兰妮出生在英国苏格兰东北部的农场。从小酷爱音乐的她,8岁时开始练习钢琴,并显露出了特殊的天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格兰妮的听力在渐渐下降,医生断定12岁时她将彻底失聪。失去听力,这对学音乐的人来说,将是多么大的痛苦!但是格兰妮并没有因此减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

  为了能更好的'“聆听”音乐,她尝试着使用各种办法。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整个声音世界。

  她决心做一名打击乐独奏家,于是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该校从未招收过耳聋的学生,但是她的演奏让所有的老师折服,因此能够破例入学。

  毕业后,她一直从事打击乐独奏的谱写和改编工作,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格兰妮曾这样说过:“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事实证明她做到了,而且很优秀。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有必胜的信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

  音乐的励志故事 5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经常酣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

  艰苦的童年生活没有让贝多芬像莫扎特儿时那样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悲惨而残暴。父亲想发掘他的音乐天斌,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未满四岁,贝多芬就被要求整天钉在钢琴前面。或者和提琴被关在家里,幼小的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贝多芬也曾一度厌倦了音乐,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

  少年时代,贝多芬过早地担当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天的面包。十一岁时,贝多芬加人戏院乐队,领取每月徽薄的工资来补贴家庭生活的开支。

  十七岁那年,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母亲。母亲是因肺病而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感染同样的病症。他常常感到痛楚,在他心里也因此留下了比病魔更残酷的优郁。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经常酗酒的父亲丧失了主持门户的能力。同时,也挥祖尽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这些可悲的事实给贝多芬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童年的贝多芬是如此的悲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是痛苦万分。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就开始叩问贝多芬了,并且像鬼魂附体一样缠在他身上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病开始显现出来。贝多芬感到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内心也受到剧烈痛楚的折磨。听觉越来越衰退,最后他的双耳完全失聪。

  这给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已经音乐创作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好几年,他躲着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耳朵失聪这个可怕的密码,隐忍着巨大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痛苦折磨。

  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音乐的励志故事 6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长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服务员喊来说:

  “算账。多少钱?”

  服务员先是一愣,接着扑的一声笑了,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呢,怎么就要付钱呢!”

  1812年,德国文艺界的两位巨人贝多芬和欧德在波希米亚人的浴场相遇。贝多芬是歌德的崇拜者,他曾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现在第一次见面,他希望能从这位大诗人的智慧和诗才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灵魂,从中吸取人格力量。

  正当他们热烈叙谈时,皇后、太子和一群侍臣从他们身边走过。贝多芬从来就对这类人深恶痛绝,因此,当太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向他点头招呼时,贝多芬却把头一昂,装作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样。然而歌德就不同了,他赶忙抖抖身上的灰尘,整整衣领,把帽子脱下在手中,迎上前去,向皇后、太子弯腰致敬。

  这时,贝多芬只觉得先前心目中这,位诗人的高大形象顿时土崩瓦解。当那辞皇族浩浩荡荡地走过去了以后,贝多芬几乎用吵架的声调对歌德说:“你不是我想像中的《葛兹》《浮士德》的作者,而是一个庸俗的人。”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一面。

  音乐的励志故事 7

  在当今乐坛,祖宾梅塔是指挥大师之一。

  今年3月,他带领维也纳爱乐乐队来到中国国家大剧院,携手钢琴家郎朗为观众们献上一场音乐盛宴。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整个大厅掌声如雷。

  祖宾梅塔的父亲是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指挥家,也是孟买交响乐团创办人之一及乐团常任指挥。父亲对音乐的痴迷,使祖宾梅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中,音乐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成为他生活的必需。1954年,学了两年医科的祖宾梅塔,赴奥地利留学,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世界著名指挥教育家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

