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特色小吃介绍

时间:2020-11-12 13:35:13 美食特产 我要投稿

昭通特色小吃介绍

  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称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有什么特色的小吃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昭通特色小吃介绍,喜欢就赶紧收藏起来吧!

  烧豆腐

  烧豆腐,在我的印象中是两毛钱一块,是中学时代的价格,豆腐正方形,长约四厘米,有新鲜的也有臭豆腐,厚厚地贴在穿孔的铁板上,铁板下是炭火,正烤得这些白白嫩嫩的豆腐吱吱作响。小老板手里有一把神奇的小刀,是小锯子的锯片,把锯齿的一边磨平,成为刀刃,另一头缠上白胶布,就成了厉害的小武器,作料有两份,一份是干辣椒面,里面配了花椒粉、盐巴和味精,另一份是鱼腥草或者泡菜做成的凉菜,小老板就是拿着手里这把神器的刀,在豆腐烧熟的时候,左手拿着豆腐,右手拿着刀片从角尖划开,左手一挤,豆腐就张开了嘴巴,先用小刀把辣椒面扒进豆腐里,抖掉辣椒面,豆腐里就粘上了分量最适宜的作料,再用小刀把泡菜扒进烧豆腐的嘴巴里,最后把成品递给食客,食客会站在街上,捏着烧豆腐歪着头吃,生怕汁液滴在身上。

  豆腐摊也简陋,多半是一根扁担的左右,左边的竹质容器里装满了没烧的豆腐,白豆腐和臭豆腐分开,两部分各自用乳白色的纱布包好,右边是一笼火上支着烧豆腐的铁板,铁板上烧着豆腐,铁板边上的小碗里放着辣椒面和泡菜,小老板们行走着做生意,走累了,寻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来,翻一翻热乎乎的豆腐,看一看街道,吆喝几声,若是有人走过来,他们谋生的活计又成功了一回。

  油糕饵块稀豆粉

  油膏,用煮熟的洋芋,推成丝,再裹上米浆,用一个类似勺子的巴掌大的铁器装成一个饼的样子,放到油锅里炸,起锅的时候,饼子金黄,冒着热气,四处散发着油香味,老远就可以闻见,饵块,一般做成面饼的形状,放在炭火上烤,烤熟之后抹上甜酱和辣酱,将油膏放上去,对折饵块,就成了一个扇形的东西,塑料口袋套着,热乎乎的,在冬日里可以温暖孩子们冰冷的小手,记忆里小学时候每天上学,总有睡眼惺忪的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一边走一边吃油膏饵块,歪歪倒倒一幅要睡着的样子,在去学校的路上,两公里的路途有二十来家卖油膏饵块的小摊,最实在的是党校门口的,一双夫妻,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卖,他家的洋芋会压到铁勺不能再承受为止,他家的饵块比别家的厚,他家的用料非常厚实,一个油膏一个饵块就可以吃饱,总共两毛钱,别人家的要两个油膏两个饵块一套的才能吃饱,而夫妻两人还害怕你吃不饱,在佐料上也下了功夫,使劲按在饵块上,直到承受不了,女人手上垫着一块毛巾以免烫手,笑嘻嘻替你包饵块,她的男人身材矮小,一口龅牙,笑起来的时候,时常会惊吓着孩子,他们总会对每一个走过来的人叫喊着:要包个啥的?最好吃的是粮食市场口的老太太家的肉饵块,在昭通,所有人都吃油膏饵块稀豆粉,汉族人吃猪肉的,回族人吃牛肉的,这个老太太家的光是饵块加上一些小葱炒肉,老太太非常忙碌,时常忙碌得忘记了收过谁的钱,而且糊涂,她总是收起一大堆钱,才开始问孩子们:你的是什么的?你的又是什么的'?遇见想要省下几毛钱的孩子,会先不给钱,拥挤在人群中,老太太问到的时候,要了一份最丰厚的早餐:两个油膏两个饵块加六毛钱的肉,一共一块钱。老太太慌忙不迭包了一套给孩子,孩子不走,说:奶奶,你还没找我四块钱,我刚才给了你五块。老太太随手掏一下胸前的大兜,笑着说哎呀我忘记了,然后一只手拿着家私一只手伸进兜里掏钱递给孩子,孩子里目光中有狡黠的神色,一手拿着钱一手举着油膏饵块屁颠屁颠地走了。

