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旅游景点及攻略

时间:2022-12-10 09:09:07 国内旅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吕梁旅游景点大全及攻略

  吕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古建筑、古遗址、古窟寺、石刻、壁画等文物古迹5014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133处,各类自然风景区11处,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吕梁旅游景点及攻略,趁着假日把这些地方都游遍吧!

  庞泉沟

  庞泉沟位于方山县城以北30公里处,是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类野生保护动物褐马鸡两千多只。

  区内山高林密,沟谷交错,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等景观。区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上有北魏孝文帝古碑的吕梁山脉主峰孝文山,就耸立在保护区北沿。

  庞泉沟还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占地1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4%。此外,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不曾到过庞泉沟,难以领略原始森林的古老、浩瀚与神秘;身临庞泉沟,便觉都市风景都黯然失色。这里春季绿染花香,夏季云海茫茫,秋季霜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蔚为壮观。

  庞泉沟导游

  看点: 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宝库

  庞泉沟是莽莽黄土高原上保存完整的一个绿色宝库,系山西的主要河流文峪河的发源地。

  碛口风景区

  碛口风景名胜区介绍

  碛口位于临县城南48公里的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之说,可见当年的繁华。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旅游区主要包括黄河大同碛、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黑龙庙、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黄河峡谷天然石雕等。

  大同碛: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在大同碛下游百米处有千米之长的天然沙浴场。

  古镇: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

  古刹: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整体建筑奇伟壮观,叠于石崖之险。

  古渡:过去曾是往来于绥、包、晋、陕、豫之间通商贸易的水陆交通枢纽。今日是黄河漂流,凭险过碛冲浪的理想去处。

  西湾民居: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墙封围(现残缺),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只要进入一个院落,就可通过小门游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历史文化气氛浓厚,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处院落。

  李家山民居: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南5公里,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窑洞为主,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将其与湖南张家界、山陕蒙黄土高原列为自己的三大发现。

  天然石壁浮雕: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公里的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米,十分壮观。

  卦山

  卦山介绍

  卦山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其为“第一山”。

  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是卦山诸多寺庙中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现存殿庙已多为明、清所建。天宁寺内,前、后、中三处院落由低到高顺次排列。前院,有东厢、西厢、千佛阁。千佛阁建于院中央,宋代结构,明代重建,清代重修,上层有扶栏。天宁寺内,有明代铁钟、铁碑、石碑,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建天宁寺碑记。

  明清时代,卦山中又增建了圣母庙、卦山书院、朱公祠等,殿堂楼阁,鳞次栉比,成为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

  卦山导游

  看点: 华夏树木奇观

  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汉画像馆

  汉画像石博物馆介绍

  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位于离石城西龙凤大街西侧,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加仿汉装饰,顶部饰有六个仿汉小阁楼,使博物馆建筑别具一格。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刻在石块上的雕刻艺术品,它既是墓室内的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

  汉画像石博物馆导游

  看点: 陈列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

  吕梁汉代画像石反映的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官宦生活。代表作有四鱼云车、虎食女魅、四灵;大禹治水、火车阵、窃符救赵;地主庄园、农耕牧放、车马临阙。特别是“火车阵”、“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和“四鱼云车”的神话传说,在全国汉画题材中独树一帜。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古墓馆、汉画像石展厅、辅助展厅、文物中心库及文物科研培训中心等几部分组成。一层为通体大厅,陈列近200余块汉画像石精品和出土汉代文物精华;二层四个大展厅、分别为青铜器馆、陶瓷馆,展厅总面积2560平方米。古墓馆设在地下室,面积160平方米,复制两座东汉时期较为典型的离石汉画像石墓供游人参观。最具有汉代标志的“汉阙”设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侧的主入口处,博物馆门前设有雕刻台式中心小广场供游人娱乐和观赏。

  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介绍

  酒都杏花村始建于南北朝,是融“酒、诗、书、画、景”的现代酒城。杏花村北依文水,南靠汾阳,自然环境良好。这里的建筑多为仿古样式,最值得一提的是酒史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酒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展出有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酒器千余件,是研究我国酒文化的绝佳场所。

  杏花村有一口古井,俗称神井,相传这口井就是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

  酒都杏花村导游

  看点: 中国名酒—汾酒、竹叶青的产地

  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得杏花村名不胫而走,虽然此杏花村并不是指的汾阳杏花村,是指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但这座位于汾阳市杏花镇西堡村、太汾公路北侧的小村庄,因中国名酒——汾酒、竹叶青的产地而闻名天下。

  神龙沟

  神龙沟旅游区介绍

  神龙沟旅游区位于方山县积翠乡以东10公里处,距吕梁市84公里。旅游区总面积70平方公里。这里山脉纵横,层峦叠嶂,森林茂密。公园内树木种类繁多,以油松、落叶松、云杉、杨桦为主,兼有各种灌木为辅,特别是落叶松在景区大面积存在,是吕梁山上最大的一块面积。山中有珍禽异兽各种野生动物多种,有山西省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山上有野生中药材上百种。

  神龙沟旅游区导游

  看点: 吕梁山与山西最大最完好的森林公园

  神龙沟旅游景区以美丽的自然景观著称。主要景点有:一个天池南阳天池,一大草原云顶山真武草原,四挂瀑布玉女瀑、冰瀑、水帘瀑、白龙瀑,一座山寺文山寺遗址,一座庙宇九天圣母庙,一个洞窟,“五座山寨”伏虎山寨、任家峪知青山寨、卧龙山寨、南阳山寨、新窑上山寨“九座奇峰”孝文山主峰、赫赫岩峰、云顶山峰、东笔架峰、西北架峰、五龙峰、狮子峰、万佛峰、玉女峰“十八条沟”。

  天宁寺

  天宁寺介绍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3公里处,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后历代多有重修扩建。

  天宁寺导游

  看点: 吕梁知名景点

  天宁寺依山而建,周围是层峦迭嶂的山峰,环境幽静。寺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所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千佛阁、虚堂、大佛殿等,其中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各有六尊铁铸弟子像;虚堂右侧有一座明朝时铸就的大钟,钟声可达数里;大佛殿位居寺院正中,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像,登上殿后的毗卢阁,远山近水一览无余。进入山门,左右两侧的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名家的碑文,笔力不俗。