  18岁的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音乐的养分。除指挥外,还学钢琴、作曲和低音提琴。他不放过向任何一位前辈大师学习的机会。1958年,22岁的梅塔获得了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大奖,轰动了乐坛。此后,许多欧洲乐团都向他发来邀请。25岁的祖宾梅塔,成为了维也纳顶级爱乐乐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指挥。同时还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在祖宾梅塔合作的乐团中,他与以色列爱乐乐团有着最深的感情。在以色列爱乐乐团工作的许多年,他亲眼目睹了民族宗教问题所带来的隔阂,也亲身感受到了战争与冲突给普通人带来的创伤。他开始思考:是否能用音乐的力量为这个纷争的世界弥合裂痕?他觉得音乐无国界,无论作为对现实的逃避或者是疗伤药,都能洗涤战争的阴影,抚慰受伤的灵魂。然而,他美好的想法却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1981年,他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奏瓦格纳的歌剧时,现场有一位观众异常激动地走到台前,掀开衬衫露出了身上烙下的纳粹集中营编号。全场一片哗然,演出不得不终止。因为,瓦格纳是纳粹恶魔希特勒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在长达12年的纳粹时期,他的作品成为了纳粹党和冲锋队的党歌、队曲,并且在纳粹集中营里播放。他的音乐一度是纳粹残暴统治的符号。二战以后,以色列一直禁演瓦格纳的作品。

  尽管瓦格纳已去世50年,祖宾梅塔演奏他的音乐,事先得到乐队的许可,但却无法得到依然处在战争恐怖中民众的谅解。瓦格纳的音乐,揭开了他们流血的疮疤。祖宾梅塔承认自己大意了,欲速则不达。后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循序渐进的沟通、交流,1990年4月18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市的费雷德曼音乐厅,祖宾梅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以色列爱乐乐团,联合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这是古典音乐乃至整个文明世界的重大事件。他象征了60年前,走向对立的两种文化又融合在了一起。

  以色列乐团穿着传统的白色西服,德国乐队穿着表示哀悼和忏悔的黑色西服,同台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两个不同国家的小提琴师,共用一个谱架,演奏同样的音符,同样的`乐谱。黑白相间、天衣无缝。在2000名观众眼里,他们恍若一组流淌着美妙音乐的完整的钢琴键。祖宾梅塔的指挥棒缓缓垂下时,观众不约而同地全体起立,梅塔看到了他们激动的内心和盈眶的泪水。而两个乐团的乐师彼此成为了朋友,用电话和伊妹儿互通友谊。音乐,拂去了战争的阴影,伟大的贝多芬,洗涤了心灵。当时的特拉维夫市市长拉哈特说:“在柏林和特拉维夫之间曾经有一道深渊。虽然一场音乐会不能够一下子填平它,但却证明我们可以架设一道跨越深渊的桥梁。”此后,由祖宾梅塔“牵线搭桥”,德国各市的乐队,不断来到以色列的城市,交流访问,双方合作。

  1994年6月,在被战争破坏了的萨拉热窝图书馆,祖宾梅塔指挥萨拉热窝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的《安魂曲》,向世界26个城市直播,为联合国难民基金会筹款。他说:“音乐和舞台的意义,就是联合世界的人们。”1999年,联合国给祖宾梅塔颁发了“和平与宽容终身成就奖”。在中国演出期间,他得知汶川地震后,组织了一场义演,募捐2万美元。

  如今,祖宾梅塔正在做阿拉伯和犹太人之间的“疗伤天使”。虽然这很难,但他会坚持,春天来了,坚冰总会消融。

  音乐的励志故事 8

  一个人斜抱着吉他坐在沙发上,右手熟练地拨弄琴弦,弹出流畅的旋律,嘴里随之轻轻哼着曲调。在休息的时候,夏忠财经常这样一个人坐在工作室里练琴。源于对音乐的热爱,我校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夏忠财创办了零聚点音乐工作室,这里也成为了音乐爱好者的好去处。

  “因为喜欢音乐,所以想更好地去享受音乐。”夏忠财说道,“比起盈利,我更想自由地‘玩’音乐。”

