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中国历史名人短篇故事
历史名人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从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下面有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学习中国历史名人短篇故事,欢迎阅读!
吕蒙.这样的小事何必穷究-德育名人小故事
据宋人赵善璩《自警录》记载: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在上朝时,有人竟然在朝房帘内指着他说: "这个人也配当参政吗?"吕蒙正没有理睬这种轻蔑的挑衅,好象没听见一样走了过去。随同吕蒙正一同上朝的同僚替他气不过,要派人去查问那人的姓名官职。吕蒙正连忙制止,说道: "这-德育名人小故事
样的小事何必穷究?不问,也没有什么损害。反之,若一知道他的姓名,终身不能相忘,而这位朝士也因此心里惴惴不安,彼此心存芥蒂,所以知其姓名,不如不知。"
吕蒙正博大的胸襟,能够容人让事的精神确实令人称赞。古人云"量宽得人"。那朝士隔帘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当然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但吕蒙正宽厚待人,不追不问,自然赢得人们的尊敬。就是这位朝士知此情景,也会觉得理亏自惭,由不敬而折服。
杨时.程门立雪-德育名人小故事
宋朝有个著名的学者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南剑将乐(今属福建)人。宋神宗时,他中进士第。当时河南程颢与弟弟程颐讲学很有名望,四方之士争相求教,于是杨时辞官不做,慕名到程颢门下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杨时很悲痛,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拜程颐做老师,此时他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在学习上碰到疑难问题,便和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老师。当他们到达程颐家门时,看到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们就不声不响地站在大门外等候。刚巧那天下起鹅毛大雪,程颐醒来后,发现学生站在门外,赶快把他们请到屋里,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杨时和游酢立过的地方,留下了两对深深的脚印。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
范仲淹吃粥-德育名人小故事
宋代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冲破重重困难,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一个僧人的门舍中读书。
因米贵,他吃不上饭,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结成块,他就用一条竹片将块状的粥划成两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没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点盐煮煮,生活很苦,书却读得很甜。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坏了。范仲淹急忙解释说: "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晏婴-桔化为枳-德育名人小故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故事说:某年,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挖空心思,想了许多诡计想让晏婴出丑,都没有得逞。
这天,楚王设宴招待晏婴。当宾主酒都喝得有几分醉意的时候,只见两个小吏绑着一名犯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故作惊奇地站起来问道: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禀报说: "他是齐国人,作贼的。"楚王转过头来讥讽地对晏婴说: "哦,齐国人。你们齐国人都惯于偷东西吗?"
晏婴闻言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我曾经听说过,桔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桔子;移植到淮北,就会长成枳实,叶子虽说相似,但两者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不同。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成为盗贼,恐怕也是楚国的水土使这人变成这个样子的吧?"
楚王吃了亏,瞪着眼,默不作声,认识到自己不是晏婴的对手了。
这个故事表现了晏婴的机智雄辩,不过,客观环境、条件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善恶标准也确实是有一定影响的。看不到这种影响作用,就不能理解道德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差异性和善恶标准的相对性。当然,过分夸大这种影响作用,也是会流于偏颇的。
于谦清风两袖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贿赂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袖清风" )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陆游诫子-德育名人小故事
1202年,陆游之子子龙到吉州任司理参军。吉州在赣西南,
靠近井冈山地处偏僻。当时,曾任任书监的杨万里和益国公周必大当时都告老住在吉州,他们都是陆游的老友。陆子龙赴任前,希望父亲给杨万里和周必大修书--封,请们对自己多加照顾。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陆游也不例外。他希望儿子仕途顺利,又不愿意儿子依靠私人关系向上爬,便冷静地写了一首二百六十字的五言长诗,作为给儿子的临别赠言。诗中写道: "益公名位重,凛若乔岳峙", "得见已足荣,切勿有所启"; "又若杨诚斋,清介世莫比", "汝但问起居,余事莫挂齿"。益公指益国公周必大,诚斋是杨万里的别号,陆游的用意是告诉儿子,益国公周必大名高位重,你见他也就行了,千万不要有所求;杨万里是位清白耿直的老人,你探望之时,莫要让他为你讨人情,以免败坏了他的名声。
孟母择邻-德育名人小故事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 '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李汝珍.好让不争-德育名人小故事
清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写了一个"君子国",在这个国度里生活的人,相互谦让成风:顾客嫌货优价低,卖主说定价已经过高,进一步要求顾客就低还价,顾客愿意出高价买次货,卖主宁肯把好货用低价出售;对此,旁边的人都说这顾客"出大价而买丑货",这是"欺人不公",付款时,顾客要给头等的银子,而卖主则只收次等的银子……他们就是这样相让而"争"。这里的'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真正达到了"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好让不争"的境界。
这种"君子国",虽然是理想中的"乌托邦",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诚实、谦礼的美德发扬光大,推而广之,净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美好心理。
【关于学习中国历史名人短篇故事】相关文章:
关于职场的短篇故事04-03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01-08
关于职场励志的短篇故事04-02
笑话故事短篇故事集锦11-22
历史名人李白关于力士脱靴的故事01-22
历史名人故事(15篇)12-06
历史名人励志小故事09-17
历史名人故事15篇08-18
短篇名人故事11-26
职场礼仪故事短篇08-08