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区旅游景点大全
周口市,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周口市区旅游景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周口陈氏祖庭【1】
周口陈氏祖庭为文化旅游景点。
先祖陈胡公陵园有先祖陈胡公墓,俗称胡公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
先祖陈胡公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先祖陈胡公,先祖陈胡公自然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这就是陈姓的由来。
先祖陈胡公死时是墓而不坟的年代,但对于王侯和德高望重的文武重臣,可以在陵墓上建拜殿。因此,先祖陈胡公墓室就建在地下,而地上部分建的拜殿也早已不复存在,考古学家曾在这里发现了西周的陶片和战国板瓦,证实了当年先祖陈胡公墓和先祖陈胡公拜殿的建筑情况。明朝进士王良臣在诗中写道:“巧铸铁棺藏水底,光留玉叶照人间。”据史书记载,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又称先祖陈胡公铁墓。而现在这座陵墓,则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陈永和先生1995年捐资在原墓封土的基础上修建的,用像铁一样的灰褐色砖砌成了铁墓的颜色。
先祖陈胡公的裔孙枝繁叶茂,多达八千多万,遍布海内外。至今,已有3000余年,120余代,尤其是福建和台湾省,素有“陈林半天下”的美誉,陈氏可谓是一个了不起的泱泱大宗。天下陈氏族人共识:陈氏遍天下,淮阳是老家;陈氏八千万,始祖皆胡公。石牌坊门楹联就写着: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于是,从各地前来寻根拜祖的陈氏族人日益增多。新加坡名人陈永和、泰国陈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陈绍扬等,都曾率大型祭祖团前来寻根谒祖,捐资赠旗,以表诚心。澳门陈姓联谊会会长陈年顺率族人和颖川学校师生代表来淮阳谒祖朝圣时,还和淮阳中学结成了友好学校,至于河南新郑、固始、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地祭祀的陈姓祖先,则都是当年当地的一支陈姓来祖。
墓前有通巨大的墓碑,是中国当代书法家、胡公裔孙陈天然先生的撰书。两边的碑碣均是捐献碑。
为更好地迎接海内外陈氏贤达寻根谒祖和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目前,祖地政府已经作出了全面修复先祖陈胡公陵园的整体规划。现在陵园占地面积58亩,三面环水,风光秀丽。园内建筑规划为:陈氏第一祠先祖陈胡公祠、各支脉分祠和陈氏博物院、陈氏书院、陈氏名人苑、陈氏碑林、灵塔等。目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陈姓宗亲的努力下,已整修好通往先祖陈胡公墓的神道,新修了墓前广场,建起了大石牌楼,设计古朴典雅的胡公大殿即将竣工。若广大陈氏贤达及有识之士,能为修复先祖陈胡公陵园尽一份力量,共成此举,此地定能成为广大陈氏族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成为八方宾朋观光旅游的理想之处。
项城袁世凯故居【2】
项城袁世凯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
袁世凯故居袁世凯故居位于市区东南17公里的王明口镇袁寨村。
袁世凯故居是著名历史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诞生地。旧居占地270亩,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是1800米长、10多米高的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旧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片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处,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挑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
中宅院,为袁重三修建,走马门楼,门楣栏板彩雕“紫气东来”。亦分前、中、后三个大院。前院正面是三间客厅。两边是东、西厢房。中院正面是五间腰楼,东西厢房各三间。总面积2800平方米。各屋摆设皆楠木家具,墙上挂满名人字画。现存堂楼和大厅,保存完好。
东宅院,为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就石家旧址修建,广梁大门,一对五尺高的石狮子把守;左边,一头母狮背驼幼狮,右边雄狮仰首侧视母狮,神情活现。门口两旁的大红明柱顶上,彩雕“青蛙戏荷”。门楣横栏板三块,东、西两块分别雕绘“五堂会审”和“打金枝”戏簇,中间一块雕绘一农夫荷锄下田。门口两旁立有“上马石”、“下马石”。整个住宅分前、中、后三个大院。前院中间是大厅,两边是厢房。中院有东厢楼、西厢楼、中间是三间腰楼。袁世凯出生于腰楼西间。后院东、西厢楼各三间、堂楼三间,总面积2800平方米。现存袁世凯出生的腰楼三间,保存完好。
西宅院,为袁世凯六弟袁世彤修建并居住,3040平方米。广梁大门,五尺高的石狮子把守,门口两边立有“上马石”、“下马石”,门两旁一对大红明柱:门楣栏板为彩雕盛开的荷花和青蛙戏水图,门道东山墙上彩绘“鲤鱼跳龙门”,西山墙上彩绘“八仙过海”。走过广梁大门,中间是戏楼。戏楼两侧有厢房、西厢房和北大厅,皆有走廊贯通。戏楼四个挑角垂,各挑出三尺多远,角上雕绘鲜艳的荷花;雪白的梅花;各色各样的牡丹花。有的花顺明柱下垂到地。戏楼上盖琉璃瓦,前檐舞台和后台中门的屏风,由四扇门组成。门四周彩雕凤凰不断头,中间彩雕众多喜笑颜开的罗汉盘腿-。走过戏楼是五间大厅,大厅前檐下有六个大红明柱,上雕滚龙、绣球。大厅内拱形顶上悬挂三个“宫灯”,三个“万盏灯”。宫灯六个龙头挑角,下垂彩穗。“万盏灯”直径约一米,灯上带盘,每盘插蜡烛120只。每只蜡烛罩白罩、带红花。每花下垂五色玻璃穗,点燃后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煞是好看。大厅屏风后立有楠木框架,上雕汉文和松鹤同春画面的“穿衣镜”。大厅东西两头对称摆放楠木方桌、条几,条几上摆满珍贵的花瓶。方桌两旁摆放两把“卷脑太师椅”。四周墙壁悬挂名人字画。厅堂门口里边,东置白色红龙缸,西置白色蓝龙缸,内养金鱼。穿过大厅进入腰楼院,腰楼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彩雕的走廊把腰楼与东西厢房连在一起。最后是堂楼院,堂楼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用玻璃装的走廊绕院一周。各间置放楠木家具,墙上悬挂名人字画。现存堂楼五间、大厅和东厢房三间,西厢房六间。
地址:周口市项城市东南17公里的王明口镇袁寨村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30.0元
周口画卦台【3】