  乾坤湾

  天下黄河第一弯介绍

  天下黄河第一弯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最佳观景点为马家畔,被誉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黄河在晋陕峡谷段,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辛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陡然向东,转了一道极为奇特的大弯。若从高处俯视,该弯西窄东宽、尾部圆满,宛如葫芦状,两面基本对称。入弯处至出弯处水流总距离为8000米。弯内陆地以入弯与出弯处最窄,仅为700米,最宽处为1700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196米。

  玄中寺

  玄中寺介绍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位于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上,占地6000平方米,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兴建。日本佛教徒视玄中寺为祖庭。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

  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

  玄中寺导游

  看点: 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玄中寺文物众多,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寺内最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

  安国寺

  安国寺介绍

  安国寺,位于离石市西10公里的乌崖山麓的一个石洼之中。原名安吉寺,据碑记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万佛阁、关帝阁、观音楼、十王殿、洞宾楼,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莱公祠、于成龙读书楼,还有莱公别墅、石牌坊、砖塔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寺导游

  看点: 唐代古寺

  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多处留有唐代遗风。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高达4.8米。殿左右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传壁画,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铜塔楼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木构建筑,上下层四周有围栏设木梯可攀登上楼,下又有暗室三间。钟鼓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塔为宋式须弥座密檐塔,平面呈八角形,共八层,束腰部分有砖雕图案,塔身全部采用磨砖对缝仿木构筑。偏院又称清静处,有于清端公祠,楼上是关帝阁。后院古刹禅院,环境幽雅,建有于成龙读书楼,还建有洞宾楼、万佛阁等。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莱公别墅,是于成龙之孙于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庞大石崖下修筑而成。绝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凿成的石室,石壁上有“龙”、“虎”、“山林”、“野趣”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间永宁州知州王继贤亲笔书写的山寺石室文。石室内有三十二景可供游人观赏,若逢夏季,气候清爽,实乃避暑胜地。

  白马仙洞

  白马仙洞介绍

  白马仙洞位于离石市王营庄乡,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白马仙洞洞口已探明的主洞底直线距离约500米,洞口与洞底相对高差168米,专家称之为“华北第一险洞”。

  白马仙洞导游

  看点: 被誉为“华北第一险洞”

  白马仙洞属柳林泉域,地质绝对年龄约1.4亿年。现已探明洞中有八洞,具有深而险、险而奇的特点,洞中险境遍布,宽处可跑马阅兵、窄处难容一人,布袋岭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骆驼石如猛虎挡道,珍珠山琳琅满目,凤凰山白云缭绕,朽木桥古树老根,通天柱巧夺天工,悬空石心惊肉跳,水帘洞由高泻下,三仙池清静悠闲,翻身涧脱胎换骨,屿心石横卧道中,石钟击之有声,仙骨洞心有余悸,青龙头腾云驾雾,葫芦洞鬼斧神工,棋盘山赏心悦目,跑马滩宽阔奇险,一线天如峭壁中羊肠小道,蜗牛顶维妙维肖,变形石看啥像啥,洞内灰华及钏乳遍地,各种天然形成造形不一,栩栩如生、琳琅满目,使人如置身仙境。

  柏洼山

  柏洼山介绍

  柏洼山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处,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龙泉观,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山上建筑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土地庙,西有老君庙、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终年潺潺长流。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病。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额为宣统元年(1909)宁乡知县祝家瑞所题。另有诗刻一块,为道光元年(1821)清代书法家永宁知州王继贤手迹。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碑的另一面为南极老人所题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真武大帝及青龙、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松柏,诸如龙爪松、凤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

  相传农历五月十七日为昭济圣母生日,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6)建成戏台之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举行传统庙会三日,庙会期间,附近城乡百姓成千上万纷纷来此游览观光,求嗣祈安,人们能在劳作之余,登临柏洼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确也是一件美事。

  柏洼山导游

  看点: “柏洼山三绝”

  山中常年满目苍翠,山头四季白云缭绕,稀有树种“白皮松”和我国特产珍禽“褐马鸡”也是柏洼山独具的自然景观。中阳县古八景之一的“林泉昏雾”,就在此山之中。其怪石、奇树及“圣水”更是被当地民众称为“柏洼山三绝”。

  革命纪念馆

  晋绥革命纪念馆位于兴县城西17华里的蔡家崖村,北依元宝山,南临蔚汾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省、地、县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就设在这里。1948年3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同志东渡黄河来到蔡家崖,发表了著名的《在晋绥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纪念馆建于1962年,占地面积8500m2,保护范围12200m2,收藏文物资料4300件,是全国唯一的全面反映晋绥党政军民12年光辉斗争史的多功能、综合性的革命纪念馆。受其保护的晋绥首府机关旧址,以 及相邻相近的数十个村庄的多处革命遗址,是拍摄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教育片、专题片的理想场所。先后协拍了电影《战斗年华》、党史文献片《关向应》、新闻纪录《毛泽东在山西》、专题片《人民作家胡正》等;征集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文物资料,出版物有《蔡家崖》、《晋绥边区人物春秋》、《晋绥爱国民主人士牛友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专辑》、《参观留念》等。年接待观众游客两万人左右。交通信息、游览通道、环境绿化等景点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是晋绥乃至全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收藏研究基地,是观光休闲的旅游胜地。

  凤山道院

  凤山道院介绍

  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

  凤山道院导游

  看点: 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据史料记载,此观建于元代,后遭兵火焚毁。明景泰元年(1450)重建。观内分上下两院,主要建筑有黄录宝坛玉皇楼、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三官楼、雷公殿、白云洞(即陈抟殿),附属建筑有关帝庙、土地庙、五道庙等。

  玉皇楼为重檐歇山顶,四斗三挑、偷心结构。读书楼在三孔丹室砖窑上奠基。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

  每逢农历正月廿六,是观内一年一度的凤山庙会。庙会前后,四方香客朝山者络绎不绝,整个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灯火辉煌,烟火缭统,爆竹轰响,声震州城,俗称“遇仙”。

  黄河三峡

  柳林黄河母亲景区介绍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柳林黄河三峡是最美的一弯。这里不仅有风光瑰丽的自然奇观,更多的是历史与人文的积淀。

  柳林黄河三峡由黄河大峡、龙泉石峡、屈产峡组成,涛走云飞,气势恢弘,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屈产河与龙泉水分别从黄河两侧在同一地段注入,三河交汇,形成世界地理中十分罕见的水面十字路口。旁边就是天下黄河第一碛——土金碛,巨澜翻卷,浊浪滔天,蔚为壮观!

