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景点的介绍文章
厦门大学 浪漫的殿堂
厦门大学依山傍海,正大门与南普陀寺景区大门紧邻,另一边则是美丽的海滨沙滩与胡里山炮台,风景宜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校园中有芙蓉湖和情人谷等景点,静谧而浪漫,有“谈情说爱在厦大”之说。
厦大不仅是国内著名的重点高校之一,还是高校中少有的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不收门票,不拒游客,去厦门旅游的人,都要到厦门大学来看一看。这里不仅有阳光、沙滩、木栈道,更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建筑和雕像。游走在厦门大学的林荫道上,或牵着情人的手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追忆学生时代,是另人神往的浪漫场景。
厦门大学的旧建筑被形象的比喻为“穿西装,戴斗笠”,形象的勾勒出了校园中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徜徉在厦门大学的旧校区里,时光仿佛倒流百年。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众多教育大家和学术名流如林语堂、鲁迅、余光中等都和该校具有渊源,校园内的《陈嘉庚纪念堂》更详细介绍了他创办这所大学的艰辛历程。1919年7月,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中,陈嘉庚慷慨陈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正因是这种使命感,使得厦大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影响力而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名牌大学之一。
与厦门大学北门相对的是普陀寺的南门,近在咫尺,相互守望。住在厦门大学的招待所,出校门进佛门仅需几步的路。南普陀寺中有中国最早的佛学院,对佛学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曾经培养出不少高僧大德。当站在校门与佛门之间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种很奇特的感觉:两边的大门对人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孰是孰非,现在还没有定论。
浙江高明寺
高明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东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它是中国佛教天如宗创始人智头(538——597年)亲手创建的,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现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头入天台山,先是结庐山于天封山,自号“灵墟”,并于此注《涅槃经》。后卜居佛陇山,讲《净名经》。有一天,他正在讲解《净名经》,突然一阵大风吹来,经页翩翩向东飘去。大师追求经页坠落之处,只见此地峰峦环抱,幽溪静谷,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坐禅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结茅,辟为幽溪道场。大师圆寂后,将他用过的衣钵和具叶经保存在这里,成为学佛修行者朝拜的圣地。
唐朝正式建寺,昭宗天祐年间(904—907年),因寺处半山腰,又寺周青色莲峰,顶锐而足阔,好像处于凹形镜的聚集点,日月二光常照不散,故高而大明,取名高明寺。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净名寺。后几经兴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高僧传燈大师驻山,重兴高明讲寺,立幽溪讲堂,复兴沉寂已久的天台宗。传燈(1553—1627年),又名祖,号无尽,俗姓叶,太末(今浙江衢州市龙游)人。少年时在贤映庵出家,万历八年随百松法师在智者塔院研习上观之学,承其衣钵,成为天台宗第三十代传人。后住持高明讲寺,在太史冯开之和东邑居士赵海南等人资助下,陆续修建了僧房、禅房、山门、两廊、钟楼、藏经阁等,精心制作了“楞严坛”。此坛按经论构建,为全国仅有的三座之一,名闻海内。传大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学家,与名僧黄檗(号无念)、博山(号无异),并称“三无大师”,他对天台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各种经典均有深入研究,佛学著述达42种,计百余卷。