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
德阳周边旅游景点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德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
1929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续不断地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赜索隐。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扬四海的则是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后不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三星堆遗址考察并将其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前-长张爱萍将军在参观了三星堆两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满怀热情地挥笔题下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颂词。
1989年,四川考古部门对三星堆进行解剖,证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发掘东城墙局部并获确认,同时发现3000多年前的土坯砖;1992年,试掘西城墙并获确认;1994年,发现并发掘南城墙。至此,确证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被三面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其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纹饰,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它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认为在远古川内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其证物主要是在当地发现大量的半化石状乌木,单体巨大。但无论其来源怎样,都可以认为它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我们的先人很爱美的。除了这些青铜造像外,还有许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其中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鸡、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不仅如此,三星堆文物还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领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需重新评价,三星堆文物中,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其共分三层,有九枝,每个枝头上立有一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一种代表太阳的神鸟。被誉为铜像之王的青铜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丛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纹饰,两只相向的鸟,两背相对的鱼,并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压一只箭状物,同时有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器身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以及数十件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俱是前所未见的,作为集群展现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的确,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然而,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三星堆而成为信史,史载在蜀地先后称王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三星堆最为繁盛的时期大抵属鱼凫王时期,鱼凫,即俗称的鱼老鸹,三星堆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鸟及鸟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鱼鹰者,很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没有发现可识读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两坑本为祭祀的产物,三星堆的三个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筑的祭坛,三星堆盛行诸神崇拜并以太阳神崇拜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当商品流通媒介货币的海贝,象征财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话,古蜀国的源头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证。
三星堆文物魅力无限,内涵丰厚,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其后相继到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美国等国展出,所到之处,人头攒动,观者如潮。因而,我们毋需怀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世界文化遗产范畴。