  看点: 吕梁知名旅游景区

  在柳林三交古镇,从古老的黄河码头出发去感受黄河浅水游、黄河沙滩浴、黄河滑浪、黄河踩泥、河滩觅石的独特情趣,一睹久已坐化成形的黄河母亲的慈容,还有那土金碛、狮虎峰、避难狐、报警鹰、古堡、古寨、烽火台、原始古峡、天然壁画、水族龙宫等。最有趣的还是在“中国红枣第一镇”尽赏枣乡风情。

  石楼山景区

  石楼山风景区介绍

  石楼山风景区位于兴县县城以东13-25公里处,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包括石楼山、石猴山、仙人洞景区。景区内,峰峦叠嶂,林木蓊郁,植被完好,秀色宜人。石楼山,因其形似三层石楼而得名,海拔1770米,矗立于万山环抱之中,突起于群峰之上,远看象天外奇楼突兀而至。

  石楼山风景区导游

  看点: 吕梁知名旅游风景区

  与石楼山隔河相望的石猴山,海拔1600余米,因峰顶有数块巨石酷似石猴而得名。山腰间现存元大德年间复修的道观遗址。主峰南侧的山脚下,有一天然石洞,名曰黑龙潭,潭内有两泉,一为神泉,一称人泉,常年不枯不溢。又山顶主峰巨石如莲花,而称其“莲峰石堠”,为兴县十景之一。

  仙人洞位于兴县县城以东13公里的交楼申乡仙洞口村。仙人洞内洞套洞、洞连洞,四通八达,曲径通幽,堪称“华北第一”。洞内岩溶非常发育,洞壁、洞顶钟乳滴缀,琳琅满目,许多“悬泉瀑布”、“飞禽走兽”、“寿星活佛”形态各异,美不胜收。其“莲池圣水”、“仙人聚会”等景观与洞内散布的百余个尼姑“坐化坑”(有待进一步考证),以及发现的汉代陶片、唐宋明清瓷器等更为仙人洞增添了几多神秘色彩。

  武则天馆

  武则天纪念馆介绍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文水县城北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古迹。武则天庙以武则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价值名扬中外,是全国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庙宇。

  武则天纪念馆导游

  看点:

  武则天纪念馆占地2.6万平方米。从中轴线上看有山门、雕像、舞台、正殿;两翼殿宇有钟鼓楼、碑廊、配殿、偏殿;雕像两边分别是丰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

  武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中心。它原建于唐代,现存结构是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内与顶部仍保存了一对唐代金柱与部分唐瓦唐砖。殿内梁架经800多年承受压力而未见弯曲,整座建筑被专家评为唐宋建筑中的杰作。庙内有武则天政绩陈列,武则天家族史料陈列,全国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

  白龙山

  白龙山介绍

  白龙山,东距岚县县城22公里,西与兴县相接,主峰海拔2253米,山势雄伟,植被茂盛,景色优美,历史悠久,自古为“岚阳八景”之首。白龙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现已成为岚县及周边县市初具规模的旅游观光风景区。景区内有“白龙圣顶”、“迎客松”、“神龟望月”、“三仙聚会”、“饮马池”等二十余处自然景观,有白龙庙、山神庙、风神庙、碑楼、登山石阶等多处人文景观。

  白龙山导游

  看点: 吕梁知名景区

  白龙山景区内有由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书写的“寿”字石刻,高15米,宽8米,为世界石刻汉字之最。

  马茂庄墓群

  马茂庄墓群介绍

  马茂庄墓群位于山西省中偏西部离石市城关镇马茂庄村西,墓群范围约2平方公里。

  马茂庄墓群导游

  看点: 吕梁知名景点

  马茂庄墓群的墓葬年代多为东汉时期。墓葬一般距地表2-5米,形制有单室、二室、三室和多室墓。大部分为画像石墓。墓室采用砖石结构,画像石一般分布在墓门处,或前室的四壁。画像采用墨线勾勒细部,然后剔地平铲像外衬底,使得画像凸起,增强视觉效果。画像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建筑、歌舞宴乐、郊游狩猎、车骑出行等。一些画像石上还有纪年题记。

  南阳沟

  南阳沟亚高山草甸旅游区介绍

  南阳沟亚高山草甸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方山县积翠乡南阳沟东部、交城县会立乡柏峪沟川西部。该区山脊宽缓,南北相距20公里,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山体保持了燕山运动宽缓的背斜式天然特征。

  小憩蒙古包中,徜徉高原绿洲,极尽草原情韵,会使登临者倦怠的身心消失的荡然无存。

  南阳沟亚高山草甸旅游区导游

  

  看点: 吕梁知名旅游风景区

  这里曾为晋军首领阎锡山骑兵旅营地兼骑兵操练场。后汉开国皇帝刘渊曾频临此地,并有刘渊得剑的典故传诸于史。

  田村圣母庙

  圣母庙位于汾阳市西北2公里的田村,创建年代不详。据《重修田村圣母庙碑记》和殿顶琉璃脊刹题记载,此庙重建于明代嘉庆二十八年(1549),原有正殿三间,单檐歇山顶,进深两间,殿内梁坊上有明代“庆成王府扶枋梁功德至芦大富”字样。(芦大富是庆成王府的官吏)