他还修了《天台山方外志》30卷、《幽溪别志》16卷,保存了不少历史文献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传大师中兴天台宗,重兴高明讲寺,功德无量,后人称他为“智者大师再来”,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修。十年动乱中,寺宇毁坏殆尽。1981年,由住持觉慧主持,在爱国华侨夏荆山、周勤丽和广大群众的资助下,对高明寺进行全面整修。觉慧,俗姓倪,浙江省三门县葛岙乡人。幼时父舍入宁海县寿宁寺,从勤林和尚出家,13岁入海游广润寺受具足戒。18岁从宝静法师天台教观。24岁任寿宁寺住持。1944年,在宁海创办佛教慈幼院,任院长。1950年至天台山,住华顶至觉岸修持。1960年至高明寺,后被推選为该寺住持。历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台州地区佛教协会会长,天台县政协副主席。他爱国爱教,成绩卓著,主持重建高明寺的大雄宝殿、钟楼、观音阁,恢复幽溪佛学院,任院长,并兼任宁海县福泉寺、寿宁寺住持、天台山华顶讲寺修复委员会主任等。他善于诗文,编有《台山清音》、《幽溪石秀》和《天台山高明讲寺史略》等,对天台山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1年9月高明寺举行开光法会,巨赞法师亲书“幽溪重光”的匾额和大殿楹联。高明寺共有13个院落,分布在三条中轴线上,殿宇依山而建,约四百余间。山间及大雄宝殿,均系康有为题额。大殿中所塑佛像与他寺不同。《幽溪别志.幽溪道场规制考》中说:“本寺所祖者,智者;所宗者,《法华》。以释迦入定,弥勒腾疑,文殊决答。故殿中尊像中建释迦如来入定,文殊菩萨居其左,弥协菩萨居其右,以为当时回答之状,与他寺不同者,在乎此地。”原有的三尊佛像都是铁铸的,佛身连底座共高一丈二尺,文殊、弥勒二菩萨略低二尺。三尊铁像共重一万七千斤。可惜三尊铁像在“文革”期间毁坏,如今已易为珍贵的檀香木雕像了。
三殿两侧,是巨赞法师手书的楹联,上联为:“牛宿耀峰,风飘经至,百代咸尊智者”,下联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正证中观”。天王殿右侧为地藏殿,原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七千斤巨钟,后毁。今易为铜钟,高难度.96米,直径1.48米,重2.5吨,系法籍华人周勤丽所捐赠。铜钟重量和规模,为浙江省内之最。
楞严坛内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坛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阔3.4尺的“楞严海印三昧坛仪碑”一块记述传燈法师建造楞严坛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书,陈继儒镌碑。寺西三圣殿,墙上还镌有五块“楞严台碑记”,字迹秀丽,均出自董其昌手笔。
高明寺原藏文物很多,如《雍正龙藏》、《贝叶经》、椤严坛铜镜等,都是无价之宝,大都已移送国清寺珍藏。
高明寺四周古迹众多,出寺往东南走,幽溪清凉桥旁,有明玉禅师笔冢。智头当年题于崖上的“幽溪”两字,笔势端庄,每字约一尺见方。现于崖上建亭以保护其墨迹。过桥往北走,登伏虎岗,崖边有“松风”、“伏虎”四字,笔力遒劲。溪边有洞,深约六米,上跨巨石,洞下可容数人,洞南有两棵巨松,高摩云天,这就是圆通洞。《幽溪别志》中说“圆通洞在芙蓉峰下,顶下三石鼎峙,上片云横覆,中空如庵,涧下溪声瑟瑟,洞侧松音幽幽,于是跏趺,耳根圆通,时时现前,因名。”洞下有看云石,传为传燈大师当年晏坐看云观瀑之处。
高明寺四周景争幽美。《幽溪别志》载幽溪八大景为:狮峰松吼、象案花红、幽溪雪瀑、香谷云坪、金台远眺、丹照清修、日窗暖色、月岭秋明。传燈大师都有题咏。又有幽溪十六小景,即:圆通洞、般若台、補衲窝、翻经堂、行道庵、照我潭、空心泉、石斛井、龙尾流,灵乡岩、巾子岩、西天竺、金银岭、白花庵、圆伊室、跨壑桥等。徜徉其间,足以使人留连忘返。高明寺东南是“螺溪钓艇”,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两山夹峙,缺处如门栏,称“石门栏”。进岩门数十米,茫茫碧潭上一石孤耸云端,即石笋岩左右峙壁围抱,飞瀑从后衝下,直击岩根,其声轰轰,如雷贯目,潭水深而清澈,称“螺蛳潭”。相传智者大师放螺于此,故名。
丽江波多罗 天下最美的山谷
在丽江拉市海东北向一条山路走十多公里,在快到金沙江边、玉龙雪山的一个附峰上有一个彝族村庄,名叫波多罗(彝语,意为“天下最美的山谷”),因为这里海拔在3000多米,种的洋芋特别好吃,所以周边的纳西族人把该村庄移为“洋芋厂”。村里有住户27户80余人,由于交通不便且远离城市生活,村民大都纯朴好客,并且保留了非常好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仪式、婚俗及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在徒步去波多罗的路上以及村子周边的景色,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丽江的天堂”。假如有人认为丽江是天堂的话,那么波多罗就是天堂中的天堂,未为外人所知的仙境。