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渐成一门显学,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不断的发掘研究,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四川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古时剑南五关之一的白马关。白马关地处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三国时称绵竹关,隋唐时称鹿头关,五代时始称白马关,沿用至今。作为古时蜀都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自三国起到清代止,白马关曾发生大的战事百余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公元263年,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张飞之孙张遵率蜀军血战魏将邓艾壮魂于此,导致关破绵竹失,刘禅降蜀汉亡。而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发生这场战争占地面积1000余亩的倒湾八卦谷古战场。
倒湾八卦谷最大的特点是:石奇、林幽,整个景区内古木郁郁苍苍,巨石形态各异。置身其中,仿佛进入原始森林,兴奋而又惊奇的心情油然而生。阳春三月,八卦谷内无名小花随风摇曳,偶尔一两声布谷鸟的鸣叫,更增添了山谷的宁静;盛夏时光,山谷内凉风习习,蛙鸣阵阵,听山泉叮咚,一份惬意自然涌上心头;深秋时节,鲜红的野果高挂枝头,金黄的树叶翩然而下叠满小径和山岗;隆冬之际,看万木银装素裹,孕育又一个春天。
游倒湾不需要从哪条路开始再到哪条路结束,你随便进倒湾就是一个起点,而走出倒湾便是终点。当然,如果您是第一次来的话,就不要贸然行走,因为倒湾的地形复杂奇特,熟悉它的人可以随处都是终点,不熟悉它的人就像钻进了诸葛父子布下的八卦阵,寻不到出路。
倒湾的地质构造可以追溯到大约两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地质时代。当时天地洪荒,白马关所在地还是奇异的海底世界,砾石熔岩被冲击成无数沟壑,婉如这些岩石被海流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地。后来大海消逝,便形成一个个屏障,成为后来冷兵器时代的白马关古战场,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游览的天然胜境——倒湾。与其说白马关有一个倒湾,不如说是倒湾成就了白马关。
说了这么多,您肯定会问,倒湾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前面已经提到,这里曾发生过一场举足轻重、生死攸关的大战,“危坡下距气如虎,鹿头忠魂白虹吐”。公元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张飞之孙张遵、李恢之侄李球、黄权之子黄崇血洒鹿头山绵竹关(白马关),谱写出一曲悲壮雄烈的挽歌,刘禅降,蜀汉亡。指挥这次鹿头山绵竹关抗御曹魏军队的统帅就是诸葛亮47岁时所生、17岁时娶蜀汉公主为妻、第二年被提升为羽林中郎将的诸葛瞻,之后他不断升迁,直到担任他父亲诸葛亮曾做过的军师将军一职。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蜀大将军姜维上表后主刘禅,请求派左、右车骑将军督率军队分头守护阳安关(今陕西阳平关)口以及阴平桥头,深得刘禅宠幸的宦官黄皓迷信巫术,认为敌军不会攻来,报告之后便把这份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紧急文书压了下来,导致朝廷群臣都不知道。结果邓艾攻来的时候,姜维被邓艾击败,只得返回阴平(甘肃文县)防守。于是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0阴平关,破江油关。等到诸葛瞻到达涪县时,前锋已破,尚书郎黄崇痛哭流涕的苦劝诸葛瞻立即固险防守,不要让敌人攻进来,而诸葛瞻认为时间仓促难以抗拒敌人,于是退到绵竹,在鹿头山绵竹关布兵防守,邓艾攻进涪县,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请求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进行决战,绵竹关前锣鼓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然而,诸葛瞻匆忙从后方调来的军队多未参加过战斗,没有实战经验,虽然占据有利地形,但还是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渐渐不敌,绵竹关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葛瞻、张遵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绵竹关失守。而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道路两旁的红色小珠果名叫“野槟榔”。关于这些娇艳欲滴的野槟榔,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当年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将士在这里抵御曹魏军队,蜀汉将士大都阵亡,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坡,染红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后来,在这些将士们倒下的地方,长出了丛丛带刺的野槟榔。每年秋冬,这些野槟榔的枝头便挂满了串串火红鲜艳的珠果,放眼望去,山坡上红艳艳的一片,漫山遍野就像一片火的海洋。在这片红色里,依稀可见当年蜀汉将士血流成河的景象,再加上“槟榔子”的谐音就是“兵郎子”,于是,人们便说这些血红的槟榔是诸葛瞻及蜀国死难将士们的英灵所变。