  庙内有钟鼓楼,正殿对面建有乐楼,清道光七年重修。现仅存正殿三间,殿内塑像已毁,壁画保存完好。壁画布满殿内北、西、东三面墙壁,北面壁画高2.5米,东西两面的壁画高3.7米,总面积76.37平米。壁画场面壮阔,人物众多,内容是反映圣母的后宫起居生活的情景。北面壁画《燕乐图》作为主神塑像的陪衬,是表现圣母后宫享乐生活的场面,围绕圣母塑像展开。亭台楼阁,松梧竹石,花木扶疏。身姿秀美的乐伎为主人献艺。最精美动人的是东侧一组正在行进的女乐队,演奏的乐器有琴、瑟、笙、笛、琵琶、阮咸、二胡等。并有棒茶、酒、镜、泛、香炉等物的宫女们,形象刻画细腻,神态各异。与东西壁比较,北壁画面更显作者功力,设色淡雅,给人以清新、活泼、祥和的感觉。东壁是表现奉迎圣母的《迎驾图》一部青龙驾御的乘辇正在宫门前,御者肃立侍驾,前面持节使者庄严肃穆,文武官员在马上恭候。龙辇两侧仪仗乐队环绕四周。西壁是表现圣母的《出巡图》描写行进中的龙辇内端坐着圣母。极力颂扬道教神抵(圣母)的盛德威仪,主要表现圣母巡幸途中,龙辇飞驰,山川衬托,随行侍吏跃马奔驰的情景。其前隅“圣母娘娘殿”的牌匾醒目,云雾沉沉,使吏、守卫、宫女守候。壁画中的仕女造型,注意了人物组合,动态变化,所以并不感觉板滞,特别是一组调弄乐器宫女们的手式,形象生动,衣饰飘逸,精工艳丽。整个画面,劲健有力,技法熟练,色彩鲜艳夺目,以朱色为主,加以当时流行的沥粉堆金装饰手法,画面热烈辉煌。配景则工笔写实,施浅绦淡彩,用以陪衬人物,避免了色彩上的喧宾夺主。大片彩云也起了加强主题、烘托人物的作用,它的精湛艺术是值得珍视的,是现存壁画中不可多见的珍品。

  圣母殿中壁画的艺术风格承袭宋、元画风,而又具有明代典型的特色,运笔轻重疾徐、顿挫转折,状物抒情的变化,有着异常的表现能力。壁画虽是宗教内容,但却充满了世俗气息,宛然是明代宫廷生活的写照。也是研究明代建筑、衣冠、服饰、车马仪仗、音乐舞蹈、工艺器物的很直接的资料.

  临县魁星楼

  临县魁星楼 位于临县城内,文庙大成殿东南隅,名宦祠旁。两面分别是泮池、文德桥和前殿,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  楼通高10米余,分上、中、下三层。底层通体青砖砌筑,平面呈八角形,空心,西北面留有砖灰拱券角门。内制本质楼梯,边置扶手。中间神台泥塑奎星神像一尊,神台高一米余,神像高4米,真容巨状,气宇轩昂。室外置平台,宽1米余。四周八面为砖灰结构挑檐。压挑檐的八面,由砖灰结构的花栏墙相联,中间形成回廊,供游人观景。  第二层为八角形挑檐墙面,前檐由斗拱飞椽挑起,挑角下面八根明柱支撑,斗拱以下有普柏枋、阑额相联。明柱之间安装有雀替且雕刻十分精细,这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加固了柱子的稳定性。第三层为瞭望台,上为圆形攒尖顶,形如伞盖,样式精美,梁架、斗拱、飞拱椽靠8根明柱支撑。琉璃桶瓦结顶,顶端先置一个黑釉大瓷盘,应为露盘,或象征砚。盘上安装一个黑釉瓷笔头,高1.6米,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象征,斗拱以下为圆圈形普柏枋、阑额,再下是一圈透雕雀替,图案为卷草云纹。

  千佛洞

  山神峪千佛洞介绍

  在交口县城西20公里山神峪村。此地吕梁山脉纵横交错,林木茂密,山峪深遂。相传古时有位白须老者居此,出入隐现,人莫能测,乡人誉为山神,地名因之。峪西侧山崖下,凿有石洞一区,洞内石壁满雕佛像,计有一千零五十五尊,

  寺庙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山门、过殿等,最低层为庙堂院,正面及两厢均为砖石窑洞,正中无量殿内供无量寿佛,大雄宝殿凿建在深5.5米,宽3.1米,高3米的砂岩石窟中,洞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两个菩萨和两个侍者。石窟四周刻有16CM高,8CM宽,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CM高神态各异的的小石佛1055尊,故名"千佛洞"。

  山神峪千佛洞洞中释迦像衣着庄重,面目慈祥,纯系民间雕造风格。洞之创始年代不详,按其造像特征和手法,应为元初石窟。窟前有元建庙堂一所,分前后两院,前院山门、钟鼓楼,窟洞式元量殿居中,内供元量寿佛;后院左右配殿对峙,千佛洞居中。高低错落,布局严谨,四周山林掩映,清静幽雅。  以千佛洞为中心,于元代初建了千佛寺。一进寺院山门,迎面便是一座石雕乌龟驮香炉。再往前走,又有一座石雕大肚弥勒佛,其身用手敲击,则发出嗡嗡铜音,清脆可辨。寺内殿堂均为窑洞式建筑,共有千佛殿、娘娘殿、观音殿、罗祖殿、关公殿、念佛堂、大雄宝殿、地藏王殿等14个殿堂。还有一个奇特景观,就是寺院背后景元山的上空,天气特别晴朗,天空为涤兰色,比其他地方都显得格外湛兰。

  在寺庙的左侧建有高11米六角五层砖石结构的舍利塔,雕刻精致,为清代所建。

  香严寺

  香严寺位于柳林县城内。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背山面水,筑于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存有山门、钟楼、鼓楼、中殿、后殿、配殿和僧舍,寺庙完整。中殿佛台有砖雕,纹饰多样细致,雕刻刀法熟练。寺内各殿,保留有明代的琉璃瓦甚多。其中后代增补的酱釉和黑釉琉璃瓦件,为其他寺庙所罕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周幽香扑鼻的翠柏,给人一种肃穆幽静,华贵神圣的感觉,寺前有碧波潺潺的抖气河环抱,后山有郁郁葱葱的佛塔山为倚背,使寺宇幽藏在青苍如黛,蓊然毓秀之中。又有青龙宝宁山腰的明代建筑玉虚宫,与古刹香严寺交相辉映。

  寺座北朝南,周有堡式墙垣,内分七院十二殿,共有大小殿宇一百二十余间,占地六千一百六十平方米。寺始建於唐代,现存建筑为元代手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殿宇鳞次栉比,佛堂高低有序。主建筑分别有歇山、悬山、硬山式殿顶,各式琉璃流光溢彩,气势宏大。主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十王殿以及两侧的附属建筑,构成以元代建筑为主体,明、清建筑相配合的古建筑群体。  相传寺内有三件宝,即铁杆蒿梁、风磨铜佛像和山门鸽子。风磨铜佛高约一米左右,存於正殿,只要见生锈可搬至院内,见风复生光辉,金色如新。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古董商买价二千白洋,寺僧惜其珍贵,收藏入柜,秘不见人。  铁杆蒿梁,大约三丈多,粗约二十五厘米,横七竖八置於正殿梁间,属古今罕见奇木,游人到此先睹为快,叹为奇观。