周口画卦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画卦台,亦名八卦台,又曰八卦坛。清《一统志》称揲蓍坛,位于县城北一里龙湖中,台呈龟形,高2米,面积6600平方米,四面环水,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名曰‘蔡池秋月’。196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画八卦于此”。八卦是太昊伏羲氏的一大创作,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我国先民们认识社会现象最原始的记录。该台上很早就有庙宇,是为纪念太昊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而建的。始建于何时无考,据《淮阳县志》载: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知州张志道增筑亭、垣、十三门、石刻一座。此后历代均有修筑,增加到有大殿七间,石刻四座,东西厢房各三间、房二座、卷棚五间、黄瓦八角亭一座等建筑。建国后仅存八卦柏一株,宋熙宁年间铜伏羲像一尊。
现已恢复大殿厢房、八角亭,其他也在恢复中。
今人牛明领先生有诗赞曰:一画开天文明始,华夏千年帝业基。
蓍草白龟皆灵物,秋月蔡池俱神奇。
虬柏屈身倚何处,卦台直面朝天趋。
先贤驾鹤早逝去,留待后人悟天机。
八卦柏
八卦柏当地人称歪柏树,据考证,此柏已有千年的历史,从四面八方不同角度看,此柏向不同方向倾斜,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为古陈州标志性景物之一。
白龟池
画卦台前有一池,叫“白龟池”。相传伏羲氏于蔡水得白龟,凿池养之。白龟池与湖水相连,风光秀丽,有“蔡池秋月”之美称。1984年8月16日,一只白龟再现,为东关王大娃所获,体重650克,腹、背呈乳白色,龟甲高隆,甲上图案13块,甲周图案24块,眼似珍珠四肢有鳞,尾巴较长,为稀世白龟。经专家鉴定,龟龄250余岁,使“白龟献瑞”这一古老传说得以印证。
白龟石雕
这只石雕的白龟就是按照白龟放大一百倍的比例雕刻的。这只白龟是雌性,重650克,年龄是250岁左右,背部乳白色,腹部纯白色。它的结构是:背中甲是五块,表示五行;由此而外左四右四共八块,表示八卦;左右连接背中上下两块共十块,表示十天干;背中余三块,表示三才;周边左十二,右十二,共二十四块,表示二十四节气;腹部有十二块,表示十二地支;背部、腹部再加上四肢与尾首,共六十四块,表示六十四卦,这一系列奇特的数字均与阴阳八卦之数暗合,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传说伏羲根据八卦治理天下,使人们变得既聪明又勇敢,八卦的原理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到六十四为止。目前,我国医学界运用八卦的原理攻破了不少疑难杂症。电子计算机也是根据八卦的二进制原理制成的。总之,八卦这部无字天书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伏羲这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八卦台怀有浓厚的兴趣。
另一块汉白玉龟,是1997年深圳企业形象协会会长、美籍华人贺懋华先生观看白龟之后捐赠的。
八卦亭
这里原来修了一个八卦亭,八卦亭天花顶上描绘的是先天八卦太极图。奇怪的是,1994年夏天,一场龙卷风把整个上盖旋到了龙湖之中,易学人士解释说,这是把天机公开出来了,太昊伏羲氏唯恐再触怒了上帝,就一阵旋风把亭台拆掉了。
画卦台是淮阳“七台八景”之一,充满了玄机。清代诗人雷方晓的《蔡池秋月》曾这样描绘:
闻道灵龟旧在兹,秋来光景动幽思;
一轮皎洁荒台月,半亩澄清碧水池。
衰柳堤边风淅沥,古碑亭外影参差;
闲看八卦羲皇画,恰是天心夜静时。
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4】
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从数千年前农耕的耒耜,到现在农村里还在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具。19日上午,坐落在河南郸城丁村大贺庄的“中原民俗文化园”在远古与现代农业文明热情碰撞中隆重开园。
据介绍,“中原民俗园”是河南省首家规模最大、自行设计投资建设,并荣膺国家2A级旅游景区的民俗园。园中收藏了2000余件中原农民使用过的农耕具及生活用品,包括数千年前的土犁耙、纺车织布机、马车大轿等,很多都已在民间消失的民俗物品。由39999片石磨堆砌而成的神农大殿和磨盘山,蔚为壮观,映衬出中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民俗园”
从2004年开始筹建,是由原武警海南总队长贺恒德将军率家乡的父老乡亲,历经3年的时间筹资数百万元,利用村里废旧坑塘改建而成的。整个园区共有公共娱乐场所、耒耜集萃与天工开物馆、石器苑和集贤堂4大部分及20多个景点组成,共占地30余亩。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评论家鲁枢元说,民俗园收藏的这些农耕用具,记录了中华农业文明悠久的历史足迹,可成为现代人开创新生活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
景点交通
从目的地搭车-到郸城县城-乘坐公交车到丁村乡大贺庄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5】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淮阳龙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境内,依托龙湖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7.6平方公里。龙湖由东湖、柳湖、南坛湖、弦歌湖四部分组成,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湖水环抱淮阳古城,古城屹立水中,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明珠。景区碧水清清、浩浩渺渺、蒲苇葱葱、荷花飘香、水天一色、美妙绝伦。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迹众多,有周口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曹植墓、平粮台、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景区已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贾鲁河【6】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史海钩沉
西汉时期,鸿沟又被称作“狼汤渠”,亦作“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又自今新郑南部引溱、洧之水凿渠流入开封城中的蔡河,这一段史称闵河,后又自许昌引水入闵,以广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的繁华场景。
以上这些河名都是贾鲁河的前身,名称来历尚无从考证。