倒湾的地形复杂奇特,怪石嶙峋,沟梁交错,石阵各异,深不可测,八卦谷形如迷宫,参天大树俊秀清幽,浑然天成的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不愧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应该就是马致远先生所描写的意境所在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一处景观,被称为“鸳鸯池”,大家可以看看鸳鸯池的格局,它是由一个旱洞和一个水洞组成,这边的旱洞和山岩背后的水洞是连在一起的,成双成对,所以被称为鸳鸯池。传说最早这里住着一只千年古蛙,它没日没夜的在洞里弹唱,所以这只古蛙又叫抚琴蛙。后来,洞干涸了,这只古蛙也就不见了。只是每每夏天到来,这里蛙鸣依旧,就像乐师的琴声一样。
这个地方好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啊,它的名字叫“麓门五景”,“麓门五景”有哪五景呢?它们分别是:金猴拜寿、大象迎祥、天犬佑护、罩、通天一线。大家可以试着将我们头顶的这些大石与我们的五景对号入座,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其实也很简单,你们看,这是“大象迎祥”,大象的鼻翼微翘,是不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呢?岩石上的双目圆睁,仿佛正要穿山而过。崖顶的天犬斜卧着注视着下面,好像真的能够保佑我们平安幸福。山尖的金猴微微弯腰,拜寿的调皮样惹人发笑。再看看我们的“通天一线”,大家可以去观察比较一下,看看我们倒湾的“通天一线”跟峨眉山的“一线天”有什么区别。从我们倒湾的“通天一线”望去,天地连成一线,天真的只有一条线那么宽。
这里的石头形态各异,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都别有一番风味。请大家拍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家知道这块空地是做什么用的吗?可能一些熟悉三国故事的朋友可能都已经猜到了,对了,它是专门用来放战鼓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古时候打仗都是先擂鼓,后冲锋。战鼓擂得越响、越有力,就越能鼓舞士气,这只军队赢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古时候打仗,鼓擂得好不好在一场战争当中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叫“擂鼓坪”。
一路走来,我们来到了忠魂峪,大家可能早就留意到了山崖边两个硕大的像骷髅一样的巨石了。关于这两个骷髅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年血战绵竹关,当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蜀军败北已成定局,但是诸葛瞻与张遵仍旧在敌阵中英勇杀敌,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动容,他们力气耗尽,身受重创,最终被擒,但是他们誓死不降,于是便被斩首,这里便是他们被斩首的地方。于是,他们的英灵便化作两个骷髅头一直在这里守望着昔日的战场,他们死不瞑目啊。所以,老百姓把这里叫做“千秋遗恨”。
出了“忠魂峪”,接下来我们要观赏的是“肝胆石”。大家请看,眼前的这一上一下两块石头便是“肝胆石”了。传说当时蜀汉军队大败,诸葛瞻宁死不屈,为了表示他对蜀汉王朝的忠贞,于是剖腹露出肝胆,后来他的肝胆便化作了这两块石头,才有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肝胆石”。“忠心垂环宇,赤胆照日月。”肝胆相照,忠心可鉴,令人肃然起敬。
其实这一路走来,我们不难看到,到处都有形态奇特的石头,除了已经命名的,还有很多是未命名的,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觉得它像什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说不定以后它就真的以你起的名字而命名了哦。比如说这块石头,有人说它像一个狮头,也有人说它像一条鳄鱼,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我们所在的倒湾它是属于鹿头山的范围的。那么这座山为什么叫鹿头山呢?传说是这样说的:古蜀国杜宇时代的大臣张鹿头,力劝杜宇拒绝接受秦国所赠的财宝和美女,杜宇发怒,将张鹿头逐出朝廷。张鹿头来此结庐而居,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修道生涯。秦兵伐蜀时经过此山,张鹿头与秦兵统帅张仪辩论,张仪无辞回答,派兵从张鹿头身上踏过去。后人因感动于他的爱国精神,于是便将这里命名为鹿头山。
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鳌鱼听道”,就是这三块并列的石头,大家看它们像不像三条鱼?话说当时张鹿头在这里修道、讲道。由于他对道法特别有研究,附近的村民便都来听他讲道,于是,他也就渐渐有了一定的名气。此事不久便传到了南海,这三条鱼被他讲的道法所吸引,便从南海游过来,前来听他讲道。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海干涸了,这三条鱼便化作了化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三块石头。
眼前的这一块巨型石头,它的崖壁平滑,是一个适合举办攀岩的绝佳场所,而在这块石头的顶部,就是“悟道台”。据说当时的人都认为,山越高离天越近,越能够靠近神仙,就越能够得道成仙,所以那时候张鹿头经常在上面修道、悟道,由此而得名“悟道台”。
在“悟道台”的旁边,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大家站远一点看右边的岩石,觉得它像什么?对了,有的朋友已经看出来了,它像一个人的侧脸。据说当年张鹿头得道成仙之后不愿离开这个人间仙境,就让他的肉身留在了这里。后来当地的人发现了这里,于是便说这块巨石就是他的脸化成的。乍一看两块巨石之间空隙狭小,大多数的人以为里面毫无风景,也就不进去了。然而,从两块大岩石中间进去,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蓝天草甸,树竹鸟语,令人陶醉,于是便有了这“别有洞天”。
旌旗岭。当年,无数的蜀汉将士就是在这里摇旗呐喊,试想一下,那壮大的场面多么动人。著名诗人蓝野说:“这里曾经烽火连天,遍插旌旗;这里曾经哭声震天,受伤的士兵,在旗帜下战栗。”闭着眼迎风感受一下,您能否从风中听到隐约传来的冲锋的号角声,将士的摇旗呐喊声,震耳欲聋的战鼓声,还有战马的长长嘶鸣?