  至于稀豆粉,是给时间充足的人吃的,在脏兮兮的小馆子里,在汽车驶过灰尘满天的路边上,稀豆粉用豌豆粉兑水,在大锅里煮熟,用大勺子舀在碗里加上苦乔皮、盐巴、辣椒、味精、小葱,不包饵块,光是油膏,把刚从锅里捞起的吱吱作响的油膏伸进稀豆粉里,吱吱声戛然而止,沾着吃,吃完了再把碗舔干净,鼻子上还会粘着一些黄色的东西,如果喜欢,还可以将乔皮炸过,脆生生慢慢放到稀豆粉碗里吃。

  油膏饵块稀豆粉只在早晨出卖,全城人的早餐大半都是油膏饵块,也有面条米线,包子馒头,等太阳照到高顶,油膏饵块稀豆粉集体收摊,小老板们笑呵呵地坐在油腻的凳子上从脏兮兮的围裙里掏出大把的钱坐在太阳底下开始清点收入,面条米线包子馒头依旧热气腾腾可以上桌,后来,小学时候一毛钱一个的油膏一毛钱一个的饵块到大学时候涨价涨到五毛一个,有人在下午和晚间亦会摆摊出卖,生意良好,再后来,改良了油膏,用豆腐或者臭豆腐代替洋芋,一样生意红火。

  烤串串和烧洋芋

  把牛肉切成粗丝,用细细的竹签串起,放在火上烧烤的肉串,一般是新鲜的牛肉,老板大多数是回族人,汉族人想吃,会急急忙忙说:要瘦的;或者:要肥的。回族老板就会不好意思地解释:只有净的和壮的。净的,说的是牛的肌肉部分,壮的,说的是牛的脂肪部分,肌肉部分容易烤成干焦的状态,而脂肪部分,会让你吃得满嘴流油,一般肥瘦说的是猪肉,回族人为了避开这种饮食上的尴尬,便为肉类重新命名,不与汉人合污。

  烤串串一般是在夜里,瓦数比较低的灯泡被竹竿挑起,长方形的火炉上冒着青烟和滋滋声,老板会将白布覆盖的肉串拿在手里,在一个装满液体调料的小桶里转动两圈,拿起来放在火上,一只手翻动着串串一只手打扇子,一般是左手翻动右手打扇子,也有左撇子,觉得左手比右手好使,便是反过来,在烧烤的过程中,两次将串串浸入小桶,最后撒上烧过的辣椒面和炒过的芝麻,放在一个干净的不锈钢盘子里,给客人享用。

  吃烤串串的时候,通常会加上一个烧洋芋,烧洋芋也是故乡的一大特色,将洋芋烧的黑焦,刮去黑色部分,让它呈现出一种金黄的色泽,再用一把沾满成熟淀粉的刀划开,两面撒上拌了盐巴的辣椒面,那滋味便是人间极致了。卖烧洋芋的,通常是中年妇人,昭通的中年妇人有的比较凶悍,如老天桥底下那一排卖烧洋芋的妇人,她们总是裹着方巾,你拿出相机想要拍她,她站起来摇摇晃晃向你指着鼻子走过来,那想要打架的架势必定将你吓跑,想要留些影像资料,只能将卡片机装在袖口里偷拍,或者站在远处用长焦镜头伸过去狠狠给她一炮。