  刚上大学,夏忠财就与几个好友一起组建乐团,但由于音乐设备简陋,无法很好地练习。何不自己开个工作室?平时卖乐器,教人弹吉他,既能尽情弹吉他又能补贴家用。

  说做就做,筹集启动资金、寻找合伙人、物色办公室,夏忠财果断地开始自己的计划,“初生牛犊不怕虎嘛,想的越多包袱就越多。”夏忠财笑着说。

  怀着一腔热血,却没想到刚迈出一步,就被泼了一盆冷水。2012年7月,夏忠财拿着启动资金与校外人士一同合办起琴行,不久因产生分歧,琴行被迫关门,自己也亏损了不少资金。“那钱就是几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敢和家里说。当时我手上资金也所剩不多,但并不想就这么放弃。”夏忠财望着手中的吉他说道。

  夏忠财转向辅导员余江涛求助,寻找学校闲置地点成立工作室,可偌大的校园,哪里可以利用?他考察学府超市二楼,也去过一号教学楼“一米阳光”工作室,最后将目光锁定在二号教学楼楼梯旁的小房间。房间里堆积着废弃衣物,空气中满是灰尘,打扫卫生便成了一项“大工程”。接近三十摄氏度的天气,即使带着口罩仍觉鼻口干涩,衣服更是湿淋淋……终于,音乐工作室初步成型。但资金不足,乐器过少,这让夏忠财犯了难。“工作室几乎是空的,就只有几把破吉他。”夏忠财回忆道,“知名度不高,地理位置不好,加上附近的琴行多,竞争力很大,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信心满满。”既然物质上无法改变,那么就要在宣传上下功夫。

  课间、午休、放学,夏忠财利用所有课余时间在学校摆招生点。抱着一沓沓宣传单,守在路边,看见学生便立即上前介绍,一守就是一整天,直到夜深路上无人才结束。看见有人径直避开自己,宣传单被接过却转身落入垃圾桶,夏忠财意识到只靠发宣传单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在招生点现场表演,哼民乐,唱摇滚,弹吉他,越来越多的人主动上前了解工作室。

  渐渐地,音乐工作室步入正轨。夏忠财又开始思考该如何高质高效地教学生弹琴。为此,夏忠财利用暑假研究相关教科书,在重点地方做标记,并结合自己弹吉他的感受总结经验,整理出一本80多页的书。夏忠财说:“这本书很多章节都是我自己编写,再寻找合适的配图,有时一做就到了凌晨。这也许听起来很辛苦,可每当我听见有学生称赞我的书时,就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是因为音乐梦开始创业,我也希望能努力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用我的优势去帮助同样喜欢音乐的人。”夏忠财一直秉持着自己的创业初衷。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讲乐理时要通俗些;而对于理解能力好的'学生,上课时则要侧重练习。“自己弹得一手好吉他,教学的时候也很用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夏忠财的学生这样评价他。

  招生数量由30名发展为80名,夏忠财所指导的乐队,也是各院元旦晚会的常驻嘉宾。这个因梦而生的工作室,也朝着他梦想的方向,一步步走去……

  音乐的励志故事 9

  莫扎特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他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团里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由于父亲是佚名音乐家,家里的孩子都受到父亲的培养和熏陶,在莫扎特3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弹钢琴,莫扎特搬来一个小凳子在一边观看,他开始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当爸爸教姐姐弹琴的时候,他都在一边听,莫扎特的记忆力个性好,只要是他听过的曲子,他都记得,每当姐姐弹错音乐的时候他都能准确的指出来。

  在莫扎特的指指点点中,父亲发现了儿子的天才,于是当莫扎特4岁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弹琴了,莫扎特年级虽小,许多技巧复杂难度大的协奏曲他都背诵下来,还弹的很好。

  4岁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乐才华,每当家人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献上一曲给大家消遣消遣。个性是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他更是喜欢变现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许不允许,便跑到钢琴边上弹了起来,凡是听他弹过的客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5岁的时候,刚上一年级的小摸着特便会自我创作各种曲子了,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都明白他们家出了一个音乐小天才。

  在家里,经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来练小提琴,这2个朋友是和爸爸一齐同台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听见爸爸和朋友们在客厅里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于是他自我也拿着小提琴来到客厅,平时摸着特主要是跟爸爸学钢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纯粹是为了调节。

  “爸爸,我来担任你们的第2小提琴手,行吗?”