旌旗岭下,这块巨石就像振翅欲飞的天鹅,呵护着它还未孵化的后代,慈爱的双眼充满着希望,一汪清泉从两个巨大的卵石间流出,由此而得名“天鹅抱蛋”。
穿过这条狭窄的小径,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株千年古藤,它的名字叫做“灵台古藤”。诗人说它是“用玫瑰花做的箭羽,箭头浸了十八年的女儿红,射中灵台,箭身就化成绕指柔的青藤,直至是灵台的一部分。”玫瑰花、女儿红、绕指柔的青藤,加上悠久的历史,当然也就让人扑朔迷离、流连忘返了。
沿着这条小径向上,穿过一道窄门,我们便来到了“八卦石”。传说当年诸葛瞻跟诸葛亮学会摆阵之后,在这里摆了一个八卦迷宫阵,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八卦。正所谓“一卦只要石头开花,一卦只要石头说话”。它虽未开口说话,却在这里见证着千百年来倒湾的历史。大家仔细观察,这里像不像一个巨型的阴阳八卦?阴裂处深不可测,阳石有孔如-。从这里俯瞰下去,倒湾的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因此,来过这儿的人都说,这里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作。
在早几年,这里还是有人居住的,那可真是世外桃源哦。由于政府部门主导开发旅游景区,老百姓主动配合就迁出去了,路旁这些倒塌的房屋旧址就是他们以前住过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拍拍照。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诸葛旗”。关于“诸葛旗”的命名之说有两种:一说它是诸葛瞻的宝剑,一说它是诸葛瞻的军旗。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我们站在阶梯下面看,像不像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就像当年诸葛瞻的宝剑,直插敌人的心脏。爬上阶梯,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看看,它就像一面迎风飘扬的军旗。著名诗人林莽说它是:“一杆被遗忘的旗帜,千年不朽,倾斜地插在山路中”。从这面飞舞的军旗中,您能否想到诸葛瞻挺拔的身影,在军旗的掩映下,越发的显得英气逼人。
中国绵竹年画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统一按照四川民居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打造,是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辅之以乡村旅游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
李调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字羹堂,号雨村。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五出生于安县宝林乡李家湾,也就是现在的罗江县,病逝于嘉庆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享年六十九。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调元进士及第,钦点为翰林庶吉士,授予吏部文选司主事,之后还担任过广东乡试副考官、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乾隆五十年(1785)遭诬罢职回到四川,归隐于醒园。
李调元一生著述宏伟,内容涉及广泛,代表作有《李调元诗集》、《雨村诗话》、《雨村词话》,编辑刊印《函海》、《续函海》、《蠢翁词》等异于前人佳作,别具一格。当年调元与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连中进士,同入翰林院,连同其父李化楠为罗江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佳誉。这一时期,罗江人文蔚起,竞美祠垣,其成就盛誉清代四川文坛。李调元故里原名文星镇,现更名为调元镇,素有“山不高而独秀,水不深且独清”的美誉。
【醒园正门】