在丽江,有人说大研有韵味,束河笑了;如果说束河纯朴,白沙笑了;如果说白沙迷人,拉市海笑了;如果说拉市海纯净漂亮,文海笑了;如果说文海是世外桃源,那么波多罗会缄默无言——一位高人,它用不着去比,就默默的守着自己那一份美丽,与迷人,就够了。
波多罗四季分明,大景色与小细节截然不同:春天野花遍地,甚至在五六月有一整座山开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夏天雨季云雾缭绕,森林里到处是蘑菇,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甚至在路边一片光秃秃的呢地上、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干上,都可以长出一片菌子来;秋天大山红黄层林尽染,蓝天白云秋高气爽;而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我的第一次波多罗之行,是在夏天,彝族火把节的时候。在林间穿行,见到无数种颜色、形状和大小各异的蘑菇,如同一次探险寻宝之旅,那种感觉如同乡下人进了大都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而同行的村民却对此熟视无睹。在路边,看到两条硕大的蘑菇长势已老落在地上已呈腐烂之势,心中即产生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浮士德历经炼狱后到达天堂般的感觉——天堂里的人却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天堂,甚至第三次带一对加拿大和法国的情侣到村子里参观时,村里唯一的一位老师刘四叔还曾很不自信的问我的朋友:“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会有人有兴趣来吗?”待到我的朋友很肯定的说“有”,他轻轻的笑了一下,眼神里似乎还是没有对自己美丽的天堂有足够的自知,与自信。
我很难用文字,来描述波多罗之美,它的美不仅在景,当然还有纯朴的人,以及保存完好的民俗传统。第二次到波多罗,我们是要去为一对村民免费拍婚纱照。这一次,我们包括法国摄影师、化妆师、设计师及文案、助理之外,还专门请了一位为电视台拍摄新闻及专题片的摄像师同行,以便拍摄足够的素材尝试为该村庄该项目做一些宣传。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回我们刚到村口就接受到贵宾式的礼遇——村民在村口做了一个欢迎仪式,包括有一位毕摩(彝族的神职人员)在路边燃起烟火念咒语并敬酒;还有十多位男女夹道唱起祝酒歌,然后与我们一起一饮而尽……吃过晚饭,舞蹈队成员跳起了传统彝族舞蹈,并且最后燃起篝火与我们牵手打跳……
东坝民居
沿怒江河谷的崎岖山路穿行,在大山深处,忽见一片开阔之地,草木青葱,鸟鸣清脆,东坝民居坐落在其间,如同盛开莲花中心的一片世外桃源。
东坝民居,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怒江峡谷沿岸的东坝乡境内,有600多年历史。东坝乡是茶马古道众多支线上的重要驿站,因茶马古道促进了该地商业的发展,使其一度繁荣。
东坝民居外观仿佛是一座宏伟的寺庙,庄严气派,建筑大气而不失艺术造诣。进入民居内,如同走进古代达官贵人的宫殿,内部绘画、装饰精美绝伦,富丽堂皇。
东坝民居的建筑,融合了不同民族元素。整个建筑,以天井作为组织中心,四周呈封闭状,部分两边倾斜的屋顶铺上了琉璃瓦,屋顶上卧着栩栩如生的双龙雕塑。同时,建筑的内外墙体绘画装饰中,内地常见的仙鹤、花鸟、凤、金蟾等在这里都可以见到。屋内窗户相比一般藏式建筑要大很多,窗框的装饰雕刻也堪称精美。
作为藏区建筑,其一贯的总体布局基本没变,一层一般设立为储藏室,二层布局为客厅、卧室、厨房等,三层通常为佛堂和经堂,保持了藏式特色。
据西藏昌都地区文化局长张青介绍,在茶马古道兴盛时,由于本地和云南、四川等地贸易往来频繁,也促进了西藏和内地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东坝民居借鉴并吸收了内地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技巧。
东坝民居的壮丽需要雄厚的财力做支撑。民居以土木结构为主,需用到大量木料,以松树为主,一根的市场价格目前在2000元左右。
东坝乡军拥村嘎松旺加家,仅支撑楼层之间的竖立松树木干就有70多根,这一项花费就达十几万元,还不包括其他建筑材料费以及人工费。据当地百姓说,一栋东坝民居目前市场价值一般会在七、八十万元左右。
张青表示,东坝百姓财力的雄厚和茶马古道遗风有关,对商贸的重视使他们积累了财富。
历史上的东坝百姓,通过茶马互市,以本地骡马和特产换取云南的茶叶、糖、布匹等产品,通过以物易物的古老经贸形式,维持并提高生活水平。今天,东坝人这种乐于经商的传统依然存在,并用经商积累的财富修建民居。
