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不朽之作。阿Q这一人物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人物中的一个典型。在些,我就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谈点肤浅看法。
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1
一、“阿Q”诞生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是在新文学兴起的时代诞生的。在那个内忧外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政府腐败黑暗时代,阿Q这样的下等贫农,在经济上遭受残酷剥削,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压迫,精神上蒙受着长期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分国民性格发生了扭曲,中国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落后性在这样动荡的年代暴露无疑。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呢?
鲁迅在留学日本时,正值日俄战争的爆发,当时一般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虽明知自己的祖国饱受战争之苦,他们却不将日本人放在眼里,甚至说道:“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这些话让鲁迅看到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妄自尊大,而回国后,国人对国情的麻木不仁更是让他痛心,于是他立意要写出这样痼疾所造成的悲剧,来揭示国民劣根性,拯救国人思想上的危机。由此,“阿Q”这一形象便随《阿Q正传》诞生了。
二、阿Q落后性格的表现
(一)卑怯和奴性
阿Q的性格特点首先表现为卑怯和奴性。这一性格在“精神胜利法”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未庄人的打骂中,“精神胜利法”是他生存下去的法宝,每次挨打后,他都会用“儿子打老子”等话语安慰自己,使自己忘却被打的屈辱。久而久之,便麻木了,自然也认识不到自己的卑怯。在代表权贵的赵太爷面前,阿Q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被打了之后毫无反应,奴性十足。只有等赵太爷走远了才敢小声骂一两句,又显出其卑怯,如此形象,令人憎恶,同时也引起人民对自身良心的拷问。
(二)女人观
阿Q的性格特点还反映在对女人的态度上。阿Q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对吴妈,阿Q认为他是“假正经”可是在床上却时常联想对吴妈的追求。对小尼姑,他更是不屑,甚至还动手调戏,可一天下来,他又细细回味调戏小尼姑的情感。这些描写反映了阿Q身上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样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中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三)革命观
在革命的问题上,阿Q的认识十分肤浅。他认为革命就是“想要什么就是什么”,在他做的“革命梦”里,得罪过他的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等一概要杀头,吴妈等女人和赵太爷家的钱财都归他所有,而对于为什么要革命,革命为什么会被杀头等问题却从没想过。试想,如果这样的人混进了革命的队伍,会产生什么样后果?鲁迅通过对阿Q“革命性”的描写,提示了历代农民起义不彻底性的根源,正是农民的自我性太强,没有大局观和长远的眼光,只想自己当皇帝,这样的革命怎能推动国家的历史进程?
(三)旁观者态度
还有一个性格特点,不仅在阿Q身上反映出来,在《阿Q正传》中其他人的物身上也有表现,这就是旁观态度。阿Q在县城中曾看过杀革命党,那时他只觉得是“嚓!一声,好看,好看” !而没有任何思索,完全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而等到自己因“革命”而被杀头时,周围围观的人也一样麻木,如同看戏一样,甚至有人叫:“好!”对于杀头,阿Q等旁观者,关心的只是被杀者“有没有唱戏文”,这样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如果这种性格的人多起来,如果这样的人成为社会主流人物,国不久将亡矣。
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2
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性格的最大特征,也是他在现实中取得成功的秘诀是:无知胆大,头脑简单,做事不计后果,更不考虑道德、底线之类“婆婆妈妈”的问题。所以,他在“自卑与自负”的交替作用和正当其时的规则下莫名其妙地“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本书的故事和表达虽然隐晦,但作者的价值倾向却十分清晰。从未庄的转折和阿Q等人崛起的过程来看,无疑是对中国大陆曾经的粗糙乃至荒唐弊政的揭露和讽刺,是对极端拜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思潮的批判,是对弱肉强食狼性社会的`鞭笞,是对道德的忧心,是对世人的警示。从这些意义上看,该书是当今中国大陆唯一一本全方位剑指中国社会弊端和荒谬规则的文学作品,也是对无底线发展经济错误方略的讽刺与否定,是对三十年来的反思,是对健康价值观的呼喊。
阿Q性格分析
1、架空的精神胜利
阿Q在当时的社会上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是一个弱者,经常受人欺辱,处处遭到失败。但他却不敢正视失败,承认失败,往往用精神上的胜利去掩盖现实中的失败。他常常被人打,每当遭打之后,他就在心里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样一想,打他的成了他的儿子,而他则成了别人的老子,他也就胜利了。在赌博时,他的一堆“很白很亮的洋钱”被人家抢走了,遭到了失败,但他却“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虽然“热辣辣的有写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他又“胜利”了。有时他挨了打,又被别人逼着自己骂成“虫”,这似乎是“遭了瘟”,但不到十秒钟,他又“胜利”了,他想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以这个空洞的“第一个”而自豪。这种架空的精神上的胜利,遮掩了现实中惨痛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便得他无视欺辱,不愿去反抗欺辱,永远安于被欺辱的地位。
2、盲目的自尊
在未庄,谁也瞧不起阿Q,他处处受人歧视,但他却很自尊。他头上有几块癞头疮,他就想尽办法进行掩饰;他忌讳说“癞”,以及近于“癞”的音,连“灯”,“光”,“烛”,“亮”都忌讳。倘若别人硬要拿他的癞头开玩笑,他又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刮宫内容的癞头疮”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样子,但跟人口角时却往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连老婆也没有,但他却常常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放在嘴里嚼得不如王胡响,他也认为这失了体统!这种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或者用虚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陶醉自己。
3、盲目地排斥“异端”
凡是阿Q看不惯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视之为“异端”,就盲目地加以排斥。比如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油煎大头鱼用葱丝而不用葱叶,他就认为城里人错了。钱太爷的儿子钱少爷到东洋留学,辫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对他“深恶而痛绝之”。另外,他还十分讲究“男女之大防”,“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盲目地排斥“异端”,势必使得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拒绝任何新鲜的东西,永远安于现状。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
【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女企业家的创业心路:创业需要阿Q精神11-09
阿Q读后感11-23
对阿Q形象再认识08-26
女企业家自述创业心路:创业需要阿Q精神08-27
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05-01
《阿Q正传》读书笔记04-23
《阿q正传》读后感11-07
阿q正传读后感11-05
《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