经过鳞次栉比的新楼,走过宽阔整洁的水泥街道。这条洋溢着现代化气息却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便是有名的原文星镇文星街,重建的醒园便坐落在街尾左侧。门框上苍劲有力的“文魁”匾额与两旁雄浑的“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楹联彼此呼应、熠熠生辉。
对于醒园,清代翰林院庶吉士陈墉曾这样赞美道:“罗江山水清且妍,浮空一碧通云烟。云龙之峰似突立,俯瞰众壑如随肩。芙蓉溪水环其前,清光似练函长川。群峦倒影落明镜,恍睹玉女高鬟悬。雨村卜居苍翠间,登临纵目千山连。搴惟暮招西岭月,把酒晓挹峨眉天。”足见醒园景致引人入胜。
【清溪草堂】
清水碧波、涟漪荡漾的池塘叫做半亩塘,顾名思义,半亩即是指这池塘的面积。
沿着半亩塘信步向前,徐徐清风仿佛传来了不绝于耳的朗朗书声、浓郁袭人的诗卷书香,李调元当年执书默读、赏花观景的清溪草堂就在您的眼前了。
“清溪溪水清,照在溪上屋。幽人正著书,灯光映修竹。”清溪草堂的灯光不知伴随着埋首著述的李调元渡过多少春秋。清乾隆七年(1742),其父李化楠中进士选任咸安宫教习,但是他没有去就职而是毅然回乡办学于此,广收学子、传道授业。嘉庆《罗江县志》记载“远近从其游者近百人”,可见当年的醒园定是游学者众、声名远扬。堂下山涧溪水常流,携山川之灵气而入塘,水漫过堤堰,向着密林深处汩汩流淌,仿佛仍默默向我们诉说着一代才子的传奇人生。
【箭道】
在右侧,绿柳掩映间一条长约20余米的石道静静的躺在那里,您别看默默无声,上面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两百多年历史了。当年李调元就是在这条石道上策马扬鞭、引弓射箭,据说其箭术是非常了得,可百米中的。那么,您猜到这条石道的名字了吗?这就是醒园里有名的箭道。当然您现在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当年的箭道要比这大很多。
参观完清溪草堂,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三角路口,或许您已经看见了在庭院正中一座风流倜傥、栩栩如生的石雕像。请您猜猜这会是谁呢?其实雕像座下的名字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没错了,这就是“不共蜗居角蛮触,要从螯背上蓬瀛”的少年李调元雕像。您看他手持典册,大有“跃上天衢游,汗墁九垓驰八极”的气概。据说调元七岁时在庭院网捕蜻蜓,语出“蚯蚓无鳞欲成龙”,巧对老师“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以诗文独领西蜀-,尊为文星,其聪明才智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
【碑刻长廊】
沿着长廊,在左侧可以看见一些李调元的家史记载、李氏传略以及众多名人志士篆刻的诗文,这里就是如今醒园有名的碑刻长廊。这里记载了当年众多佳作,可谓千古绝唱。无论是从长廊里石亭公李化楠“为民请命牧民事、抚之不暇安忍笞”,到“抵圣旨、救灾民”,“重教化、施惠政”,终积劳成疾,殁于任所;还是从李调元“愿作汛凫、不逐野雀”,“俯视江天青,仰观江上月,年年江上人,阅尽往来客”,到“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的弥留之作,无不使人的内心得到洗涤。沿着曲径回廊信步徜徉,我们还看到墙壁上的《题醒园图》、《醒园诗》、《醒园故址序》等石刻碑文,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年醒园园林盛况,清代学子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更是盛赞醒园“池台之盛甲于西蜀”,可见在当时醒园定是声名远扬。
【大观台】
沿着碑刻长廊便来到了醒园的另一处景观——大观台的入口。此刻您只须略微抬头即可见前面砖石门楣上清晰的“沧浪”二字,为什么叫“沧浪”呢?屈原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说沧浪之名便由此而来,李调元清廉仁厚的胸怀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石门顶部“流芳青史”四个大字自然流露着后人对先贤的款款赞美和深切缅怀,两旁“七年如云烟,二月见青天”的楹联说的是李化楠任平湖县令时,上任后在短短两个月内就修正了许多冤案错案为民昭雪,重教化、醇民风、兴修水利,使当地人民感受到了安居乐业的甘甜之乐,被两浙巡抚誉为“天下第一循良”,离去之时,平湖父老“焚香跪送者数万,哭声震野,如失父母”,足见他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穿过沧浪的圆形拱门,顺着左侧的石阶往前看,一块刻有“洗墨池”三个大字的石碑伫立在汩汩流淌的山泉之间,字体潇洒飘逸、饱含神韵。溪流两旁绿树掩映、清泉击石、声声入耳。酷爱书法和诗词、文墨的李调元在此清洗笔砚的场景仿佛不曾久远。静谧的洗墨池依然飘溢着李调元书写巨著《函海》和应答袁枚、姚鼐,朝鲜学者柳琴、朴齐家等友人书柬留下的墨香;淙淙溪流、习习江风如丝竹檀板之声,似吟咏之唱和,伴着古朴端庄的清溪草堂再次映入眼帘,似在挽留游人匆匆的脚步。
