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俗文化常识

时间:2022-11-17 14:44:26 旅游常识 我要投稿

湘西民俗文化常识

  湘西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辖区内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州内人文古迹众多,老司城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下面是由yjbys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一份湘西民俗文化常识大全,欢迎阅读!

  民族建筑

  湘西地处山区,木材丰富,山民历来喜建木房,木结构居所十分普遍。木房为全木结构,木柱、木梁、木壁、木窗、木门、木地板,屋顶盖瓦。三柱四棋、四排三间的木结构穿斗式房屋是湘西山区民居中使用最多的一种。

  民族舞蹈

  湘西民族舞蹈以土家族舞蹈与苗族舞蹈为主。土家族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马舞、梅常舞、团鸡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等;苗族舞蹈主要有鼓舞(又称跳鼓)、接龙舞、跳香舞、芦笙舞、盾牌舞及巫傩仪式中的开路郎君舞、开山舞、绺巾舞、司刀舞等。

  民族婚俗

  土家族婚俗独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时间长,在离开娘家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哭嫁,《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苗族走婚,客家叫私奔,但苗家的走婚却与客家的私奔不同,它既风趣别致,而又纯洁古朴,表现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包办的婚姻制度。苗族男女青年,是比较开朗的,他们通过走亲串友、赶边边场等活动,互相逐渐认识了,通过多次相交,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产生了爱慕之情,这叫“初交”。再通过一段的接触交往,二人的情意加深,于是就互相交心,私自订下了终身,这种私自订终身,是没有经过说媒的,也没有经过双方父母的同意。

  民族节日

  土家族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民族禁忌

  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苗族禁忌:不要打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到苗族家里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苗寨里尽量不要和已婚妇女套近乎;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招鬼)。

  民族语言

  湘西土家语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之分。北部方言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各地均能通话。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泸溪县境,语音、词汇均与北部方言有较大的差别,故南北两个方言不能通话。

  湘西苗语为苗语支东部方言,其中又有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之分。东部次方言分布在泸溪、吉首、古丈、龙山、永顺等地,西部次方言主要分布在凤凰、花垣、吉首、保靖、古丈。东西次方言的词汇差别较大。

  民族饮食

  酸辣是湘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味。有“辣椒当盐,酸菜当饭”之说。故而,在土寨苗乡,家家种有辣椒地,户户备有酸菜罈。按照制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类:蔬菜酸、肉食酸、粮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体,随蔬菜品种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萝卜酸、辣椒酸、豆荚酸、野葫葱酸、大蔸菜酸、藠头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顾名思义,是以动物、家禽或水产的 肉为原料的酸食,如:酸猪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鸡肉、酸鸭肉、酸鱼等,酸鱼最有名气。粮食酸主要以包谷和糯米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有包谷酸、糯米酸等。

  民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用青蓝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缠头,喜穿对襟短衫,多纽扣;妇女穿无领开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着八幅罗裙,裙上绣有花纹、图案,有的穿裤,裤脚有两三条花边;老人着大襟衣。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银饰最为普遍。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裤子较短,裤脚较大。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生产民俗

  湘西的社会发展,经历了自然采集、狩猎、捕鱼的原始生产阶段,岁月悠悠,湘西先民们从原始的釆集走向渔猎,走向畜牧,完成了其社会生产自身进化的初级阶段。加之其地域独特,族类纷繁,故其原始的生产阶段中,就己经开始形成其特异的渔猎和畜牧文 化,演绎着从原始经济走向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完善,人类开始从单纯的经济生产发展到手工艺生产。于是,便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生产作坊。湘西的生产作坊出现的历史不长,大约在汉唐之际,才逐渐兴起。其中尤以加工粮油的榨坊,碾坊、磨坊、礁坊;生产其他所需品的造纸坊、染布坊、酒坊等最具代表性。

  湘西的农耕生产稍晚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开始有了初期的农业种植文化。尽管社会生产在不断进步,由于大山阻隔,其农耕生产依然较为落后,刀耕火种这一原始生产习俗在个别村寨中一直伴随着精耕细作延续至民国。至于其林业生产习俗直到清改土归流后,才开始注意经济林业的生产,如油桐、油茶、茶园和漆林等的栽培活动。

  尽管湘西人旧时多重农轻商,但据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湘西就有较大的集市贸易活动。湘西各族人民称赶集为赶场。各乡镇一般都设有集市,每隔 5天定为“逢场”日,附近村民或买或卖,或会亲朋好友,或赶集玩耍。且临近的集市逢场日一般都尽量错开,从而使得方圆数十里的区域几乎每天都有“逢场”,从而加速了农村商品的交流,促进了湘西商品经济的繁荣。

  苗族服饰

  在古代,男女都是“色彩斑烂布”,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储色花帕,穿船形花鞋,佩带银饰。清“改土归流”后,男子以裤代裙,穿对襟衣。女装无领,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就其特点,可分两大类:即胸襟式和云肩式。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苗族喜用花帕;花垣县一带的苗族喜用青帕;沪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常包白底挑黑花头帕。