  贾家庄

  汾阳市贾家庄农业生态园--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地处吕梁山东麓,紧靠307国道和夏汾高速公路,北依汾酒之乡杏花村,南傍孝义火车站,东望平遥古城,一百公里高速公路直通省城太原。这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

  园林式的农业已经成型--全村四千亩耕地,实现了农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土地水利化,种植区域化,服务科技化。每六、七十亩一块方田,实现了渠、田、林、路四配套。30多万株白杨和垂柳,让村域绿树成荫,花香鸟语。

  贾家庄生态园不仅是人们慕名向往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展现生态农业的亮丽窗口,不仅是整个村域"农田林网化,土地水利化,种植区域化"的体现和浓缩,而且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市场。它的建成,填补了汾阳市和吕梁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空白。以生态园为辐射源,对"文明小康生态村"的建设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苍尔会

  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文水县,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近代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乡,总面积360平方公里,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接壤,是国家原始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这里森林葱郁,溪水潺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空气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等级一级水平,水质达到矿泉水标准,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2%,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3%。野生动物70余种,野生药材100余种,野生食用菜20余种,以羊肚菌、野生木耳为代表的绿色食品20余种,野生沙棘、杏、桃、核桃、葡萄等30余种树木满山遍野,四季飘香,因上述诸多植物种类而享有“北方植物园”之美誉。特别是具有一处始建于东汉永平10年的佛寺—东岩寺,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比洛阳白马寺还早1年,被誉为“民间第一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旅游价值。  文水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交通便利,离省会太原70公里,距北京600公里,307国道、大运高速公路、夏汾高速公路横贯南北,修建中的太中银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穿越其中  吕梁山苍儿会生态旅游经济区旅游开发项目根据北京大学编制的总体规划,可概括为“两川一带八区块”,其中有皇家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村(包括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高档别墅、高尔夫学院、垂钓园、网球场、游泳池、森林木屋、医疗养生馆、绿色农业采摘园);胡兰军苑(包括汽车、自行车越野、狩猎、军事攻防游戏、室**击场、攀岩、滑沙、滑草、滑翔机等);中国佛教东传第一寺--东岩寺、棒锤山、睡美人、秀女谷、青龙洞、龙泉道场等景点。

  吕梁山苍儿会旅游经济区全部建设完成后将是集深度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型、会议接待、避署疗养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交城山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吕梁山东麓,距省城太原约56公里,交通极为方便。公园总面积18.7万公顷,自然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贵树种侧柏林、特色乔木林、观赏林等,世界珍禽褐马鸡、候鸟、野鹿、原麝、金雕等几十种名贵动物栖息于此

  园内的千年古刹玄中寺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寺中大雄宝殿内藏经卷3万余卷,是中外佛教文化教育的资料宝库。卦山天宁寺,因群峰环列同卦象而得名,满山苍劲古朴的松柏树千姿百态,终年常青,流传着许多神秘美妙的民间传说,巧夺天工的大雄保殿悬于山顶,铸铁碑、昆卢阁、稀有的唐槐,给卦山天宁寺增添了无穷的色彩,被道家视为天然道场,文化积蕴深厚。北方罕见的龙堂寺天然溶洞怪石嶙嶙,形态万千,元代古建筑永福寺古香古色,耐人寻味。瓦窑沟内,叠层沙岩,高达30米,潺潺流水、直泻而下,有水声吟吟,碧潭印月之幽雅情趣,为公园增添了生机。

  交城山国家森林公园带给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关帝山

  关帝山别名官地山、三层崖。位于山西吕梁境内,北纬3753′,东经11128′。主峰海拔2831米,周长50公里。油松、云杉密布山峦。山直线南距交城县横尖镇10公里,为县境西北与方山、娄烦二县之界山。

  北魏时期,为拓跋氏封山消夏、牧马之处,明代为藩王牧马地,故称官地山。后因山上有多处关帝庙,遂改称关帝山。

  关帝山境内有著名的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公园设在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园于1992午,面积56026.67公顷。  公园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关帝山主峰孝文山耸立在公园北端,海拔高达2831米,气象万千。园内生长的植物多达870多种,主要树种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华北落叶松、醋柳、侧柏、云杉等。从海拔1300米的东大门至2830米的主峰,森林植被形成了由不同树种和其他植物构成的明显垂直景观带。公园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繁衍着脊椎动物237种,其中以鸟类和兽类居多,如褐马鸡、金钱豹、原麝、金雕、鸳鸯、黑鹳、苍鹰、黄腹山雀等。此外还有无脊椎动物1100多种,称得上是动物的乐园。

  峰厚崖

  位于兴县。峰厚崖风景区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集中主要有“晋绥解放烈士陵园在山西兴县城内北隅玉京山麓。建于1952年。面积近5000平方米,坐东向西,依山势构筑。分下中上三院,苍松翠柏点缀,远眺近览,庄重肃穆。下院中央建单檐歇山式纪念大厅,雄伟壮观,雕梁画栋,绚丽多彩。中院一泓池水,清盈碧透,石雕小桥纵跨其上。自甬道拾级而上,可直达塔底。上院中矗立着14米多高的纪念塔。正面有毛泽东“晋绥解放烈士塔”题字。其余三面分置贺龙,林枫,李井泉,武新宇的题字。

  塔前左右建六角亭各一座,玲珑美观。塔后依山执势壁窑洞式纪念室多孔,分别陈列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叶挺,邓发,关向应,续范亭等的遗物、遗稿。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兴县县城以东13公里的交楼申乡仙洞口村。洞内,洞套洞,洞连洞,四通八达,曲径通幽。现已探明溶洞总面积约1万平米,其中50平米以上的中小厅10个,100平米以上大厅9个,最大厅面积1400余平米,堪称“华北第一”。

  前几年笔者曾到“仙人洞”一游,那洞口宽约2尺,高不过三尺,深不可测。因当时尚未开发,也没有贸然进洞,只是在洞口看了看,当时看那洞口感觉就不像是自然行成,因为那洞口四四方方像刀削过一样,可洞壁上却没有人工凿过的痕迹。当时就感到莫名其妙,心中总有一团疑云:那洞口是如何形成的呢?