  “不行,这个曲子你还没有练习过”

  “我能够看着谱”

  “行行,就让我们的小天才试试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发言了。

  就这样,莫扎特跟着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块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结束了,三个大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大家都看着小莫扎特,为他的才华目瞪口呆。

  “天啊,你这小家伙真是一个天才”

  莫扎特的父亲发现自我的儿子的确在音乐方面具有才华,为了让孩子们开阔眼界,父亲便带着孩子们到外地去演出,6岁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齐到维也纳、荷

  兰、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们的表演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莫扎特的表演,听众经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岁那年,他遇到了音乐大师巴赫,巴赫十分喜欢这位音乐天才,于是亲自指导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声创作的音乐领域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莫扎特还写了超多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完美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音乐的励志故事 10

  1982年出生于中国沈阳的郎朗生性活泼,从小就爱唱爱跳,有很强的表现欲。父亲朗国任是部队文工团的二胡演员,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郎爸爸对儿子有一个梦想,因此在郎朗3岁时便引导他学习钢琴,使郎朗从此踏上了立志成为音乐大师的追梦之旅。

  郎朗很有音乐天赋,他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时,连续两次获沈阳钢琴比赛桂冠;9岁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赢得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及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并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建团演出音乐会上与该团合作演出;14岁考入著名的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学院院长、著名钢琴大师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走向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

  而郎朗真正让世人瞩目的时候则是在1999年,当17岁的他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列?瓦茨出现在拉维尼亚“世纪庆典”音乐节上,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埃森巴赫合作,成功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由此,国际乐坛上刮起了一股“郎朗旋风”,从此,世界各国的音乐大厅向他敞开了大门。

  无论是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大剧院……还是在BBC音乐节、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萨尔茨堡音乐节、澳门音乐节、《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大型音乐会,郎朗都是最受瞩目的钢琴演奏家。如今,他和世界一流交响乐团都有合作,每年全球巡演约150场。他的独奏音乐会,全部被安排在最重要的音乐厅的最重要的音乐活动中的最重要场次里。他的音乐会在欧美票房排名第一,并创下公开售票20分钟之后一扫而空的奇迹。他已先后灌制了八张CD和两张DVD,销售量在美国、德国、维也纳等地位列榜首。

  郎朗,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璀璨夺目。

  国际顶级钢琴品牌施坦威对他青睐有加,在2002年施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郎朗获得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并成为施坦威艺术家。4年后,施坦威更全新推出了5款郎朗系列的立式和三角钢琴,这是施坦威历史上首度与国际著名音乐家联袂,并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钢琴。

  2002年第一个伦纳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也由郎朗获得,这项大奖旨在奖励全世界“对艺术最有贡献的艺术家”,他是该年唯一享此殊荣的艺术家。此外,他还是2004年度德国留声机音乐先生,美国宾西法尼亚州2004年度音乐先生。2005年他应美国总统邀请到白宫举行个人专场独奏会,成为第一位到白宫演出的中国艺术家,布什总统授予他“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美国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邀请他开办钢琴大师班讲座,使他成为该校有史以来上大师课的最年轻的钢琴家。此外,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汉堡音乐学院等也邀请他开设大师课,深得师生好评。

  在2003年美国著名的青少年杂志《人物》(TeenPeople)评选出的“20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郎朗是唯一的艺术家。他2004年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2006年被授予“成都大熊猫国际文化大使”称号,并认养了一只国宝大熊猫,2006年被授予“昆明形象大使”称号。

  世界各大知名传媒也对郎朗争相报道,除平面媒体外,2002年CNN电台的三个节目分别播出了对他的个人专访。2004年美国CNN国际电视台在全球播出五套郎朗的专题报道。美国CBS电视台新闻60分钟播出郎朗的专题报道,该栏目曾经报道过的唯一一位中国人是领袖人物邓小平,所有美国最著名的POPSHOW都做过郎朗的节目,著名的英国BBC也曾多次专题报道郎朗。

  此外,阳光、健康、大气、特具艺术气质的郎朗还分别被奥迪、劳力士、飞利浦、松下、雅培、深圳观澜高尔夫国际球会和深圳招商银行等多家世界知名品牌签约为其形象大使和品牌代言。