北宋仁宗年间,已连为一体的闵河、蔡河被通称为惠民河。说到这个名字的来历,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传说有一年发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泛滥,开封城中的街道和许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无家可归。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阻滞水流的原因。原来,由于蔡河两岸商业繁盛、风景秀丽,许多达官贵人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于是他们私占河道、私筑堤坝,并在河道上修筑水上花园、亭台楼榭,用于自己享乐。这些当时的“违章建筑”严重阻塞了河道,影响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坝和水上建筑,并在仁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终于疏通了河道,还河于民。由于包拯不畏权贵、为民造福,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称为“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航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难忘贾鲁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历史名人——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时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恩泽后代
前文中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后来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穿越历史的时光,仿佛依稀可见滔滔河水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码头上正弯腰屈身紧张劳作的民工,岸边堆满了来不及搬走的各种货物和粮食,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传来阵阵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悠扬而动听……
贾鲁河的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19世纪末黄河再一次泛滥,贾鲁河又一次淤塞,此后水流逐渐缩小,终于无法通航,所有的繁华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过往。
落寞而平静,这种状态伴随着贾鲁河走过近现代,一直走到今天,虽然它已无法承担繁重的运输,但作为郑州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贾鲁河在荥阳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楼,河王,唐岗等几座中型水库分布于河道,在荥阳东北部向东北改向,北环绕郑州市区,并从中牟县、开封市往东南方向。所以在地图上看似郑州市里黄河很近,但其辖区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淮河流域。但是,由于荥阳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黄河溢出造成的沼泽(即荥泽),它与现今的贾鲁河河道很近,所以现在当地的区域归属已经不是很清晰。现在,贾鲁河荥阳段现在发挥着养殖、发电、灌溉、旅游等多重效应,为当地人经济发展做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周口太昊陵庙 太昊伏羲陵【7】
周口太昊陵庙 太昊伏羲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同志参观周口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四个大字。
太昊伏羲陵
周口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周口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荡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访求帝王陵寝,周口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驾幸陈(今淮阳),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视陵寝。九年,复置守陵户。明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知州张志道奏立寝殿、廊庑、戟门、厨库、宰牲等房;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复加修葺,立后殿、钟鼓楼、斋宿房,又作三清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增高钟鼓楼、彩绘殿宇;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输币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发帑银八千两,大为修葺。至此,内外城垣,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定成格局。
周口太昊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员会,1962年、1963年先后被县、省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建周口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周口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阳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周口太昊陵。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太昊陵南临碧波荡漾的万亩龙湖。沿湖滨北行70米,是一道宽约25米的蔡河,即周口太昊陵的南部边界。鸟瞰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蔡河的11米宽的石桥,名曰“渡善桥”,俗称“面桥”,意思是朝祖进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来到这里已和“人祖爷”见面了。应万心归善。桥全长25米,敞肩式青石桥,桥头四石狮护卫。
过桥30米是周口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周口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周口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周口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周口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周口太昊陵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塑有伏羲金身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周口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周口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起了蛛网。元兵追到庙前,见蛛网封门,便追向别处。后来,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达前来,重修了周口太昊陵。