  近日读清史,清人王士稹在《香祖笔记》卷五中写道:

  山西兴县,去城十里许,有一洞。洞中有二小人,长尺许,衣似树叶,时出洞门坐,立冬即罕出。

  从这个记录和当地流传的仙人曾在洞中住过等传说,可以肯定古时必定有“人”曾在洞内生活过。王士稹所记载的洞中两个小人,身高尺许,奇怪的是它的衣服象树叶一样,而且出没有规律。立冬后就很少见了。它们到底是什么人呢?从身高和习性看它们不可能是地球隐居者,那穴居于洞中的小人,会不会是外星人的后裔呢?

  前几年县里曾组织专家对洞内进行勘探,发现很多坐化坑还有据说是人的遗骸,当时专家解释可能是和尚或道士的。不知现在这些遗骸有没有了,能做个DNA检测就说明了一切。

  最让人不解的还是那个洞口,如果正常人出入的话实在不方便太窄太小了。它的成因更让人觉的不可思议,刀削过一样的正长方型,绝不是人力和自然所为。

  那么,“仙人洞”的洞口是如何形成的呢?古时洞内又住了些什么仙人呢?这都成了未解之迷。是不是在古时外星人曾在此居住过呢?这一切都有待于今后专家学者的考证。

  皮影木偶馆

  孝义市坐落着一处颇具规模的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这是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认定为“中华之最”、我国唯一的一座集收藏、皮影研究、木偶技术研究的专题博物馆,展示出山西皮影、木偶艺术的深厚底蕴,特有的风格。  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坐西向东,三进院,长125米,宽70米,院内排列着大小建筑物30余幢。这些建筑物采用中轴线与左右均齐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主体建设山门、大殿、过厅、乐楼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廊房围立,成为一处三院相连的建筑群。  院内,有“孝子厅”、“义虎厅”,内有“唐孝子郑兴故里”和“义虎厅”的碑记,碑文记载了“唐孝子郑兴割股奉亲”和“义虎”的民间传说,这就点明了孝义的来历。  皮影、木偶博物馆院内,位居中心的大殿,是馆内的主要建筑。大殿檐柱上有一副木刻楹联,上草书:“孝河义水粮山煤海干古宝地,秧歌偶戏影调乱弹万民销魂”。这一对联概括了孝义市文化渊源的深厚及人民的富足。

  博物馆以皮影木偶为特色

  皮影、木偶是这一博物馆内珍藏的主题。馆内收藏了大量明、清时的孝义皮影、木偶和外省皮影木偶实物。馆藏分为综合、皮腔纸影、碗碗腔纱影、木偶陈列、古代皮影。木偶采用戏台实体等五个部分进行展出。第三院是博物馆的中心。这里,保留有几代的乐楼和皮影戏台建筑实体,内有一副楹联形象表述了皮影、木偶戏的艺术特点。楹联这样写:“真口假口口代口开口合口话古今,是人非人人舞人好人歹人有评论。”这就颇为含蓄地揭示出皮影艺术为社会服务、揭示社会现实的艺术价值。  院内,还有另外四座戏台为皮影、木偶专用戏台。其中,有一戏台是皮影专用戏台,为清代乾隆二十三年建成。还有一处为皮影、木偶两用戏台。这些影戏台是从孝义市内有关村镇搬迁到此展出的。可以看出,孝义市内历史上的皮影、木偶戏在民间是相当普及的。

  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是一座新建的专题性很强的博物馆。1995年6月8日,中国皮影木偶特种邮票的首发式曾在孝义市举行。中国国内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如今成为收藏,研究集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博物馆。木偶、皮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在这里得到新的弘扬与展示,成为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一个新的品种,吸引着中外旅游者到这里观光、旅游、采风。

  南山寺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 柳林县孟门镇南山(又名庄王山)。

  南山寺所在的孟门,战国时期为赵国蔺邑,赵襄子将蔺邑赐予韩厥的玄孙韩康,遂以地为姓,中华蔺氏自此始。汉元朔三年(前126),汉武帝封其宗室代共王子刘熹为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郡,兼领定胡县。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贞观二年(628), 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七年(633) 废孟门县,置孟门镇,八年(634) 复置定胡县。直到元朝至元年间(1264一1294) ,废孟门县,设离石巡检司衙署。前后长达1400多年,一直是地跨今山西离石、柳林、中阳、临县以及陕西吴堡县全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金代著名书画家王庭筠曾游历南山寺,并留存有《题南山寺友云亭》一诗。1674年(甲寅年)8月,被称为“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游历到此,并作诗《自青龙驿过灵泉寺》:“寺远吾侪僻,秋高独往盟。柏来花眼翠,霞上老心明。净界悲文藻,威河响甲兵。颟顸僧榻借,壁垒梦经行。”

  寺内有巨钟一口,因有“四十里钟声”之传说,俗称“四十里钟”。还有金身佛像、铜铸十八罗汉像、禹父鲧的无头石像等。寺东南百米处有巨石上生长着一株20余年树龄的神柏,根系完全深扎于微缝,而整石完好。在严重缺乏生长所需营养及水分的条件下,植株依然生长茂盛,为当地一奇景。寺域有500余座的塔林,山门外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

  孟门还有定湖庙、将军庙、财神庙、火神庙、文昌庙等众多大大小小的寺庙星罗棋布于孟门镇,成为南山寺的陪衬式景点。

  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介绍

  北武当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境内,古称龙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复玄天大殿后,根据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更名为武当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称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峰顶建有真武庙,据古碑记载,创建于唐时,重修于明季。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庙会期,届时香烟缭绕,游人云集。

  此山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其自然景观奇峻秀丽,素有“春粉、夏绿、秋红、冬白”之誉,加上陡峭险峻的石阶、古老恢宏的庙宇,可谓集“雄、奇、险、秀”于一体。尤为奇异壮观的是千姿百态的古松和天然雕饰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鸳鸯松、龟蛇头智、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这里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久远的人文景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

  北武当山导游

  看点: 我国北方著名道教圣地

  北武当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阶往上爬”。现公路早已开通,乘车可达万神庙,上山石阶有1455级,险峻处均置有铁索扶手

  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在山西文水上贤村内,建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青砖砌成,为梵安寺