  郎朗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一直认为自己代表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中国人。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宣传中国的音乐,传播中国的文化。在2004年郎朗首张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会现场实况专辑中,就收录了谭盾创作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以及自己与父亲合作演奏的中国音乐《赛马》。2006年9月,他的中国专辑《黄河之子》出版,同年11月,由凤凰卫视拍摄,旨在宣传奥运的大型音乐影视艺术片《郎朗的`歌献给2008》在北京故宫午门开机……

  音乐,无疑是郎朗的毕生追求。

  郎朗认为弹奏乐曲其实就是一个探索、寻找人生的过程,音乐是高级的语言交流。“必须在不失传统和灵魂的情况下加入新的见解,音乐才会有生命力。”他每天都在探索这个世界,尝试从新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情,他到各国去演出,把他的所感所思都融入到他的琴声中去。他的每一次演奏都充满激情,富于想象力。

  探索人生、诠释音乐是没有止境的,目前郎朗在柏林师从巴伦博依姆,还定期去巴黎向埃森巴赫求教。他说:“我练琴时,会把今天所想的东西包括所有的内容弹进去,把自己融化在其中,这需要非常仔细和投入,完全按照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时的标准在练琴。”“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到琴键上,你就能让音乐很自然地流入观众的心中。”他相信,成功的秘诀就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体会它,热爱它。

  音乐的励志故事 11

  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佣人。父亲渴望他能够像莫扎特一样,成为音乐界的骄子,就逼着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在他八岁的一天,父亲布置完功课,便去宫廷演唱了。随后,他拿着小提琴到屋后的僻静处演练。那时,阳光明媚,从树桠间照射下来,落在他的脸上,几只鸟儿唧唧喳喳地叫着,在他头顶盘旋。他不禁看得痴了,一时忘记了练琴。

  晚上,父亲回来,开始检查他的作业。由于他没有练习,所以演奏得很生疏,父亲很生气,呵斥他对照乐谱再练。他有些紧张,甚至连指法也乱了。父亲劈手拿过小提琴摔在地上,喝道:“你这个样子,什么时候能变成莫扎特!”他说:“我本不是莫扎特,为什么要成为他。”如果不顶撞,兴许父亲还会饶恕他,但是那天,父亲在宫廷里因心情不好,演唱时放不开,被王子称为三流歌手。父亲很憋气,不自觉间便增加了对儿子的渴望,这时又见儿子没有完成作业,怒火便难以控制地发泄出来,一脚把他踢翻了。

  父亲那一脚几乎把他的肋条踢折了,他一直在床上躺了半个月才爬起来。在这半个月里,他的内心产生了矛盾。有时听到从窗口传来的鸟声,便渴望过一种自由和烂漫的生活;有时摸着肋部,又觉得对不起父亲。

  父亲也深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不止一次地坐在儿子床边,想向他道歉,却张不开口。母亲说:“你就去认个错吧,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贪玩也是情理中的事。”父亲点点头,来到儿子面前,沉默了半晌,正要开口,他突然说:“爸爸,你教我吧,我一定好好学。”父亲从儿子的目光中看到了一种亮亮的东西,知道儿子已经有了远大的目标。父亲很兴奋,一时忘记了自己是来向儿子道歉的,便高兴地抱着儿子说:“好,好,这才是我的好儿子,你要时刻想想我的处境,想想你母亲的生活,为了你父亲不再被人歧视,你母亲不再做下人的工作,你一定要成为人人崇敬的音乐大师。”

  他深深地点点头,走下床来,轻轻抚摸那把摔坏的小提琴。

  父亲以为是上帝开导了儿子,使他突然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却不知道,其实,这几天他的伤已经好了。他曾经到屋后散步,听到了几个邻居的.嘲笑。那几个邻居素来不和他家来往,看到他时,撇着嘴说:“听说这孩子差点被那个三流歌手踹死,这样的歌手还期望儿子成为莫扎特,真是痴人说梦。”他之所以发愤要在音乐界有所建树,正是因为这句话。由此,他懂得了父亲为什么对他充满了渴望。