军拥村村民嘎松旺加有3兄弟,都在从事百货生意,两个弟弟更是将生意扩展到了西藏的丁青县,他本人在村里开了百货店,一年的收入也有两万元。
东坝人良好的`经商意识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中。
东坝乡的军拥村,基本上每家都有梨树、核桃树、李树等经济林木,百姓将这些林木种植到了庭前院后,并充分发挥出了其经济价值。每逢果实成熟时,东巴人会将所产果实拉到左贡县城出售。
村民噶松泽平家的4亩经济林木,每年也能给他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这项收入很大一部分将投入到民居的修建中去。
茶马古道,这条延续上千年的商贸通道,为东坝人带来了财富,而东坝民居作为古道上的历史遗存,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兴衰。
羌塘草原
羌塘草原,或称藏北高原,是西藏面积最大的一个纯天然草原。一千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曾经驻足此地,深情地眺望过远方的湖泊和雪峰;古丝绸之路吐蕃道曾经贯穿羌塘草原的南北;这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今天,有多少人,通过从此经过的青藏公路以及青藏铁路,循着昔年文成公主的足迹,往返于此。天堂,从此是这么近……
我们的汽车一下唐古拉山脉,就好像马儿挣脱了束缚,可以天马行空地奔跑飞驰。此时此刻,涌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让你眼睛为之一亮的羌塘草原。而这时候,我的MP3里,正在播放朴树的《生如夏花》:“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我从远方赶来赴你一面之约。”
“羌塘”,藏语意为“北方草原”,这片广袤的“黑河边上的土地”,今天,我终于行走到了她的跟前。天高地远。路上不时可以看见一个个“磕长头”的藏族人。我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但我知道他们要往哪里去。也许三年,也许一生,那全身贴近大地母亲的姿势,忽然会让你渴望幸福地痛哭一场。
羌塘草原是这样的美,她像一个温暖的摇篮,更像一位公主在大树上用草编织的鸟窝。如果说羌塘草原真的是一个鸟窝,那么那些传说中的神山,就像一根根温柔而粗壮的树枝,托举着羌塘草原,托举着这片青藏高原上的蔚蓝与葱茏。
北边,有两根大树枝,是赫赫有名的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西窄东宽,是中华民族的神话之源,有“国山之母”的美称,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也是祖山的意思;唐古拉山脉,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岭”,是传说中藏区著名的山神,是怒江、澜沧江及长江的发源地。
中间,高挑着海拔7111米的念青唐古拉峰。“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是藏区的著名神山,传说它与纳木错为一对相爱的夫妇。
西南边,斜伸着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冈底斯”,藏语意为“众山之主”。喇嘛教以冈底斯山脉为宇宙中心,尊为圣地。尼泊尔人、印度人则以此山脉为湿婆神的乐园。冈仁波齐峰和纳木那尼峰间的玛旁雍错为三大圣湖之一。
就是这样的几座神山,呵护着羌塘草原这个美丽的地方。草原、高山草甸、戈壁、湖泊、山川镶嵌其间。日出日落,她的每一个子民,都可以赶着牛羊放牧远方,每一个远道而来的藏传佛教信徒,都可以在此摇动众神的经筒,内心获得安宁。
羌塘草原是这样的美,藏北人曾经这样颂赞她:“一旦投入她的怀抱,草原变成温暖的家。”这里有古象雄国的遗址和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这里随处可见玛尼堆、经幡、古塔、转山转湖的人……这里总是有那么高的山,那么美的湖,那么多的帐篷、牦牛和绵羊。一群群鸟在天空自由飞翔。大朵大朵的白云,是回到故乡,还是飘向远方?一只鹰盘旋在上空,没有人知道它的孤独。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羌塘草原:藏北重镇那曲是她灵慧的面容,西北无人区则是她飘动的长裙。我知道,春天,这里到处都开满了野花;我知道,夏天,这里到处都充满了绿;我知道,秋天,这里会有红黄蓝几种最艳丽的大色块;我知道,冬天,这里漫天一片雪白的世界,纯净而荒凉。可是,不管在什么时候,有一个地方,都会让人魂牵梦绕,都会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羌塘,这就是羌塘草原上的明珠纳木错。
九成宫 唐代行宫
九成宫是唐代皇家著名四大行宫之一。考古发掘,九成宫在关中麟游县境内,当我从西安乘车西行约160公里到达“万叠青山但一川”的麟游县城,便可寻到九成宫的遗址了。