  梵安寺塔附属建筑,现寺已毁。

  梵安寺塔高约45米,底边周长25米,为7层8面8角重檐砖塔,中间为空心,每层均有拱石石旋塔门,第一层塔门南开,底有地宫,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数层大青石条,上筑红砖古塔,无基无顶,十分奇特,二层以上有木制阶梯,串连各层,通至塔顶,塔为平塔,塔内原有楼梯可直上塔顶,据传塔顶原有一小庙,内供有铁佛,日本军侵占后铁佛、阶梯被毁。塔重修碑记也仅余碑额一方,省文物研究所认定,该塔为现在最大的无基无顶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价值,现该塔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正积极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有三奇,其一是无塔尖,一般塔均有尖,而梵安寺塔没有;其二是塔顶盖庙,甚为罕见;其三是40多米高的塔无地基,完全建立在黄土上。

  相传,不知何时圣人造了一座高塔,塔顶直插云霄,磨得天叫,搅得天际不安,张天师见到大怒,一鞭将塔打为三截,底截在上贤;中截落在汾阳冀村村北寿圣寺,梢截落在汾阳城东建昌村,有“上贤的根根,冀村的身身,建昌的尖尖”之说。所以上贤和冀村塔都没有塔顶,只有汾阳建昌塔有塔顶。

  禅定寺

  禅定寺:位于汾阳市东南的普会村,孝义市有公交抵达司马村,步行不远可到普会村。此建筑群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代定为元、明、清。寺院分为东、西二院,东院有山门、前殿、正殿和两厢构成,西院有戏台、关帝庙等。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用礓碴踏道,悬山顶,前出廊,面阔五间,进深四椽,虽然明清维修中改增了部分构件,但仍保留了一些早期建筑的风格。关帝庙是寺中的精华所在,根据脊檩下的题记可知该建筑重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内部梁架制作规整,旋子彩绘清新秀雅,神龛更是小木作中的精品。除关帝(已复原)与两伺者头像被盗外其余彩塑和悬塑都完好如初,悬塑以关羽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精雕细凿的山川、人物和建筑布满整个殿堂,给人以震撼。戏台为三开间单幢式,硬山顶,屏风装饰无存,后墙开圆窗。

  中阳楼

  中阳楼位于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办事处古城(当地人称旧城)大街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之遗存。

  简介

  中阳楼楼体平面方形,四层四檐,全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楼高23.14米,坐落于3米见方,1.5米高的四个石砌墩台之上。底层高5米,通穿四向。礅台设楼梯列碑刻,井藻绘文王后八卦图。二层高3.64米,中建神台,列四方佛坐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砸毁)。三层高4米,中设莲花台,塑以5尺高观音大士泥像。四层高3米,中空无物为游人眺览全城之所在。顶高4米,仞高2米,一色琉璃脊兽铺砌,全楼上下于南北双向悬挂大小牌匾14块,皆为历代境中书法名人手迹,牌匾文字南向一檐下书“中和位育”,侧匾书“带汾水,襟霍山”。南向二檐下中匾书“行孝仗义”,侧匾书“向南斗”、“衔衡岳”。北向一檐下中匾书“光被四表”,侧匾书“控云朔”、“位中枢”。北向二檐下中匾书“纵览四宇”,侧匾书“倚太恒”、“拱北极”。南北四檐下各悬一匾,文为“中阳楼”三字,此外,在一楼南向檐柱上挂一副木刻对联上联“孝为人之本”,下联“义乃君之宗”。中阳楼层檐迭峭,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牌匾四悬。楼顶脊兽奇特,流金溢彩,楼底碑刻6通,志记修葺事项。

  历史沿革

  据碑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毁,何年复建不详,清同治七年(1868)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解放后县政府拨款,分别于1957年,1983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中阳楼是晋中和吕梁地区保存至今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楼式古建筑,是孝义市历史街区及重大繁华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再现了这一地区市楼的建筑风格,而且反映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商业盛衰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楼内藻井富丽华美,结构合理,建筑彩画色彩艳丽,绘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等有关人物故事,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文历史

  楼内存碑六通,其中一通为中华民国五年所立建筑中阳楼并永安市场记,碑载:“自汉唐西河设郡,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麋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期间,然孝义虽郡城之保障,而平霍襟前云朔控后久以为南北孔道此中阳楼之命名所由起也。”反映了中阳楼所处环境是历来文墨、商人往来必榻之地,折射出昔日之繁华。其余五碑皆民国所立功德碑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该楼集建筑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为我省少见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之一。

  垣东岳庙

  兴东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城东北20公里的龙交乡兴东垣村中

  历史沿革

  大殿为东岳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系单檐歇三式,顶由黄、绿、兰三色琉璃瓦覆盖。殿内东西两壁绘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壁画36平方米。前廊深两椽,占进深的三分之一,形制比较特殊。大殿前有月台,据庙内记载有:“大元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大殿中檩记载:“大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殿内塑像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古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传统庙会,会期人山人海,香火甚旺。

  建筑风格

  兴东垣东岳庙座西北向东南,东西宽35米,南北宽65米,地处山垣,视野开阔,风景秀丽。整个建筑系砖木结构,前后两进院落,大殿在后院,中轴线往南依次为戏台、山门和影壁。整体建筑对称有序,布局合理,大殿两侧有配殿各三间,东西两边各有五孔窑洞相对,且都设有插廊。戏台位于群体建筑中心,座南向北,台口面向正殿,台下东西有大门两道将建筑群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各有廊房三间,山门对面立有影壁,整个建筑占地2800平方米,大小房屋28间。  东岳庙虽然历代均有维修,但大殿主体及梁架结构等还属宋金遗物,从结构造型和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是我县宋金时期留下来的唯一古建筑,在我国东岳庙古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荣誉称号

  2001年6月25日,石楼县兴东垣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

  临县善庆寺

  善庆寺简介

  时代:元

  地址:临县歧道乡府底村

  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复建)、大雄宝殿、诸佛殿等。总面积为12OO平方米。

  善庆寺建筑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单昂。梁架题记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善庆寺位于山西省临县大禹乡以西0.5公里处的府底村,小峪沟沟口公路旁。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据碑文载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历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断。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西临湫河,距县城10公里。地貌为黄土丘陵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属暖温带森林草原灌丛植被区。善庆寺所在地府底村居民以务农为主,产业主要为农业和商品零售业。寺院紧邻省道苛大线,交通便利,环境良好。