  从此,他每天都按照父亲所教的知识学习,不但不会偷懒,还会在父亲给的任务上,再增加一倍的练习量。慢慢地,他的音乐技能提高了,而且开始尝试上台表演和作曲,但是,父亲的音乐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演奏技能连父亲都不懂。父亲只是将自己接触到的一些东西教给了他,这些东西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十二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管风琴师聂费的身边,正式学习音乐。聂费是个天才音乐家,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熟悉多种音乐教材,一些古典音乐在他的演奏下,像拥有了生命一样,让人浮想联翩,热血沸腾。从此,他才真正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短短几年时间,他的音乐才华已可以和聂费比肩了。1787年,聂费介绍他到维也纳,他终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是个爱才的人,并不因为他的冒失到来而拒绝他,而是放下手头的创作,认真地听他演奏。一曲听过,又让他即兴谱曲。尽管当时他的音乐才华在莫扎特眼里,还显得稚嫩,但是,这已经使莫扎特惊喜不已。因为,莫扎特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广阔的音乐空间,那是连自己也未必有的。于是,莫扎特细心地传授了他一些演奏上的技巧,并鼓励他将音乐当成生命,永远不要放弃。

  几年后,他终于赢得“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之称。他用音乐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抒发对封建专制和压迫的憎恨之情,创作了《月光》钢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他的音乐像一声声呐喊,诉说着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激励着人民的斗志。他的第三、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六《田园》交响曲等成为音乐史上的几座高峰,他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他就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人无远志,必有近忧。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不断追求的人。

  音乐的励志故事 12

  窦靖童,1997年出生于北京。其父是窦唯,其母是王菲。2011年,窦靖童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担任主唱,正式踏入歌坛,时至今日,业绩斐然。

  “其他的开心都是缓缓的,只有音乐会让开心‘哗’一下上来。”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窦靖童不怕。她的世界有音乐,有气味相投的朋友,有创作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一切很好,只缺烦恼。

  活在既有的世界之內

  曾经有两双眼睛,一直盘绕在窦靖童孩提时的梦境里。

  睡着,梦里是同一片沙漠,她躺在几块日式榻榻米上,蒙眬里看到眼前不远处有一棵枯了的树干,上面坐着一尊黑色的东西,两只猩红的眼睛盯着她。她起身就跑,一直跑到家里,终于知道自己安全了,推门进去发现没有人,梦结束。

  另外一双眼睛则一次次出现在北京家里的落地窗外,“巨大的眼睛,好像是恐龙,恐龙来城里吃人了”。她到处躲也没有用,“恐龙最后只找到我,就把我给吃了,接着就醒了”。黑夜中,蜷在被子里的窦靖童起初总是害怕的,哭没哭不记得了,醒了,怕一会儿,继续睡。

  她和梦境的关系,到后来变得有点像捉迷藏,她渐渐能在睡前选择晚上进入哪一个梦境。很久以后她才知道,这种对梦境的控制,实则是一种能力,很多人曾运用种种办法企图锤炼、训导自己,窦靖童似乎天然而成。

  现在,她已经很久不再做那种梦了,也很久不再意识到自己身在梦中。她挺想念的。梦境能提供很多现实生活中不多见的场景,或者把本来熟悉的人、事、物以新的方式重组,这是创作灵感的一种来源,窦靖童不愿失去。

  这个从小习惯了独自在梦里“打怪”的小姑娘,倏忽间长成了20岁的模样,短发细细碎碎垂在额头上鬓角边,瘦,善谈友好,时而天马行空时而严谨务实。我以为她会“飞”,会不切实际,她却说:“我们毕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面,即使现实庸俗,你也逃不掉啊,想跟这个世界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可能的。”

  她并不准备活在既有的世界之外,也不想做那些所谓的别人没有做过的音乐。“我不是外星人,也不是神,我和其他所有人一起活在这个世界里。音乐是一个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进入的门,他们进去了,最终会再走到圆的另一边。”她要这个圆,而不是非要在圆旁边做出一个方块,“我不会想要这样,因为你这样的时候,真的没有人会听懂你在说什么唱什么,甚至你自己可能都听不懂。”