  木瓜凉粉

  采集野生或者家种的木瓜籽,用布袋装好,放在水里揉出一些粘稠的东西,再捣鼓,这种东西就变成了木瓜凉粉,木瓜凉粉也是昭通一特色,一个瓦缸放在桌上,红糖水里面漂浮着大块的冰块和饱满的红枣,一个小碗里装着被水泡开的玫瑰花酱,老远就可以闻见花香的气息,摊主通常会左手拿碗,右手举着一个铁勺,铁勺舀起一小勺木瓜凉粉,在碗里哐啷哐啷用铁勺敲碎,那声音好听极了,如春夜雨滴如非洲鼓点,打碎之后,舀上糖水,再浇上一小点玫瑰花酱,笑呵呵递给你,冰凉入喉,神清气爽。

  我唯一郁闷的是,关于漂浮在冰糖水上面的大量红枣,看上去诱人可爱,每次都渴望着想要吃一颗,但老板每次都是一勺子打下去,红枣漂开,只舀起糖水。满满漂浮的红枣还是没有抵达碗中。

  麻辣串

  在兴隆街上,有一家照相馆,照相馆很老了,是个回族人开的,名字就用了人的真名:马勇照相馆。照相馆的墙壁上,玻璃窗户上,满满地贴着各种客人的照片,有故作深沉,有搔首弄姿,胖乎乎的老板娘时常坐在柜台上嗑瓜子或者发呆,老板则在拍摄室里,做着他的经典动作:一只手按住快门,双眼看着客人,用一只手伸出,引导客人的目光,然后轻轻说:好,不动!然后,卡擦一声,照相完成。我要说的是,紧挨着的麻辣串摊子。

  摊子紧挨在照相馆的隔壁,两者隔着一条又窄又黑的巷子,箱子里摆满了小木桌和塑料小板凳,转过狭窄的街面上,依旧是小木桌加塑料小板凳,一个巨大的木架子上面,塑料箩筐摆满了各种有竹签串起的食物:洋芋、魔芋、白菜、青菜、饵块、几种口味的豆腐、油炸凉粉、芫荽、蘑菇。

  几个小姑娘热乎地招待着来的客人,因为生意好,时常忙得不可开交,最记得一个矮小的姑娘,她记忆力大概不好,时常忘记是谁点的东西,于是,她经常捧着一盘放好作料的麻辣烫,一头雾水非常郁闷地大声喊:哪个嘞麻辣烫,有两串洋芋在以头嘞??(意思是:是谁的麻辣烫,里面有两串洋芋)。客人多,小小的城市,经常有人等着,他们站在街上,盯着摊位上将要吃完的人们,只要吃完的人一走,他们就一屁股坐在板凳上,等待服务员来收拾残汤冷炙、擦桌子、点菜,这家小摊的历史很是悠久,记得已经有许多年,他家最好吃的是作料和汤水,特色的东西是水粉,即是粉条,放在滚汤里烫熟,带着汤水捞上来,加上炸黄的豆子、青葱和油炸辣椒,便是一碗便宜的人间美味。对麻辣烫的执着也有很多好笑的事情。

  在昭通,最好吃的麻辣烫有两家,一家是回族人开的,即是上述一家,另一家,在明通巷子里,属于汉族人开的。汉族人的小摊,如一般是傍晚才开始摆摊,白日里,摊主一家要忙碌,忙着上街买菜,忙着摆摊前期的准备工作。摊主的老婆和女儿都是大胖子,身材滚圆,脸如拥挤的肥肉,眼睛被挤得只剩一小条缝隙,睫毛仿佛是悬崖石缝中长出的矮小青草,有时被眼皮压住,根本看不见,让你随时想要找一根牙签插进去扒开看看她们的眼球是否还在,然而娘俩又有着极其肥厚的嘴唇,男人四十来岁便胡须花白,身材矮小又弱不禁风,一家人整体看上去实在太好笑了。