  历史

  善庆寺据碑文载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梁架有文字记载。又据民国六年(1917年)《临县志》及《山西历史地名》考,府底村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善训府,唐武德三年(620年)废善训府(后改建为善庆寺)。

  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西院有戏台、献殿、鼓楼(与东院钟楼对称)、弥勒殿(与东院诸贤殿对称)、卷棚、娘娘庙、斋房和僧舍等建筑,与东院共同构成善庆寺。西院后被当地学校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有献殿和7孔僧房还保留完好。编辑本段建筑分布  该寺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轴线排列,殿宇前后层叠,错落有致。东西廊房,左右对峙,井然有序。正殿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纵深八橡,悬山顶建筑形式,斗拱为五踩单翘单昴。规模宏伟,气势壮观。主尊释迦牟尼,旁立阿难、迦叶两大弟子。东佛药师,西佛阿弥驼佛,释迦牟尼背后,塑观音座像一尊。正殿之下东西两廊,东有七佛殿。西有菩萨殿,主尊地藏王菩萨。寺中正殿及东西配殿,为琉璃瓦盖顶,堆花脊饰,色彩纯正,花饰生动,隔山远眺,满目生辉,诚为元代遗风。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其中正殿主体建筑运用了元代典型的减柱法的营造法式。现存主体建筑正殿尚为完好。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善庆寺历史悠久,主体建筑结构严谨,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为临县现存为数较少的历史文化遗产。  附属文物共有:9尊泥塑,主像三尊,胁侍六尊,造型丰满,比例均匀,线条流畅且保存完好;元代石碑1块;柳树1棵,树龄150年左右,树高34米,冠幅21米。

  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该塔共十三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70米(维修前残高80.12米),[1]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帜性双重意义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州县,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汾阳文峰塔,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古塔之首,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清康熙时期《汾阳县志》记载,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倡议集资而建。该塔为砖结构,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外廓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塔内室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图案。塔身由青砖砌筑。外廓每层塔檐斗拱为正心重拱单抄厢拱交麻业头,一至六层每层设48攒,平身科40攒,角科8攒,七层至十三层每层设32攒,平身科24攒,角科8攒,全塔共有斗拱512攒。塔檐翼角升起,出檐甚短。整个塔身无明显卷杀,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从第一层塔门可进入塔内,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之天井,天井上加木制棂窗井盖。塔之梯道设于塔室与塔外壁之间,围绕塔室逆时针转折向上,在梯道转角处设休息台及拱券窗,每层塔室东南西北设十字形通道贯穿塔心,通道外口设拱券窗。塔室顶部及所有通道塔窗均为拱券式结构,塔顶攒尖式,十三层塔檐檐口以上至塔顶作八面坡叠涩内收至塔刹,塔刹铜质鎏金。

  上世纪二十年代汾阳地震,文峰塔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5月在全市人民及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汾阳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实施维修,2000年12月维修工程结束。华夏第一高塔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义居寺

  义居寺旧称“佛堂寺”,位于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距碛口古镇10公里,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

  据民国六年(1917年)《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官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明万历年重修碑文记载:山门、前殿为明代重建,正殿为宋代建筑。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三进院建筑群体,依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藏经楼,万佛洞于南端。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碑载: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中国北部之胜地!

  义居寺古名佛堂寺,因处于县辖义居都而得名,寺院位于临县县城南二十六公里,枣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内现有教职人员一名(释德久),教徒人数321名。据民国六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宫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寺院座西朝东,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经楼等,都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万佛洞在喊经楼西南。山门面阔17.40米,进深 9米,前殿是悬山顶,正殿是歇山式,面阔各七间,进深三间。喊经楼座于切割较为齐整的石崖上,前后两重。前楼依崖而砌,顶呈拱形,套室凿石为洞,顶为平面。正堂主尊是佛,两侧均为菩萨。套间就石雕刻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两组,各置一龛,左右对称。艺术家根据题材精雕细刻,打磨的一十二尊佛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中国典型的后壁两龛。佛龛顶端浮雕各种图案,纹呈平面方格,满刻蟠龙、优虎、卧牛、奔马、灵猴、走鹿及一些珍禽异兽,形象逼真,神情各异,是古代精美的艺术遗产,2005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义居寺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碑载云: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归,芳草甘泉,驿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也!然而,这个名胜古迹在明末清初,精美的佛龛石像被外国人盗窃一空,成林的古槐翠拍均被砍伐。后来塑像均搬,壁画俱毁,只有一些大型建筑及石龛浮雕尚为留存。  万佛洞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内因塑佛像万尊得名。万佛洞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凿、雕刻和塑造的综合体。洞门石雕圆柱两根,柱上镂雕张牙舞爪的蟠龙两条,昂首引颈,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势欲飞腾。门顶凿成石壁一龛,佛像就石雕刻,峭壁之前,镌石成佛,虽系人力,疑是神功,发挥着人人望而称誉的艺术勉力。洞窟形体完全按照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顶呈方形,前面开门,顶部浮雕各种图案,满刻茂盛花草和飞禽走兽,花草随风仰扬,走兽气势雄威,活龙活现,形象逼真。洞内面积不大,欲雕万尊佛像,年深月久,易于剥落。艺术家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创造了瑰丽而细腻的彩塑10080余尊。内容包括千佛、单身菩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迦叶佛、弥勒佛,有一佛两菩萨的三身组合,有一佛七身的连络群像,还有千手千眼,倒坐观音等形象。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庄穆肃,有的低眉含嫣,千变万化,精巧细腻,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多年来历经变故,洞内珍品已经荡然无存,顶部浮雕隐约可见,洞壁柱面留有一万余个塑像痕迹,石洞完整,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整个义居寺,占地面积广大,建筑宏伟,集宗教文化、石窟文化、建筑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正如古人所说,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返;芳草甘泉,圣人赏玩而得趣,”“固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

【吕梁旅游景点及攻略】相关文章:

塞舌尔旅游景点攻略06-17

丽江旅游景点攻略12-07

迪拜旅游景点攻略06-01

宁海旅游景点攻略06-12

西昌旅游景点攻略08-22

格尔木旅游景点攻略06-08

西雅图旅游景点攻略06-11

合川旅游景点攻略10-09

惠州旅游景点攻略06-08

本溪旅游景点攻略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