  土家族服饰

  “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帕,衣裙尽绣花边。”宋元明时期,“土民服花衣短裙,露顶赤脚,披发椎髻,好持刀箭”。“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男青年喜穿对襟衣,腰束绣花带,挂绣花荷包。中老年喜穿满襟(左襟)衣。土家姑娘爱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裤脚蓝底镶青边或青底镶蓝边。有些地方,土家族姑娘喜着挑花围裙,用青蓝布裹脚,穿刺绣花草蝴蝶瓦式或立式布鞋。

  饮食特色

  湘西地处我国西部,在饮食上除了喜酸辣之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颤子饭、社饭、米豆腐、篙菜粑、铁骨猪肉小炒、腊肉炒黄鳝、蜂蜜扣肉、牛肉汤锅、萝卜炖羊肉、血粑鸭、黄炯土鸡、麦酱煮团鱼、泥鳅拱豆腐、桃花虫、红椒炒酸肉、包谷酸辣鱼、极菌炒肉 … … 这些食品,风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建筑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建筑文化本身却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湘西先民历经穴居野处,架木为巢,而逐步进入干栏时代。 《 旧唐书 》 载:其域“土气多瘴病,山有毒草及沙蛋蝮蛇,人并楼居,号为干栏。”后由于土司规定“只准买马,不准盖瓦”,一度是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次;百姓民居则叉木架屋,竹篱茅舍。形成了宫殿与草棚并存,瓦屋与茅屋相挨的多元化的特点。而其它建筑如庙宇、城堡、宫殿、古塔、商铺、桥梁等,则明显地讲述着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故事。

  交通习俗

  湘西乡民多居住在山岭河谷间,坡陡路险,出行多有不便。俗语道:隔山叫得应,走到要半天。漫长的岁月中,湘西人以不同的形式修路架桥,创造着适应其地域特色的水陆交通和运输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民俗。

  因酉水浪高滩陡,行船水上,危险丛生,故船民行船的习俗多祭祀。旧时,境内行船首先要择定吉日良辰,开航前,老板须设宴招待船工,并举行开船祭仪。船至中途,还要在夜间,在船头和“将军柱”上陈设供品,再次焚香烧纸祭水神。船快到岸时击鼓泊船,晚上,船老板需招待船工吃鱼,意在船老板各种耗费有余,谓之做“到岸”。 60 年代后,习俗渐废。

  婚育民俗

  土家族婚姻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据史载资料所言,唐宋以降,有“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男女混杂”的婚姻现象,“改土归流”后始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并用花轿迎接。其过程是出嫁前有“哭嫁”,迎亲时有“拦门”、“找莫毕”、“抢蒙帕”、“拦轿断煞”、“踏门槛”、“过七星灯”、“抢床”等习俗。其中依然还隐含着原始的族内婚、抢婚的遗迹。

  湘西苗族婚俗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土家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婚姻比较自由,多以歌为媒,其婚恋的“跳月”习俗,不绝于史载。“改土归流”后,婚俗有了改变,“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其主流。然而,仍然不少苗家山寨坚持“以歌为媒” , 其婚恋的“边边场”习俗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仍然广泛地流传,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婚姻风景线。

  工艺民俗

  土家织锦史称“寅布”、“溪州斑布”、“土锦”等。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汉语叫“打花铺盖”或“土花铺盖”。它是以棉纱为经线,用各色自染的丝、棉、绒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反面挑花织成。其色彩艳丽鲜明,纹样生动丰富,寓意深刻隽永,与侗锦、壮锦、傣锦并称为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早在唐宋时期,土家织锦己是向朝庭纳贡的珍品。 2006 年 5 月 20 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挑花,又称挑纱、数纱、十字绣、十字挑花、扯扯花,是湘西民间工艺的一种基本针法。单面挑只正面现花纹,双面挑是内外两面都现花纹,无正反之别,十分结实美观。湘西的挑花图案,构图新颖,整齐对称,纹样多为花蝶鸟兽之类。

  染色工艺,爱美是人类的共性,民间染色工艺就是因为人们审美的内在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传统工艺。人们用天然的色彩来装点平常的生活,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工艺。湘西染色工艺中最为突出的是蜡染、扎染和印染。

  信仰民俗

  崇尚神灵是湘西楚巫遗风的核心内容。旧时湘西人的神灵信仰系统庞大驳杂,儒道释巫,杂揉为一体。既有图腾崇拜、祖灵信仰,也有万物精灵和各宗教派别的神灵。所以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在湘西人的心中是无物不灵,无物不神,而不同的神灵,又有着不同的祭祀形式,从而使得其神灵信仰处于一种诡灵精异,错彩杂呈的局面,蔚为其人文大观。

  湘西苗族是迁徙民族,他们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在远古时代,苗族曾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强盛的部落之一,并以信鬼好巫而著称,尽管历尽艰难,但在其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却依然创造着自己的文化信仰。他们多神崇拜,有所谓三十六堂神、七十二堂鬼之说。他们信奉祖先神盘瓢、蚩尤,亦崇拜白帝天王,其最有影响的祭祀活动是“椎牛”、“吃猪”、“接龙”。

【湘西民俗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开封民俗文化常识大全04-01

山南民俗文化常识大全09-04

湘西美食攻略10-02

湘西的水精灵—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形象08-26

魅力湘西旅游攻略10-08

湘西支教活动总结12-08

民俗文化征文12-09

征文民俗文化11-05

过年的民俗文化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