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

时间:2020-10-30 15:11:02 励志书籍 我要投稿

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

  作为一名中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很有必要的,下文的内容是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请看看吧。

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

  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

  《西游记》

  《水浒》

  《朝花夕拾》

  《骆驼详子》

  《繁星,春水》

  《鲁滨逊飘流记》

  《格利佛游记》

  《童年》

  《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

  《名人传》

  《威尼斯商人》

  《汤姆索亚历险记》

  相关阅读: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中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扩大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主阵地,而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学业繁重没有时间、没有读书习惯和洒趣、缺乏阅读氛围,中学生的时间被电视、网络和游戏所占。因而,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已成为当下教师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从青少年自身来说可以开拓其视野、锻炼其思维、发展其智力、陶冶其品德、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据2011年第八次全民阅读调查中发现,在2010年没有读过课外书的中学生中,因功课而没有时间读书占领31.5%,有28.3%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不喜欢读书,有22.0%的中学生是因上网/玩游戏等而没有时间读书,还有一些是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父母不允许读课本以外的书、看电视没有时间等原因。

  1 多数中学生的课外时间都花在繁重的学业上

  据了解,不少中学生一回到家中就是各科作业、试卷。即便是在双休日作业也是多如小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寒、暑假则可能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所占据。原因是我们还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全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从而读一个响亮的名牌大学。因此家长对孩子各学习时段的课外阅读态度也不相同。在小学低年级以前,对孩子课外阅读是支持和鼓劲的,但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面临小学升入中学,这时家长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到了中学之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还有的家长要视子女的阅读书目而定。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也各不相同,大多数老师(除语文老师)都不关心学生是否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是关心也只关注与自己所任教学科有关的内容,最好多看一些本学科的课外书籍,否则就反对其课外阅读,认为在浪费时间。

  老师和家长应该以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鼓励中学生课外阅读。

  2 没有读书的习惯、兴趣,缺少读书的氛围

  人与书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必须有媒介――父母、教师、图书管理员等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奇妙的世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越早越好,婴幼儿就可以开始。因此家长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会对孩子的阅读起到正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家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的孩子,更能懂得读书对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读书行为,同时家长的阅读喜好可能影响孩子的阅读喜好。

  孩子在婴幼儿时识字不多如何进行阅读?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当你读书给孩子听时,就好像你带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孩子经常听到父母熟悉的读书声,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将阅读与愉快联系在一起。同时孩子在父母的朗读中,可以听到更多日常交流中不常用的词汇。这些文字、词汇以发音的方式传输到耳朵之后,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汇,像储水池般地储存在记忆里。当这个“储水池”的“水”储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溢出来,即将听得懂的词汇转换成可以说出来,写出来及阅读书籍的词汇,这些都是源于听得懂的词汇累积而来。词汇量越大,读起书来越容易理解,对孩子以后学习自主阅读也有很大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模仿或让他模仿,在模仿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积累基本的阅读素养。还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如果能和孩子就阅读的文章、图书进行一些话题讨论,将更好地激发孩子阅读的乐趣。

  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指出通常孩子在13岁前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孩子在此阶段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句子、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理解故事书。而给孩子读书可以丰富孩子的听觉经验。在自主阅读之前,先能听懂内容,当他们进入中学后开始自主阅读时,自然而然就驾轻就熟了。现在中学各科如物理数学的题目很多都是一大段一大段和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初中生他自己看,半天也不理解什么含义,但老师把题目一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题意并顺利进行解答。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热情,还得让他们有亲近图书的环境和机会。家庭的藏书显得尤为重要,藏书越多的家庭,一般孩子的阅读习惯越好,阅读量越大。家庭的藏书不是作为装点,整齐的锁在书柜里,而是无处不在,书桌上、沙发上、床头甚至厕所里,想读书时信手拈来。要选择适宜的图书,不仅有中学生他现在想读的,爱读的书,也应该有他暂时还读不了的书,并且允许甚至欣赏中学生阅读的“反刍”行为。他们到了中学偶尔翻出小学高低年级甚至小学低年级时读过的一些书,重新阅读。很多父母看到这么大的孩子,突然捧起小学低年级的书读,往往会责备他在打发时间。其实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时光很重要,他们是在享受和重温自己的阅读童年,阅读的心情和阅读的感觉。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大的农村家庭可能并不具备以上条件。在很多农村家庭除了孩子上课时的那几本残缺不全课本,再也找不到任何只言片语的纸片。那么开启中学生阅读之门的人就交给了老师。这些学生的词汇量,理解能力,阅读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如教师或学校可以约定早读、晚读两个时间段进行诵读。实践证明,有老师带领的坚持不懈的诵读,在班级进行阅读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家庭。如教师可以在晚读或其他时间,大声读整本书给学生听。当然选择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吸引力。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先读一本书,然后用自习课或主题班会开一节阅读交流会来分享和讨论,对同一本书的情节、人物、语言、表现手法、主题可能有各不相同阅读体验。但在共同阅读的情境下学生拥有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而且这个对话比单篇的教材更有张力和空间。这样可以让全班同学享受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同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图书,好的图书除了一些经典之外,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抓住他的兴趣和关注点,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向孩子推荐他此刻最需要的书。