  他们的摊点,通常在晚上六点钟开始,将一个带滑轮的自制玻璃柜子推到街上,将一炉火安置在路旁,再将大锅的汤水放在火上煮着,然后,才开始摆设桌子,将提前制作好的麻辣串放置在玻璃柜中陈列着,通常情况下,只消汤水沸腾,就会有很多客人陆续来到,老板娘撅着屁股站在玻璃柜子面前,用一把刷油漆的刷子蘸着作料刷在已经煮熟的麻辣串上,放在碗里,抬到客人的桌子上,女儿守着一大锅汤水,煮着麻辣串和水粉,男人蹲在路边,面对着慢慢一盆蔬菜,用竹签将他们串起,这是一个完美的团队。

  老板娘尤其喜欢让客人尝尝他的辣椒调料,如果客人喜欢清淡的,说:不要调料了。老板娘会冷不丁用刷子刷满调料放在客人的碗里,一边放一边说:咦,要刷点辣子才好吃。她毫不顾忌正在飞涨的辣椒面的价格。中学时候,五点放学,经常五点半,我已经站在他家的摊子面前了,有时候未曾摆摊,就在附近逛来逛去,等待着小摊开始营业,用手里已经捏得湿乎乎的几张小钞票,换一碗昭通味道。

  粑粑热咧

  这是一句吆喝的口号,昭通街上相仿的吆喝口号还有如下:有酒瓶铁巴胶底收来卖咯、饵块嘞豆豉嘞豆瓣酱嘞麻辣酱嘞、收旧电视旧冰箱旧洗衣机旧。

  中年妇人,屁股上补着两个补丁,双眼空洞,皮肤黝黑油亮,嘴角有白色泡沫或者白色泡沫干掉之后留下的痕迹,她们把一个圆形的簸箕顶在头上,一如沙特人卖饼,用一只手扶着簸箕,另一只手捏着一把找补的零钱,一边走一边吆喝:粑粑热咧~~粑粑热咧~~~(意思是:粑粑还热着),走路的时候她们的屁股通常左摇右晃,走累了,她们不顾台阶很脏,一屁股就直接坐在街上,我想屁股上那两个补丁,一定是经常坐在街上,被粗糙的水泥地板搓出了两个洞,才找旧衣服的残片修补,成为两个大补丁。

  簸箕里,一层一层厚厚的白布里,通常装着两种口味的饼,一种是椒盐口味,面团被裹上椒盐,又一圈一圈盘成丝,在烤箱里烤出来,另一种是红糖豆沙的,有些像月饼,白色的面饼上,有许多白色粉末,小时候对万事好奇,拿着粑粑问旁人:你看,上面这个粉,是不是传说中的白粉?昭通接近四川,口味与四川相仿,大部分人不喜欢甜食,爱吃椒盐口味的粑粑,所以椒盐粑粑的产量和销量都高过红糖豆沙粑粑。买一个椒盐粑粑,把一圈一圈的丝扯下来,是一种成就感,每一条丝都可以慢慢吃,按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椒盐粑粑可以吃上整个下午,小学上课,经常吃椒盐粑粑,在书桌里玩一条一条的丝,玩够了才放在嘴巴里,同桌看见了,鄙夷地说:你真恶心。

  我记得粑粑的价钱,在初中时候,是三毛钱一个,大学回家,涨价涨到五毛,即便涨价,还是有很多家做粑粑的店铺倒闭了,一是卖粑粑的人找到了更为赚钱的工作:去外地打工或者卖更赚钱的东西去了;二是粑粑涨价,不涨到一块钱一个就没有多少利润,涨到一块钱又伤害昭通人民的感情,所以干脆就不卖了。

【昭通特色小吃介绍】相关文章:

重庆特色小吃介绍10-01

瑞金的特色小吃介绍09-29

西藏旅游10大特色小吃介绍09-24

黑龙江的特色小吃介绍09-28

昭通公租房申请条件03-05

云南昭通公租房申请条件03-07

清明节昭通旅游好去处01-07

昭通市公租房申请条件03-05

广州著名特色小吃12-14

早餐特色小吃做法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