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的10本好书
阅读是与无数智慧和高尚的人对话,从书中学会思考,感悟人生。通过读书能激发求知欲、开发自学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下文是小编整理收集的陪伴孩子成长的10本好书,供大家参考。
第1本:《窗边的小豆豆》
阅读时间:5岁半
《窗边的小豆豆》是儿子读的第一本小说,当时他刚上一年级,边看边笑,他好奇为什么同样是上学,小豆豆的“巴学园”那么有趣。看完小豆豆后,对小说也开始有兴趣了,于是又看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童话,后来又为他买了小豆豆的姐妹篇《小时候在想的事》,似乎不如《窗边的小豆豆》经典。
第2本:《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
阅读时间:6—7岁
李毓佩是著名科普作家,特别擅长写少年儿童数学趣味科普读物,这套书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出数学问题,使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接触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并从此喜欢上数学。代表作品有《数学王国历险记》《数学神探006》《数学西游记》等,从小喜欢数学的儿子爱读极了,每本书都至少读过3遍。
第3本:《海底两万里》等凡尔钠的科幻系列小说
阅读时间:7—9岁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科幻文学作品,《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及其仆人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我认为是儿子这样的男孩子都会喜欢的书。
第4本:《跨一步就成功》
阅读时间:7—8岁
《跨一步就成功》是刘墉“成功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属于励志读物,这一部是写给他女儿的,并非简单的说教,刘墉在每小篇里都会举一些自己生活上的,或名人的小例子,会让人更加想看,耐人寻味。
第5本:《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阅读时间:8—9岁
《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是一部奇幻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幽默,涉及的知识极其广泛,有史前地理地貌、天文、物理、光学、动物学、生物学、植物学、海洋学、气象学、文学、诗歌、数学、音乐、哲学,还有鲜为人知的暗黑学、魔鬼学、森林学、沙漠学,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奇书,几乎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知识都贯穿在幽默有趣、紧张曲折的故事中。这本30多万字的《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儿子是一天就读完了,他说太好看了,没办法停下来。
第6本:《四个半朋友》系列丛书(9册)
阅读时间:8—9岁
《四个半朋友》是世界著名的儿童侦探系列小说。德国作家约阿希姆·弗里德里希创造出卡拉小侦探社和四个半栩栩如生的小小侦探形象——4个个性十足的孩子和1只叫“雏菊”的流浪狗。每一册都有一个不同的主角,由四个半侦探分别担任。即每一册分别用不同的口气,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话。人有人话,狗有狗语。作家写作的风格是信马由缰、自然有趣、情节勾人、悬念迭起、风趣幽默,很让不少大人和孩子着迷。
第7本:《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系列》
阅读时间:8—12岁
这套《中国科普名家名作数学系列》是张景中院士、谈详柏教授、李毓佩教授等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献给少儿、中学生及数学爱好者的礼物。儿子是个数学迷,太迷这套科普数学趣味读物了,读第一遍是8岁,未必都能读懂,但读得开心极了,也是过一段就会取出重读,温故知新。我想每次都有收获和进步吧。
第8本:《长袜子皮皮》等
阅读时间:8—9岁
《长袜子皮皮》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的代表作,林格伦被誉为“童话外婆”,她用讲故事的笔法,通俗的风格和神秘的想象,使作品充满童心童趣和人性的真善美。《长袜子皮皮》主人公皮皮是个奇怪而有趣的小姑娘。她常想出许许多多奇妙的鬼主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第9本:《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系列(一)(二)
阅读时间:8—9岁
翻开《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这部书,你会捧腹大笑,而在大笑之后,你不得不赞叹:她不愧是出自本世纪最杰出的幽默家桑贝和戈西尼笔下,流传了半个世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经典之作。作者落笔之处充满着对孩子的喜欢和欣赏。《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没有单纯只写儿童世界.也没有单纯只写成人世界.而是将两个世界合在一起。她是一部让人快乐,让人发笑的书,既让孩子快乐、开心地笑,也让大人快乐、开心地笑。图中插图也是亮点。
第10本:《好玩的数学》系列丛书
阅读时间:9—10岁
《好玩的数学》系列丛书是张景中院士主编的一套数字趣味丛书,从这一本本书名便能感受到数是一切事物的参与者,数学无所不在。在很多有趣的活动中,数学是幕后的策划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像玩七巧板,玩九连环,玩华容道,所玩的其实是数学。数学的好玩之处,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数学中有些极具实用意义的内容,包含了深刻的'奥妙,发人深思,使人惊讶。一套《好玩的数学》让成人数学爱好者看着都会烦,其他并不竟然静静地看了不下两遍,沉浸在他的数学世界里乐此不疲。
拓展内容
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1、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父母的经典妄想:你不知道自己需要吃多少饭,我才知道!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
2、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
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
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
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
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却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陪伴孩子成长的10本好书】相关文章:
陪伴孩子成长的寄语11-28
陪伴孩子成长唯美句子分享09-10
陪伴孩子成长的唯美句子(精选160句)05-31
陪伴孩子成长的唯美句子(精选310句)03-04
陪伴孩子成长过程幸福的句子09-29
亲子时光陪伴孩子成长的唯美句子01-10
“好书伴我成长”征文范文:好书伴我成长07-24
错误的成长陪伴11-22
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家长会发言稿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