【石亭】
沿着石拱桥继续往前,站在桥上,在右前方由四根漆红色圆形石柱支撑的华盖型建筑就是石亭了。在石亭内东观洗墨池,北望灅水河,南眺巍峨青山,东窥云龙山靡,可谓吟诗作赋、赏花观景的最佳去处。当年幼小的李调元触景生情即兴吟出“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而享誉四方。醒园以园林之秀、主人之贤、藏书之巨为世人所景仰,难怪“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
【木香亭】
经过石亭从左往下穿过大观台的圆形拱门就到了木香亭。在亭内立有一块标题为“众议禀定条规”的石碑。这就是当年云龙山学堂所订立的校规校纪,尽管石碑历经百年风霜,然众多条规仍依稀可见,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教师的招聘和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财务等管理细则。从前两列文字当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当时云龙山学堂在开办之初就特别强调为人师表,重视老师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素质,因此在甄选过程中对老师就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这和我们现在选拔优秀老师的机制可是如出一辙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来已久。
【李化楠雕像】
由此向右直行,这所简朴别致的房屋,就是当年李调元幼时学习的雨村书堂了。进入书堂,您可见“为民请命牧民事”的李化楠雕像,只见他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正气禀然、令人敬畏。虽说这样,但是他当年教化调元却是十分讲究方法,据说调元少不更事常有调皮犯错,其父却极少打骂,而是循循善诱,传以道义。
【李氏家规碑】
在厅堂里还可以看见一块题为“李氏家规碑”的石碑,从这块保存较为完整的石碑,可以略窥李氏祖辈的金玉良言、谆谆教诲。意思是劝诫后人不要打官司,因为打官司不论输赢,结果都会劳民伤财,到头来散尽钱财即便赢了官司也难免吃些皮肉之苦,就如碑上刻着的一句“赢了猫儿输了牛”。石碑上的李家家规一共是28条!
另外在这古色古香的厅堂里还保留着当年流传下来的部分文物、字画和后期重建时整理的史料。在墙壁上刻着一首李调元所遗的《宿云龙寺》诗:“天气初寒不可支,云龙深处与谁期。梅窗茗熟僧归后,松磴棋残客去时。一盏孤灯迟日上,千山落木见星稀。夜来更觉禅林静,细读王维一卷诗。”勾起后辈对先贤的无限怀念之情。
【后门】
醒园的后大门,在右侧一带红墙上《李氏敦本堂存赜》较详细的记载了李调元一家几代的生平事迹。字里行间仿佛仍默默地诉说着罗江第一乡贤、浙中名宦李化楠及一代文豪李调元、“三吴大夫未能与之先"的李鼎元和与兄齐名的李骥元“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名震蜀中、才誉京华的辉煌。
跨过木门,回首仰望笔力深厚的“醒园”匾额,不禁又勾起对这一方神圣的文苑的无限依恋之情。浅褐色木门与伫立在大门两侧的斑驳石鼓相映成趣,散发出馥郁的文气,不知迎送过多少文人墨客。
眼前所看到的是灅水河,左岸山水修竹,垂柳拂水,倒影重重;右边水草及岸,村舍炊烟,蓝天白云,让人油然而生回归田园的诗情画意。
【德阳周边旅游景点介绍】相关文章:
成都周边旅游景点介绍08-15
重庆周边旅游景点介绍08-10
吉林周边旅游景点介绍08-25
保定周边旅游景点大全(含介绍)08-21
重庆周边旅游景点介绍(古镇篇)08-14
四川周边旅游景点介绍(草原)08-25
长治周边旅游景点11-30
惠州周边旅游景点10-15
杭州周边春季旅游景点04-15
贵港周边旅游景点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