  梦是梦,现实是现实,窦靖童分得清。

  心想事成,并非易事,她懂,但还是想尽力戳破些什么,比如,自己周围那些虚妄的泡泡。这份职业有时候会制造一个假象,让人轻易以为自己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与他人隔着,但音乐和创作不能孤立存在,生活终归是重要的,还有朋友,还有一餐一饭的日常。

  在音乐里享受不安

  她需要用音乐和这个世界交流,寻找同伴、知音。

  窦靖童说起在录音棚里的快乐。棚就在家里,一个不大的.空间。

  她自小就喜欢小空间。小时候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家里的厕所。“我记得当时住香港,会天天拿着音箱跑到厕所,把门锁上,然后就放音乐,能在里面待一天。坐一会儿,听一些慢歌想事情……因为里面有好多镜子,我感觉像蹦迪一样,开的灯很暗,然后就在那跳。他们都知道我在里面,也不会来敲门。我通常不需要什么大空间,小空间反而比较舒服,有安全感。”

  她才21岁,已经可以把自己卡在窄窄的皮椅子里,绕着手指说:“没有一个人活下来有足够的安全感。你对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控制的,你这一秒怎么想,下一秒又会怎么想,根本没有办法预知,更没有办法预知别人下一秒的心思。所有的东西,都是被各种外部内部的条件和环境控制着的。”

  在音乐里,你会比较安全吗?

  “不,我在音乐里面是享受这种不安的。”特别确凿的一个答案,她一秒钟的思考和犹疑都没有,“你不知道今天会写出什么样的一首歌。大部分时间我没有写好,就直接进棚,在那儿写,这个对我来说很刺激。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这很好。除非我被纠缠到一些不好的情绪里面,或者是害怕的时候,我才会忘掉,我其实是很享受不安的。”

  世界和我永远在变

  时隔一年半,第二张专辑在2017年9月出炉,窦靖童心里挺忐忑的。她说职业生涯的“困境”估计要来了:“要么就是大家接受它,要么就是很少人接受它,这个时候我要决定怎么办。”她一脸未雨绸缪的理智。

  已经听过的朋友说,第二张专辑比第一张还要“再偏一点点”——“说它是冷门也好,独立也好,就是有点怪”。这并不是窦靖童仅凭感觉和冲动做出的选择,她相信自己创作的音乐,她觉得这就是她应该做的事、唱的歌。

  在听到别人说“你的音乐太怪了”的时候,她也会“稍微有点难受”,但她终究是相信自己的音乐的,也相信自己。就连新专辑的封面,也是她自己做的。她觉得很能代表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态度,虽然仍有很多人看了觉得很奇怪。“对,这就是我。”窦靖童特别坚定。她决意,任凭别人说什么,也不会逃,不会改。

  客观世界给她的一切所谓便利和赏赐,确实在生活层面上让她体会到安全和无虑。还有职业的平台,她也天然拥有,她可以去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意味着万事顺遂。她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来自自己,自小吸收的一切信息,回到她身体里,都有可能成为桎梏。

  “童童,你到底想要干吗呢?”这个问题,她从懂事起就开始问自己,“你要做音乐,那么做音乐是为了什么?为了你自己,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因为做这个会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你还能不能坚持?”一连串的问题,像不间断的夏日烟火,砰砰砰,渐次在海平面上炸裂,瞬时消散了,却会一直留在人的意识里,留在她的世界里。

  窦靖童才21岁,一切都来得及。世界过早地在她眼前铺展开或狰狞或善意的面孔,她睁大眼睛与其对望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都装进身体,等到合适的时间里,吐出音符,抖落在琴弦上。好像自己是个调味盘,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和旋律,写歌的时候,从潜意识里抽取出来,“再加上灵魂里面的一些东西,全部黏起来,就是我的音乐”。

【音乐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音乐名人的励志故事03-14

周杰伦:从音乐天才成为明星的励志故事09-29

经典励志的青春奋斗故事_励志故事12-23

儿童故事励志故事09-22

励志故事小故事11-14

励志故事经典02-17

励志的故事11-04

经典励志故事09-24

励志故事11-01

励志音乐介绍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