  3 有些中学生认为要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而没有时间看书

  电视不是不可以看,而是要控制。有些节目该看,有些节目就不能看,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是一种伤害,特别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还有不少学生在看电视时姿势也不好,有的躺着,有的弯着腰,对身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看电视是对图象画面的直观接受,对声音的接受也是在别人处理了喜、乐、哀、悲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阅读书籍则不同,大脑积极对文字思考分析时,必须调动各种储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创造形象、构建体验。“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一千个读者恐怕就有一千个形象,这个过程与看电视有很大的区别。有80%的家长认为现在网络成了青少年最大的问题根源。有些专家总结了中学生从网络中得到的满足感,一、电子玩伴;二、放松或逃避学习压力(逃避);三、获得控制感和成就感(补偿);四、获得攻击满足(攻击);五、社会交往。青少年的这些心理需求与他们所在的生活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家长能正确及时地把孩子引入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他也许就不那么迷恋网络了。

  对这类中学生来说,不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是家长、老师如何把他们引上课外阅读这条轨道上来。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她的工作是女佣。在工作中,她发现很多成功人士用来读书的时间比看电视、泡网的`时间多很多。因此她对孩子宣布,每周只能收看选择好了的两三个电视节目,其他时间必须读两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要交上读书心得。这位年轻的妈妈还郑重其事的对读书心得进行校对、标注并画出重点,她的孩子因此受到极大鼓励。正如作者所说:“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在书的海洋中我可以任意畅游,做任何事情,成为任何一个人。”成功的阅读也能获得满足与成就感,而且和玩游戏获得的满足不是同一层次的。

  4 读书的功利性倾向性较强

  据2011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4~17周岁人群读书的功能性倾向更强。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初中学生的课桌中都有作文精选。长期以来,我国的作文考试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给“套作”提供了广阔市场。为了得到作文高分,老师宁可让学生读、抄、背作文,甚至默写。这说明我国的作文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作文教学体系并不科学,作文指导缺乏对中学生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关注,作文评价模式化,简单化的现象还存在,无形中为学生阅读作文辅导用书提供了土壤。这方面与老师不能为中学生推荐优秀阅读资源或对丰富的阅读资源知之甚少有关。老师、家长还应该关注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及其特点向其推荐适当的书。2011年9月16日中南大学刘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作了40分钟报告。此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国内学术界甚至民间迅速窜红――学者、市民、学生口口相传: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用一晚时间”破解了困扰数学界10多年的数理逻辑难题“西塔潘猜想”。可他本人给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他初二时喜欢数学,当一些学生还在为初中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他就开始阅读初等数论,且学得津津有味。高中开始尝试阅读全英文数学书籍。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抱着一堆全英文资料,经常熬至深夜。并且经常与老师交流,2010年10月攻克该难题。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候振挺说:“刘路在数理逻辑研究上,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难题的破解与他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谋划个性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广大家长、老师的责任。实行特色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5 中国四大名著全民追捧的喜忧

  2009年广州少儿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最喜爱的文学读物依次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2011年4月温州市读书节“我最喜爱的50本书”的问卷调查,《红楼梦》以1.1858万张票高居榜首。2011年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14~17周岁青少年最喜欢的书中,中国四大名著依然占据着前一、二、三、四名。这其中透露着一喜一忧,喜的是四大名著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表现形式均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红楼梦》中恢宏的气象和卓越的人文精神超越古今,不少精彩篇章至今仍是中小学课堂中的经典教材。可以说,四大名著早已成为炎黄子孙最为耳熟能详、最能引以自豪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正如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影响中国世道人心的书,不是政治、哲学、历史经典,也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各种经典,而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文学经典。它进入中华民族的潜意识,构成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忧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在旧时代所表现的经典,并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宣传的主要英雄都是杀人如麻,破坏性极强的英雄。学者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指出:“游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意识到,只有在剧烈的社会冲突中才会改变现有的一切。他们不理会秩序,欢迎冲突,甚至欢迎剧烈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动乱”。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平崛起是相矛盾的。我们的老师(或家长)必须关注当代学术领域中有关经典的最新研究成果,有责任也有义务引领我们的中学生正确阅读经典――取其精华。

  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老师必须长期引领孩子坚持,方能取得效果。中学生也必须知道要妥善处理基础课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老师家长要指导他们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挑选合理的阅读书籍。有意识地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我们的中学生在习惯了看图、看荧屏的眼睛和心灵,读读含量更丰富隽永、更有智慧与挑战性的文字。

【中学生必读12本名著】相关文章:

中学生必读名著11-06

中学生的必读名著11-06

中学生课外必读名著11-06

中学生必读的名著11-04

中学生新课标必读名著11-28

中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11-06

中学生必读名著有哪些11-05

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01-27

中学生必读三十本名著11-07

中学生必读外国名著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