周口太昊陵内现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为伏羲-的,还有一部分是记述对陵内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经过,最多的是各地民众来“朝祖进香”的纪念碑。而皇帝派大臣来祭祀的,则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无几。
寝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坛”。该坛与寝殿相距5.22米,青砖垒砌,为直壁式等边八角形,径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压条。坛面以青砖砌先天八卦图,卦序为乾(三三)、兑(三三)、离(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龙马负图”,俗称“四不象”。据传,这四不象为古代一个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对先天八卦各执一词,争讼不已,没有一个能说到底蕴之处,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资铸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坛中,用以警示后来人。
周口太昊陵墓
先天八卦坛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内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寻”(一寻相当于今8市尺)。方座边长182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高3.46米,宽80厘米,字大径尺,既无题跋又无年款。因此,关于碑文书者与年代,其说不一。《淮阳县志》上说:碑文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陇”,又说“相传此碑为苏文忠女弟巾书或以为苏长公。”还有人说是魏晋人所书。不过关于苏东坡女弟苏小妹巾书传说较广。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陵庙,工将竣,欲于陵墓前建一丰碑,以壮观瞻。知苏东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请他书写“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纸墨字条送到如舟署里,适值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女弟苏小妹偕女仆同到书室,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个大字写完。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求书者来取,东坡即付之。此外还有传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说苏东坡游玩回来,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此三说不知究以何说为是,或三说均非,因年代久远,风化日晒,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无可考证。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园”。《淮阳县志》记载:“周口太昊陵后有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此为淮阳的八景之一——“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揲蓍画卦”,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周口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大员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周口太昊陵的信物。
周口太昊陵除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外,在统天殿和显仁殿之间的外侧,东有三观:岳飞观、老君观、元都观。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观:女蜗观、玉皇观、天仙观、三清观。这七观,现仅存岳飞观,其它六观有待恢复。在周口太昊陵,传说中的各神不说,就连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门外有更衣亭五间,外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午门西侧的东天门前有石牌坊,曰开物成务,西天门前有石牌坊,曰继天立极。这些也有待恢复。
陵区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数千株。在陵区的东南隅,有一座被称为“淮阳独秀”、“华夏一绝”的松柏造型公园。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在一、二、四套节目《九州神韵》栏,均作了专题报道,题目为《松柏造型天下奇》。该公园建于1957年,有各种松柏造型200余种。是周口太昊陵的另一景观,令游人留连忘返。
周口太昊陵以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周口太昊陵。”
门票
门票40人民币
景点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
鹿邑太清宫【8】
鹿邑太清宫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
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
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唐宋时期的太清宫建筑基址范围约1.5平方公里。史载,太清宫唐时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时皇室祭祀老子的地方,分前、后两宫。在后宫出土了宋金时期的回廊、中门、西配殿、后寝殿等重要基址和大批建筑构件。现存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清高碑”,宋真宗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元“圣旨碑”、“执照碑”。明清建筑有太清宫、老君台等。
鹿邑太清宫遗址时代早,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1年6月,鹿邑太清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市区旅游景点大全】相关文章:
周口旅游景点大全12-08
潍坊市区旅游景点大全07-20
拉萨市区旅游景点大全12-01
珠海市区旅游景点大全12-04
广州市区周边旅游景点推荐06-23
重庆市区周边旅游景点整理05-17
周口旅游攻略03-17
鹰潭旅游景点大全07-12
英国旅游景点大全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