九成宫有“麟山十二景”之说,其坐落在杜水之北的天台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山,南有石臼山,北依碧成山,青山绿水,景色秀丽,风光旖旎,清凉宜人。九成宫原是隋文帝杨坚避暑的“仁寿宫”,始建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督工,历时两年有余建成。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修缮、扩建后,改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为“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天宝年间以前,九成宫是隋唐王朝重要的离宫别墅,一度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皇帝接见外国使臣、决定对外战争等军国大事就在此处理,除了隋唐两代的帝王和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学士也曾涉足九成宫。唐朝画家李思训的《唐九成宫纨扇图》、王勃的《九成宫表与颂》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九成宫的景象,而王维、杜甫、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都在这里写下了咏颂麟游山水的诗篇,医学家孙思邈也曾在石臼山采过药,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的九成宫金碧辉煌,雄伟博大,曾建成延福、排云、御容、咸亨、大全、永安、丹霄等大型宫殿。如今还留有凤台、点将台、梳妆台、醴泉、唐井、官坪等遗址,这些遗址上留存的文物很多,最令人怀古的当属耸立在麟游城西北角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碑文描述道:“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这通碑刻为一代明君李世民题额,一代明相魏征撰文,一代书坛巨匠欧阳询书丹,因此被誉为“三绝碑”。
这块碑是为帝王歌功颂德而立,碑文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九成宫寻找水源的故事。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唐太宗到九成宫避暑,适逢大旱,因宫中缺水,太宗亲自寻找水源。
有一天,太宗寻水到城西北处,看到那里土壤湿润,便用手杖捣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镜,其味甘甜如美酒,于是起名“醴泉”,并让人在周围修起石栏,开凿石渠将水引人宫内。这仅仅是一个寻找水源的故事,但皇恩浩荡,自然了得。宰相魏征撰文并序,本意为记录和介绍醴泉发现的过程,可大胆的魏征不改直谏秉性,借机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诤谏之言,使铭刻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而更叫绝的是铭刻流芳百世的当属大家欧阳询的书法艺术了,《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可以这样讲,碑刻因皇上寻找水源的故事而立,因魏征借事谏言而名,因欧阳询的楷书而传颂。
九成宫,曾经成为长安城大明宫范本的壮丽楼阁,却在天灾中毁灭。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四月二十三日夜大雨,山洪涨溢,冲九成宫玄武门,水溺卫士及麟游居民……”这座曾经光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宫殿,在一次有据可考的水患中消失了,它被洪水带来的万顷泥土深深地埋藏在地下。
古老的九成宫宫殿群就这样沉睡在麟游城的下面,它在这里静静地躺了上千年,默默地感受着历史的兴衰。而遗留下来的这通石碑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仍耸立在这里,似乎在向后人展示着九成宫的美轮美奂。
九成宫因水而名,也因水而毁。我久久地站在《铭》碑前,深深地凝望着碑上那洗尽铅华的铭文,如果把九成宫的原貌恢复起来,配以国宝级的《九成宫醴泉铭碑》,那这个昔日皇家的避暑胜地将是怎样的壮丽辉煌?
【几个景点的介绍文章】相关文章:
介绍浙江景点的导游词12-01
五一延吉旅游景点介绍04-30
五一西安旅游景点介绍11-29
面试自我介绍前要准备的几个问题08-20
职场励志的文章01-22
抓住文章是托福阅读主干理解文章的最好方法08-27
有关职场的励志文章11-10
关于职场的励志文章11-11
好的文章职场励志07-27
面试经验分享的文章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